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IAS)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治能力.方法 回顾性总结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5例IAS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病程、低血糖发作时间、病因、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糖、C肽、胰岛素、胰岛素自身抗体,5 h 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以及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 5例IAS患者中男2例,女3例;年龄39~59岁.病程10d~1年,低血糖发作时间没有规律;1例有Graves病史,2例有含巯基药物接触史(甲巯咪唑1例,硫普罗宁1例),3例无明显诱因发生IAS;血清胰岛细胞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均阴性,胰岛素自身抗体均阳性.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显示糖尿病1例,糖耐量受损3例,糖耐量正常1例.同时测定的血清胰岛素水平均显著升高,并与C肽水平不匹配.结论 IAS为少见的内分泌疾病,临床上对高胰岛素性低血糖症患者,如果检测血清胰岛素浓度与C肽水平不匹配,应检测胰岛素自身抗体,以避免误诊和不必要的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IAS)的临床特点,结合文献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案室计算机检索2007年1月—2017年5月内分泌与代谢病科确诊为IAS的患者共10例,回顾性总结患者的临床特点,包括一般资料、临床症状、既往史、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 10例IAS患者中男、女各5例;年龄21~74岁,60岁及以上6例;低血糖发作时间多在夜间及凌晨;5例有含巯基药物服用史,3例有胰岛素应用史,2例无明显诱因;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提示糖尿病4例,糖耐量受损3例,糖耐量正常1例;10例患者血清胰岛细胞抗体(ICA)及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均阴性,而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均阳性。所有患者血清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并与C肽水平升高不匹配。10例患者均予少食多餐、高纤维素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其中3例患者加用阿卡波糖,6例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5例有含巯基药物服用史患者,均停用相应药物,均未再发作低血糖。完成随访9例,失访1例,随访时间为1~12个月,其中8例患者未再出现低血糖症状。结论 IAS为少见的内分泌疾病,尤其在老年人中高发,临床上对高胰岛素血症性低血糖症患者,应常规检测IAA,以避免漏诊、误诊及不必要的手术。  相似文献   

3.
背景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有利武器,但外源性胰岛素可诱发机体免疫反应,导致外源性胰岛素抗体综合征(exogenous insulin antibody syndrome,EIAS)的发生.目的 探讨EIAS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方法 分析3例不同EIAS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 3例2型糖尿病患者均使用外源性胰岛素治疗,血清胰岛素自身抗体(insulin autoantibody,IAA)均阳性.病例1表现为高血糖伴酮症,经血浆置换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后胰岛素用量减少、血糖改善;病例2及病例3表现为高低血糖交替,将胰岛素更换为口服降糖药后血糖控制平稳.病例1、病例3胰岛素水平正常;病例2胰岛素水平异常升高.结论 应用外源性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可发生EIAS,IAA阳性,但临床表现及胰岛素水平各异,其治疗主要为调整饮食及使用降糖药物,严重者可选择血浆置换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报道1例罕见的外源性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exogenous insulin autoimmune syndrome,EIAS)合并线粒体糖尿病(mitochondrial diabetes mellitus,MDM)患者诊断、治疗的过程。方法 回顾南部战区总医院2018年12月收治的1例以EIAS合并MDM的发病过程、病史及相关辅助检查,总结分析其明确诊断、治疗的过程及特殊性。