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观察大鼠颈动脉内膜在不同浓度的黄芪甲苷(ASTⅣ)干预后对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ASTⅣ抑制颈动脉内膜增生的可能机制。方法将成年雄性健康SD大鼠50只随机分成五组:模型组、ASTⅣ〔20 mg/(kg·d)〕组、ASTⅣ〔40 mg/(kg·d)〕组、ASTⅣ〔60 mg/(kg·d)〕组及假手术组。用Fogarty(2F)球囊导管建立大鼠颈动脉损伤模型,按分组灌胃给药17 d(术前3 d开始给药),术后第15天,取损伤的颈总动脉做病理切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血管内膜的形态学变化,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管腔面积、内膜面积、内膜/中膜比;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管壁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DGF-BB表达,应用Image-proplus software5. 0专业图像分析软件进行相对定量分析,并用原位比色法测定血管壁活性氧(ROS)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颈动脉内膜增生明显,管腔明显狭窄。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新生内膜面积、内膜/中膜比增大、管腔面积减小(P<0. 01)。与模型组比较,ASTⅣ低、中、高剂量组新生内膜面积、内膜/中膜比减小,管腔面积增大,并呈剂量依赖性。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颈动脉血管壁PCNA、PDGF-BB的表达明显升高,ROS产生明显增高(P<0. 01)。与模型组比较,ASTⅣ干预组大鼠颈动脉血管壁PCNA、PDGF-BB的表达明显降低(P<0. 05),ROS产生显著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P<0. 05)。结论 ASTⅣ能够抑制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14 d内膜的增生,同时ROS产生受到抑制,导致生长因子PDGF-BB的表达降低是ASTⅣ抑制球囊损伤大鼠颈动脉内膜增生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CAR)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损伤组和CAR组,每组12只,后2组建立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3组均于术后7、14天分别处死6只大鼠。观察颈动脉形态学变化,计算新生内膜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无新生内膜发生。与假手术组比较,损伤组大鼠术后7天,新生内膜形成并增厚,14天内膜增厚更明显(P0.01)。与损伤组比较,CAR组术后14天,新生内膜面积减少44%(P0.01),管腔面积增加82%(P0.01),内膜PCNA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 CAR可有效抑制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细胞培养及建立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探讨斑蝥素对血管内皮损伤后新生内膜增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体外培养SD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以脂多糖(LPS)作为刺激因素,选择吡咯烷二硫代氨甲基甲酸盐(PDTC)作为核转录因子(NF-κB)信号通路抑制剂,将VSMC分为对照组、1μg/ml LPS刺激组(LPS组)、LPS刺激后加用5μmol/L斑蝥素组(斑蝥素组)、LPS刺激后加用80μmol/L PDTC处理组(PDTC组)、LPS刺激后加用5μmol/L斑蝥素和80μmol/L PDTC处理组(斑蝥素+PDTC组)共5组;应用伤口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斑蝥素对VSMC迁移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斑蝥素对NF-κB p65、磷酸化NF-κB p65(p-p65)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采用Fogarty(2 F)球囊导管建立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损伤组、斑蝥素(2 mg/kg)组,各组于造模前1周开始腹腔注射给药,连续给药3周,术后14 d取血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同时取损伤颈动脉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MP-9、NF-κB p65、TNF-α及IL-6的表达。结果:伤口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LPS组细胞的迁移能力显著增强(P<0.01);与LPS组比较,斑蝥素组、PDTC组、斑蝥素+PDTC组细胞迁移能力均受到抑制(P<0.01),另外与斑蝥素组比较,斑蝥素+PDTC组细胞迁移未见差异(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LPS组细胞p-p65和MMP-9表达增加,斑蝥素组或PDTC组表达显著降低(P均<0.05);与斑蝥素组比较,斑蝥素+PDTC组中p-p65和MMP-9表达未见差异(P均>0.05)。