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状动脉瘘是指冠状动脉或其主要分支与心腔或大血管之间存在的异常沟通。该病的发病率极低 ,症状、体征多不典型 ,误诊率较高。我们通过对我院 5例老年人冠状动脉瘘的临床分析 ,探讨冠状动脉瘘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鉴别诊断 ,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我院自 1984年以来 ,冠状动脉造影万余例中发现 5例老年人冠状动脉瘘。 5例均为女性 ;年龄 6 1~ 72岁 ,平均 6 4 7岁 ;病史 2~ 2 0年 ,平均 7 3年。   2 .症状、体征 :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心前区疼痛、胸闷 4例 ,活动后出现胸闷、气短 1例 ;发作时心电…  相似文献   

2.
中老年人先天性冠状动脉瘘三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瘘是指左、右冠状动脉的主支或分支直接通入心腔、心脏周围的血管或支气管。这种疾病首先在186 5年描述,1912年Trevor报道了第1例尸检发现的右冠状动脉通入右室的冠状动脉瘘的患者。近2年来在我院行经血管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发现3例中老年冠状动脉瘘的患者。例1 男,70岁,因心慌、胸闷、胸痛1年余就诊。该患者的胸痛表现为劳累性胸痛,持续时间为数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以缓解。查体:血压15 0 / 75mmHg(1mmHg =0 133kPa) ,皮肤黏膜无紫绀,颈静脉无充盈,心界不大,心前区无明显杂音,双肺正常。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正常。入…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红十字会医院心脏中心内科于2005年11月至2006年1月收治了两例巨大冠状动脉瘘患者,行介入封堵术,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患者1男,18岁,反复胸闷、心悸3年,发现心脏杂音1月入院,查体:血压110/70mmHg(1mmHg=0.133kPa),口唇无发绀,在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可触及收缩期震颤,心率90次/min,律齐,在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可听及4/6级收缩期杂音。在外院行心超声检查为室间隔缺损。在本院行心超声检查考虑冠状动脉瘘。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右冠状动脉瘘,瘘入右心室,右冠状动脉分支开口于瘘管内距主动脉10mm处,瘘管主动脉侧瘘…  相似文献   

4.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7岁,因活动后心悸胸闷一年入院。体检:一般状态良好,血压:120/70 mmHg(1 mmHg=0.133 kPa),心律齐, 心脏杂音不明显,心前区未触及震颤,未及枪击音及水冲脉。辅助检查:正常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增大,右冠状动脉增宽达14 mm,远端开口于左心室后下壁上部,瘘口直径约12 mm。多普勒超声:在左心室内探及以舒张期为主的双期血流,流速约4 m/s。心血管造影:右冠状动脉明显增粗、迂曲,其远端漏入左心室流入道。左冠状动脉造影时, 左冠状动脉及分支无异常,但显示前降支及对角支形成的迂曲侧支循环,致使右冠状动脉左心室后支(2支)显影(图1、2)。患者于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瘘修补术。术中见右冠状动脉起源正常,直径12 mm,于左心室背侧注入左心室,与左心室间沟通口直径7 mm。切开冠状动脉,缝合修补瘘口。术后患者恢复顺利。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分析超声心动图诊断冠状动脉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经超声诊断为冠状动脉瘘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超声心动图的资料,总结冠脉瘘位置、数量及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 80例患者冠状动脉都有一定程度的变宽,而且走向迂曲。冠状动脉内镜最大27 mm。5例冠状动脉瘘入右心房患者瘘口直径3~6 mm;30例冠状动脉瘘入右心室患者瘘口直径5~9 mm;8例冠状动脉瘘口入左心室患者瘘口直径4~12 mm;40例冠状动脉瘘入肺动脉者瘘口直径2~8 mm。80例患者中37例为微小冠状动脉瘘,其他43例经手术、造影或CT证实,诊断准确率为100.00%。结论超声心动图可以快捷、准确、无创的诊断冠脉瘘,是冠脉瘘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方法,可以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AF)的临床特点及瘘口起源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11年4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的37例先天性CAF患者的临床及冠脉造影资料。分析患者的主诉症状,并根据瘘口起源的位置分为左前降支(LAD)组(23例)、右冠脉(RCA)组(6例)、LADRCA组(2例)、左回旋支(LCX)组(5例)以及左主干(LM)组(1例),分析瘘口起源与引流位置分布的特点。结果:37例先天性CAF患者中,24例(64.9%)主诉胸闷、气促,6例(16.2%)主诉胸痛症状,5例(13.5%)主诉心悸,2例(5.4%)体检发现心脏杂音。与RCA组、LADRCA组、LCX组和LM组比较,LAD组的瘘口起源比例显著升高(16.2%,5.4%,13.5%,2.7%比62.2%),P均0.01,而其他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均0.05)。LAD瘘口起源23例,包括22例肺动脉瘘和1例支气管动脉瘘;RCA瘘口起源6例,包括肺动脉瘘3例,右房瘘2例和左室瘘1例;LCX瘘口起源5例,右房瘘2例、肺动脉瘘、左室瘘、右室瘘各1例。