结果 本例患者30岁发病,糖尿病史7年余,初期即出现耳鸣、听力下降,既往于外院曾应用多种胰岛素剂型,在治疗过程中曾出现低血糖,注射部位皮肤出现水泡,伴皮肤瘙痒,同时出现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且与C肽结果“分离”,胰岛素自身抗体(insulin autoantibody,IAA)阳性,考虑诊断为EIAS。治疗上停用胰岛素药物,予二甲双胍、DPP-Ⅳ抑制剂、阿卡波糖等口服降糖药物,胰岛素逐渐降至正常,血糖控制尚可;但患者糖尿病治疗过程中逐渐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头磁共振提示脑干和双侧小脑半球萎缩,查阅相关文献及结合患者病史,完善基因检测,最终明确患者为线粒体DNA MT-TL1基因A3243G突变所致的MDM。同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国、日本及非亚洲人群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insulin autoimmune syndrome,IAS)的临床特点。方法就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9例IAS患者临床特征,与北京协和医院总结的中国病例、日本及非亚洲人群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IAS发病无性别差异,发病年龄范围较广,40岁以上人群更易患此病。亚洲IAS者发病前多合并Graves病和服用甲巯咪唑;非亚洲人群多合并风湿或血液系统疾病。IAS临床特点为严重的自发性低血糖发作,血免疫活性胰岛素(immunoreactive insulin,IRI)浓度升高及胰岛素自身抗体(insulin autoantibodies,IAA)阳性。低血糖既可发生在空腹,也可发生在餐后。IAS预后良好,低血糖症状多在1~3月内缓解。IAS的治疗主要包括改善饮食、停用诱发药物,这可使多数日本患者症状缓解,而中国及非亚洲人群更常应用泼尼松口服治疗。结论 IAS临床表现特异,对低血糖合并高胰岛素血症患者测定IAA有助于诊断IAS,本病治疗简单、预后良好,及早诊断和适当治疗可避免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IAS)的认识,做到及时诊断和处理。方法对2008年5月—2011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诊断和治疗的6例IA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分析IAS患者血糖的临床特点。结果 6例IAS患者占同期诊断的低血糖症(非糖尿病)患者的6.38%(6/94)。其中四例是由口服"他巴唑"引起的,其余2例无明确原因,考虑特发性。临床症状均有典型"Wipple"三联征。进行75 g糖耐量试验过程中,均出现空腹及餐后血浆免疫活性胰岛素升高,其中1例小于100 mU/L,其余5例均大于1 000 mU/L。C肽值波动于3.3~30.15 ng/ml。6例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均阳性。胰腺B超及CT等影像学检查排除占位性病变。治疗上停用诱发IAS的药物,或给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治疗,剂量30~60 mg/d,逐渐减量。低血糖症状多在1周后逐渐缓解,多数患者的低血糖症状在1个月内消失,血糖水平恢复正常。结论反复发作的严重低血糖要警惕IAS的可能,尤其是应用含巯基药物的Graves病患者更应注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IAS)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通过中国知网(www.cnki. net),以“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为关键词对2000年12月1日-2015年12月1日的文献进行检索,找出有完整病史的病例7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1例IAS,女性发病年龄明显低于男性(P<0.05);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史40例;有45例服用诱发药物;低血糖发作有明显规律的有43例;有35例出现意识障碍;36例予激素治疗,激素治疗患者IAA转阴时间较短(P<0.05);病情缓解的有69例。结论:IAS是引起严重自发性低血糖的重要病因之一,常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由服用羟基药物诱发,出现意识障碍的患者应及时予以激素治疗,正确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IAS)在1970年由Hirata首次提出,临床上相对少见,其主要特征是在未使用外源性胰岛素的情况下,血液中出现了高浓度的免疫活性胰岛素及高效价的胰岛素抗体,引起反复发作的低血糖[1]。本病例是在服用甲巯咪唑治疗的甲亢患者并发的IAS,现报道如下。1病例患者女,25岁,教师,因"易饥、乏力、出汗1个月"收住。  相似文献   

9.
对我科收治的1例外源性胰岛素诱发的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该病进行系统回顾。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属临床罕见病,确诊主要依据胰岛素自身抗体,低血糖难以纠正的患者需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10.