在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中,损伤组大鼠血清内TNF-α和IL-6浓度明显升高,斑蝥素组大鼠血清中TNF-α和IL-6浓度较损伤组显著降低(P均<0.05);损伤组大鼠颈动脉内膜增生明显,斑蝥素组较损伤组内膜面积、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减小(P均<0.05);与损伤组比较,斑蝥素组血管内膜中MMP-9、NF-κB p65、TNF-α和IL-6的表达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斑蝥素对LPS诱导的VSMC的迁移以及对受损大鼠颈总动脉内膜的增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机制主要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介导的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几丁聚糖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术后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几丁聚糖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分为几丁聚糖组和模型组各30只。复制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几丁聚糖组在术前1周即开始每天一次灌胃几丁聚糖2g,并在术后继续给予至处死;模型组只建立模型但不予以任何处理。分别于手术后即刻(0d)、7d、14d、28d和35d,每组各处死大鼠6只。光镜下观察血管内膜损伤;运用图形分析系统检测增殖的内膜面积;α肌动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增殖内膜细胞的性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血管内皮细胞明确损伤后血管内皮修复情况。结果模型复制成功53例,几丁聚糖组28例,模型组25例。手术后即刻见血管内膜完全剥脱,部分可见平滑肌细胞断裂。手术后7d可见内膜增生。模型组血管内膜在第28天增生达高峰,几丁聚糖组内膜增生在术后14d达到高峰。几丁聚糖组与模型组比较内膜增生程度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α肌动蛋白检测结果显示增殖的内膜细胞为血管平滑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结果显示几丁聚糖组在手术后14d血管完全再内皮化,而模型组手术后28d才完全再内皮化。结论几丁聚糖能预防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术后再狭窄,其机制可能与几丁聚糖促进血管再内皮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小干扰RNA (siRNA)重组慢病毒介导的CREB结合蛋白(CBP)基因沉默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增生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PBS对照组、慢病毒介导CBP基因siRNA转染组(CBP-siRNA-Lenti组)及慢病毒介导非CBP同源序列siRNA转染组(NC-siRNA-Lenti组),建立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术后28天处死动物.分别用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检测大鼠颈动脉CBP和乙酰化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的表达水平;病理组织学观察血管内膜增生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损伤血管壁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进行评估.结果 术后28天,与PBS对照组和NC-siRNA-Lenti组比较,CBP-siRNA-Lenti组CBP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显著下调(P均<0.05),CBP沉默能明显抑制新生内膜面积(0.108 ±0.008 mm2比0.238±0.022 mm2、0.252±0.016 mm2,P <0.05)、内膜与中膜面积比(0.706±0.062比1.483 ±0.136、1.497±0.137,P<0.05)的增加,及下调血管壁乙酰化NF-κB p65和PCNA的表达水平(P均<0.05).结论 慢病毒介导的CBP基因沉默能有效地抑制颈动脉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 p65的过度乙酰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微粒化非诺贝特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动脉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 球囊损伤造成大鼠颈动脉内膜剥脱后,将27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1组给予标准饲料,其余2组分别给予高脂饲料、高脂饲料 非诺贝特100 mg/kg·d灌胃.用药时间为3月.3月后,腹主动脉取血,以备血脂的测定,并立即行腹主动脉插管灌注固定颈总动脉,HE染色,用图像分析仪观察颈总动脉血管腔面积(L)、血管壁(中膜)面积(W),并计算其比值(W/L).结果 (1)与标准饲料组相比,高脂饲料组SHR体重和血浆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水平明显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非诺贝特治疗组与标准饲料组比较血压明显下降,HDL-C明显升高,体重、TG及TC水平无明显差异.(2)颈总动脉健侧各组W/L无明显差异;损伤侧高脂饲料组比标准饲料组明显增厚(0.36±0.03比标准饲料组0.27±0.04,P<0.05),局部有斑块形成.