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LCOS)的临床危险因素及潜在病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瓣膜置换并有Swan-Ganz导管监测的386例患者,将其分为LCOS组和无LCOS组,对发生LCOS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发生LCOS共108例(28.0%),无LCOS278例(72.0%);年龄、术前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心律失常病史、瓣膜置换方式在2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LCOS组术前体重指数小于非LCOS组,而心胸比、脑钠肽(BNP)、肺动脉压力(PAP)、欧洲心血管手术危险因素评分系统高于后者,术中的体外循环(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长于非LCOS组,术后的出血量、二次手术例数也多于非LCOS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BNP>600pg/mL、体重指数<18kg/m2、心胸比>0.7、PAP>65mmHg、CPB时间>12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0min和术后出血量>20%总血容量是心脏瓣膜病术后发生LC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合Swan-Ganz导管监测数据和床边心脏超声等辅助检查分析发现,有62例(57.4%)因前负荷不足、36例(33.3%)因泵功能衰竭、6例(5.6%)因心脏压塞、4例(3.7%)因心律失常导致术后的LCOS。结论:术前心功能差、低体重、心胸比>0.7、肺动脉高压、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长,术后出血量多是心脏瓣膜病术后发生LCOS的危险因素;导致LCOS的主要原因有前负荷不足、泵功能衰竭、心脏压塞和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2.
储伟 《山东医药》2010,50(34):64-65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212例风心病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心功能分级、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冠状动脉病变均与术后早期死亡有关(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心功能Ⅳ级、LVEDD、合并CABG、术前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合并冠状动脉病变与术后早期死亡有关(P均〈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相关因素为心功能Ⅳ级、LVEDD、合并CABG、术前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合并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合并巨大左心室的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心脏瓣膜术后发生低心排综合征(LCOS)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行心脏瓣膜术且年龄≥60岁、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心脏瓣膜病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LCOS,将患者分为LCOS组和非LCOS组。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重症心脏瓣膜疾病患者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LCOS)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7月—2022年1月于湖南省脑科医院行心脏瓣膜手术的重症心脏瓣膜疾病患者251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法以2:1的比例分为训练集(167例)和测试集(84例),对患者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依据训练集患者术后是否发生LCOS将其分为LCOS组(n=45)和非LCOS组(n=122)。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利用R 3.6.0软件建立模型,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一致性指数(CI)以及卷积神经网络(CNN)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术后45例患者发生LCOS,单因素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表明:患者年龄、术前纽约心功能分级Ⅳ级、体外循环时间和失血比是术后发生LCOS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训练集列线图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43(95%CI 0.692~0.817),测试集的AUC为0.712(95%CI 0.684~0.823),模型的区分度良...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后早期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并行瓣膜置换术的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共168例,男性70例,女性98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47.3±6.8)岁。所有患者依据预后分为2组,术后早期死亡即死亡组8例,治愈出院即治愈组160例。术前采用i E33飞利浦超声诊断仪,测量患者的左心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心胸比等。手术过程测定置换瓣膜、体外循环转机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结果所有入选者瓣膜置换术后早期住院死亡8例,死亡率为4.76%,治愈出院160例,治愈率为95.24%。死亡组体重≥70 kg、术前左心房内径≥70 mm、体外循环转机时间≥160 min及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120 min比例较治愈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体重≥70 kg(OR=4.372,95%CI:1.424~14.955)、术前左心房内径≥70 mm(OR=1.592,95%CI:1.224~2.142)及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120 min(OR=10.227,95%CI:3.781~28.792)是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医生应重视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体重、术前左心房内径以及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降低瓣膜置换术后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体外循环(CPB)心脏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特点,预后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发生ARDS的144例患者。记录患者围术期相关资料和预后情况,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CPB心脏手术后ARDS患者144例平均年龄55.3岁,其中男性98例,占68.1%。CPB术后ARDS患者病死率27.8%(40/144)。CPB心脏手术后发生ARDS的主要手术类型是大血管手术,占28.5%,其次是CABG联合瓣膜手术占18.8%,多瓣膜手术占17.3%。