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守亮 《山东医药》2015,(10):100-10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最主要的病因,易损斑块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早期识别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对于预防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现就冠状动脉易损斑块评价方法如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冠状动脉多层CT(MSCT)、MRI、炎症指标等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检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新的高分辨率断面成像模式,它将新发展的光学技术与超灵敏探测合为一体,加上现代计算机图像处理,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断层成像诊断技术。易损斑块是指所有易于发生血栓的斑块和十分可能迅速进展成为罪犯斑块的种种斑块。但现有的筛查和诊断的方法不足以在急性心血管病事件发生之前将易损斑块识别出来。此外,动脉粥样斑块从稳定变为易损的过程涉及炎症、免疫、代谢、凝血等多个环节,单纯显示动脉管腔或斑块形态的诊断技术已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因此,OCT技术在识别动脉粥样斑块成分、鉴别易损斑块和指导介入治疗过程等方面的作用备受关注并得到广泛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血管斑块的稳定性是影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具有超高空间分辨率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在易损斑块识别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本文就近年来OCT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易损斑块识别方面的临床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患者发生严重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约70%是由易损斑块(VP)所致。不稳定斑块的破裂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的核心机制,其较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病变范围更能反映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现代影像学技术的进展,特别是血管内超声(IVUS)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对识别和判断VP的形态学特征,包括斑块的形态、成分,甚至功能状态提供了快速、可靠的信息支持,在诊断和评价冠状动脉斑块方面,高分辨率的0CT检测水平已近似于组织学检测水平。该文就VP形态学检测技术的进展和认识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急性冠脉综合征常继发于易损斑块破裂后引起的血栓事件。因此,准确地评估斑块的性质、稳定性,对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现就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核素显像及血管镜等评估易损斑块的影像学检查及其相应的优缺点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是现有临床影像诊断技术中分辨率最高的成像技术,它可以识别斑块类型特征,也可以识别体内巨噬细胞以及血清学炎性生物标记物(外周血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本文讨论了OCT检测易损斑块,巨噬细胞对于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冠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方法 经过冠状动脉造影(至少4体位造影)证实病变狭窄处于临界病变的患者142例,排除拒绝进入研究患者22例,共120例患者入选.其中单纯冠状动脉定量分析方法(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组90例,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组30例.通过定性或定量分析,观察两组术后住院期间、30 d、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心血管事件.结果 OCT组总的心血管事件发生4次.包括 1例发生少量上消化道出血、无死亡、发生心肌梗死的病例.QCA组总的心血管事件发生24次.其中2例发生心肌梗死,1例死亡,1例进行再次血运重建,1例发生脑出血.结论 OCT成像系统能够更好的分辨血管内成分,如纤维斑块、钙化斑块、易损斑块等.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与传统QCA分析比较,具有减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是目前分辨率最高的腔内影像技术,在评估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患者罪犯病变斑块的特征、易损斑块、钙化斑块、支架内膜覆盖情况,以及支架内再狭窄、指导冠脉介入治疗和用药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现就OCT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的应用可以提供精确的斑块形态学特征,识别易损病变,优化支架植入并指导血运重建策略。其对于易损斑块的识别为个性化风险的评估铺平道路,并为改善临床预后提供可能。本文就OCT对冠脉斑块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冠脉)造影仅能提供血管腔的影像,不能反应血管壁和粥样硬化斑块本身的信息,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则可补充之,获得连续血管横断面图像,对斑块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识别易损斑块,判断临界病变的严重程度,指导冠脉介入治疗(PCI),并观察支架扩张、贴壁和内膜修复及增生情况,发现晚期支架贴壁不良和断裂等.应用IVUS和OCT指导PCI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两者主要区别在于分辨率相差10倍,IVUS成像较模糊,而OCT更清晰,两者合一、互相补充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破裂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重要发病环节,早期发现、识别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对于降低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指导临床决策及改善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许多影像学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识别,现分析各种影像学技术在冠状动脉易损斑块诊断方面的成像特点、临床价值及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2.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使用干涉仪记录不同深度生物组织的反射光,通过计算机构建能够让人简单识别的图像,因具备较高安全性和分辨率,已成为血管内检测技术的主力之一。冠状动脉中,不同的斑块组成具有不同的光学特性,在OCT图像上有不同的表现。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血栓通常是引起心原性猝死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重要原因。通过OCT评价斑块的特点可以充分全面了解其稳定性,从而预测临床心血管事件,指导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发斑块破裂,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有效的评价斑块的结构及成份特点,监测其演变过程,对选择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医学成像技术,它可以对易损斑块准确识别。现就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检测易损斑块中的应用价值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是大多数患者冠状动脉疾病的首发表现,识别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高风险患者是当代心血管成像的主要挑战。早期识别和准确评价易损斑块,可有效地预防和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由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开发的易损斑块特点包括:斑块体积大、低衰减斑块、正性重构、点状钙化及餐巾环征。现介绍易损斑块详细形态特点及其临床价值,同时描述非侵入性检查成像技术——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对易损斑块检测的最新进展及优缺点。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可促进血管内膜增生,易损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支架边缘夹层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是目前最先进的血管内成像技术,临床主要用于识别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和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术后随访。该文主要介绍OCT评估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相似文献   

16.
