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周围神经不同移植方式修复治疗损伤脊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自体肋间神经不同移植术式对治疗损伤脊髓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SD大鼠,经T8、T9平面切除4mm长的半侧脊髓制成脊髓半切伤模型,用6~8条纤细的肋间神经节段按近端白质-远端灰质和近端白质-远端白质两种桥接术式填充缺损处,对照组用明胶海绵填充脊髓半切残腔。饲养4~6周,观察其后肢活动功能、斜板试验及运动功能,光镜下观察植入区的组纵结构。结果:两种术式受试鼠的后肢功能部分恢复,镜下见移植组织存活、充填于缺损处,部分与脊髓组织融合。组织、功能的恢复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但两种术式间无明显差别。结论:自体肋间神经的植入对损伤脊髓有一定的疗效,但不同的桥接术式之间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
脊髓损伤后的修复仍是当今医学领域的一大难题。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和功能修复的研究虽然已进行了百年,但还存在许多问题。近年来,人们试图通过周围神经或其他组织移植,以改善脊髓损伤部位的微循环,促进损伤的脊髓再生修复,已取得了一定进展〔1~7〕。但较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前脊髓损伤(spinal cordinjury,SCI)呈高发生率(美国为3.0~3.5/10万),高致残率(全身瘫痪占67%),高耗费,低病死率(5%)的新特点,加强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近年来,在动物实验中通过周围神经移植已取得的一些令人鼓舞的进展为SCI的修复带来了希望。现就周围神经移植修复SCI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1周围神经移植治疗SCI的机制周围神经移植的提出已有几十年历史,但是,真正能提出形态学证据,证明其能促使损伤神经元轴突再生,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其中最具标志性的研究是Cheng等[1]的报道。其将肋间神经移植于大鼠脊髓…  相似文献   

4.
周围神经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百年来许多学者为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的研究不懈努力,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与应用到临床还有相当的距离。从最初认为脊髓不能再生,到目前认为中枢神经系统有很强的再生能力,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目前,脊髓损伤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其研究仍停留在实验阶段,较成功的实验方法是利用组织移植促进功能恢复,组织移植理论上具有:a)连接损伤的脊髓,为神经元生长穿过损伤部位提供化学及力学诱导;b)连接损伤的脊髓,提供额外的细胞修复损伤的反射弧;c)提供活性因子,挽救将死亡的神经元或调节中枢反射弧改善其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利用自体周围神经组织游离移植修复大鼠陈旧性脊髓损伤病理机制。方法:利用改良Allen撞击方法建立脊髓打击损伤模型后,将大鼠分为2组,各20只。神经移植组切取后肢腓肠神经,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去除神经外膜,将其修剪成小段,游离移植于脊髓损伤处,对照组不作处理。分别于术后4、12周,在光镜下观察脊髓损伤段及移植周围神经再生情况,并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神经逆行示踪技术进行脊髓神经束的再生评价。分3个时点(1、2、3个月)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对照组脊髓变性,可见瘢痕和空洞,移植组术后12周,损伤区脊髓与周围神经融合良好,可见再生轴突,跨越损伤段脊髓,周围神经无变性。12周时脊髓神经束的再生评价结果提示:神经移植组优于对照组.移植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明显恢复。结论:周围神经组织游离移植修复大鼠陈旧性脊髓损伤后,存活良好并可促进大鼠脊髓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脊髓损伤修复的实验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年哺乳动物脊髓损伤的修复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由于中枢髓鞘成分及局部形成的空洞和胶质瘢痕对轴突再生的抑制作用,加之中枢神经元内在再生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再生相关基因表达不足),导致脊髓损伤后无法成功再生,并造成不可逆的神经功能缺失。另外,脊髓原发损伤后将启动一系列的继发病理改变,从而进一步损害残留的神经功能。多年来,研究者一直致力于探索脊髓损伤后无法再生的原因及继发损伤的机制,并寻求治疗方法。一、减少急性期的神经损伤虽然成年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自发再生能力非常有限,但无论实…  相似文献   

7.
脊髓损伤的修复一直是基础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面临的挑战性任务。大量的动物实验已经证明,细胞移植能促进脊髓损伤后轴突的延长和髓鞘的再生,为治疗脊髓损伤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就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有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自体和异体神经组织联合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组织联合移植对成鼠急性脊髓损伤的修复能力。方法:成年雌性Wistar鼠36只随机分为3组,损伤T1-3脊髓左后柱,移植孕14d胚胎脊髓(FSC组15只)或带血管正中神经加胚胎脊髓(V+F组15只),另6只做对照组。术后8周行体感诱发电位、光、电镜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V+F组胚胎组织体积增长速度、神经纤维和神经元数目显著高于FSC组(P〈0.01),细胞大多分化较好,有少数类似运动神  相似文献   

9.