结论 非诺贝特可降低SHR体重、血压,改善SHR血脂水平,减缓SHR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微粒化非诺贝特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hypertensiverats,SHR)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动脉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球囊损伤造成大鼠颈动脉内膜剥脱后,将27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1组给予标准饲料,其余2组分别给予高脂饲料、高脂饲料 非诺贝特100mg/kg.d灌胃。用药时间为3月。3月后,腹主动脉取血,以备血脂的测定,并立即行腹主动脉插管灌注固定颈总动脉,HE染色,用图像分析仪观察颈总动脉血管腔面积(L)、血管壁(中膜)面积(W),并计算其比值(W/L)。结果(1)与标准饲料组相比,高脂饲料组SHR体重和血浆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水平明显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非诺贝特治疗组与标准饲料组比较血压明显下降,HDL-C明显升高,体重、TG及TC水平无明显差异。(2)颈总动脉健侧各组W/L无明显差异;损伤侧高脂饲料组比标准饲料组明显增厚(0.36±0.03比标准饲料组0.27±0.04,P<0.05),局部有斑块形成。结论非诺贝特可降低SHR体重、血压,改善SHR血脂水平,减缓SHR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研究光辉霉素对大鼠活体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原癌基因c-myc的转录和肌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 方法 选10周龄雄性Sprague-Dawleys大鼠,随机分为光辉霉素组和对照组。以戌巴比妥钠麻醉后,用球囊完全损伤右颈总动脉内膜,保留左颈总动脉。两组均于损伤前后1小时,分别腹腔内注射光辉霉素(150ug  相似文献   

9.
内皮素抗血清对大鼠主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大鼠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上,观察了术后不同时期血浆和组织内皮素水平的变化以及内皮素抗血清对术后不同时期内膜增生的影响,发现胸主动脉内皮剥脱术后血浆和组织内皮素水平均升高,其中组织内皮素水平升高以术后10天最为明显。术后不同时期应用内皮素抗血清,与剥脱对照组相比,血管壁细胞增生的程度明显降低。提示:内皮素参与了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发病过程;拮抗内皮素可能是防治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黄连素对兔颈动脉球囊损伤后血中一氧化氮、内皮素1、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的影响以及对新生内膜增生与血管重塑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黄连素组和辛伐他汀组,分别检测血一氧化氮、内皮素1、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并取颈动脉切片作病理形态学观察,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血管新生内膜厚度、管腔面积、新生内膜面积、内弹力板围绕面积、中膜面积和外弹力板围绕面积,并计算新生内膜/中膜面积及内膜增生指数。结果黄连素组一氧化氮较模型组和辛伐他汀组显著升高(65±13比32±13和40±16,P<0.01);黄连素组内皮素1、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1(58±11、145±12和163±33)较模型组(91±16、183±33和210±28)均显著降低(P<0.01)。黄连素组血管新生内膜厚度、新生内膜面积、新生内膜面积/中膜面积和内膜增生指数(32.91±4.20、10.22±1.91、0.31±0.06和19.51±3.48)较模型组显著减小(59.54±7.17、18.66±4.57、0.62±0.14和28.32±4.25),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加(14.11±2.95、2.73±0.35、0.10±0.03和9.22±0.87)(P<0.01);黄连素组管腔面积、内弹力板围绕面积和外弹力板围绕面积(48.56±4.71、59.45±2.42和91.12±7.19)较模型组(27.33±3.47、45.82±4.65和75.75±1.05)及假手术组(35.08±8.00、37.14±3.25和68.38±3.30)均显著增加(P<0.01),但4组中膜面积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黄连素可能通过调节一氧化氮、内皮素1、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水平直接或间接抑制新生内膜增生与不良的血管重塑。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高蛋氨酸饮食诱导的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组织原癌基因c-fos及c-jun mRNA表达及新生内膜增生的影响,探讨Hcy在血管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过度增生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血管组织c-fos及c-jun mRNA表达情况,并做半定量分析.采用光镜和计算机图像分析定量方法观察高Hcy血症对大鼠颈动脉内皮损伤后新生内膜增生的影响.