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Ⅰ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PDA Occluder I)应用于膜部室间隔缺损(pm VSD)封堵术的安全和可行性。方法:2007年7月至2014年5月,18例(男性6例,女性12例)pm VSD患者接受封堵治疗,14例单独应用1枚PDA封堵器,4例同时应用1枚PDA封堵器和1枚VSD封堵器。患者年龄3.5~51岁,中位数17岁,随访时间3~72个月。对封堵成功率,术后相关并发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结果以及住院时间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8例pm VSD均合并膜部瘤,13例右心室面单发破口,5例2处或多发破口。18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无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2例封堵术后少量残余分流,1例随访至第12个月残余分流消失。结论:Ⅰ代PDA封堵器应用于部分选择性合并膜部瘤的pm VSD,短-中期随访效果满意,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疗效评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及室间隔缺损(VSD)方法 并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31例患者(PDA 12例、ASD 16例、VSD 3例)均在X线透视、造影和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下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治疗PDA、ASD及VSD.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有少量和微量残余分流者分别为3例和2例,24 h、1个月和6个月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检查,残余分流消失.术后完全封堵率100%.结论 经导管置入国产封堵器是一种操作简便、技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的PDA、ASD和VSD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经导管国产封堵器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etus arteriosus,PDA)远期随访资料,评价其远期疗效、安全性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PDA患儿接受国产封堵器治疗302例,病例均随访至2006年12月,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PDA最窄处直径在2.0~16(4.1±1.3)mm,其中直径超过12mm10例(3.3%)。成功植入4/6~22/24mm大小的封堵器298例(98.6%)。完成了随访244例,随访率为81%,随访时间24~82个月。需要再次接受治疗4例(1.3%),其中接受介入治疗3例(0.9%),包括因残余分流而溶血2例;因封堵器移位接受外科治疗1例(0.3%)。1年和5年无事件发生率为98.0%。残余分流率在1d,1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和36个月分别为10.4%,3.7%,2.1%,0.8%,0.5%和0。10例巨大PDA应用大型封堵器封堵成功。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小儿PDA远期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应用新型Amplatzer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3,自引:1,他引:53  
目的 探讨新型Amplatzer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2 0 0 2年 11月至 2 0 0 3年 7月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对 2 6例 (男 11例 ,女 15例 )膜周部VSD(2 0例合并膜部瘤 )患者进行封堵治疗。患者年龄 3~ 4 0 (16 4± 10 7)岁 ,胸超声提示VSD的直径为 3~ 14 (4 7± 1 0 )mm。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 ,并分别于术后 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2 5例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 ,技术成功率 96 %。术后即刻超声及造影均示完全封堵 2 0例 ,少量残余分流 2例 ,微量残余分流 3例 ,均在 1天至 3个月内消失 ,总完全封堵率为 10 0 %。术后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1例 ,但无心肌受损表现 ,余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 1例嵴内型VSD由于距主动脉瓣较近 ,封堵未成功。结论 应用新型Amplatzer膜部VSD封堵器治疗膜周部VSD是安全有效的 ,近期效果良好 ,但中、远期疗效尚需更大规模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5.