兔胚胎脊髓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用胚胎脊髓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方法:将36只新西兰家兔制成兔双侧坐骨神经缺损模型。按脊髓桥接长度分为3组,每组两侧神经桥接长度不同。第1组桥接长度为坐骨神经直径的4倍,第2组为8倍,第3组为16倍;左侧选用胎兔脊髓桥接,右侧为自体神经桥接。于术后1、2、3个月任选2只动物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另外10只取移植段中、远段组织作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在兔脊髓前角3组均发现被标记的神经元细胞。扫描电镜下见到胚胎脊髓移植段及远段有大量的正常神经纤维,其轴突直径、髓鞘厚度与对照侧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用兔胚胎脊髓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嗅鞘细胞移植对急性脊髓损伤修复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嗅鞘细胞(OEG)的培养及其对大鼠脊髓挫伤加横断伤的修复作用。方法:用新生Wistar大鼠嗅球(OB)做OEG培养,OEG植入挫伤加横断伤的大鼠脊髓内(A组),设立注入DMEM培养液(B组)和单纯椎板切除(C组)的对照组。观察术后动物脊髓功能恢复情况。术后3个月取材,了解脊髓再生情况和双笨亚甲胺(Hoechst)标记的OEG在体内存活情况。结果:(1)手术4周后,BBB运动功能得分A组均高于B组。(2)在脊髓损伤区及其周围,神经纤维A组数量多于B组,均少于C组。(3)Hoechst标记的OEG大量存在于A组脊髓损伤段周围。结论:OEG移植具有明显促进脊髓挫伤加横断伤神经纤维再生和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transected spinal cord shows signs of axonal regeneration after peripheral nerve (PN) graft. We studied the membrane excitability and ion distribution in axons from transected rat spinal cord 3 weeks after PN graft using the spinal cord evoked potential, electron probe X-ray microanalysis, and the patch-clamp technique. Axonal structures were also observed using conventional electron microscopy. At the Th11 level, laminectomy was performed (=control) and the left thoracic segments of the spinal cord 2mm in length were excised (=nongrafted group). PN sections from 8-week-old male Wistar rats were grafted into the spinal cord gap (=PN-grafted group). The spinal cord evoked potential in the PN-grafted group partly recovered in contrast to that in the nongrafted group, which showed no recovery. Higher Na, Cl, and Ca peaks and lower K peaks in the PN-grafted group were demonstrated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nongrafted group. In the PN-grafted group, a higher current signal appeared in the axonal membrane of the spinal cord, suggesting a greater membrane activity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nongrafted group. Unlike the nongrafted group, in which no myelinated axons were found, demyelinated axons that were myelinated by Schwann cells from the grafted peripheral nerve were observed in the PN-grafted group. Thes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Schwann cells from the transplanted PN contributed to the repair of the transected spinal cord.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移植联合神经营养因子修复脊髓传导束的可行性并观察其再生的情况。方法121只Wistar雄性大鼠被随机分成5组,A组(实验组,n=25):在T9水平横行切断脊髓并切除5mm,植入肋间神经和含酸性成纤维因子(acidicfibroblastgrowthfactor,aFGF)纤维蛋白凝胶;B组(水平对照组1,n=25):同法制备脊髓横断模型,断端间由含aFGF的纤维蛋白凝胶填充;C组(水平对照组2,n=25):同法制备脊髓横断模型,断端间植入肋间神经和不含aFGF的纤维蛋白凝胶;D组(水平对照组3,n=25):同法制备脊髓横断模型,断端间旷置;E组(空白对照组,n=21):仅行椎板切除术。通过BDA顺行神经示踪、FG逆行神经示踪、运动诱发电位(MEP)和大鼠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观察脊髓传导束再生的情况。