谢鸿飞  倪虹  陈忠余 《四川医学》2009,30(3):404-405
目的检测血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姨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这3种胰岛自身抗体,分析其在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为DM2患者125例,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99倒作为对照组。用ELISA法分别检测两组的GAD—Ab、ICA、IAA。结果GAD—Ab、ICA和IAA及这3种抗体联合检测在DM2患者中的阳性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AD—Ab、ICA及3种抗体联合检测(P〈0.01),IAA(P〈0.05)。结论胰岛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可提高LADA患者的栓出率,对于早诊断、早治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联合检测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等自身抗体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中的表达,并评价其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GADA、ICA和IAA。结果GDM组的血清GADA、ICA和IAA阳性率分别为12.5%、6.25%及2%,其阳性率均较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身抗体阳性组在妊娠结局、新生儿体重及胰岛素治疗与自身抗体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身抗体阳性的GDM患者易发生妊娠失败及新生儿体重异常,产后发展为1型糖尿病(T1DM)的风险大大增加,尤其是需胰岛素治疗者。尽早发现自身抗体阳性等高危因素,可以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减少母体及子代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妊娠结局及疾病转归。  相似文献   

12.
外源性胰岛素抗体综合征(EIAS)与外源性胰岛素诱导糖尿病患者产生胰岛素抗体(IAB)有关,其主要特点是机体产生胰岛素抵抗,葡萄糖对给定浓度的胰岛素反应不足,严重胰岛素抵抗被定义为胰岛素需求量>200 U/d。本文报道了2009-05-25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62岁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在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30 24 d后产生胰岛素抵抗,进而诱发了严重酮症酸中毒,胰岛素的用量最高达100 U/h,最终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63 h纠正了严重酸中毒和严重高血糖状态、清除了躯体内的IAB,患者的病情逐渐好转。该病例提示在临床上,EIAS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增加胰岛素剂量不能改变其酸中毒和高血糖症状时,宜及早采用CRRT,避免不良预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初次使用胰岛素治疗后发生低血糖反应的高危因素,并针对性提出护理措施意见建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6月浙江医院收治的90例初次使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出院后1年随访期内低血糖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2组。收集2组基础资料、状态-特质焦虑及胰岛素治疗知识问卷评分、生化指标、氧化应激指标,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高危因素,并给予护理干预,再观察干预后低血糖发生情况及相关指标变化情况。 结果 2组患者体质量指数、S-AI、T-AI、胰岛素治疗知识评分、白蛋白、血肌酐、甘油三酯、空腹C肽、尿蛋白定量、糖化血红蛋白及8-羧基脱氧鸟苷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体质量指数、胰岛素治疗知识评估及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是预防低血糖反应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而血肌酐水平、尿蛋白定量及S-AI、T-AI是低血糖反应的高危因素(均P<0.05);经针对性护理干预后,观察组1年内低血糖发生情况从39例减少至10例(χ2=46.163,P<0.05),且干预后观察组STAI较干预前降低,而胰岛素治疗知识问卷评分较干预前升高(均P<0.05)。 结论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在首次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过程中,对于初次使用胰岛素治疗的体质量过低且糖化血红蛋白含量过低的2型糖尿病患者,更要重视胰岛素使用相关知识的讲解、试教以及胰岛素治疗后低血糖反应发生的情况,以便获得更好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3种不同方案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及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初诊T2DM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2周的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CSII)、三餐前门冬胰岛素+睡前甘精胰岛素的4次皮下注射或门冬胰岛素30三餐前皮下注射治疗,比较其血糖水平及胰岛功能的变化,以及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剂量、低血糖情况等。结果 3组血糖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HOMAβ升高、HOMA IR下降。3组低血糖情况相当,CSII组血糖达标时间最短、胰岛素剂量最少。结论对于初诊T2DM患者,3种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均能有效地控制血糖,并使胰岛β细胞功能得到部分恢复,减轻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5.
