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张仲景的书中"痞""痞硬(硬满)""结胸"三症状是不同的,仲景定义"痞"为"不痛",典型的方证如第154条、第164条的小泻心汤方;"结胸"定义为"按之痛",典型方证如第135条、第137条的大陷胸汤证;而在临床中还有很多时候,患者症状介于"痞"和"结胸"之间,有疼痛但是比较轻微,既不属于完全不痛的"心下痞、气痞",又不属于疼痛明显的"结胸",张仲景将其称为"痞硬"或"硬满",两者意义相同,方证如第96条、第230条、第266条的柴胡汤证,第157条、第158条的生姜泻心汤证和甘草泻心汤证,第160条的旋复代赭汤证,第163条的桂枝人参汤证,第165条的大柴胡汤证,第166条的瓜蒂散证,第124条的抵当汤证。从仲景的行文可以看出三者关系为:痞→痞硬(硬满)→痞硬痛(结胸),由"但满不痛"到"痛不可近"是一个由轻到重的过程。由此推断半夏泻心汤当有疼痛。  相似文献   

2.
(2) 小结胸证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142) 本条主要阐述小结胸证治。“正在心下,按之则痛”,明确指出本病病位在胃脘部,其发病范围比较局限,仅表现胃脘部硬满。按之则痛,不按不痛,说明邪浅热轻。这同大结胸证的发病范围较广,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是明显的对照。脉见浮滑,浮指有力的脉象,滑为痰热。脉证合参,小结胸证主要为痰热互结,治用清热涤痰开结之法,方用小陷胸汤。病因;素有痰饮,内陷之邪热与痰饮相结于  相似文献   

3.
《新中医》1983,(12)
伤寒部分第五节太阳变证(续)(2)小结胸证:即小陷胸汤证。其病机为邪热与痰相搏结,又称痰热结胸。其性质属热属实。主要表现为心下硬满,按之疼痛,脉浮滑。由于邪浅热轻,故其证仅心下硬满,按之疼痛,不按则不痛,其脉浮滑为痰热之候。本证与大结胸证虽然性质相同,但有轻重之别,大结胸病位范围可较大;小结胸病局限于心下。大结胸硬满疼痛拒按;小结胸硬满按之则疼。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论痞,历代各家注解虽不尽相同,但大都释其形成为无形之邪,内陷于里,结于心下,以致中焦脾胃之气升降失常,气机阻塞而成;临床以心下痞塞,但满不痛,按之自濡为特点。笔者细玩其味,觉得这种解释似欠允当,认为仲景在半夏泻心汤条文中所说的“但满不痛者,此为痞”之“痛”字,系“通”的假借字,痞证当有疼痛症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论痞 ,历代各家注解虽不尽相同 ,但大都释其形成为无形之邪 ,内陷于里 ,结于心下 ,以致中焦脾胃之气升降失常 ,气机阻塞而成 ;临床以心下痞塞 ,但满不痛 ,按之自濡为特点。笔者觉得这种解释似欠妥当 ,认为仲景在半夏泻心汤条文中所说的“但满不痛者 ,此为痞”之“痛”字 ,系“通”的假借字 ,痞证当有疼痛症状。理由如下。1 从语言文字学角度讲《说文》云 :“痞 ,痛也”。明确指出了“痞”是以痛为主症的一种病症。《广韵》亦云痞为腹内结痛。痛和通二字从字的结构上分析均为形声字 ,声符相同 ,形符有异 ,二者属双声叠韵 ,读音完…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对腹证的描述,有“心下痞”、“心下痞硬”、“胸胁苦满”、“少腹急结”、“腹满”等等。兹就常见腹证之诊法介绍如下: 1.心下痞:自觉心下胸胁痞闷堵塞,按心下部腹壁紧张,多为泻心汤证。2.心下痞硬:除心下痞外,按之坚硬有物,并有抵抗压痛,亦多为泻心汤证。3.心下急:指胃脘部有急迫不快之感,按心窝部有明显抵抗,为大柴胡汤证。  相似文献   

7.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痞证》:“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  相似文献   

8.
小陷胸汤是《伤寒论》太阳病篇治疗小结胸病的一首方子,原文为:“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小结胸是与大结胸相对而言,部位仅在心下,而不是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的大结胸,亦非心下按之石硬而痛的大结胸,因此小结胸病的特点是:部位仅在心下,按之则痛,不按则不痛,按之并不石硬,脉象浮滑。脉浮为在上,滑则主痰。浮滑又主热盛,如《伤寒论》白虎汤证的脉浮滑,是表里俱热的表现可知;滑亦主热,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有:“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以浮脉主风,风  相似文献   

9.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用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原文讲:“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此方《伤寒论》中用于治疗伤寒五六日,邪传于里,实为柴胡汤证,但是医者误用下药,而出现心下满而不痛,或兼寒热错杂、呕吐、肠鸣的痞证。《伤寒明理论》“阴阳不交曰痞,上下不通为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清气在下,则生…  相似文献   