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指易导致血栓形成或能快速发展为相关病变的所有斑块。冠状动脉造影发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有相当一部分冠状动脉并没有明显狭窄,事件的发生是由于斑块破裂、继之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导致的。易损斑块是ACS的发病机制已成为共识,因此识别易损斑块,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对预防不良心脏事件发生尤为重要。易损斑块的检测有多种方法,可检测的血清标志物有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黏附分子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等,影象学方法有血管内超声(IVUS)、磁共振(MRI),冠脉内导丝温度测定等。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采用红外线来显示生物组织中的表层下结构,分辨率高,近年来发展迅速,应用领域逐渐拓展。本文将对这一技术在易损斑块鉴别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长期随访研究。方法:共入选经过冠状动脉造影(至少4体位造影)证实病变狭窄处于临界病变的患者90例。将入选者按照2∶1随机分为:血管内超声组(IVUS)60例,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组30例。通过血管内超声定量分析最小管腔直径、参考血管直径、最小管腔面积等参数指标;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分析最小管腔直径、最小管腔面积。同时依据两组检查方法不同特征确定斑块的性质进行定性亚组分析:纤维性斑块、钙化斑块及脂质斑块等,对于高危易损斑块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规律服用药物,观察两组术后住院期间、30d、3个月、9个月、1年和2年的主要心血管事件。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两组2年内免于心血管事件的差异。结果:IVUS和OCT进行亚组软斑块分析,两组测得最小管腔直径分别为[(1.84±0.06)vs.(1.84±0.13)mm,P=0.947]。另外,在最小管腔面积方面两组分别为[(4.7±0.98)vs.(4.8±1.17)mm2,P=0.853]。OCT组通过分析软斑块纤维帽厚度为(94±24.72)μm。通过COX回归模型显示,两组在免于心血管事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6)。结论:对于临界病变的患者,采用IVUS或OCT成像系统能够更好的分辨血管内斑块性质,尤其易识别易损斑块。对于临界病变的患者,采用介入影像学方法进行测量分析是安全的、可靠的,能更好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8.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全世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作为危害性极大的心血管事件之一,多由斑块破裂后继发血栓形成所致。深入了解易损斑块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对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将结合近年来有关易损斑块的研究结果,就易损斑块的概念、基本特征、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粥样斑块破裂被视为ACS发生中最重要的始动环节,粥样斑块破裂取决于斑块的易损性。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诊断和正确治疗,对于降低急性心血管事件死亡率的意义尤为重大。本文对易损斑块的诊断和全面治疗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0.
<正>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破裂和继发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易损斑块具有薄纤维帽、大脂质核心及包含大量巨噬细胞在内的炎症细胞浸润的主要病理特征,即薄纤维帽粥样斑块(thin-cap fibroatheroma,TCFA),其易于破裂。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和干预对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irtual histology intravascular ultr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