不同手术类型对于ARDS患者的气管插管时间和住ICU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低BMI、术后应用ECMO和CRRT是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CPB心脏术后ARDS患者病死率高,低BMI、术后应用ECMO或CRRT的ARDS患者院内死亡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所共施行心脏瓣膜替换术205例,替换瓣膜234个,其中北京阜外医院制BN牛心包瓣177个,国产机械瓣55个,进口机械瓣2个。术后患者均服用进口华法林,除25例其它并发症早期死亡外,共观察住院期间抗凝治疗者180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及结果180例患者中男79例,女101例;年龄14~54岁;术前心功能(NYHA):Ⅲ~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施行心脏瓣膜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连续选择90例年龄≥60岁的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围手术期各个相关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早期死亡8例,病死率为8.89%。术后发生并发症34例,包括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心室颤动、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再次手术、心功能(NYHA)分级、体外循环时间是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症状严重而合并症少的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进行心脏瓣膜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病因及诊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自2007年3月至2013年10月,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施行心脏瓣膜再次手术的2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2例(32.3%),女性193例(67.7%),年龄2~72岁,收集患者术前合并症,术前心功能状态,初次手术方式,再次手术的原因及手术方式,围手术期死亡情况等相关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再次心脏瓣膜病围手术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患者再次手术的原因为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再狭窄、生物瓣毁损、机械瓣功能障碍或其他病因;全组围手术期死亡18例,病死率6.31%,主要原因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恶性心律失常,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多器官衰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合并其他系统疾病(OR=3.530,P=0.049),术前心功能IV级(OR=4.025,P=0.025),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120min(OR=5.748,P=0.004),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24h(OR=4.770,P=0.025),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再次心脏瓣膜手术难度大,手术风险较高,准确的把握手术时机,术中注意心肌的保护,术后加强心肺肾等重要器官的监护和处理,再次心脏瓣膜手术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术前合并其他系统疾病,术前心功能IV级,主动脉阻断时间较长是再次心脏瓣膜手术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风湿性心脏病并发缩窄性心包炎患者施行瓣膜置换及心包剥除术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06-2010-02期间对13例风湿性心脏病并发缩窄性心包炎患者施行瓣膜置换及心包剥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重度低心排血量,病死率7.69%。术后不同程度低心排血量6例,术后再次开胸止血1例。13例心包病理检查均为风湿性。随访3个月~8年,心功能Ⅰ~Ⅱ级10例,Ⅲ级2例。结论:对风湿性心脏病并发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同期行瓣膜置换和心包剥除手术,积极有效的围术期处理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心脏手术的危险因素、手术时机和围术期管理.方法近7年对老年患者行113例心脏手术,其中单纯冠状动脉搭桥术58例,单纯瓣膜手术39例,瓣膜手术同时冠状动脉搭桥术9例,其它7例.结果术后出现并发症20例(17.7%),早期死亡5例(4.4%).术前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左心室射血分数<0.5、瓣膜置换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急症和2次手术是发生术后并发症及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人心脏病一旦有手术适应证应尽早外科治疗,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瓣膜置换术治疗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的临床经验。方法51例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行中、低温体外循环下阻断升主动脉手术,二尖瓣置换26例,主动脉瓣置换9例,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置换16例。结果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19例,术后早期死亡3例,48例痊愈出院,随访心功能恢复到Ⅰ~Ⅱ级。结论加强围术期监测和管理可提高瓣膜置换术治疗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疾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生物瓣心脏瓣膜置换术近期及中期疗效,探讨生物瓣心脏瓣膜置换的适应证和应用前景。方法 2001年1月—2011年1月200例患者接受国产生物瓣膜佰仁思牛心包瓣膜治疗各种瓣膜病变。均经环氧氯丙烷改性新型生物瓣膜205枚。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Ⅲ~Ⅳ级140例,Ⅱ级60例。20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中行单纯左房室瓣置换103例,单纯主动脉瓣膜置换58例,单纯右房室瓣置换10例,左房室瓣和主动脉瓣置换术17例。结果围术期死亡4例,长期随访180例,随访时间2个月~10年,远期死亡20例,生物瓣膜不同程度结构性破坏18例,再次手术12例。全组术后1、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8.88%、94.44%、88.88%。5、10年累积瓣膜未衰竭率分别为95.55%、89.99%。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心脏瓣膜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心脏瓣膜手术患者2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早期死亡3例,死亡率为15.0%,其中1例患者因左室破裂死亡,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因呛咳导致室颤死亡。对余下17例患者手术治疗,随访3个月~18个月,患者心功能得到有效改善,无严重心绞痛发生。