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5 毫秒
1.
背景 高血压等慢性病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了解高血压患者的就诊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引导患者有序就医,改善生命健康质量。目的 利用安德森模型,探讨高血压患者就诊行为的影响因素,为促进高血压患者积极有效地利用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8-10月,利用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调查中江苏地区高血压患者的调查数据,将调查对象中年龄≥15周岁、已确诊患有高血压的1 95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修正后的安德森模型为理论框架,探究情景特征、人群特征和健康行为对高血压患者就诊行为的影响。结果 高血压患者两周就诊率为18.69%(365/1 9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到达最近医疗机构花费时间〔6~10 min:OR=1.448,95%CI(1.045,2.005);≥11 min:OR=1.143,95%CI(0.814,1.606)〕、城乡分布〔OR=0.604,95%CI(0.449,0.813)〕、家庭人均年收入〔中等收入:OR=0.979,95%CI(0.674,1.421);高收入:OR=1.387,95%CI(1.049,1.832)〕、参保情况〔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OR=0.502,95%CI(0.200,1.260);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OR=0.705,95%CI(0.529,0.938)〕、自感疾病严重程度〔一般:OR=0.469,95%CI(0.317,0.694);不严重:OR=0.519,95%CI(0.394,0.683)〕是高血压患者就诊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情景特征(医疗机构花费时间)和人群特征(城乡分布、家庭人均年收入、参保情况、自感疾病严重程度)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血压患者就诊行为,建议相关部门继续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着重关注老年和低收入高血压患者医疗服务需求,加强高血压健康教育工作,增强高血压患者健康意识。  相似文献   

2.
背景 农村地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就医延迟现象不容乐观,目前相关研究略显不足。目的 探讨辽宁省农村地区AMI患者院前延迟时间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于2010年8月—2012年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辽宁省15家县级医院收治的AMI患者82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患者信息,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高血脂史、糖尿病史、脑卒中史、心绞痛史、心肌梗死史、血管重建史、慢性病自我治疗情况、症状发生时间(发病季节、发病时间段)、出发前往医院时间、到达医院时间、医院的级别、患者转移情况、交通方式、迟疑就医的原因。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院前延迟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农村AMI患者院前延迟时间为140(220)min。院前延迟时间的影响因素有糖尿病史〔OR=2.368,95%CI(1.501,3.734)〕、慢性病自我治疗情况〔治疗一种慢性病:OR=0.596,95%CI(0.398,0.894)〕、发病时间段〔6:00~11:59:OR=0.314,95%CI(0.193,0.511);12:00~17:59:OR=0.458,95%CI(0.276,0.761)〕、出发前往医院时间〔6:00~11:59:OR=3.035,95%CI(1.876,4.908);12:00~17:59:OR=2.189,95%CI(1.326,3.612)〕、患者转移情况〔间接转移且采取措施:OR=4.015,95%CI(2.176,7.407);间接转移但未采取措施:OR=3.554,95%CI(1.793,7.044)〕、交通方式〔其他:OR=1.695,95%CI(1.004,2.861)〕、迟疑就医的原因〔路途遥远:OR=0.083,95%CI(0.058,0.119);贫穷:OR=0.352,95%CI(0.161,0.770);其他:OR=0.584,95%CI(0.393,0.868)〕(P<0.05)。结论 农村地区AMI患者院前延迟时间较长,可能原因是其对AMI认识不足、就诊意识薄弱以及卫生资源相对匮乏,建议加强农村地区急性疾病的宣传教育并制定措施以改善相对落后的医疗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子宫切口瘢痕憩室(PCSD)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因经期延长、淋漓不尽来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既往有剖宫产史的患者1 086例,对患者的基本资料、剖宫产围术期情况、PCSD的发生情况3个部分进行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CSD形成的高危因素。结果 1 056例有效问卷中,发生PCSD 52例,发生率为4.9%。剖宫产次数≥2次〔OR=7.885,95%CI(2.206,28.181)〕、胎膜早破〔OR=3.664,95%CI(1.709,7.853)〕、产程延长〔OR=5.200,95%CI(2.086,12.966)〕、择期手术〔OR=2.408,95%CI(1.230,4.718)〕、子宫后位〔OR=1.954,95%CI(1.018,3.751)〕、多胎(胎数≥2)妊娠〔OR=3.823,95%CI(1.715,8.522)〕、体质量增加≥20 kg〔OR=6.896,95%CI(3.084,15.424)〕、轻/中度贫血〔OR=3.460,95%CI(1.071,11.179);OR=8.057,95%CI(3.652,17.773)〕是PCSD形成的高危因素(P<0.05)。144例2次剖宫产患者,手术间隔时间<2年的PCSD发生率为63.6%(14/22),高于2~5年(17.1%,6/35)、>5年(26.4%,23/87)PCSD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1)。结论 具有多次剖宫产史、再次剖宫产间隔时间<2年、胎膜早破病史、产程延长、择期手术、子宫后位、肥胖、贫血、多胎因素的剖宫产患者,术后患PCSD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4.