结果低蛋氨酸组和高蛋氨酸组c-fos及c-jun mRNA的表达[分别为(1.40±0.21)、(1.43±0.25)及(1.68±0.27)、(1.71±0.30)]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10±0.15)、(1.00±0.13),P<0.05和0.01)],高蛋氨酸组也明显高于低蛋氨酸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低蛋氨酸组、高蛋氨酸组的新生内膜增生明显,计算机图像定量分析表明血管损伤后14 d,低和高蛋氨酸组新生内膜增生面积和内∕中膜面积比率比对照组分别增加87%、98%和97%、109%(均为P<0.01), 管腔面积在低、高蛋氨酸组比对照组分别减少45%、55%(P<0.05).结论 (1)高Hcy血症能使球囊损伤后颈动脉新生内膜增生恶化,预示高Hcy血症可能是血管内皮球囊损伤后再狭窄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2)Hcy能上调血管内皮损伤后动脉组织原癌基因c-fos及c-jun mRNA的表达,且呈浓度依赖性,这可能是其促使血管内皮损伤后新生内膜过度增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苯妥英钠促进创伤修复的特殊药理学作用在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修复过程中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颈总动脉内膜球囊损伤模型,术后大鼠分为苯妥英钠组和损伤组。术后28天处死大鼠,取双侧颈总动脉,石蜡包埋、切片后进行血管病理学染色分析。结果术后28天,苯妥英钠组内膜面积(0.154±0.018mm2比0.204±0.054mm2,P<0.01)、内膜/中膜面积比(1.70±0.08比2.26±0.46,P<0.01)、再狭窄率(59.5%±3.2%比75.9%±13.3%,P<0.01)均小于损伤组,管腔面积(0.106±0.024mm2比0.063±0.034mm2,P<0.01)大于损伤组;内膜细胞密度(72.18±20.08/cm2比84.85±10.77/cm2,P<0.05)、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数(9.89±7.63个/200倍视野比23.03±13.95个/200倍视野,P<0.0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细胞数(30.91±20.05/200倍视野比61.81±16.57个/200倍视野,P<0.01)均小于损伤组;新生内膜中有少量胶原组织增生,但组间血管胶原面积和密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28天,苯妥英钠可以抑制损伤血管内膜增生过程中的细胞增生,促进细胞外基质合成,对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和管腔狭窄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对兔颈动脉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选取4月龄健康雄性新西兰兔35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手术组、辛伐他汀组、参芎葡萄糖组、参芎葡萄糖+辛伐他汀组,每组7只。饲养2周后测定血清胆固醇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观察血管内膜增生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血管内膜中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Western blot法分析颈动脉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手术组血清胆固醇水平无明显区别。与空白组、手术组、参芎葡萄糖组相比,辛伐他汀组血清胆固醇水平降低(P0.05)。与空白组、手术组相比,参芎葡萄糖组血清胆固醇水平降低(P0.05)。参芎葡萄糖+辛伐他汀组血清胆固醇水平低于辛伐他汀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HE染色结果表明手术组血管内膜较空白组增厚(P0.05),参芎葡萄糖组血管内膜增生较手术组及辛伐他汀组减少(P0.05),参芎葡萄糖+辛伐他汀组血管内膜增生较参芎葡萄糖组减少,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参芎葡萄糖组内膜中膜PCNA、MMP9阳性细胞率较手术组均降低(P0.05),参芎葡萄糖组MMP9、PCNA阳性细胞率较辛伐他汀组均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参芎葡萄糖+辛伐他汀组MMP9、PCNA阳性细胞率较参芎葡萄糖组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参芎葡萄糖组GRP78表达量较手术组、辛伐他汀组均降低(P0.05)。结论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可有效减缓球囊损伤后血管内膜增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血红素氧合酶-1(HO-1)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殖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例)。A组:正常对照组;B组:球囊损伤对照组;C组:氯血红素干预组;D组:原卟啉锌(ZnPP)干预组。A组行假手术(分离颈总动脉,但不损伤内膜),B、C、D组按文献方法制作颈动脉内膜损伤模型。B、C、D组于球囊损伤前3d至术后14d,分别给予0.9%氯化钠溶液1ml/只、氯血红素15mg/kg、ZnPP40μmol/kg隔日1次腹腔注射。球囊损伤后第14天处死大鼠,分离颈总动脉,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颈动脉内膜增殖情况;RT-PCR及Western blotting分析颈动脉组织HO-1mRNA及蛋白质表达。