结论风湿性瓣膜病患者,且存在冠心病高危因素,则应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如果瓣膜成形效果不显著,则应保留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再次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方法:总结2006年5月~2014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住院再次心脏瓣膜手术患者69例。置换二尖瓣瓣膜31个,修复17个;置换主动脉瓣15个,修复10个;三尖瓣置换3个。术前心功能分级( NYHA)II级22例,III级31例,IV级16例。结果:住院期间死亡5例,死亡率:7.24%(5/69)。术后随访49例(随访率:76.56%),随访时间7个月-8年;随访中再手术6例,死亡7例;存活患者42例,心功能:III级1例,II级12例,余心功能正常。结论:对瓣膜置换术后任何原因导致的重度瓣膜功能障碍,早期诊断、及时采取正确的手术方法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外科手术联合药物治疗是提高术后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诊心脏瓣膜替换手术时机和围手术期处理措施。方法:1995年1月至2009年5月,对急性心脏瓣膜功能障碍致急性心肺功能衰竭施行急诊瓣膜置换25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12~64岁,术前心功能均为Ⅳ级。二尖瓣病变17例,其中二尖瓣机械瓣替换术后血栓形成致人工瓣膜功能障碍7例,人工瓣膜性心内膜炎并瓣周漏4例,感染性心内膜炎致急性二尖瓣腱索及乳头肌断裂并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5例,二尖瓣关闭不全并预激症1例。主动脉瓣病变8例,其中感染性心内膜炎并主动脉穿孔致急性心力衰竭(心衰)3例,血栓形成致人工瓣功能障碍2例,主动脉关闭不全并主动脉窦瘤破裂致急性心衰2例,外伤性主动脉瓣撕裂致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1例。二尖瓣替换18例,其中再次心脏瓣膜替换11例,同时施行三尖瓣成形9例,异常传导束旁路切断1例。主动脉瓣替换8例。置入机械瓣22例,生物瓣3例。主动脉阻断时间34~80 min,转流时间70~160 min。结果:早期死亡1例,死于术后严重低心排综合征(低心排),其余病例术后恢复顺利,随访1~13年,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及时、准确诊断,果断抉择手术时机,合理选择术式及良好围术期处理是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3D全胸腔镜在再次心脏瓣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术后急性肾功能不全(ARI)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2年3月于我院行3D全胸腔镜手术的286例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病人作为胸腔镜组,选取于我院同期行常规开胸手术的160例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病人作为常规组。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时间(手术、体外循环、辅助呼吸及重症监护时间),术后心功能情况[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按ARI诊断标准将3D全胸腔镜手术病人分为术后ARI组与非ARI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术后ARI的影响因素。结果:胸腔镜组手术、体外循环、辅助呼吸及重症监护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两组术后LVEF、LVEDD及NYHA心功能分级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86例胸腔镜手术病人随访显示,9例死亡、16例失访,剩余261例,58例发生ARI,203例未发生ARI。ARI组左室内径小于非ARI组,术后肌酐值、术前合并症占比、急诊手术占比、急诊手术占比高于非ARI组,主动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主动脉瓣置换术的病因、瓣膜选择、近远期疗效、死亡和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及抗凝相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接受心脏瓣膜置换的62例患儿临床资料,包括男40例,女22例,年龄4~14岁,平均年龄(11.53±2.66)岁,其中先天性心脏瓣膜病41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10例,黏液性变心脏瓣膜病9例。6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均使用机械瓣膜,采用间断褥式缝合方法。部分患者术中采用主动脉根部加宽术(Nicks法4例、Manougnian法11例)。结果:本组住院死亡率为6.5%(4/62),死亡原因为术后严重低心排综合征3例,术中无法脱离体外循环1例。随访时间1.5~18年,平均(10.2±2.5)年,失访5例,随访率91.4%。随访期间死亡3例,1例为术后9个月死于严重心律失常,1例为术后8年不明原因猝死,1例为术后6年死于感染性心内膜炎。再次瓣膜置换2例。随访期间未发现与抗凝相关的严重并发症,也无因患者-人工瓣膜不匹配再次手术者;患者主动脉瓣膜功能良好,心功能均为Ⅰ~Ⅱ级。结论:儿童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近、远期效果良好,大多数患儿可置入较大的瓣膜,术后心脏结构和功能大多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老年心脏瓣膜病变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60例老年心脏瓣膜病变外科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行二尖瓣置换(MVR)65例,主动脉瓣置换(AVR)45例,双瓣置换50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108例,冠状动脉搭桥术19例,左房折叠术4例.结果 手术早期死亡6例,死亡率为3.9%.随访140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8年,死亡2例,其余138例术后随诊复查人工瓣膜功能良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提高,心功能均提高1~2级,无瓣周漏、人工瓣膜心内膜炎及心脏血栓形成,没有因瓣膜原因而再次手术者.结论 术前充分调整心功能,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加强术中心肌保护,不断改进和提高手术技巧,加强围术期管理,是提高老年心脏瓣膜病变患者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李杰  周庆  王东进 《山东医药》2011,51(8):81-82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鼓楼医院心胸外科2008年8月-2010年4月100例术前无房颤发作病史的瓣膜置换患者资料,选取年龄、性别、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心功能分级、术前超声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肺动脉压力、心胸比例、手术方式、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是否超滤14个指标作为术后早期房颤发生可能的影响因素,利用单因素分析进行筛选,然后利用多因素分析确立其术后早期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经多因素分析,年龄、高血压史、心功能、术前左房内径、术前肺动脉压力、心胸比例及手术方式7个指标是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高血压史、心功能、术前左房内径、术前肺动脉压力、心胸比例及手术方式7个指标有助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预测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