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金标准,先天性冠状动脉瘘起源于左冠脉的比例显著高于右冠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瘘的发生率及其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在我院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观察并记录冠状动脉瘘的发生率及其各项临床表现.结果 1026例患者中,共检出冠状动脉瘘患者6例(左主干-主肺动脉瘘2例,左主干-左房瘘1例,左前降支-左房瘘2例,间隔支-左房瘘1例),检出率为0.58%,均无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年龄为36~70(60.3±12.8)岁;男性5例,女性1例.冠状动脉瘘患者均存在心脏杂音,其中4例有心电图改变,2例心脏彩超能检测到血流异常信号,3例合并冠心病.结论 冠状动脉瘘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男性和女性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畸形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8.
<正>冠状动脉瘘(coronary artery fistula,CAF)是指冠状动脉与心腔、冠状静脉(或冠状静脉窦)、肺动脉或其他血管形成的异常通道,其发生率约为0.27%~0.40%[1-2]。我院心内科自2004年起开展CAF的经导管介入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4年5月~2013年12月于我院经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9.
成人先天性冠状动脉-肺动脉瘘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成人先天性冠状动脉 -肺动脉瘘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 18例冠状动脉 -肺动脉瘘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资料。结果 :4173例冠状动脉造影中检出冠状动脉 -肺动脉瘘 18例 ,检出率为 0 .43% ,其中单一瘘道 15例 ,双瘘道 3例 ,其分流量均较小 ;11例 ( 61.1% )患者的单支或多支冠状动脉伴有 5 0 %以上狭窄病变 ;临床随访患者无肺动脉高压和心力衰竭等重要并发症发生。结论 :分流量较大的冠状动脉 -肺动脉瘘在成年人群中非常少见 ,而大多数分流量较小的冠状动脉 -肺动脉瘘通常是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时被偶然发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成人先天性细小冠状动脉瘘(small coronary artery fistula,sCAF)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并探讨依据直径分型新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17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收治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成人先天性sCAF患者的临床表现、冠状动脉造影及血流动力学等资料。分析瘘道直径与是否接受手术治疗的关系,评估瘘道直径水平预测sCAF手术治疗的可能性,并计算界值。结果研究入选158例sCAF患者,女66例(41.77%),男92例(58.23%),年龄(44.94±17.35)岁,4例(2.53%)有先天性心脏病家族史,11例(6.96%)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病。胸闷等疑似心绞痛发作和心悸等心律失常发作是主要症状,二者共占36.70%,心房颤动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表现形式(8.86%)。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肺动脉瘘是最多见的瘘道(41.14%),其次为右冠状动脉-肺动脉瘘(25.32%)。大部分瘘道呈不同程度迂曲,且合并局限性狭窄和(或)扩张,继发病变最多见是动脉瘤形成(38.61%)。瘘道直径为(2.78±1.14)mm,肺动脉平均压(pulmonary artery mean pressure, PAMP)为(16.66±5.63)mmHg(1 mmHg=0.133 kPa),肺循环和体循环流量比值(flow ratio of pulmonary to systemic, Qp/Qs)为1.07±0.13。以瘘道直径中位数分组,直径较大组需要手术可能性较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CAF瘘管直径与是否需要手术治疗正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最佳界值为2.91 mm(敏感性为78.6%,特异性为85.3%)。结论成人先天性细小冠状动脉瘘自具特点,起源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及瘘入肺动脉最多见,瘘道直径2.91 mm可作为细小分型的潜在最佳界值。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已被证实是冠心病(CHD)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1],能促进脂质于血管内膜沉积,形成硬化斑块.本文探讨高血压 与CHD血管病变的相关性.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入选老年患者176例,均患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临床检测舒张压(DBP)≥90 mmHg和(或)收缩压(SBP)≥140 mmHg[2].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CHD.  相似文献   

12.
