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部分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图表现为不典型的原因。方法收集因AMI就诊并行急诊冠状动脉(简称冠脉)造影和(或)介入治疗的175例患者的心电图,其中10例心电图表现不典型,分析心电图表现为不典型的原因。结果 1例为急性再发下壁心肌梗死,冠脉造影右冠脉第一转折处闭塞,心电图除Ⅱ、Ⅲ、aVF导联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外,还有V1~V3导联ST段及T波升支呈弓背向上型改变。2例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冠脉造影示前降支近段闭塞,心电图除V1~V5导联ST段弓背向下型抬高外,还有Ⅱ、Ⅲ、aVF导联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超声心动图发现少量心包积液。1例为急性广泛前壁、高侧壁心肌梗死,冠脉造影示第一对角支闭塞,心电图除V1~V5导联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外,还有Ⅰ、aVL导联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2例为急性高侧壁心肌梗死,冠脉造影示第一对角支闭塞,心电图表现为Ⅰ、aVL导联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2例为急性高侧壁心肌梗死,冠脉造影示第一钝缘支闭塞,心电图表现为Ⅰ、aVL导联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1例为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冠脉造影示回旋支中段闭塞,心电图表现为V7~V9导联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1例为急性再发前壁心肌梗死伴左前游离壁显性房室旁道,冠脉造影示前降支近中段闭塞,心电图无明显ST-T动态变化。结论当冠脉走形、管腔大小、供血部位发生变异,存在基础心肌病变,以及合并其它疾病如心包积液、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等时,AMI心电图可呈现不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2.
<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局部血栓形成,继发完全或不完全冠脉闭塞为病理基础的临床综合征。根据患者发病时的心电图ST段是否抬高,可以将ACS分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理论认为,冠脉急性完全闭塞可形成STEMI;如果冠脉不完全闭塞,则无ST段抬高,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陈旧性心肌梗死(OMI)并发急性左心衰竭时原梗死区ST段急性抬高的临床特点及意义。方法:选择OMI并发急性左心衰竭时原梗死区ST段急性抬高且在首次发生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均未采用溶栓、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治疗患者21例,均按急性左心衰竭常规处理以及对症治疗。所有患者病情平稳后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结果:随着急性左心衰竭症状的好转,抬高的ST段逐渐回落至等电位线或发生急性左心衰竭前水平,但未出现典型AMI的T波演变,病理性Q波也无明显加深加宽。CAG结果证实所有患者的梗死相关动脉均是完全闭塞的,梗死区的血运完全靠侧支循环提供。冠状动脉3支病变16例(76·2%),2支病变5例(23·8%)。结论:OMI并发急性左心衰竭时其ST段抬高实质是梗死区域残存心肌侧支循环明显减少甚至中断,而非常规意义的冠状动脉急性血栓形成所致的AMI。临床上应按急性左心衰竭常规治疗,不应采取溶栓治疗,适时行完全或部分血运重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住院不良事件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5例,分为ST段抬高组(n=68)和非ST段抬高组(n=37),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住院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冠状动脉造影示病变血管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非ST段抬高组以老年人多见(71%),其中〉60岁的女性患者占41%,相关血管不完全闭塞比例较高、累及非主支血管较多,且梗死相关血管周围多有侧支循环形成。非ST段抬高组总住院不良事件(包括心力衰竭、再次心肌梗死、再次冠脉介入治疗和脑卒中等)的发生率明显较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但住院病死率和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非ST段抬高者以老年、女性患者居多,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不典型,但有较好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19例梗死相关动脉为优势左回旋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表现,总结其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9月至2005年12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资料,25例急性心肌梗死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梗死相关动脉为优势左回旋支,选取其中发病12h内有12或18导联心电图记录的19例,分析其发病时心电图表现及特征。结果19例患者中2例表现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冠脉造影证实血管已再通,血流正常。17例表现为下壁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15例合并后壁ST段抬高,2例V4RST段抬高,14例V4RST段压低。12例ST段抬高(STIII↑>STII↑)和ST段压低(STaVL↓>STI↓)同时出现。12例aVR导联ST段压低。19例中3例合并有完全性房室阻滞,1例合并高度房室阻滞。结论梗死相关动脉为优势左回旋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图形特点类似右冠脉闭塞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III↑>STII↑,STaVL↓>STI↓,两者很难鉴别,下壁、后壁ST段抬高而RV4和STaVR压低可能是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对应导联压低对患者诊治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我院心内科冠心病监护病房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存在对应性压低的患者共102例,选取同期心电图提示相似心肌梗死部位,且临床特征具有可比性的无明显对应性压低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02例作为对照。观察两组患者冠脉闭塞部位、左室射血分数及心肌肌钙蛋白I和NT-proBNP水平,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的严重心肌梗死并发症和死亡事件。分析存在对应性ST段压低与无显著压低对照组患者的冠脉闭塞部位、心脏功能及临床心血管事件的差异。结果: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伴有对应性ST段压低的患者,其心肌梗死面积显著大于不伴有对应性压低的患者,其心脏左室功能、心肌梗死并发症及存活率均显著低于不伴对应性压低的患者。且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同时伴有的对应性导联压低对冠脉闭塞部位具有较好的判断作用。结论:临床上应高度重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对应性ST段压低,是评估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和预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的改变状况与冠脉病变之间存在的相关性。方法本次研究实验时段设置为2017年1月-2019年4月,在该时段内对我院数据库进行调查,录入90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开展实验,同时录入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0例作为对比,记录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的冠脉病变状况分析,组间差异。结果相较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三支病变例数来说,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患者三支病变例数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改变状况与冠脉病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患者主要表现为三支病变。  相似文献   

