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比较首剂不同剂量的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重度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疗效的影响。方法将2005年2月至2012年4月NICU住院治疗的重度RDS患儿46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3例。首剂大剂量PS组为治疗组,PS用量200mg/kg;首剂小剂量PS组为对照组,PS用量100mg/kg。比较两组患儿的用药总剂量,使用PS前及6h后的血气分析、PaO2/FiO2及机械通气时间、住院监护时间。结果两组患儿在PS用药总剂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在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监护时间等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S治疗6h后两组患儿的PaO2、PaO2/FiO2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均<0.05)。但升高的程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首剂治疗量达200mg/kg时治疗重度RDS的效果优于首剂治疗量100mg/kg。 相似文献
2.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有效性及临床价值.方法:用肺表面活性物质首剂120 mg,给药时间为出生后3~16 h,平均(5.9±3.2) h,12 h后再用120 mg.分右侧卧、左侧卧、平卧3个体位各1/3剂量,每注入1/3剂量后用复苏气囊供氧1~3 min,使药液在肺内均匀分布,约10 min完成注药过程.结果:用药后即刻症状和体征改善,血气分析明显好转,吸入氧浓度降低,48 h内X线胸片明显改善.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对NRDS疗效肯定,在改善氧气交换和肺部病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经气管导管改良法推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效果。方法将61例RDS患儿用随机法分为两组,改良组32例及对照组29例,两组均气管导管内给予PS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给药方法;改良组患儿常规气管插管后,于气管导管距患儿齿龈3-4cm处,用注射器针头向下斜刺入气管导管管腔内,在气囊正压通气同时,推PS。比较两组患儿推药过程中药物反流发生率、两组推药后1h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以及两组患儿推药过程中SaO2最低均值、心率最低均值。结果推药后1h血气分析值改良组PaO2、PaCO2、pH均好于对照组( P均〈0.05)。改良组药物反流发生率及面色发绀均低于对照组( P均〈0.05)。改良组SpO2、心率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改良组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气管插管内推注PS方法简便易行,容易操作,实用性强,对患儿干扰少,提高了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中国医药指南》2019,(16)
目的为了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2017年收治的199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治疗时间的顺序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其中常规组采用补液,抗感染等传统方式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增加肺表面活性物质和CPAP进行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儿在治疗后呼吸系统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患儿治疗后各项呼吸指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CPAP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进行辅助治疗,能够较好的改善患儿的肺功能以及呼吸系统,治疗效果确切,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国产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syndrome,NRD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出生的7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进行研究。治疗组42例NRDS患儿气管内注入国产PS后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28例NRDS患儿单纯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临床表现、血气分析、机械通气参数、肺X线片转归、机械通气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及结局等。结果:治疗组患儿临床症状迅速好转。用药后1 h血气PaO2、pH开始明显上升,PaCO2明显下降(P<0.05或P<0.01)。机械通气参数FiO2、PIP于用药后1 h内明显下调,RR和PEEP分别于用药后6 h、48 h明显下降(P<0.05或P<0.01)。应用国产PS后2~6 h治疗组机械通气参数FiO2明显低于对照组(P2h<0.05,P6h<0.05),PIP值于用药后1~72 h内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用药2~6 h后,肺X线片显示NRDS病变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未见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国产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不同给药时机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2015年4月~2018年4月,随机选取某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8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序号奇偶数按比例(1∶1)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在出生后2~12h给药,观察组在患儿出生后2h内给药,观察对比两组患儿血气指标、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PCO_2、PO_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h后明显改善,且观察组PCO_2低于对照组,PO_2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肺出血、脑室内出血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肺表面活性物质不同给药时机治疗效果差异明显,其中早期(出生后2h内)给药效果更为理想,推荐推广。 相似文献
9.