雷芸  张伟华  尹小龙  丁云川  姚雨凡 《心脏杂志》2005,17(2):190-191,194
目的评估介入治疗心脏复合畸形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心脏复合畸形患者10(男6,女4)例,年龄5~53岁。其中房间隔缺损(ASD)并发肺动脉瓣狭窄(PS)2例、室间隔缺损(VSD)2例和动脉导管未闭(PDA)1例,PDA并发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PS各1例;VSD修补术后遗留ASD2例,ASD修补术后遗留PDA1例和刀刺伤致左室前侧术后遗留VSD1例。ASD或PDA并发PS者,先扩张肺动脉瓣,再行ASD或PDA封堵治疗。ASD并发VSD者,先封堵VSD,再封堵ASD。结果10例患者介入手术均1次成功。5例ASD封堵器的直径为8~38mm,2例膜部对称性VSD封堵器的直径为14mm和6mm,1例用10mm肌部VSD封堵器。2例PDA均用弹簧圈封堵。封堵PDA或VSD后造影无残余分流。封堵ASD后超声心动图示无残余分流。3例并发PS者,肺动脉瓣扩张术后即刻肺动脉跨瓣压差明显下降,由术前50、38、40mmHg分别降低为20、15和21mmHg。有1例PDA封堵弹簧圈脱落至肺动脉远端未能取出。随访1年肺功能正常,无肺不张。全部患者随访3个月~1年,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心脏复合畸形安全可行,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肌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封堵婴儿动脉导管未闭(PDA)术后,血小板减少的情况并分析其可能发生原因。方法:选取湖南省儿童医院2018-01-2019-04使用肌部VSD封堵器封堵治疗婴幼儿PDA术后发生的血小板下降的4例病例,总结其血小板下降情况、PDA大小、封堵器型号,以及相应的治疗措施等。结果:肌部VSD封堵器封堵婴幼儿巨大PDA血小板下降发生率为57.1%,术后4例患儿血小板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开始下降时间为术后3~4 d,血小板下降最低值(30~53)×109/L,术后2例患儿予以甲泼尼松龙3~5 mg/kg静脉治疗2~3 d,其余2例只予对症处理,4例患儿血小板于术后7~10 d恢复正常。1例患儿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封堵器周围少许残余分流。术后2例患儿皮肤可见少许出血点,所有患儿无其他部位出血情况。结论:肌部VSD封堵器封堵婴幼儿PDA术后血小板减少的可能性不容忽视,其发生原因考虑封堵器成形以,及阻流片因素造成的血小板机械破坏有关,术后应密切监测血小板以及凝血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7.
流出道型肌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流出道型肌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适应证的选择,评价其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国产新型零偏心VSD封堵器对51例流出道型肌部V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VSD的直径2~10(5.2±2.3)mm。所有患者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12导联心电图检查等,从残余分流、瓣膜功能、心功能、心电图及封堵器直径变化率5方面进行随访评价。结果:45例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技术成功率88.2%。6例未成功者分别为:3例伴轻微主动脉瓣脱垂者,3例超声判断误差。40例患者接受了1~12(平均8.6)个月的随访,所有随访病例中,无新增加的三尖瓣关闭不全,无主动脉瓣穿孔,2例出现少量主动脉反流者,其中1例为封堵器出现微移位。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封堵器置入即刻及随访6个月,左室舒张末径进行性缩小,而右室舒张末前后径及射血分数未见明显变化。封堵器置入24h,封堵器腰部直径较置入即刻发生轻微变化,随访1、3、6、12个月无明显变化。结论:缺损直径在10mm以内且无主动脉反流的流出道型肌部VSD可以选择介入治疗,其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国产动脉导管封堵器闭合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国产动脉导管(PDA)封堵器闭合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04年5月至2008年7月,21例先天性膜周部VSD患者[男性10例,女性11例,年龄5~40(21.3±10.2)岁]成功接受了封堵治疗。膜周部VSD的直径均先经经胸心脏彩超检查(TTE)测量,并经左心室造影进一步明确。封堵操作完成10min后再次予TTE及左心室造影评估封堵效果。术后心电监护1周,出院前及出院后1、3、6个月随访复查TTE及心电图。结果21例患者均全部封堵成功,国产PDA封堵器尺寸为6/8~18/20mm。封堵后,2例新出现微量主动脉瓣反流,1例出现少量的三尖瓣反流;3例出现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出现不完全右束支合并间歇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除2例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在6个月内随访时未恢复外,其他3例均在出院前恢复正常;4例存在微量残余分流,其中3例在7d后复查超声时消失,另1例在1个月随访时消失。术前TTE估测肺动脉压力为28.0~46.7(33.4±9.2)mmHg,术后肺动脉压力为16.0-30.2(19.2±7.6)mmHg,6个月随访时肺动脉压力进一步下降为15.3-26.7(17.3±6.9)mmHg。