8.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是指具有典型的缺血性胸痛,持续超过20min,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浓度升高并有动态演变,但心电图不具有典型的ST段抬高,而是表现为ST段正常、压低等非特征性改变的一类急性心肌梗死。一般因富含血小板的白色血栓不完全堵塞冠状动脉,或者完全堵塞但侧支循环较好引起。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首次发生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选择首次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50例(ST段抬高组)和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50例(非ST段抬高组),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其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并发症、心功能以及冠状动脉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ST段抬高组起病急,主要以剧烈胸痛为主,就诊时间较早,非ST段抬高组首发症状多样。ST段抬高组总并发症、室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及传导阻滞发生率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组(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非ST段抬高组(P<0.05)。与ST段抬高组比较,非ST段抬高组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较多,3支病变、侧支循环比例较高(P<0.05,P<0.01)。结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起病急,并发症多,影响心功能,应积极尽快实施血运重建,以开通梗死相关血管,但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往往较重。急性心肌梗死的近期预后与起病急缓、透壁性心肌坏死范围等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回旋支闭塞中不同节段,不同优势型,多支病变对心电图变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入选246例发生急性LCX闭塞的患者(其中男187例,女59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患者根据冠脉优势型、单支、多支、合并LAD、RCA分组,结合年龄、性别及相关危险因素,对比分析心电图改变与冠脉造影结果及临床特点的关系。结果回旋支闭塞心电图变化受不同冠脉优势型影响,Ⅱ、Ⅲ、aVF、V7~V9导联ST段抬高常见于左优势型的LCX闭塞。V1~V3导联ST段压低常见于均衡型的LCX闭塞,Ⅰ、aVL导联ST段抬高在各优势型中无特异性。在单支LCX闭塞中,V1~V3导联ST段压低常见于近段闭塞,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常见于远段闭塞,V7~V9导联ST段抬高与Ⅰ、aVL导联ST段抬高在各节段闭塞的心电图中无特异性。合并多支病变时LCX心电图变化与单纯LCX闭塞存在差异,在LCX近段闭塞中,合并多支病变的患者更易出现V7~V9导联ST段抬高,单支病变者心电图易出现V1~V3导联ST段压低,在LCX中段闭塞的患者中,单支病变与多支病变的心电图改变大致相同。在LCX远段闭塞的患者中,多支病变患者出现V1~V3导联ST段压低可能性较大。OM闭塞在单支及合并多支病变时的心电图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在合并LAD或RCA病变的LCX闭塞患者中,心电图改变无明显差异。结论心电图对诊断梗死相关动脉为回旋支的急性心肌梗死有重要的预测价值,结合病史及相关一般资料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分析心肌梗死后不同阶段患者的梗死相关动脉的闭塞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6月至2011年6月在我科住院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心肌梗死患者1 524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时间和心肌梗死类型将所有的患者分为4组:24 h内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组(急诊CAG STEMI组)、7天至2周内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组(择期CAG STEMI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OMI组)、3天内行冠状动脉造影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组(NSTEMI组)。通过分析各组的影像学资料,观察梗死相关动脉分布和闭塞情况。结果各组梗死相关动脉的分布情况为:急诊CAG STEMI组中,左前降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梗死相关动脉;择期CAG STEMI组中,左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仍高于其余梗死相关动脉;OMI组中,各梗死相关动脉无明显差别;NSTEMI组中,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高于其余动脉。各组梗死相关动脉的闭塞情况为:急诊CAG STEMI组高于择期CAG STEMI组、OMI组、NSTEMI组(P<0.001),OMI组高于择期CAG STEMI组、NSTEMI组(P<0.01),择期CAG STEMI组与NSTEMI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梗死相关动脉为左回旋支时常不能及时发现就诊,需要提高对梗死相关动脉为回旋支的心肌梗死患者的识别和及时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周后闭塞率明显降低,近一半的患者达到TIMI 2~3级血流。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的闭塞率较低,可能是无ST段抬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朱平辉  王军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6):3385-338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浓度对ST段抬高型AMI与非ST段抬高型AMI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该院就诊的113例AMI患者,对比发病后4 h血清cTnT浓度,并比较其中转上级医院行冠脉造影的53例AMI患者相关冠状血管完全闭塞与不完全闭塞血清cTnT浓度。结果①61例ST段抬高型AMI,cTnT浓度为(0.90±0.69)ng/ml,52例急ST段抬高型AMI,cTnT浓度为(0.65±0.50)ng/ml,两组cTnT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31例ST段抬高型AMI冠脉造影证实相关冠状血管完全闭塞的28例患者cTnT浓度为(0.94±0.71)ng/ml,22例非ST段抬高型AMI冠脉造影证实相关冠状血管不完全闭塞的19例患者cTnT浓度为(0.69±0.55)ng/ml,两组cTnT浓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ST段抬高型AMI患者血清cTnT浓度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型AMI患者血清cTnT浓度较高的AMI多见于相关的冠状血管完全闭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a VR导联ST段改变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梗死相关血管(IRA)的判定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30例临床确诊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依据心电图a VR导联ST段变化将病例分为A组(ST抬高组)、B组(ST下移组)和C组(ST无偏移组)。