结果A组在损伤区有BDA标记的神经纤维通过,在颈髓背角和腹侧角、脑干中缝核和红核、网状结构、前庭侧核以及在大脑运动皮层的第V层均发现FG标记阳性的神经细胞数。A组大鼠MEP的平均潜伏期和波幅以及BBB功能评分明显提高,与B、C和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周围神经移植联合神经营养因子能部分修复脊髓传导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外周神经切断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发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采用切断成年SD大鼠左侧坐骨神经后,近端双重结扎的实验模型,分别在术后3、7、14和21d取材。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凋亡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不同时期凋亡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TUNEL染色观察脊髓前角神经元中标记阳性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 坐骨神经切断后3和21d,在脊髓前角可见到典型凋亡细胞,1—2周为细胞凋亡的高峰期,而且在同一时间点可以检测到处于不同阶段的凋亡细胞和典型的凋亡小体。结论 外周神经轴突损伤诱发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发生细胞凋亡有很重要的形态学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应用预变性周围神经移植(PPNG)和神经生长因子(NGF)灌注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上行传导束再生的影响及两者协同效果.方法:50只SD大鼠分5组,每组10只,A组为PPNG和NGF灌注组;B组为PPNG组;C组为NGF灌注组;D组为单纯损伤组;E组为正常对照组.A、B组于脊髓损伤前1周取坐骨神经约3mm并置于DMEM中.1周后造成T10脊髓后索损伤并将预变性的外周神经植入,A、C组脊髓损伤后置管注射NGF,每日2μg,共2周;D组单纯损伤脊髓,E组不损伤脊髓.8周后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示踪法计数再生的纤维,按照脊髓与移植物的关系分为脊髓尾端、尾端过渡区、移植物尾端、移植物头端、头端过渡区、脊髓头端六个区,简称Ⅰ、Ⅱ、Ⅲ、Ⅳ、Ⅴ、Ⅵ区.结果:在Ⅲ、Ⅳ、Ⅴ区,A组标示的纤维数量显著高于B、C组(P<0.05),Ⅵ区均无示踪纤维;D组几无纤维通过移植物.结论:联合应用PPNG及NGF灌注可明显促进大鼠SCI后上行传导束的再生,使再生的纤维跨过两道瘢痕,重新长入脊髓白质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大鼠脊髓损伤经显微外科技术处理的自体外周神经移植后神经纤维的再通及后肢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利用改良Allen撞击方法建立脊髓打击损伤模型,12周后,将大鼠分为2组,实验组切取后肢腓肠神经,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去除神经外膜,将其修剪成小段,游离移植于脊髓损伤处,对照组仅显露脊髓损伤段,不作神经移植。分三个时相点(1、2、3个月)进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并观察损伤移植处的形态学变化及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损伤移植处脊髓的形态学明显好转;损伤移植处上段脊髓中,移植1个月组有HRP阳性标记物,以后逐渐增多;移植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明显恢复。结论经显微外科技术预处理外周神经组织移植后可促进大鼠脊髓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狗脊髓截除自体隐神经大网膜移植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用6只狗于T13处切除脊髓8mm,局部用隐神经、大网膜移植。对照组6只狗单纯切除脊髓8mm。术后3个月、6个月实验组动物全部恢复到C/Ⅲ级功能,组织学切片见移植神经有不同程度存活,可记录到股四头肌、胫前肌电位。对照组动物仅达到0/0~A/I织功能,组织学切片见脊髓缺损处为结缔组织,诱电位波形消失。分析了影响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脊髓损伤两种修复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脊髓损伤后两种修复方法的效果。方法:损伤成鼠胸髓左后术,移植孕14d3胚胎脊髓(F组),胚胎脊髓加自体带蒂正中神经(V+F组)及不移植(对照组),观察胚胎脊髓的生长、分化情况及对宿主的修复能力。结果:V+F组胚胎脊髓体积增长速度、神经纤维数量和神经元密度显著高于F组(P〈0.01),细胞分化较好,突触较成熟,界面区无明显的胶质增生。V+F组SEP的P1、N1波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  相似文献   

18.
将从3周龄大白鼠腓骨肌中提取的22、35kD的肌肉源神经诱向因子(MNTF),用1×1mmPhast凝胶块运载后放入游离周围神经移植与脊髓连接处。结果表明:术后4周,实验组游离神经与脊髓连接处无明显空洞反应,大量神经纤维长入神经内,再生的有髓纤维为对照组的10.5倍(P<0.01)。HRP示踪发现实验组有1480.3±423.5个阳性神经元,而对照组只有20.3±6.5个神经元(P<0.01)。显然,MNTF具有增强脊髓及神经根背节神经元,尤其是脊髓运动神经元再生的能力,并可能有营养移植神经中雪旺氏细胞的作用。这对脊髓损伤修复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