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 分析先天性血管环的各种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搜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经确诊的先天性血管环患者34例,年龄1个月~11岁.临床表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者22例,6例表现为反复呕吐,进食困难.结果 胸片和食管造影可以通过显示气管狭窄、移位及食管受压高度提示完全性血管环的诊断,但单凭胸片和钡剂食管造影检查通常不能确定血管环的特定类型.MSCT及MRI可清晰显示先天性血管环的类型及气管受压情况.结论 多种影像学检查相结合能全面显示先天性血管环及其对气管食管的压迫情况,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总结婴幼儿肠套叠的MSCT表现,并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经临床证实的98例婴幼儿肠套叠的MSCT表现。结果 98例经MSCT诊断肠套叠的病例均经临床证实,诊断准确率100%。4例经MSCT诊断有空气灌肠整复禁忌症,均行手术治疗;94例患儿行空气灌肠整复,79例整复成功(整复率84.0%)。结论 MSCT对婴幼儿肠套叠的诊断率准确高,对临床选择肠套叠复位方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血管环指主动脉弓及其分支血管的先天性异常,血管结构和动脉韧带完全或部分包绕和压迫气管或食管。先天性血管环可单独存在,或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病、系统结构异常或染色体异常。1939年,Wolman报道了双主动脉弓压迫食管气管综合征;1945年,Gross首次用血管环的名称。先天性血管环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2%[1]。三血管和三血管气管切面在产前超声诊断中的应用,以及主动脉弓、动脉导管弓和气管三者关系的仔细观察,使先天性血管环在产前超声 相似文献
7.
电子束CT诊断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并与超声心动图及手术对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与超声心动图及手术对照 ,探讨电子束CT(EBCT)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 (简称先心病 )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 80例临床怀疑或诊断为先心病的婴幼儿行EBCT心脏单层增强扫描及电影序列扫描 ,将结果与超声心动图 (TTE)及手术结果作对照。其中 39例经手术确诊。结果全组共 16种先心病 ,发绀类 5 3例 ,非发绀类 2 7例。 39例手术证实的先心病共 10 1处畸形 ,其中EBCT诊断准确率 96 % (97/ 10 1) ,TTE诊断准确率 87% (88/ 10 1)。 80例患儿EBCT共发现畸形 2 0 6处 ,TTE发现 15 9处。EBCT与TTE诊断的准确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χ2 =6 .2 31,P <0 .0 1)。结论EBCT可以清晰客观地显示先心病病理解剖形态 ,特别对复杂畸形的节段分析有重要价值。与TTE相比 ,EBCT在反映主动脉病变、肺动脉发育情况及肺静脉异位引流等方面较TTE直观和优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血管环的MSCTA表现,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认识水平。方法:搜集2011年1月-2012年2月经手术确诊30例先天性血管环患者的病例资料,年龄1个月~9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者19例,反复呕吐、进食困难等消化道症状4例,6例合并心内畸形,1例为偶然发现。MSCTA原始图像以0.6mm层厚重建,使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技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结果:30例中双主动脉弓4例,右位主动脉弓伴迷走左锁骨下动脉9例,左位主动脉弓伴迷走右锁骨下动脉7例,肺动脉吊带9例,右位主动脉弓伴迷走左头臂动脉1例。合并气管病变26例,主要为先天性气道发育畸形(4例)和气管狭窄(22例)。结论:MSCTA能清楚显示心外大血管情况,对先天性血管环明确诊断的同时,可了解气管受压程度及狭窄范围,有助于临床明确诊断及选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测量循环时间或自动触发对4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快速容积检查,原始图像在工作站行二维及三维重建。结果 46例夹层动脉中I型7例,Ⅱ型12例,Ⅲ型27例,显示真假双腔、内膜片41例,7例动脉夹层支架置人术后复查。结论 MS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分型及术后复查具有独特的优越性与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联合MRI对孤立性血管环的诊断及预后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经产前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为孤立性血管环的胎儿82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13例进行胎儿心脏MRI检查,观察走行于血管环内的气管有无受压,并以Kappa法对超声检出气管受压及MRI检出气管受压间的一致性进行评定,并随访出生后情况。