强化胰岛素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青  许小林  陈益番  秦衡毅 《吉林医学》2010,31(13):1752-1753
目的:探讨强化胰胰岛素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5例随机分为强化胰岛素治疗组(IIT)目标组(n=32例)及常规胰岛素治疗组(CIT)常规组(n=33例),目标组将24h平均血糖控制在4.4~6.1 mmol/L,常规组将24 h平均血糖控制在8.3~10.1 mmol/L,观察指标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使用胰岛素天数28 d GCS评分及28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平均血糖水平、单位时间胰岛素用量、血糖波动情况、低血糖发生率、每人每天血糖检测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强化胰岛素治疗不能降低病死率,增加了低血糖发生率,血糖控制在8.3~10.1 mmol/L是适宜的。重型颅脑损伤及其他危得患者的强化胰岛素治疗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西格列汀对需要大剂量胰岛素治疗的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 100例需要大剂量胰岛素治疗的老年T2DM患者分成两组:西格列汀组应用磷酸西格列汀片,每次100 mg,1次/天,口服;吡格列酮组应用盐酸吡格列酮片,每次15 mg,1次/天,口服.两组均同时应用胰岛素,疗程均为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24 h葡萄糖曲线下面积(AUC)、血糖变异系数(CV)、空腹C肽(FCP)、餐后2hC肽(2hPCP)、空腹胰高血糖素(PGG)、餐后2h胰高血糖素(2hPGG)、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日胰岛素用量(DID)、体质量指数(BMI)、血清CA19-9及血尿酸(BUA)、低血糖发生的频次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2周后,西格列汀组患者的FPG、2hPG、HbA1c、AUC、CV、PGG、2hPGG、TC、TG、SBP、DBP、DID及BMI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吡格列酮组患者的FPG、2hPG、HbA1c、AUC、CV及BUA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西格列汀组患者治疗后的2hPG、HbA1c、AUC、CV、PGG、2hPGG、TC、TG、SBP、DBP、DID及BMI均低于吡格列酮组(均P<0.05),西格列汀组患者治疗后的FCP及2hPCP均高于吡格列酮组(P<0.01);西格列汀组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吡格列酮组(P=0.045).西格列汀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43).结论 与吡格列酮相比,对需要大剂量胰岛素治疗的老年T2DM患者应用西格列汀可以减轻胰岛素抵抗,减少胰岛素剂量,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胰岛功能指标在胰岛素瘤和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IA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9年3月明确诊断的胰岛素瘤和IAS病例,比较分析胰岛素(INS)、胰岛素释放指数(IRI)、胰岛素释放修正指数(修正IRI)、C肽、C肽释放指数(CPI)、C肽释放修正指数(修正CPI)、胰岛素/C肽在两组诊断价值以及低血糖发作时胰岛素与C肽相关性研究。结果:胰岛素瘤组24例,IAS组9例,各指标在胰岛素瘤组和IAS组中均有差异。IAS组INS、IRI、修正IRI、C肽、CPI、修正CPI、胰岛素/C肽都高于胰岛素瘤组(均P<0.01)。低血糖发作时,IAS组INS与C肽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在胰岛素瘤组中相关性为0.695(P<0.01)。结论:利用各胰岛功能指标在胰岛素瘤和IAS中的差异表达,有助于提高胰岛素瘤和IAS在临床中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皮下持续输注系统CSII和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组成的双C方案治疗妊娠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9例妊娠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双C治疗组和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MDI组。比较两组治疗2周后血糖控制情况、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情况等。结果与MDI组相比,双C治疗组血糖控制更平稳、达标时间更短,胰岛素用量更少,低血糖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双C治疗方案治疗妊娠糖尿病较MDI更快速平稳控制血糖并减少低血糖风险,是妊娠糖尿病患者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危重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不同目标血糖值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入住ICU既往无糖尿病史的危重患者168例,随机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Ⅰ组、Ⅱ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Ⅰ组血糖控制在4.4~6.1 mmol/L,Ⅱ组6.2~8.0 mmol/L,对照组10.0~11.1 mmol/L。观察3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天数、院内感染发生率、病死率、脏器功能不全率、日平均胰岛素用量、日平均血糖值、低血糖发生率及ICU最后1 d APACHEⅡ评分等参数。结果Ⅰ、Ⅱ组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天数、ICU最后1 d APACHEⅡ评分、院内感染发生率、病死率及脏器功能不全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Ⅰ组和Ⅱ组以上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糖(<3.8 mmol/L)发生率Ⅰ组高于Ⅱ组、对照组(P<0.05或P<0.01),Ⅱ组和对照组低血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ICU危重患者强化胰岛素治疗,将血糖水平控制在4.4~8.0 mmol/L可改善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及低血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