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唇腭裂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先天性发育畸形,替牙期唇腭裂患者常表现出上颌发育不足、上牙弓狭窄、前后牙反胎、牙齿缺失等颅颌面异常.以往的研究显示,上颌发育不足是唇腭裂患者最常见的畸形之一,由于先天发育异常及多次唇腭裂修复术的影响(手术创伤、术后瘢痕挛缩、异常的肌张力等),25%~44.3%替牙期唇腭裂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上颌后缩畸形.  相似文献   

2.
牵引成骨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外科正畸手段已广泛用于治疗各种严重颅颌面部畸形。本文就牵引成骨术治疗唇腭裂继发的重度上颌后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牵引成骨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外科正畸手段已广泛用于治疗各种严重颅领面部畸形。本文就牵引成骨术治疗唇腭裂继发的重度上颌后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上颌骨钛板支抗前方牵引治疗上颌后缩畸形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利用钛板支抗前方牵引治疗骨性安氏Ⅲ类上颌后缩畸形的疗效。方法 用常规前方牵引方法及钛板植入做支抗前方牵引方法分别对10例患者进行治疗,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结果 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恒牙早期可采用上颌骨钛板植入做支抗进行前方牵引治疗上颌骨后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上颌前方牵引治疗对唇腭裂患者上气道的影响.方法 21名上颌发育不足的唇腭裂术后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UCLP)患者进行前方牵引治疗,并于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21名相同年龄分布的暂时不能进行前方牵引治疗的UCLP患者做为对照,分别于首诊及一年后拍摄头颅侧位片.通过21个项目的头影测量比较两组患者经过治疗或观察后颅面形态与上气道的变化,并探讨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治疗或观察时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前颅面形态与上气道宽度均无统计学差异.前方牵引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SNA、A-TFH、OJ、A-Pg增大,SNB、P-TFH减小、下颌平面角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经过前方牵引上气道鼻咽宽度增大(PNS-Ad1,PNS-Ad2,OAW1)分别为(1.79±0.89)mm,(1.76±0.94)mm和(1.79±0.69)mm而上气道中段和下段宽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未发现患者气道的变化与上下颌骨的变化相关.结论 前方牵引治疗后唇腭裂患者上气道上段宽度增加,前方牵引对唇腭裂患者上气道宽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两种不同扩弓方法结合上颌前方牵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反复快速扩弓回缩结合上颌前方牵引的可行性和方法,对比上颌单次快速扩弓和反复快速扩弓回缩结合前方牵引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例上颌后缩患者,每组10例。A组:上颌单次快速扩弓加前方牵引,B组:上颌反复快速扩弓回缩加前方牵引。对治疗前及前方牵引6个月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两组病例扩弓并前方牵引6个月后上颌显著前移和逆时针旋转,下颌向后下方旋转,上切牙唇倾、下切牙舌倾。两组间对比:反复扩弓回缩组前方牵引后上颌前移量(A点3.56mm)显著大于单次扩弓组(A点2.12mm)。结论使用上颌反复扩弓回缩结合前方牵引的方法治疗上颌后缩患者是可行的,其对前移上颌的效果优于单次扩弓结合前方牵引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快速扩弓与包绕 垫式口内固位装置结合上颌前牵引矫治的效果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方法选择23例骨性Ⅲ类上颌后缩患者,分为快速扩弓结合上颌前牵引组(13例)和包绕 垫结合上颌前牵引(10例)。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前牵引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并进行配对t检验;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前牵引后的差值变化进行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两组患者矫治后均出现SNA增大、ANB减小、下颌骨长度增加、Y-axis、MP/FH、MP/SN、PP/MP、U1-SN增大、前下面高、前面高、后面高增加。这些指标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快速扩弓组患者前颅底长、上颌骨长度(Ptm-A)明显增加,下切牙明显舌倾。