背景 十九大提出“健康中国战略”,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双向转诊作为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内容,目前仍处于下车伊始的阶段,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仍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目的 了解居民双向转诊支持及满意状况,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双向转诊制度的实施提供对策和建议。方法 2016年7-8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1 550名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比较不同特征居民双向转诊支持率及满意度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居民双向转诊支持率及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1 550份,回收有效问卷1 47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0%。1 473名居民中,双向转诊支持率为53.8%(793/1 473)。不同婚姻状况、年医疗费用、过去1年有无基层就医、转诊经历、是否赞成强制基层首诊、知晓分级诊疗制度、支持分级诊疗制度情况居民双向转诊支持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况、年医疗费用、转诊经历、赞成强制基层首诊、支持分级诊疗制度情况是居民双向转诊支持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有转诊经历的435名居民中433名(99.5%)回答转诊满意度问题,其中133名(30.7%)对转诊满意,101名(23.3%)不满意,199名(46.0%)评价一般。赞同强制基层首诊的满意度〔39.9%(83/208)〕高于不赞同的居民〔22.2%(50/225)〕(χ2=15.878,P<0.001);支持分级诊疗制度的居民满意度〔35.5%(107/301)〕高于不支持的居民〔19.7%(26/132)〕(χ2=10.834,P=0.001);支持双向转诊的居民满意度〔38.5%(74/192)〕高于不支持的居民〔24.5%(59/241)〕(χ2=9.927,P=0.002)。在双向转诊实施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为转诊手续烦琐、医保报销不便和上下医疗机构缺乏交流。结论 徐州市居民对双向转诊的支持率低、满意度低,制度的宣教、实施细节和医疗服务质量影响支持率和满意度。应向医务人员和居民双向精准宣教,优化转诊流程,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5.
背景 在国家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政策背景下,针对儿童的有序就医格局尚未形成,主要症结之一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儿童医疗服务能力弱化,导致儿童基层首诊未能很好落实。因此,分析儿童基层就医意愿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 目的 调查儿童的基层就医意愿,并分析影响儿童基层就医意愿的因素,为构建健康、有序的儿童就医格局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本研究以0~14岁儿童为研究对象,以0~14岁儿童的监护人为调查对象。于2021年3—7月,在广州市城区2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开展线下偶遇抽样调查,同时通过微信群向儿童的监护人发放电子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501份。问卷基于安德森模型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儿童及其监护人基本情况、就医医疗机构选择及原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意愿等。采用单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基层就医意愿的影响因素。 结果 501例儿童家长中,愿意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者183例(36.5%);患常见病时,首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者132例(26.3%),主要原因为距离近(83.3%,110/132)、候诊时间短(40.9%,54/132)、有儿科/全科门诊(36.4%,48/132)。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离家最近的医疗机构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者的基层就医意愿高于离家最近的医疗机构是二级或以上医疗机构者〔OR(95%CI)=1.514(1.060,2.166)〕,最近一年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4次者的基层就医意愿高于最近一年未到过基层就医者〔OR(95%CI)=0.248(0.111,0.557)〕,家长对基层医疗服务总体感到满意者的基层就医意愿高于对基层医疗服务总体感到一般、不满意者〔OR(95%CI)分别为0.348(0.236,0.515)、0.086(0.043,0.173)〕。 结论 广州市儿童就医行为基本遵循就近原则,但儿童基层就医意愿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建议继续深化分级诊疗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加强卫生系统内部的上下联动,以加快儿童医疗资源均衡布局;通过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软件与硬件配置,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儿童服务能力,以实现患者满意度和基层就医意愿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背景 当前我国慢性病患病人数持续升高,提供慢性病防治服务成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长期的重要工作。