<正> 冠状动脉瘘是指冠状动脉与冠状静脉、冠状静脉窦、心房、心室或肺动脉与主干之间形成的短路。1856年Kranse报道首例,1947年Bjork和Crafoord首次手术治疗成功。北京安贞医院收治两例冠状动脉瘘,其中一例冠状动脉一肺动脉瘘合并主动脉瓣狭窄,二瓣畸形均做了外科治疗,现将两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病例1 患者孙××,男性,13岁,自幼发现杂音,无症状。三个月来心慌,气短、偶有胸痛。于84年3月12日入院。查体:血压13.3/8.5kPa(100/64mmHg)无青紫,胸左、右缘Ⅱ-Ⅲ肋间均可闻Ⅳ级双期连续性杂音;以右缘为著。肝脾未及。心电图大致正常,心脏相右心缘一扩张弧形房影。右心导管检查右心房血氧增高。右侧各心腔压力正常。升主动脉造影示右冠状动脉扩张,一条异常血管和右房相  相似文献   

13.
<正>本文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治疗,证实为冠状动脉瘘的超声心动图的声像图表现,旨在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冠状动脉瘘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8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AF)患者,男性4例,女性4例,年龄18~68岁,平均38岁。主要临床表现为活动后气短、心慌、容易疲劳及劳力性呼吸困难等。临床体检均发现胸骨旁第2或第3肋间闻及双期连续性杂音。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瘘临床较少见。本文对我院29例冠状动脉瘘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了解该病在成人中的发生率、临床及影象学特点。1 资料和方法  本院内科导管室从1987年8月至1998年12月间行冠状动脉造影4945例,发现冠状动脉瘘29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5例,年龄41~66岁(平均53.8岁)。常规采用Judikins法完成选择性左、右冠状动脉造影。2 结果  本组冠状动脉瘘起源于左冠状动脉者22例(75.9%),右冠状动脉者5例(17.2%),左右冠状动脉者2例(6.9%)。累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方法及疗效,努力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我院2013年10月-2019年10月共收治19例冠状动脉瘘患者,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4.5(1~61)岁,体重16.25(7~69) kg。右冠状动脉右房瘘3例,右冠状动脉右室瘘7例,右冠状动脉左室瘘1例,左冠状动脉右房瘘2例,左冠状动脉左房瘘2例,左冠状动脉右室瘘2例,左冠状动脉肺动脉瘘2例;合并先天性二尖瓣发育不良2例,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三尖瓣关闭不全各1例。所有患者均胸正中切口体外循环下行动脉瘘矫治术,同期矫治其他心脏畸形,围术期常规监护治疗,术后1、6个月及每年随访复查。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及总结。结果:升主动脉阻断时间(61.330±11.479) min,体外循环时间(99.940±15.206) min,手术时间(140.610±19.150) min,呼吸机使用时间(33.000±19.275) h,ICU时间(2.220±1.215) d,住院时间(20.940±8.795) d。患者术前左室射血分数(63.167±8.031)%,术后当日左室射血分数(69.390±8.389)%,术后左室功能明显改善(P0.05)。患者术前心胸比0.506±0.0769,术后当日心胸比0.479±0.060 3,手术前后心胸比差异显著(P0.05)。19例患者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6个月~5年,未见残余瘘及严重心血管症状。结论:冠状动脉瘘发病率低,出现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尽早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疗效较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瘘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以往均采用外科手术治疗 ,近年来我院采用介入方法封堵冠状动脉瘘 6例获得成功。现就术前及术后的心电图作一分析。1 对象和方法 患者 6 (男 2 ,女 4 )例 ,年龄 5~ 39(平均13.3)岁。全部患者均经体检、胸片、超声心动图及心血管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瘘。其中右冠状动脉右室瘘 3例 ,右冠状动脉右房瘘 1例 ,左冠状动脉右房瘘 2例 ,采用 Amplatzer封堵器或 Pfm弹簧圈实施封堵治疗。每例患者均描记术前、术后 12导联心电图各 1份 ,观察心电图变化。2 结果  6例患者中术前左室肥厚 3例 ,不完全右束支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的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分析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表现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 自1998年至2008年的8300例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共9例.