结果冠状动脉造影结果:ST抬高组左主干病变、左前降支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ST下移组和ST无偏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下移组左回旋支病变及右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ST抬高组和ST无偏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抬高组和ST下移组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ST无偏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 VR导联ST段抬高组、下移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明显高于ST无偏移组(P0.05)。结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如果伴有a VR导联ST段抬高或下移可能提示梗死相关血管为左主干病变、左前降支病变、左回旋支病变、右冠状动脉病变或严重的多支病变,且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高。a VR导联ST段改变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梗死相关血管的判定及临床预后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资料与临床资料完整的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83例,以及同期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109例,分别就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侧枝循环形成情况及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单支病变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少(P<0.05),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三支病变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多(P<0.05),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90%的狭窄病变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多,但<90%的狭窄病变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少(P<0.05),而两组间血管100%闭塞情况相似(P>0.05);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Ⅱ级以上的侧枝循环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多见(P<0.05);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既往心绞痛与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多见(P<0.05),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明显要低(P<0.01),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致死性心律失常等严重急性并发症比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明显要少(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住院期间死亡率和随访3年的冠心病死亡率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相似(P>0.05),而梗死后心绞痛比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则明显增多(P<0.05)。结论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相对复杂,多支及严重狭窄病变多,发作前多已有缺血预适应,且侧枝循环多见,这是心肌梗死形成非ST段抬高的主要原因,也决定了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急性心肌梗死12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心电图有无ST段抬高分为两组,对比分析其临床特征,从而用于指导治疗.结果 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病人既往多有糖尿病及心绞痛病史,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较弥漫,有侧支循环建立;而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病人易合并有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表现,冠脉病变多为单支,两者死亡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易发生于糖尿病患者,既往有反复心绞痛发作病史,冠脉病变多为多支,多有丰富侧支循环,但预后差.  相似文献   

16.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是指具有典型的缺血性胸痛,持续超过20min,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浓度升高并有动态演变,但心电图不具有典型的ST段抬高,而是表现为ST段正常,压低等非特征性改变的一类急性心肌梗死。NSTEMI病理基础主要是冠脉斑块损伤的基础上诱发急性非闭塞性血栓,或虽为闭塞性血栓,但侧支循环较好,病理学形态研究证实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冠脉内含大量纤维蛋白的红色血栓,而NSTEMI为富含血小板的白色血栓。因此在治疗上同STEMI不尽相同,下面就近年来NSTEMI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作一回顾,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往往伴有心功能不全,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预后。近年来研究表明介入治疗可以使狭窄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功能改善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由于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其破裂、糜烂或出血引起凝血级联反应的激活以及血小板黏附、聚集,最终形成冠脉内血栓,冠脉狭窄或完全闭塞,导致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征[1].临床类型上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  相似文献   

19.
一直、一致的观点是: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往往是单支血管闭塞性病变,血栓成分以纤维蛋白为主,血流持续中断;治疗原则是在强化抗栓、抗缺血治疗的基础上尽早、完全、持续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可行溶栓或急诊介入治疗。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往往是多支血管非闭塞性病变,血栓成分以血小板为主,血流减少或间歇中断;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20.
正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血栓形成,从而引起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病变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GACS)是最常见的老年心血管病急症,也是老年住院心脏病患者中占比例较多的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