但基层卫生服务的提供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居民尤其是慢性病患者的服务感知。 目的 了解慢性病患者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评价,为提升基层慢性病管理服务质量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0年7—8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在广东省潮州市选取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慢性病患者630例。采用初级保健评估工具-成人简易版(PCAT-AS)调查慢性病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评价情况,包括首诊可及性、连续性、持续性、综合性及面向社区等10个维度。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慢性病患者PCAT-AS得分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55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7.8%。慢性病患者PCAT-AS的平均得分为(95.88±13.44)分。其中,标准化得分较高的3个维度分别为综合性(服务需求)(7.89分)、首诊可及性(7.72分)、首诊利用(7.58分),标准化得分较低的3个维度分别为连续性(转诊)(5.61分)、面向社区(6.11分)、以患者和家庭为中心(6.40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城乡类别〔农村低于城市,b(95%CI)=-6.983(-10.598,-3.368)〕、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高于初中及以下,b(95%CI)=4.046(0.966,7.125)〕、户籍〔本地低于常住,b(95%CI)=-5.360(-9.517,-1.202)〕、自评健康状况〔较差低于好,b(95%CI)=-4.962(-8.438,-1.486);差低于好,b(95%CI)=-7.787(-12.789,-2.786)〕、是否签约家庭医生〔已签约高于未签约,b(95%CI)=4.686(2.508,6.865)〕、患常见病时首选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于村卫生室,b(95%CI)=-5.865(-9.951,-1.779);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于区(县)级及以上医院,b(95%CI)=-6.061(-11.330,-0.792)〕、近一年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次数〔4~6次高于1~3次,b(95%CI)=5.876(3.367,8.384);≥7次高于1~3次,b(95%CI)=9.045(6.512,11.579)〕、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满意高于一般,b(95%CI)=-2.844(-4.817,-0.870);满意高于不满意,b(95%CI)=-10.418(-17.050,-3.786)〕是慢性病患者PCAT-AS得分的影响因素。 结论 广东省潮州市慢性病患者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评价整体良好,对服务的综合性、首诊可及性及首诊利用维度评价较高,但对面向社区、信息系统和转诊服务连续性维度评价较低。城市地区总体水平高于农村地区,农村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7.
背景 中国是一个人口流动大国,且江西省为我国劳动力输出的主要省份之一。妇女是农村家庭的关键成员同时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其慢性病患病情况常被忽视。目的 了解人口流动背景下江西省农村妇女慢性病患病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江西省27个行政村3 600户居民,2006-2014年,每两年进行一次一对一的入户问卷调查。共15 634名15岁及以上农村妇女的慢性病患病情况及人口学信息(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是否为劳动力、是否外出)纳入此次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农村妇女慢性病患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加权前农村妇女总人数为15 631名,其中常住妇女11 660名(74.60%);加权后妇女总人数为2 245 283名,其中常住妇女1 621 026名(72.20%)。加权后,妇女整体慢性病患病率为11.2%,其中常住妇女慢性病患病率为14.5%,高于外出妇女(2.8%)(χ2=428.035,P<0.01)。年份〔2008年:OR=0.778,95%CI(0.767,0.789);2010年:OR=1.569,95%CI(1.546,1.592);2012年:OR=0.820,95%CI(0.808,0.833);2014年:OR=0.818,95%CI(0.805,0.831)〕、年龄〔35~54岁:OR=5.425,95%CI(5.324,5.529);55~岁:OR=9.807,95%CI(9.609,10.009)〕、职业〔农民:OR=1.371,95%CI(1.353,1.388)〕、婚姻状况〔已婚同居:OR=1.424,95%CI(1.386,1.463);离婚或丧偶:OR=1.198,95%CI(1.163,1.235)〕、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OR=1.371,95%CI(1.353,1.388)〕、收入水平〔中等:OR=0.898,95%CI(50.888,0.908);高等:OR=0.899,95%CI(0.885,0.914)〕、是否为劳动力〔否:OR=1.618,95%CI(1.600,1.636)〕、是否外出〔否:OR=1.667,95%CI(1.637,1.697)〕为江西省农村妇女患慢性病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江西省农村妇女慢性病患病率为11.2%,且常住妇女慢性病患病率较外出妇女更高。