结论对部分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者应用PDA封堵器进行封堵是可行的、安全的及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经导管封堵婴幼儿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4 mm)的短中期随访的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大型PDA患儿的疗效、并发症及中期随访结果 ,评价其中期疗效、安全性及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成功植入封堵器49例(98%),其中46例(92%)应用PDA封堵器,2例(4%)应用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1例(2%)应用膜周对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术后3 d内复查超声心动图:4例(8%)有残余分流;封堵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肺动脉收缩压、三尖瓣反流(tricuspidregurgitation,TR)及二尖瓣反流(mitral regurgitation,MR)均较术前缩小或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后主动脉收缩压及主动脉瓣反流(aortic regurgitation,AR)较术前增加或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院后完成随访41例,随访率81.6%,中位随访时间6个月(1~57个月)。残余分流率在术后3 d、1个月、6个月分别为8%、4%、2%。术后1~6个月内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后3 d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1年内随访:MR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R及TR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内11例患儿出现左肺动脉血流速度加快(1.5~2.1 m/s),其中9例随访1年以上左肺动脉血流1.5~2.0 m/s,4例随访3~5年左肺动脉血流速度1.5~2 m/s,但左肺动脉至主肺动脉压差均≤20 mm Hg(1 mm Hg=0.133 kPa)。无降主动脉狭窄。结论经导管用封堵器治疗婴幼儿大型PDA(≥4 mm)的短中期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但对左肺血流速度增快患者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细小型成年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的造影、介入治疗特点,观察应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关闭此类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安全性和意义。方法:选择成年PDA患者25例,造影观察PDA的形态、大小,将其分为长管型10例(A组),迂曲不规则型9例(B组),动脉瘤型6例(C组)。UCG显示直径1.2~2.8mm,造影显示最小直径1.2mm,最大直径4.3mm。PDA长度7.9~11.9mm,平均(9.9±1.3)mm。结果:选择对称型室间隔封堵器和肌部室间隔封堵器进行介入封堵治疗,治疗前后肺动脉压力无明显差异,但造影与TTE测量最窄处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成功率100%。随访无明显降主动脉缩窄、左肺动脉狭窄及其他并发症。结论:室间隔封堵器关闭细小型PDA疗效肯定、安全。  相似文献   

11.
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安全性和疗效评价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评价国产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的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312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膜周部VSD患者,男144例,女168例,年龄2-65岁,平均(16.44±9.09)岁。超声测量VSD直径2-15 mm,平均(5.08±2.79)mm。应用7F-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封堵器。在超声和X线指导下放置封堵器。术后连续心电监护5天。出院前,术后1个月、6个月和1年定期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 结果:312例中302例患者封堵成功,成功率96.79%。左心室造影测量的VSD直径2-20 mm,平均(4.96±2.67)mm。封堵器直径为4-20 mm,平均(7.09±3.60)mm。X线透视时间5-60 min,平均(14.92±8.09)min,操作时间30-160 min,平均(55.67±7.25)min。随访1个月至3年期间,未发生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栓塞等并发症。 结论:国产VSD封堵器经导管封堵膜部VSD使用安全,操作简便,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0例管型PDA患儿用Amplatzer PDA封堵器进行堵闭,2例窗型PDA用Amplatzer房间隔双伞封堵器堵闭。在透视下经6F输送器置入封堵器,术后10分钟,行右心导管检查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术后24小时、1、3个月分别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技术成功率为100%,患儿心脏双期连续性杂音均消失,术后10分钟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少量残余分流2例,均为窗型PDA。术后24小时超声心动图示上述2例仍有微量分流。术后24小时、1、3个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未发现残余分流、PDA再通及封堵器移位,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2例有分流的患儿术后均出现急性溶血,经积极内科治疗后好转。