结果:A组颈动脉内膜无增厚,颈动脉组织无HO-1表达;B组和D组颈动脉内膜明显增厚,D组颈动脉组织无明显HO-1表达,而B组颈动脉组织仅有少量HO-1表达;C组颈动脉内膜增厚明显减轻,HO-1表达量显著增高,与B组和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氯血红素显著抑制颈动脉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的形成,提示HO-1在动脉损伤诱导的新生内膜形成中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研究全反式维甲酸 (ATRA)对球囊损伤大鼠腹主动脉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 :制作球囊损伤的大鼠腹主动脉剥脱模型 ,Wistar大鼠 12只随机分为 1对照组 (n=6) :腹腔内注射 intralipid(1ml/d) ,2 ATRA组 (n=6) :腹腔内注射溶解于 intralipid的 ATRA(4 mg· kg-1 · d-1 )。球囊损伤 14 d后 ,损伤区域的血管段用 40 g/L甲醛固定 ,然后染色 ,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形态学分析。结果 :ATRA明显减小新生内膜面积 ,增加管腔面积。结论 :ATRA具有抑制损伤血管内膜增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依维莫司对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增生内膜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损伤组(对照组)、颈总动脉球囊损伤组(损伤组)和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口服依维莫司组(依维莫司组),每组12只.依维莫司组于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前1天,用依维莫司负荷剂量1.5 mg/kg灌胃,随后给予其剂量0.75 mg·kg-1·d-1灌胃直至第28天,对照组与损伤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灌胃.各组均于术后第28天取颈总动脉损伤段,观测颈动脉形态学变化,以免疫组化法测定损伤血管内膜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eIF-4E)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血管内膜无增生,eIF-4E、PCNA表达极少;与对照组比较,损伤组新生内膜形成并增生明显,eIF-4E、PCNA表达显著增强;依维莫司组较损伤组新生内膜增生减轻,eIF-4E及PCNA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维莫司可抑制大鼠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新生内膜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eIF-4E及PC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瑞舒伐他汀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及线粒体融合素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瑞舒伐他汀1组和瑞舒伐他汀2组,每组8只。瑞舒伐他汀1组于术前3天开始每日给予瑞舒伐他汀5 mg/kg灌胃,瑞舒伐他汀2组每日给予20 mg/kg灌胃,模型组以蒸馏水灌胃,随后制备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建模后14天处死大鼠取颈动脉,HE染色行组织形态学观察,测量内膜/中膜面积比;免疫组织化学、免疫印迹法检测线粒体融合素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依文思蓝染色观察血管内皮修复。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瑞舒伐他汀1组和瑞舒伐他汀2组血管内膜增生,内膜/中膜面积比值显著增加(P<0.01),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比值显著增加(P<0.01),线粒体融合素2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瑞舒伐他汀1组、瑞舒伐他汀2组血管内膜/中膜面积比值显著降低(P<0.01),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比值显著降低(P<0.01),线粒体融合素2表达显著增高(P<0.05),且瑞舒伐他汀2组较瑞舒伐他汀1组变化更显著(P<0.01)。依文思蓝染色显示,瑞舒伐他汀1组、瑞舒伐他汀2组再内皮化程度显著好于模型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抑制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同时促进内皮修复,其作用可能与上调线粒体融合素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对大鼠颈动脉损伤后新生内膜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手术组、治疗组)。手术组及治疗组均用球囊导管扩张法损伤左侧颈总动脉,治疗组给予罗格列酮灌胃治疗。术后4h,1d和7d,用放免法检测大鼠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2周后取损伤血管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及光镜观察,计算内膜面积(NIA)、内弹力板围绕面积(IELA)、管腔狭窄指数(SI)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的光密度值。结果罗格列酮能抑制损伤动脉新生内膜的形成,抑制NF-κB的蛋白表达,降低血浆中TNF-α和IL-6水平。结论罗格列酮可以通过抑制损伤血管的炎症反应,减轻损伤血管的再狭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