年份、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是否为劳动力、是否外出为江西省农村妇女患慢性病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背景 脑白质高信号(WMH)易发生于老年人群,且发病隐匿,随病情的进展最终导致不良预后。衰弱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综合征,与老年人不良健康事件的发生紧密相关。目前少有研究关注WMH老年住院患者的衰弱状况。目的 调查WMH老年住院患者的衰弱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6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的年龄≥60岁的321例WMH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一般资料,分别采用衰弱筛查量表(FRAIL)、Barthel指数量表(BI)、Morse跌倒评估量表(MFS)评估衰弱、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跌倒风险。抽取患者清晨静脉血进行实验室检查。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根据Fazekas量表进行WMH分级。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WMH老年住院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结果 321例WMH老年住院患者中衰弱129例(40.2%)、非衰弱192例(59.8%)。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80岁:OR=3.597,95%CI(1.330,9.730)〕、高度跌倒风险〔>45分:OR=12.509,95%CI(6.460,24.221)〕、WMH分级〔2级:OR=5.503,95%CI(2.638,11.479);3级:OR=6.981,95%CI(2.977,16.368)〕是WMH老年住院患者衰弱的危险因素(P<0.05),血红蛋白(HGB)〔男≥120 g/L、女≥110 g/L:OR=0.260,95%CI(0.092,0.732)〕、前白蛋白(PA)〔≥180 mg/L:OR=0.221,95%CI(0.078,0.625)〕是WMH老年住院患者衰弱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WMH老年住院患者衰弱发生率较高,医护人员应重视WMH老年住院患者衰弱状况的评估,高度关注高龄、有高度跌倒风险、WMH分级>1级、HGB与PA异常的WMH老年住院患者,进而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护理计划,早期预防,及时干预,改善和管理WMH老年患者的衰弱情况,为患者的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背景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高发急腹症之一,其与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患者对医嘱的依从情况直接影响其疗效和预后。目前对于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依从性已有一些研究,但对于其与复发情况的相关性研究较少。 目的 调查急性胰腺炎患者遵医嘱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复发情况的影响。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石家庄市4家三级甲等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作为调查场所,选取2019—2021年该4家医院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为调查对象。在患者出院前3 d,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患者的基本资料、疾病知晓度和健康信念;在问卷填写后3、6、12个月进行电话随访调查患者的复发情况;在第12个月进行电话随访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患者的依从性。 结果 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100份,有效问卷97份,有效回收率为97%。97例患者中完全依从62例(63.9%)、部分依从27例(27.8%)、不依从8例(8.3%)。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9.393,95%CI(1.909,46.223)〕、年龄〔OR=1.048,95%CI(1.000,1.099)〕、文化程度〔OR=0.572,95%CI(0.333,0.985)〕、疾病知晓度〔OR=0.902,95%CI(0.834,0.976)〕是急性胰腺炎患者依从性的影响因素(P<0.05)。随访12个月内,97例患者中复发41例(42.3%),未复发56例(57.7%)。复发与未复发者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82,P=0.029)。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0.798,95%CI(1.034,112.781)〕、饮酒〔OR=16.546,95%CI(1.310,209.049)〕、胆石症〔OR=8.502,95%CI(1.694,42.673)〕、高脂血症〔OR=5.287,95%CI(1.098,25.450)〕、部分依从〔OR=0.115,95%CI(0.014,0.947)〕、不依从〔OR=0.036,95%CI(0.003,0.513)〕是急性胰腺炎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急性胰腺炎患者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疾病知晓度,且依从性是影响复发率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针对影响依从性的相关因素进一步完善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增强其自我管理能力,以减少急性胰腺炎的产生与复发。同时应从影响复发情况的因素入手,戒酒、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高脂血症、尽早治愈诱发因素如胆石症等。  相似文献   

10.