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平均年龄71.5岁,其中7例(77.8%)为女性.所有患者均因类心绞痛样胸闷、气促入院.同时合并冠状动脉病变5例(55.6%),高血压病2例(22.2%),心脏瓣膜病1例(11.1%),心肌病1例(11.1%).微血管瘘起源于1支冠状动脉1例(11.1%)、2支冠状动脉6例(66.7%)、3支冠状动脉2例(22.2%).所有患者均有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在末梢血管显影的同时,对比剂经微血管瘘直接弥散至左心室,呈现心腔染色影像.结论 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以女性多见.微血管瘘起源于2支冠状动脉最常见,所有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均存在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  相似文献   

18.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冠状动脉造影形态学特点(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7月~1999年6月对我院住院的19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患者进行化学消融术治疗,临床效果良好。该疾病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其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9例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11例,年龄15~62(34.6±16.7)岁。多有活动后气短、胸闷、头晕或晕厥等症状。超声心动图示心室间隔肥厚,心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厚度比>1.3∶1,左心室与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20mmHg(1mmHg=0.133kPa),SAM征阳性。患者在心电血压监测下被施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统计学处理 采用计量资料(均值)的t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的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分析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表现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 自1998年至2008年的8300例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共9例.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平均年龄71.5岁,其中7例(77.8%)为女性.所有患者均因类心绞痛样胸闷、气促入院.同时合并冠状动脉病变5例(55.6%),高血压病2例(22.2%),心脏瓣膜病1例(11.1%),心肌病1例(11.1%).微血管瘘起源于1支冠状动脉1例(11.1%)、2支冠状动脉6例(66.7%)、3支冠状动脉2例(22.2%).所有患者均有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在末梢血管显影的同时,对比剂经微血管瘘直接弥散至左心室,呈现心腔染色影像.结论 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以女性多见.微血管瘘起源于2支冠状动脉最常见,所有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均存在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的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分析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表现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 自1998年至2008年的8300例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共9例.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平均年龄71.5岁,其中7例(77.8%)为女性.所有患者均因类心绞痛样胸闷、气促入院.同时合并冠状动脉病变5例(55.6%),高血压病2例(22.2%),心脏瓣膜病1例(11.1%),心肌病1例(11.1%).微血管瘘起源于1支冠状动脉1例(11.1%)、2支冠状动脉6例(66.7%)、3支冠状动脉2例(22.2%).所有患者均有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在末梢血管显影的同时,对比剂经微血管瘘直接弥散至左心室,呈现心腔染色影像.结论 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以女性多见.微血管瘘起源于2支冠状动脉最常见,所有冠状动脉-左心室微血管瘘患者均存在起源于对角支的瘘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