其余10例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PDA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对窗型PDA可试用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堵闭。对术后发生急性溶血者可采用内科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采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间隔缺损20例患者,术前由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PMVSD,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明确缺损位置、直径、在透视及超声心动图监视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封堵PMVSD,术后3d、3个月、6个月及1年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X线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0例VSD病人成功置入Amplatzer封堵器,透视及超声心动图显示即刻完全堵闭。术后出现溶血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各1例,对症治疗后消失。分别手术后3个月、6个月、1年随访,超声心动图示封堵器位置良好,19例完全闭合,仅1例残余分流,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新型Amplatzer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及肌部室间隔缺损 (VSD)的疗效和对心脏传导系统的影响。方法  2 0 0 3- 0 7~ 2 0 0 4 - 0 4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及肌部VSD封堵器对 12例膜周部VSD和 2例肌部V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对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符合导管封堵条件病人术前常规进行心导管检查 ,测定血流动力学各项参数。在X线透视、食管或经胸超声的监测下建立股动静脉轨道 ,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对 12例膜周部VSD病人在手术前、后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 ,测定房室传导时间 (AV间期 )和房室结不应期 ,观察封堵手术对心脏传导系统的影响。病人分别于术后 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14例患者 (男 8例 ,女 6例 )封堵器置入全部成功。术后即刻超声及造影均示完全封堵 12例 ,微量残余分流 2例 ,均在 1d内消失 ,总完全封堵率为 10 0 %。 12例膜周部VSD病人封堵后即刻AV间期有不同程度的延长 ,其中 3例术后AV间期 >2 0 0ms,1周后心电图检查 2例PR间期恢复正常。封堵前后房室结不应期无明显变化。未出现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 ,无心肌受损表现 ,无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和肌部VSD封堵器治疗膜周部和肌部VSD是安全有效的 ,近期效果良好 ,是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中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7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动脉导管未闭(PDA)27例,房间隔缺损(ASD)22例,室间隔缺损(VSD)23例,其中1例VSD并发ASD,应用国产封堵器行介入治疗。随访1~5(4.1±2.1)年,观察其中长期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 71例患者成功介入治疗69例,成功率97%。1例ASD和1例VSD患者介入治疗未成功。5例患者术后即刻有微-少量残余分流,1月后复查残余分流消失。1例VSD患者术后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治疗后痊愈。随访1~5年无其他并发症出现。 结论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近期及中远期疗效可靠,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肌部室间隔缺损(VSD)封闭器在低体质量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中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优点。方法: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应用肌部VSD封闭器对9例低体质量婴幼儿PDA进行介入治疗,男性1例,女性8例,年龄6~21个月,体质量5.5~10 kg。本组病例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导管检查及造影检查。结果:合并肺动脉高压者8例,轻、中及重度分别为2例、5例及1例。肺/体循环血量比(QP/QS)为1.94~2.87,肺血管阻力指数(TPRI)1.82~4.7wood/m2。造影示4例为粗大PDA,1例为漏斗腔大的PDA,4例漏斗腔短小,其中1例为主动脉右弓右降合并迷走左锁骨下动脉及左位PDA,PDA距左锁骨下动脉及椎动脉近。9例患儿全部封堵成功,合并肺动脉高压者释放封闭器前肺动脉压力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未发生医源性主动脉和肺动脉狭窄及血管内膜损伤。术后随访无封闭器脱落、残余分流,左心室舒张末径(LVED)较术前明显减小,4例合并二尖瓣反流者3例减轻。