背景 分级诊疗作为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的重要形式,其意义已得到充分认可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探索工作。江苏省自2015年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工作。目的 通过调查江苏省门诊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的知晓情况、就医意愿,探讨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的认知评价及其影响因素,为合理引导患者就医流向、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提供循证决策依据。方法 通过分层抽样方法选择江苏省6个城市,采用典型抽样法在每个城市选择4家医疗卫生机构,2017年11—12月采用偶遇抽样法对上述4家医疗卫生机构的门诊患者进行面对面访谈式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门诊患者分级诊疗制度的知晓情况、基层首诊意愿及对双向转诊制度的评价进行调查。结果 有42.5%(738/1 738)门诊患者知晓分级诊疗制度,39.9%(694/1 738)门诊患者知晓基层首诊制度。不同文化程度、工作状态、职业类型、医疗保险类型、平均月收入、居住地、地区门诊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知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医疗保险类型、地区是影响门诊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知晓情况的因素(P<0.05)。48.6%(845/1 738)门诊患者首诊愿意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1.4%(893/1 738)门诊患者首诊愿意选综合医院。知晓基层首诊制度的门诊患者与不知晓基层首诊制度的门诊患者对首诊机构的选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江苏省门诊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知晓率较低、基层首诊意愿低,双向转诊中转上不转下问题突出。卫生行政部门需要加强政策宣传与引导、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规范双向转诊制度流程、完善分级诊疗支撑保障制度的建设,逐步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1.
史华伟  李娟  梁亚浩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8):2318-2323
背景 为深化医疗改革,让家庭医生服务制度更精准地提供健康服务,无锡市自2018年起面向区域内常住人口推出了新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目的 分析推出新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后无锡市老龄人口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首诊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老龄人口对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提供的健康服务需求,进而为完善、推广新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提供可行性建议。方法 于2019年1-2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利用课题组自行设计的结构式自评调查问卷对879例老龄个体开展调研。调查内容包括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下无锡市老龄人口选择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进行首诊的现况,并进一步探讨其对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提供的健康服务的需求情况。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879份,回收有效问卷83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3%。首选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就诊者429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身体状况,接受社工的上门服务情况,上一年度平均月收入,接受长期、动态、循环往复的健康管理情况,步行至最近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时间,上一年度的医疗费用,知晓分级诊疗制度情况以及知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情况的无锡市患病后选择医疗机构就诊的老龄人口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首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身体状况(经常患病:OR=2.223,P<0.05;一般:OR=1.449,P<0.05)、上一年度的医疗费用较高(2 000~3 000元:OR=1.153,P<0.05;>3 000~ 4 000元:OR=1.138,P<0.05;>4 000元:OR=2.367,P<0.05)、步行至最近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时间较短(15~30 min:OR=1.145,P<0.05;<15 min:OR=1.438,P<0.05)、知晓分级诊疗制度(OR=1.367,P<0.05)以及知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OR=1.573,P<0.05)是无锡市患病后选择医疗机构就诊的老龄人口选择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首诊的影响因素。老龄人口健康服务需求意愿前三位分别是:专业的用药指导75.8%(635/838)、科学的养生指导73.1%(612/838)、科学的保健指导72.6%(608/838)。结论 无锡市老龄人口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首诊率有待提高,老龄人口身体状况、上一年度的医疗费用、步行至最近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时间、是否知晓分级诊疗制度、是否知晓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是其首选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就诊的影响因素;建议新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推行应该更充分考虑健康服务相关需求,进而使其成为缓解老龄社会医患矛盾、提高医疗资源使用率和保障养老效率的利器。  相似文献   

12.