10.
论结胸     
一、释名辨类:结胸,《中国医学大辞典》谓之:“当胸硬满而作痛也”。《简明中医辞典》指出它是:“邪气结于胸中,而出现心下痛,按之硬满的痛证”。可见;结,指邪气结聚;胸,指病位之所存以胃脘为主,上连胸胁下及少腹硬满且痛。结胸两字乃是本病病机、病位、病证之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11.
试谈《金匮要略》、《伤寒论》对痞证的论述朱秀兰甘肃省平凉市人民医院(744000)主题词中医师张仲景痞证/中医病机复方(中医)/治疗应用“痞”即痞塞不通,是指心中、心下,也即胸腹、胃脘部有满闷堵塞不通之感,其临床特点是按之柔软而不硬不痛,是无形之邪,...  相似文献   

12.
心下痞与胃下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卫东 《河南中医》2003,23(2):63-63
《伤寒论》第 15 1条 :“脉浮而紧 ,而复下之紧反入里 ,则作痞 ,按之自濡 ,但气痞耳。”第 15 4条 :“心下痞 ,按之濡 ,其脉关上浮者 ,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4 9条 :“伤寒五六日 ,呕而发热者 ,柴胡汤证俱 ,而以他药下之 ,柴胡证仍在者 ,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 ,不为逆 ,必蒸蒸而振 ,却发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鞭痛者 ,此为结胸也 ,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不痛者 ,此为痞 ,柴胡不中与之 ,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 :“呕而肠鸣 ,心下痞者 ,半夏泻心汤主之”。综合《伤寒》、《金匮》论痞 ,其病机为 :伤寒误下 ,使脾胃之气受伤 ,在表之邪 …  相似文献   

13.
黄增强 《河南中医》2004,24(12):5-5
《伤寒论》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也,宜半夏泻心汤。”本条主要辨少阳证、大结胸证、痞证的证治。说明病原在表.经五六日.太阳之邪内传之期.  相似文献   

14.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泻心汤类主方,为中虚痞塞,气机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之痞证而设。《伤寒论》154条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相似文献   

15.
何任 《新中医》1991,23(2):18-18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条文中“心下痞”之病证,乃指胃脘部满闷,按之柔软而不痛的证状。多由伤寒表邪未解,误用下法,以致邪气相结,寒热错杂。故仲景有泻心汤之设。临床所见此证甚多,但并不多由表邪误下所致,即所谓内伤杂病之心下痞也。其证有因忧郁气结而致心下痞满,亦常见兼见脘腹  相似文献   

16.
金荣耀  茹娅娟 《新中医》2019,51(9):338-339
简版:正文: 痞满,是指以心下胃脘处有胀满不适感,按之濡软不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该病名首见于《伤寒论》,文中提出“满而不痛者”曰痞,又具体描述为心下痞、心下痞硬、心下痞而满,故可认为痞满的病位在心下胃脘。 坍溪心法,痞》谓之“与胀满有轻重之分,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乏形者,是痞也”。……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关于水饮的治法,理论完备,方药俱全。验之临床,每有效验。今略探如下,望批评指证。一、以祛邪为主的治法1.峻泻逐水法:《伤寒论》157条说:“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执水)(执水)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十枣汤主之。”本证是悬饮无疑。应以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为主证。饮为有形之阴邪,停结于胸胁之间,胸阳被遏,气机受阻,故见心下痞硬而满,牵引胸胁疼痛;水饮在胸,肺气不利,故见呼吸短气;饮逆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的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和旋复代赭汤,三首方剂治症中均有“痞”证。然小柴胡汤证的病机为少阳经气不疏,其“胁下痞”是或然症,当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为其主症;半夏泻心汤证系小柴胡汤证误下,胃虚邪陷,寒热互结中阻,其“心下满而不痛,此为瘩”,或“呕而肠鸣,心下痞”(《金匮》),此之痞,当为主症;旋复代赭汤证乃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五泻心汤证原文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条)2.附子泻心汤证:"心下痞,而后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55条)3.生姜泻心汤证:"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57条)4.甘草泻心汤证:"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158条)5.半夏泻心汤证:"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宜半夏泻心汤."(149条)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有关外科急性腹痛的条文进行整理分析。书中记载与外科急性腹痛辨证治疗有关的条文共53条,方剂共28首。一、结胸症(附录1) 1.大结胸症:邪热内陷,水热互结于胸膈。症见心下硬满疼痛拒按,甚至“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治以泻热逐水硬结。大陷胸汤,大陷胸丸。2.小结胸症:邪热内陷,与心下痰饮相结。表现心下硬满,按之则疼。治以清热涤痰开结。小陷胸汤。3.寒实结胸症:胸胁心下素有寒饮相结而成。胸胁心下硬满而痛,大便不通,但无热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