包绕 垫组患者后颅底长明显增加,面角明显减小,前面高明显增加。两组间对比:S-Ba、NPg-FH变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余测量值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使用快速扩弓与包绕 垫加上颌前牵引矫治骨性Ⅲ类上颌后缩患者在临床上是确实可行的,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前方牵引治疗替牙期唇腭裂术后反(牙合)对患者咬合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15名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反(牙合)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前方牵引治疗,并在治疗前后进行咬合功能检查.结果 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习惯咬牙状态(habitual biting)(ICP-HB)时,从最初牙尖接触到最大牙尖交错所需的时间(occlusion time,OT)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治疗后咬合接触点增加(P<0.05),颞肌前部、咬肌肌电值增加(P<0.05),咬合力不对称指数和颞肌前部、咬肌肌电不对称指数无明显变化.牙尖交错位最大力紧咬牙状态(maximal clenching)(ICP-MC)时,治疗后颞肌肌电值增加(P<0.05),咬肌肌电值有增加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替牙期唇腭裂术后反(牙合)患者在前方牵引治疗后,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咬合功能,但仍需要二期系统正畸治疗完善咬合关系的调整.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含微钛板支抗和牙支持式前牵引装置的唇腭裂颅上颌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其前牵引生物力学效应.方法:选取1例恒牙早期唇腭裂男性志愿者,进行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扫描,构建模型,模拟加力,分析位移变化及应力分布.结果:建立了含微钛板支抗和牙支持式前牵引装置的单、双侧唇腭裂颅上颌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前牵引时,上牙弓内缩;微钛板支抗模型上颌中上部位移量大于牙支持式模型,后者上颌前部及上尖牙位移量大于前者.微钛板支抗模型应力集中于上颌骨中上部,牙支持式模型的应力集中在上颌尖牙点,且前者应力值及分布范围均大于后者.双侧唇腭裂模型上前牙牙槽嵴处位移小于单侧唇腭裂模型,后者患侧位移和应力分布范围均大于健侧.结论:本研究构建的模型生物力学仿真性好,为唇腭裂上颌骨前牵引治疗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载体.微钛板支抗上颌骨前牵引以骨性作用为主,牙支持式上颌骨前牵引以牙性作用为主,前者更有利于效果稳定和侧貌改善.  相似文献   

10.
严重骨性上颌后缩患者,可通过采用DO技术牵引成骨技术(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向前水平牵引上颌骨,从而解除反覆盖,建立前牙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关系。目前文献一般以“上颌骨前移距离”描述牵引成骨的效果,但所选取的头影测量分析法中,并没有一项指标直接反映这个移动距离。Pancherz头影测量分析法着重分析上下颌骨的矢状方向上的位置变化,结果有较高的可信度。但将其用于安氏Ⅲ类错[牙合]研究者较少。作者应用Pancherz分析法评价上颌前方牵引对上下颌骨的作用,初步探讨牵引成骨矫治骨性上颌后缩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钛板种植体上颌前方牵引治疗的初步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初步分析利用钛板种植体支抗前方牵引治疗骨性Ⅲ类上颌后缩畸形的疗效,探索钛板种植体支抗前方牵引的适应证及应用特点。方法对2例以上颌后缩为主的骨性Ⅲ类患者,在上颌唇侧侧切牙和尖牙间植入微型钛板种植体,植入一个月后开始利用种植体前方牵引治疗。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两名患者在前方牵引治疗后SNA角、ANB角、Wits值、NA/PA角、上颌基骨长度、骨性侧貌突度明显增大;反覆盖减小;而U1/SN、U1/PP在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结论采用钛板种植体作支抗前方牵引上颌骨能有效促进上颌骨的向前生长,上前牙唇倾度增加很小,体现出稳定可靠的骨性支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唇腭裂术后反(牙合)患者前方牵引治疗患者的纵向研究,探讨唇腭裂患者前方牵引治疗的稳定性.方法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前牙反(牙合)患者,下颌不能后退至切牙对刃、凹面型;骨龄显示患者处于生长发育高峰前期的患者18例,平均年龄(9.63±1.24)岁.进行前方牵引治疗,建立前牙正常覆盖关系,治疗时间平均(1.07±0.23)年.12名患者于(2.71±0.77)年之内完成了随访,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前方牵引治疗后及治疗完成2年后进行头颅侧位X线片检查,手工描图并进行9项角度和15项线距测量.