背景 近年来北京市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已初现雏形,其中基层首诊作为分级诊疗的基础,对提高医疗服务体系运行效率十分重要。患者作为医疗服务的需方,研究其就医选择意愿及影响因素对落实基层首诊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了解北京市患者在“生小病”时的就医选择及影响因素,从而为将患者引流至基层提出针对性建议。方法 于2019年5月在北京市16个区的48家区属二、三级医院中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对门诊和住院患者的基层就诊选择意愿及其个人基本信息、健康状况和政策知晓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患者“生小病”时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有3 732例调查对象纳入本研究,其中1 541例(41.29%)患有慢性病;知晓北京开展家庭医生制度和分级诊疗制度的患者分别为1 509例(40.43%)、1 641例(43.97%),但签约了家庭医生的患者仅占12.43%(464/3 732)。1 349例(36.15%)调查对象“生小病”时会选择前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户籍、年龄、文化程度、社会医疗保险情况、家庭月收入、健康自评情况、慢性病数量、家庭医生制度知晓情况、家庭医生签约情况及分级诊疗制度知晓情况是调查对象就诊机构选择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老年人、北京市户籍人口、有社会医疗保险、文化程度和收入较低、知晓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相关政策、签约了家庭医生的患者在“生小病”时更倾向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此对于非北京户籍、无社会医疗保险患者人群,应努力提高医疗保障,加强健康宣教;同时提高基层医疗技术水平和就诊环境,加大医改政策的宣传力度,并继续扩大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吸引更多患者下沉基层。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优质资源多集中于三级医院,导致分级诊疗难以落实到位,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高要求,因此医药卫生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全面建立成熟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医联体模式可以通过整合内部医疗资源,引导优质资源下沉,进而实现分级诊疗的目标。本文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医联体的“专全结合”慢性病管理团队为例,介绍了团队内的综合医院专科医师、社区医院全科医生及健康管理师如何开展医联体特色的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并分析其特点和积极作用,为分级诊疗的全面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彭迎春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9):2277-2280
在当前分级诊疗制度大力推进的政策背景下,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疗下沉至基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承担起更多的首诊功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群体具有相对固定性,医患之间存在连续就诊和重复博弈的可能,如何在重复博弈的环境下建立起良好互信的医患合作关系,对于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效率、改善居民就医可及性、增进社会稳定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分级诊疗制度下患者的就医流向,探讨了在基层医患存在重复博弈的前提下基层医患互信关系建立的可行性。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在对基层医患关系进行深度测评的基础上,分析分级诊疗制度对基层医患关系的作用及影响,借助重复博弈理论探讨医患关系的建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背景 2017年《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全面实施,改革必然对社区居民的就医行为产生重大影响,而目前从需方角度评估改革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可以通过分析改革后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的变化,为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提供实证依据。目的 了解2017年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对社区居民用药态度、行为的影响,进一步评价政策改革的效果,并根据其中的关键因素提出对策和建议。方法 按照方便和自愿的原则,于2018年1月选取北京市西城区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展开问卷调查,以近半年有至医疗机构就医/取药经历的居民为研究对象,每个社区至少抽取居民125例,共抽取1 005例。问卷调查内容主要为居民对药品“零差率”政策的知晓情况、用药观念和行为,以居民的就医/取药地点偏好、就医/取药人群流向2个指标体现政策的实施效果。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969份(96.42%)。从就医/取药地点偏好来看,政策实施后80.2%(777/969)的社区居民更愿意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取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参加公费医疗者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取药的可能性低于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者〔OR(95%CI)=0.420(0.210,0.839),P<0.05〕。从就医/取药人群流向来看,政策实施后55.7%(540/969)的社区居民选择继续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取药,27.2%(264/969)的社区居民将就医/取药机构从大医院转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高者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向大医院就医/取药的可能性高于受教育程度低者〔OR(95%CI)=0.721(0.529,0.983),P<0.05〕,公费医疗者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向大医院就医/取药的可能性高于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者〔OR(95%CI)=0.383(0.194,0.757),P<0.05〕,感觉药品费用降低者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向大医院就医/取药的可能性高于感觉药品费用未降低者〔OR(95%CI)=0.475(0.227,0.993),P<0.05〕。结论 北京市实施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取消药品加成、扩大社区药品品种等一系列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社区居民流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取药。今后需进一步加强药品政策宣传,促进居民改变用药行为,使用“零差率”药品,降低用药费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社会资本对居民就医机构选择的影响,为推动分级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Exhaustive CHAID法建立分类树模型对居民就医机构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筛选,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效应.结果 分类树模型包括4层,8个终末结点,共筛选出个体社会资本、自评生理健康、文化程度、社区社...  相似文献   

17.