早期应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早产儿生后早期(2h内)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我院出生的58例早产儿,其中治疗组28例于2h内气管内滴或注入PS预防早产儿RDS,剂量为100mg/kg,对照组30例常规给予氨茶碱、氨溴索治疗。结果:治疗组仅3例发生RDS,其中1例并发气胸放弃治疗,发生率10.7%。对照组有13例并发RDS,共5例因颅内出血、肺出血、气胸等放弃治疗。发生率43.4%。结论:早产儿早期使用PS可以有效减少及减轻RDS发生率及临床症状,有效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我院出生的胎龄29~32周早产儿44例,随机分为预防组20例,治疗组24例,预防组于生后30 min内即从气管插管内分2次滴入Ps 120 mg,用药后应用鼻塞持续气道正压(CPAP)辅助呼吸;治疗组确诊RDS后应用PS,方法同预防组.同时观察患儿呼吸、心率,并于用药6、24、48、72 h做血气分析.结果:预防组鼻塞CPAP辅助呼吸时间(26.4±13.6)h,鼻管法氧疗时间(39.6±16.1)h;治疗组分别为(96.0±19.6)h和(108.0±204.0)h.两组比较t分别为9.47、8.6,P均<0.05,预防组较治疗组明显缩短.48 h内各时段PaO2、PaCO2、pH预防组与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PS预防早产儿RDS,可减轻病情,避免机械通气、缩短氧疗时间、减少早期及后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国产和进口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09年5月-2010年10月出生的RPD早产儿107例分为3组。A组(42例)患儿应用国产PS和机械通气治疗,B组(37例)患儿应用进口PS和机械通气治疗,C组(28例)患儿单纯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结果①应用国产或进口PS均可迅速改善RDS患儿临床症状(P<0.05)。②三组患儿血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用药后1~24 h,A、B组机械通气参数PIP值明显低于C组(P<0.05)。④用药后2~6 h,A组机械通气参数FiO2明显低于C组。⑤应用PS后2~6 h,A、B组胸片显示,肺部病变明显好转。⑥三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和结局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⑦A、B组重复用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与进口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RDS同样安全有效,操作时应用进口PS更加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下经微管气管内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less invasive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LISA)技术在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方法 采取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潍坊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intensive careunit,NICU)2019年7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超低出生体质量儿(58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ISA组(28例)和气管插管-注入PS-拔管给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intubation-surfactant-extubation,INSURE)组(30例)。LISA组采用LISA技术,在nCPAP下,气管内置入微管并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surfactant,PS);INSURE组采用INSURE技术,拔管后给予nCPAP辅助通气。观察并比较两组病儿给药过程、给药前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 将60例NRDS患儿按照是否使用PS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分析比较其血气分析指标、吸氧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 治疗6h后,治疗组血pH值(7.41±0.11)、氧分压(PaO2) (69.8±11.9)mm Hg及二氧化碳分压(PaCO2) (48.7±11.1)mm Hg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的(7.24±0.13)、(53.3±9.8)mm Hg、(59.1±12.7)mm Hg(t =3.35、2.88、3.24,均P<0.05);治疗组吸氧时间(98.2±29.2)h、机械通气时间(77.6±30.4)h及住院时间(12.9±1.7)d也短于对照组的(143.9±26.5)h、(121.4±22.9)h、(17.6±2.1)d(t=4.56、5.32、4.86,均P<0.05).结论 在NRDS治疗中应用PS,有助于改善患儿通气和换气功能,缩短患儿吸氧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国内发达地区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时,应用肺表面活性制剂(PS),有较好的疗效。本院近两年也进行了该项治疗,现将PS治疗NRDS的疗效和安全性作一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不同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以医院新生儿科9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均行机械通气治疗,根据肺表面活性物质用药类型将其分为A组(45例)和B组(45例),分别取牛肺表面活性物质和猪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记录机械通气时间,评估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前、用药12 h后的血气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用药12 h后,PaO2、pH均显著高于用药前,PaCO2显著低于用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持续正压通气时间为(4.06±0.62)d,显著短于A组的(5.14±0.5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3.33%、4.44%,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肺表面活性物质均能够改善早产儿的呼吸窘迫症状,但猪肺表面活性物质用药方便,可缩短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 观察组30例NRDS患儿给予气管内滴注单剂PS治疗,对照组22例未给予PS治疗,其余治疗两组相同.结果 观察组早期应用PS后,患儿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肺泡血氧分压比值(a/APO2)明显上升,氧合指数(OI)值明显下降,改善程度好于对照组(P<0.01).床旁胸部X线片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改善更快,效果更好(P<0.01),对机械通气和氧疗的需求显著降低(P<0.05).结论 PS对NRDS疗效满意,能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氧气驱动吸入肺表面活性物质防治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将52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氧气驱动吸入组和气管插管组,各26例,分别通过氧气驱动吸入和气管插管滴注肺表面活性物质,比较治疗前及治疗6、24h后2组的临床表现,血气分析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6h和24h后,氧气驱动吸入组与气管插管组血气分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氧气驱动吸入组肺部感染1例(3.8%),气胸、肺不张0例;气管插管组肺部感染8例(30.8%),气胸2例(7.7%),肺不张1例(3.8%).2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8,P<0.05).结论 氧气驱动吸入能有效改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改善临床表现,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前体脂质体型猪肺表面活性物质(PPPS)对整肺灌洗兔呼吸窘迫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将PPPS水化后,经气管滴入治疗整肺灌洗型成年兔呼吸窘迫模型,观察兔的生命体征、血气、动态肺顺应性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整肺灌洗后模型兔的血气pH、PaO2急剧下降,PaCO2轻度上升,心率明显减慢而呼吸频率增加,SBP和DBP均明显下降;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PS含量明显下降;病理检查提示出现肺出血、肺不张、肺泡萎缩、透明膜形成等病变,符合Ⅰ型重症呼吸衰竭临床诊断标准。经气管滴入PPPS后,可以使RDS模型兔的各项指标(pH、PaO2、PaCO2、HR、BR、SBP、DBP)明显改善,肺部的病理改变也明显减轻。统计学分析结果提示,治疗组和对照组pH(F=4.572,P=0.046)、PaO2(F=557.586,P=0.000)、PaCO2(F=96.798,P:0.000)、TV(F=117.851,P=0.000)、Cydn(F=276.996,P=0.000)、HR(F=34.975,P=0.000)、BR(F=28.167,P=0.000)、SBP(F=124.751,P=0.000)和DBP(F=108.672,P=0.0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组中,各个时间点的pH、PaO2、PaCO2、TV、Cydn、HR、BR、SBP和DB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PPS对实验性PS缺乏和肺损伤造成的呼吸窘迫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