不同时点的(牙合)颌面特征进行配对t检验,并对影响前牙覆盖的因素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前方牵引治疗后,经过平均(2.71±0.77)年的随访,NA-PA减小了2.92°±3.52°(P<0.05)、OJ减小了(2.83±3.83) mm(P<0.05);L1-TL、B-TL、Po-TL、分别增加了(1.38±4.22) mm,(1.29±4.85) mm,(1.79±5.18) mm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随访期间前面高N-ME、前下面高ANS-Me及后面高S-Go分别增加了(5.33±3.11) mm(P<0.01)、(5.42±2.61)mm(P<0.01)和(5.25±3.79) mm(P<0.01);治疗结束两年后患者SNA、ANB、NA-PA、U1-Sn、Y轴角、下颌平面角仍较治疗前增加;L1-MP及OP-SN、UL-U1保持较治疗前减小水平;U1-TL、A-TL、OJ与治疗前相比分别增加了5.38±2.79(P<0.01)、3.13±1.60(P<0.01)、4.78±2.96(P<0.01);而L1-TL、B-TL、PO-TL、UL-EL在治疗后的随访期与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以随访时前牙覆盖的复发量(T2-T1)为因变量对前方牵引治疗前及治疗后变化量的(牙合)颌面形态测量值做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OJ(T2-T1)=20.43-1.172OJT1-T0—0.548 L1-T1T1-T0—0.229U6-PPT1-T0 (R2=0.969).结论 唇腭裂术后反(牙合)患者前方牵引治疗后的复发主要来自下颌的继续生长,前方牵引产生的上颌变化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3.
唇腭裂患者上颌骨牵引成骨术后发音方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行颅外支架式上颌骨牵引成骨术(rigidexternaldistraction,RED)唇腭裂患者治疗前后的错误发音数量变化、不同发音部位、不同发音方法以及不同类型错误发音发生特点及其变化评价,分析上颌骨RED对患者发音方式的影响。方法:1999年至2001年行上颌骨RED的唇腭裂术后上颌发育不足患者21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15.05岁。所有患者RED前后进行语音测听并分类。治疗前后错误发音的差异性用非参数检验。结果:RED术后42.9%患者错误发音数较RED前增加,19.0%减少,38.1%无变化。从发音部位,舌尖前音错误发音发生率最高,其次为舌面音。从发音方法,错误发音多发于塞擦音。错误发音类型以咽喉摩擦/爆破音为主,其次为腭化构音和声门爆破音。上颌骨RED后腭化构音累及音节数减少,但咽喉摩擦/爆破音和声门爆破音反而增加,尤其是咽喉摩擦/爆破音。结论:唇腭裂患者经RED前移上颌骨后,会对患者发音方式产生影响,在行语音治疗前需考虑全面。  相似文献   

14.
唇腭裂术后上颌骨发育不良骨牵引矫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口内入路牵引成骨技术在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良患者成年之前矫治中的作用。方法:对12例9~12岁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明显发育不良者,采用高位LeFortI型截骨术,将上颌骨完全断离,安装口内牵引器,按一定的速度和频率牵引上颌骨向前,对术前、术后头颅定位X线侧位片进行颅颌面软硬组织的测量分析,数据以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t检验。结果:本组病例上颌骨牵引前移明显,SNA角增加7°~11°,软组织鼻尖点、鼻底点及上唇最突点明显前移,面部外形得到明显改善,上下前牙获得正常覆牙合、覆盖关系。随访3~36个月,咬合关系保持稳定。结论:骨牵引成骨技术可以很好地用于矫治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良,早期解除上颌骨畸形,使面部软组织得到适应性改变,面型更为协调,避免或减轻口颌系统继发畸形和功能障碍,不失为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良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唇腭裂患者上颌骨牵引成骨术后口鼻腔共鸣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行颅外支架式上颌骨牵引成骨术(rigidexternaldistraction,RED)的唇腭裂患者前后过度鼻音、过低鼻音的变化,并结合腭咽部结构功能变化、上颌骨前移幅度等因素,综合分析上颌骨RED对口鼻腔共鸣的影响。方法:1999年至2001年行RED治疗的唇腭裂术后上颌发育不足患者21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15.05岁。所有患者RED手术前后语音测听、拍摄静止位及[i]位头颅定位片测量腭咽闭合功能,对检测结果行非参数检验。结果:RED术后患者过度鼻音程度显著加重。RED前61.9%患者存在过度鼻音,RED术后增至9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过低鼻音。上颌骨前移幅度对患者术后过度鼻音加重程度有显著影响。患者腭咽闭合冠状收缩不全率(RVCR)和RED前的过度鼻音程度也直接影响术后的过度鼻音程度。结论:唇腭裂患者经RED前移上颌骨后,鼻腔共鸣增加,过度鼻音加重。  相似文献   

16.