背景新医改以来,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患者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尤其是在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但其实施效果尚缺少需方证据支持。同时,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患者特征尚不明确,若下沉的主要是低社会经济地位的患者,这将带来医疗服务公平性的问题。目的从需方角度分析北京市居民就诊机构选择的变化及特征,为进一步推动分级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20年7—9月,利用全国第五次(2013年数据)和第六次(2018年数据)卫生服务调查中北京市居民的调查数据,将调查对象中年龄≥15周岁、在过去两周内有过就诊经历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以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为理论框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和Chow检验,分析北京市居民基层就诊行为的变化特征。结果在≥15岁的北京市调查居民中,基层就诊率从2013年的60.89%(1 527/2 508)上升到2018年的64.40%(4 125/6 4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1,P=0.002)。2018年女性、≥60岁、居住在城区、非低收入家庭、具有城镇职工医保、患≥2种慢性病者基层就诊率高于2013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居住地区、医保类型、慢性病患病情况是2013年北京市居民就诊机构选择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年龄、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医保类型、慢性病患病情况是2018年北京市居民就诊机构选择的影响因素(P<0.05)。Chow检验结果显示,基层就诊率增加的居民主要是具有城镇职工医保的居民〔OR(95%CI)=1.56(1.24,1.97)〕和居住在城区的居民〔OR(95%CI)=1.27(1.01,1.58)〕(P<0.05)。结论2013—2018年,北京市居民基层就诊率升高,主要是城区居民、具有城镇职工医保的居民基层就诊行为增加。  相似文献   

18.
康良钰  商伟静  刘珏  刘民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10):1172-1176
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给慢性病医疗服务的保障带来了影响和挑战。为保障社区慢性病患者的医疗服务,满足其医疗服务需求,疫情应对和常态化防控期间北京市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包括推行"长处方"政策、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发挥家庭医生的作用、开展"送药上门"服务5个方面。本文梳理和总结了疫情应对期间和常态化防控阶段北京市社区慢性病患者医疗服务保障的政策和相关措施,通过评价政策实施效果和与国内外比较发现,未来可以考虑从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培养、重视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精准化健康管理、继续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探索慢性病全周期健康管理等方面进一步优化疫情持续状态下的社区慢性病管理。  相似文献   

19.
背景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建立合理的就医格局。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是分级诊疗制度的关键实践者,其对分级诊疗制度的感知对于制度落实至关重要,研究其对分级诊疗的感知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基于第六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分析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对分级诊疗的感知状况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提供参考。方法于2019年4—10月,选取实施分级诊疗的6个案例省份,每个省份抽取具有代表性的1个城区和1个郊区县作为研究案例地区,然后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每个区(县)抽取6家左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最终抽取4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0家乡镇卫生院,对调查当日在岗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内容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基本情况,以及其对分级诊疗制度重要性、效果、阻碍的感知。结果共回收分级诊疗制度感知部分应答完整的有效问卷1 308份。其中,1 231例(94.11%)对于分级诊疗有利于完善卫生服务体系的说法持正向感知,1 219例(93.20%)同意分级诊疗对患者和居民有益的说法。1 209例(92.43%)认为分级诊疗制度能够提高医疗服务质量,1 189例(90.90%)认为分级诊疗制度能够提高医疗服务效率,1 087例(83.10%)认为分级诊疗制度能够改善医患关系,786例(60.09%)认为分级诊疗制度能够减少医疗风险,611例(46.71%)认为分级诊疗制度能够降低医疗费用。982例(75.08%)不认为分级诊疗会阻碍卫生机构发展,759例(58.03%)同意分级诊疗没有得到相应激励的说法,753例(57.57%)同意患者及其家属习惯了自由就医而不愿接受分级诊疗的说法,712例(54.43%)同意目前没有统一双向转诊标准和制度的说法,451例(34.48%)同意分级诊疗使医疗机构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的说法,403例(30.81%)同意目前没有有效转诊渠道的说法,387例(29.59%)认为目前其所在机构能力不足以有效实施分级诊疗的说法。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省份、性别、学历、职称、所在机构类型、岗位类别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对分级诊疗制度感知总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省份、性别、学历、职称及是否有正式编制是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对分级诊疗制度感知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对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性和效果的感知较好,但也担忧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阻碍。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职称和所属地区等是其对于分级诊疗制度感知的影响因素。政府部门可以从加大投入、完善政策细节、提供相应激励及进行针对性宣传/宣教等方面促进分级诊疗制度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