结果 82例孤立性血管环包括右位主动脉弓伴左锁骨下动脉迷走(RAA+ALSA组)63例(76.83%,63/82),双主动脉弓(DAA组)16例(19.51%,16/82),肺动脉吊带(PAS组)3例(3.66%,3/82)。产前超声诊断气管受压结果和MRI诊断结果一致性好(Kappa=0.83)。随访DAA组生后10例(62.50%,10/16)患儿出现呼吸道症状;RAA+ALSA组生后1例(1.67%,1/60)患儿出现呼吸道症状;PAS组胎儿生后均出现呼吸道症状。血管环胎儿染色体检查检出异常3例(5.56%,3/54)。结论 产前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明确诊断血管环并进行分型,MRI对于评估血管环气管通畅性有很好的补充作用。不合并染色体异常的孤立性血管环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分析评价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先天异常的冠状动脉MSCT表现和CAG检查资料,比较两者在显示冠状动脉起源、走行异常及冠状动脉瘘方面的差异.结果:本组中冠状动脉起源、走行异常10例,其中RCA起源、走行异常6例:3例开口于左冠状窦,1例高位开口,1例开口于LAD,1例开口于无名窦;LCA主要分支起源、走行异常2例:1例为LAD开口于右冠状窦,另1例为LAD与LCX分别开口于左冠状窦;1例为CB直接开口于右冠状窦.冠状动脉瘘2例.12例CAG检查仅7例显示异常.结论:MSCT能够无创、准确诊断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尤其在评价起源及走行异常方面优于冠脉造影,有很好的临床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儿童软组织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用16层螺旋CT对23例具有软组织血管性病变的儿童患者进行扫描,并对原始资料进行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组(MPR),分析病变的各种CT表现.CT分型标准:观察原始图像及各种后处理图像,只要发现纡曲、粗大的供血动脉或/和引流静脉即定为Ⅱ型,反之则定为Ⅰ型.结果:平扫病灶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较周围肌肉密度稍低,其中6例可见钙化.增强后19例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明显强化,其强化程度与周围血管相似,其中6例见粗大、纡曲血管影,6例呈渐进性强化;另外4例轻度强化.行VR、MIP、MPR重组,11例可见粗大、纡曲的供血动脉或/和引流静脉,即Ⅱ型.另12例未见粗大、纡曲的供血动脉或/和引流静脉,为Ⅰ型.结论:16层螺旋CT具有扫描速度快、后处理强大等优势,不仅可对儿童软组织血管性病变做出定位、定性诊断,而且可以初步分类诊断,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在胃肠道血管畸形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638例有消化道出血症状患者行全腹部MSCT动态增强扫描及血管成像,诊断为胃肠道血管畸形的25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21例患者进一步行DSA及动脉栓塞治疗,2例行手术治疗,另2例行保守治疗.结果 25例血管畸形位于胃3例,十二指肠4例,空肠2例,回肠7例,结直肠8例和阑尾1例.21例行DSA检查和治疗的患者中,MSCT血管成像对胃肠道血管畸形的定性和定位诊断均与DSA检查结果完全一致(100%),2例行手术治疗也证实了MSCT血管成像诊断.参照DSA检查结果,MSCT血管成像对21例胃肠道血管畸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显示率分别为76.2%和42.9%,对动静脉瘘的显示率为80.0%.结论 MSCT血管成像能对胃肠道血管畸形作出准确的诊断,可作为血管畸形所致隐匿性胃肠道出血的常规筛查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骨骨折的MSCT轴面和多平面重组(MPR)表现及其诊断价值,并对比分析胸骨骨折与胸部创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车祸伤所致胸部创伤合并胸骨骨折31例为研究组,胸部创伤未合并胸骨骨折30例为对照组,均行16层螺旋CT胸部扫描,观察研究组在轴位图像及MPR图像上胸骨骨折发生的解剖部位、数量、类型及断端移位情况,并比较两组中合并胸部其他创伤的出现率。结果:常规轴位CT扫描对胸骨横行骨折及未发生分离移位骨折的检出率低于MPR(P<0.05)。研究组创伤性湿肺、多发性肋骨骨折及胸腔积液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1例中18例出现明显分离移位,常规轴位图检出胸骨骨折26例(81.25%),包括移位骨折中的18例(100%)和非移位骨折中的8例(61.54%),其中非移位骨折检出率低于MPR(P<0.05),总体检出率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胸骨骨折有明显移位时在常规横断面上即可诊断,但无明显移位时需要结合MPR诊断;胸骨骨折的出现意味着创伤性湿肺、多发性肋骨骨折以及胸腔积液发生率高,病情重。 相似文献
16.