唇腭裂术后患者牵引成骨术X线头影测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对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患者进行口外支架式前牵引治疗术后6~24个月随访,探讨术后复发程度及可能存在的复发因素,并提出初步预防复发的办法。方法:1998~2002年我院进行牵引成骨治疗的39例唇腭裂患者中选出14例资料齐全者进行术后随访分析,随访期分别为术后3月、6月、1年、2年,分别将其头颅定位侧位片用CASSOS系统描迹、定点,进行矢状向和垂直向分析。结果:14例患者在牵引成骨术后6月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复发,尤其是牵引器拆除后未进行正畸治疗者。而6月以后患者上颌骨在垂直向及矢状向基本无明显改变。结论:(1)唇腭裂术后上颌骨发育不足患者进行牵引成骨治疗后6月内较不稳定,尤其是未进行正畸治疗者;(2)6月后上颌骨矢状向和垂直向基本稳定。复发因素可能与局部疤痕、肌肉牵拉、软组织张力及适应性改建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利用钛板种植体支抗前方牵引治疗骨性安氏Ⅲ类上颌后缩畸形的效果。方法8例以上颌后缩为主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男性4例,女性4例,11~14岁。于上颌侧切牙和尖牙间唇侧植入钛板种植体,1个月后开始前方牵引治疗,对牵引前后头颅侧位X线片的21项测量项目进行分析,对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SNA角、ANB角、Wits值、NA—PA角、Max-Lth、A-NP距在牵引治疗后均增大,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NS—Me距、IsFHp距、Ms.FHp距、A.FHp距均增大,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1-AP距、OJ、AB—NP角在牵引治疗后均减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1项P〈0.05,后2项P〈0.01);SNB角、MP-SN角、PP-SN角、U1-PP角、U1-SN角、U1-AP角、L1-MP角、ANS—Me/N—Me比值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钛板种植体支抗能前方牵引上颌骨并有效促进上颌骨向前生长,是稳定可靠的骨性支抗。  相似文献   

18.
唇腭裂患者错畸形严重,口内瘢痕较多,口腔自洁作用差,龋齿、牙周病疾患较多,给矫治带来许多困难。我科自1999年以来对20例唇腭裂患者术后进行正畸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本文对矫治的时机、各期的治疗特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为临床制定更理想的矫治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唇腭裂畸形是人类最常见的先天发育性缺陷之一。目前,唇腭裂手术是治疗畸形的主要手段,但术后患者常出现上颌发育不足,通常表现为面中部发育不足、凹陷,前牙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面容美观和心理健康。上颌前牵引是通过牵引装置作用于上颌牙齿来刺激上颌骨周围4个骨缝的改建,进而促进上颌骨向前移位,抑制下颌骨向前生长,改善凹陷的面型。本文就前方牵引治疗唇腭裂患者术后前牙反的报道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扩弓加前方牵引联合Ⅲ类颌间牵引对唇腭裂术后Ⅲ类错畸形的矫治效果。方法选择替牙期唇腭裂术后Ⅲ类错畸形患者21例,随机分成2组,A组采用扩弓加前方牵引,B组采用扩弓加前牵联合Ⅲ类颌间牵引的方法进行矫治,治疗前后分别做头影测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2组的矫治效果及疗程。结果扩弓加前牵组与扩弓加前牵联合Ⅲ类颌间牵引组的疗程分别为(29.40±2.88)周和(21.00±2.14)周,前者显著长于后者(P<0.001)。结论扩弓加前方牵引联合Ⅲ类颌间牵引是治疗唇腭裂术后Ⅲ类错的有效方法,能够明显缩短该类患者的矫治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