结论:对于低体质量婴幼儿粗大、漏斗腔短小或应用常规PDA蘑菇形封闭器治疗效果不佳的PDA,应用肌部VSD封闭器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57例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介入治疗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经导管介入治疗策略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57例,复合类型为:膜部室间隔缺损(VSD)并房间隔缺损(ASD)21例,VSD并动脉导管未闭(PDA)4例,ASD并PDA8例,ASD并肺动脉瓣狭窄(PS)22例,VSD并PS2例。复合畸形同期介入治疗顺序依次为:PS球囊扩张术,VSD封堵术,PDA封堵术,最后行ASD封堵术。结果:57例患者中,除1例因PDA过小,导丝无法通过未闭导管,在VSD成功封堵后放弃PDA封堵。56例患者同期经导管介入治疗均获成功,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术后造影及超声检查VSD、ASD及PDA均无残余分流,封堵器固定好。并发PS的24例患者,跨肺动脉瓣压差由术前(96.0±30.0)mmHg(1mmHg=0.133kPa)下降到术后平均(15.6±3.3)mmHg(P<0.01)。术后3d、1个月、6个月及1年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检查,全部患者无残余分流,封堵器位置固定良好,跨瓣压差均在正常范围内,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经导管介入治疗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经导管治疗嵴内型室间隔缺损适应证选择及近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嵴内型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适应证选择,并评价其近期疗效。方法:2004年3月至2005年11月,采用国产新型零偏心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对49例嵴内型V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其中男25例,女24例,年龄2.5~15(6.2±3.6)岁。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VSD的直径2~10(5.2±2.3)mm。所有患者在透视及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12导联心电图检查等,从残余分流、瓣膜功能、心功能、心电图及封堵器直径变化率5方面进行随访评价。结果:45例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技术成功率91.8%。4例未成功者分别为:3例为伴有主动脉瓣脱垂者,1例为超声判断误差。42例患者接受了1~12(平均8.6)个月的随访,所有随访病例中,无新增加的三尖瓣关闭不全,无主动脉瓣穿孔,2例出现少量主动脉瓣反流者,其中1例为封堵器出现微移位。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封堵器置入即刻及术后6个月,左心室舒张末径发生进行性缩小,而右心室舒张末前后径及射血分数未见明显变化。封堵器置入24 h,封堵器腰部直径较置入即刻发生轻微变化,术后1、3、6、12个月随访无明显变化。结论:缺损直径在10 mm以内且无病理性主动脉反流的嵴内型VSD可以选择介入治疗,其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国产小腰大边封堵器封堵多出口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择69例多出口膜部瘤型VSD患者,经左心室造影证实右心室面均有多个出口。其中29例患者选用普通对称封堵器进行封堵(A组);40例患者选用小腰大边封堵器进行封堵(B组)。2组患者分别根据膜部瘤大小、形态、位置及膜部瘤组织粘连牢固程度,置入相应型号的普通对称封堵器或小腰大边封堵器,封堵后15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TTE),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5d。2组患者均于术后1、3、6个月定期心电图、TTE检查。结果:A组成功封堵19例,术中并发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各1例,1例术后造影示少量残余分流(<3mm),1个月后超声复查无残余分流,另10例因封堵器未能完全覆盖多发缺损口或封堵器引起心室流出道狭窄而换用小腰大边封堵器封堵成功;B组40例患者均一次封堵成功,3例术后造影示少量残余分流(<3mm),1个月后超声复查无残余分流,术中并发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分别为3例和2例。结论:经导管应用国产小腰大边封堵器封堵多出口膜部瘤型VSD疗效可靠,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与普通对称封堵器相比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并发轻度主动脉瓣脱垂(AVP)的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并评价其近中期疗效。方法:采用国产新型VSD封堵器对27例并发AVP的VSD患者进行封堵治疗,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VSD的直径。所有患者术后进行定期随访。结果:27例患者中,嵴内型VSD10例,膜周部VSD17例,皆不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其中右冠瓣脱垂20例,左冠瓣脱垂6例,右冠瓣脱垂并无冠瓣脱垂1例;左心室造影显示缺损直径2~12(4.54±1.93)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0~1(0.35±0.25)mm。27例患者封堵成功22例,成功率81.5%。封堵成功的22例患者术后即刻左心室造影及心脏超声检查无分流、无主动脉瓣及三尖瓣反流。术后随访6~30(平均18)个月,未发生主动脉瓣穿孔或反流,亦无二尖瓣和三尖瓣关闭不全,未出现新发心律失常。结论:国产VSD封堵器可以成功封堵并发轻度AVP的VSD,近中期疗效佳,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