先天性外耳道闭锁的多层螺旋CT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先天性外耳道闭锁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19例(20耳)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患者行MSCT检查,将所得原始数据传到工作站进行三维重组.结果 外耳道骨性闭锁18耳(90%),膜性闭锁2耳(10%);乳突气房气化良好14耳(70%),气化较差6耳(30%);鼓室发育异常5耳(25%);听小骨畸形11耳(55%);面神经管异常8耳(40%);卵圆窗闭锁5耳(25%);圆窗狭窄1耳(5%);伴内耳畸形3耳(15%).结论 MSCT可明确外耳道闭锁类型、乳突气化情况和鼓室、听小骨、面神经管、卵圆窗、圆窗及内耳结构发育情况,能为先天性外耳道闭锁的临床分型、手术适应证的确定及术式选择提供必要资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l和/或MSCT对输尿管下端先天性异常的显示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证实的输尿管下端先天性异常的MRI和/或MSCT检查,7例行MRI和MSCT者,只完成其中一种检查者9例(MRI5例,MSCT4例)。MRI的主要序列有轴面T1wI、轴面T2wI、矢状面或冠状面T2WI以及MRU;MSCT行平扫或增强扫描延迟期成像,扫描后薄建行后处理,主要采用多平面重组和曲面重组。结果:16例中双输尿管重复畸形4例,重复畸形合并异位开口7例,输尿管下端囊肿2例,输尿管下端囊肿合并多发结石l例,重复畸形合并输尿管下端囊肿2例,在MRI和/或MSCI、上均得以显示。MRIT2wI序列对囊肿和积水的显示非常敏感,矢状面或冠状面对异住开口的显示较轴面清楚。MSCT的多平面重组(MPR)和曲面重组(CPR)可清楚显示输尿管的走行和异常。结论:MRI和/或MSCT可准确诊断输尿管下端先天性变异或畸形,应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扫描方法和序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三维(3D)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技术显示婴儿声门下血管瘤的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行MSCTA增强扫描的10例声门下血管瘤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瘤体外形、大小、交通血管及与气道的关系。结果 3D MPR清晰显示了10例声门下血管瘤的位置、形态、大小、范围以及与气道、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 MSCTA 3D MPR技术对声门下血管瘤的定位,显示其大小、范围、与气道关系等方面具有优势,是声门下血管瘤急症发作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选择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9.
优化CT扫描方案在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优化CT扫描方案对于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90名低血糖症患者接受多层螺旋CT胰腺增强扫描,CT扫描后7天内81名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术前随机选择45名患者接受常规组CT扫描方案检查,另45名患者接受改良组扫描方案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将CT诊断结果包括影像学诊断为真阳性的肿瘤大小及肿瘤-胰腺CT值差进行组间比较,并评价两种不同扫描方案的定位诊断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常规组(男/女为16/29,平均年龄40.2岁)中40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34例经病理诊断为胰岛素瘤。后者中共16例术前经CT增强检查准确定位。常规组图像的医师间一致性kappa值为0.57),肿瘤直径(18.6±6.5)mm,动脉期肿瘤/胰腺CT值差(52.5±26.2)HU。常规CT术前定位诊断胰岛素瘤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率及阴性预测率分别为50%(20/40)、47.1%(16/34)、66.7%(4/6)、88.9%(16/18)、18.2%(4/22)。改良组(男/女为18/27,平均年龄47.3岁)中41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36例经病理诊断为胰岛素瘤。34例经术前CT增强检查正确诊断为胰岛素瘤。改良组图像的医师诊断一致性kappa值为0.77,肿瘤直径为(12.6±4.6)mm,两组间肿瘤大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动脉期肿瘤/胰腺实质CT值差异为(74.5±28.2)HU,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改良组定位诊断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率及阴性预测率分别为95.1%(39/41)、94.4%(34/36)、100%(5/5)、100%(34/34)、71.4%(5/7)。结论:改良后的多层螺旋扫描方案可以帮助更准确及敏感的进行胰岛素瘤定位诊断,对于胰岛素瘤的手术治疗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甲状腺癌MSCT误诊、漏诊原因,以提高CT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对45例CT误诊、漏诊而手术、病理学确诊的甲状腺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5例中,误诊腺瘤13例(28.9%);结节性甲状腺肿漏诊合并甲状腺癌19例(42.2%);原发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甲状腺癌误诊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6例(13.3%);甲状腺转移癌误诊结节性甲状腺肿7例(15.6%).误诊、漏诊主要原因为:CT表现不典型27例(60.0%);良、恶性并存观察不仔细15例(33.3%);认识不足及综合分析能力不足23例(51.1%).结论 甲状腺癌CT表现不典型,与良性病灶并存及认识不足时容易误诊、漏诊.要降低甲状腺癌CT误诊、漏诊率,应在提高对甲状腺癌CT不典型表现认识的同时,结合临床表现和ECT检查等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