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研究七味白术散,七味白术滴剂和七味白术提取物对抗生素联合番泻叶致腹泻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和肠粘膜连接蛋白的影响。方法小鼠经头孢曲松钠和盐酸林可霉素加冰番泻叶灌胃造成菌群失调模型。将小鼠分正常组(N G)、模型组(M G)[造模成功后即为自然恢复组(ZH G)]、七味白术散煎剂组(QJ G)、七味白术滴剂组(QD G)、七味白术提取物组(QT G)。治疗后,进行粪便含微生物种类鉴别及数量测定和肠粘膜紧密连接蛋白(Claiidin-1,Occludin和ZO-l)的荧光密度分析。结果 QD G和QT G中肠道中肠球菌、肠杆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四种菌群菌量均有一定幅度增加,与自然恢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QJ G和ZH G菌量虽有增加,但不如QD G和QT G恢复迅速。药物治疗后,小肠绒毛尖端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l,Occludin和ZO-1的荧光密度明显增高,绒毛尖端和紧密连接部破坏减轻,说明各药物能促进受损肠粘膜的修复。结论七味白术散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失调和促进肠粘膜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高良姜油对胃溃疡小鼠模型血清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ICR小鼠随机分成7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良附丸组(2 g.kg-1)、消旋山莨菪碱片组(0.005 g.kg-1)、高良姜油低、中、高剂量组(2,4,8 mL.kg-1)。预防给药6 d后,采用利血平致胃溃疡小鼠模型,ELISA酶联免疫法测定小鼠血清胃动素(MOT)、生长抑素(SS)、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①各治疗组均能降低利血平致胃溃疡小鼠模型溃疡指数及提高溃疡抑制率(P<0.01)。②高良姜油高、中剂量组,良附丸组、消旋山莨菪碱片组均能降低胃溃疡小鼠模型血清MOT,SP含量(P<0.01,P<0.05),升高血清SS含量(P<0.01,P<0.05);高良姜油高剂量组能升高血清VIP含量(P<0.01),但中剂量组血清VIP含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良姜油抗溃疡作用可能与其降低血清MOT,SP的含量,升高血清SS,VIP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金樱根、金樱茎多糖对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调整作用。方法:用盐酸林可霉素15 g.kg-1ig,2次/d,连续3 d,建立小鼠肠道菌群失调模型,用含生药100 g.kg-1的金樱根、金樱茎多糖进行ig治疗,连续6 d,于第10天取新鲜粪便检测肠道正常菌群(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变化。CFU.g-1粪便=每一稀释度平均菌落数×稀释倍数/滴种体积(mL)。结果用1 g粪便中菌数的对数表示(lg10n.g-1)。同时设正常对照、阳性对照、模型对照及自然恢复组。结果:6 d治疗后,全樱根多糖组小鼠肠道主要菌群的数量基本恢复,其中肠球菌、肠杆菌、双歧杆菌优于自然恢复组(P<0.05);金樱茎多糖组仅乳杆菌数量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金樱根、金樱茎多糖对正常小鼠肠道菌群失调有一定调整作用,且金樱根多糖效果优于金樱茎多糖。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参苓白术散对脾虚泄泻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和肠道保护功能。方法:用大黄诱导脾虚泄泻小鼠模型,连续灌胃给予高、中、低剂量参苓白术散水煎液两周后,以镜检法测定肠道菌群水平,以墨汁印迹法测定小肠推进率。结果:参苓白术散高、中、低剂量组小鼠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显著增加(P0.05),小鼠小肠碳末推进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水煎液能够有效改善肠道菌群紊乱,抑制脾虚小鼠肠推进功能亢进,对大黄所致的脾虚泄泻小鼠肠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小鼠菌群失调模型研究藿香正气水调节肠道菌群失调的作用。方法:按7.2 mg·g~(-1)剂量灌胃给予小鼠盐酸林可霉素,每天2次,连续5 d,建立小鼠肠道菌群失调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小鼠随机分为藿香正气水组、乳酶生组、模型对照组,另选取健康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藿香正气水组小鼠分别灌胃3.0 mL·kg~(-1)、1.5 mL·kg~(-1)、0.75 mL·kg~(-1)的藿香正气水溶液,乳酶生组小鼠灌胃0.132 mg·g~(-1),2次/d,连续给药7 d。模型组、空白对照组小鼠灌胃同体积的生理盐水。于末次给药12 h后取小鼠的新鲜粪便,检测肠道菌群(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变化。结果:藿香正气水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肠道的有益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明显上升;中、高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藿香正气水能扶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长,促进有益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增殖,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失调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调节性T细胞免疫调节作用及机制。方法 2,4,6-三硝基苯磺酸钠(Tfipitrobenzene sulfonic acid,TNBS)制造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实验设正常对照组、TNBS模型组、高剂量参苓白术散组、中剂量参苓白术散组、低剂量参苓白术散组及地塞米松组。造模后给予参苓白术散或地塞米松治疗10 d。实验结束处死小鼠,比较各组结肠长度、ELISA法测定肠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流式细胞仪测定肠系膜淋巴结淋巴细胞CD4+CD25+Foxp3+/CD4+T比值。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参苓白术散组有效预防了TNBS结肠炎小鼠结肠长度缩短;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参苓白术散组明显降低肠黏膜TNF-α、IL-1β水平、显著升高肠系膜淋巴结淋巴细CD4+CD25+Foxp3+/CD4+T细胞比例、增加肠道黏膜IL-10分泌水平。结论参苓白术散通过提高肠道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数量发挥肠道黏膜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七味白术散,七味白术滴剂和七味白术提取物对抗生素联合番泻叶致菌群失调小鼠腹泻、肠黏膜病理损伤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小鼠经头孢曲松钠和盐酸林可霉素加冰番泻叶ig造成菌群失调模型。将小鼠分正常组、模型组(造模成功后即为自然恢复组)、七味白术散煎剂组、七味白术滴剂组、七味白术提取物组。治疗后,进行动物腹泻情况、小肠黏膜上皮病理组织学和血清TNF-α和IL-6含量分析。结果:模型动物肠道中肠球菌、大肠埃希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4种菌群菌量明显低于正常组动物(P0.05,P0.01),提示造模成功。七味白术散不同剂型组均能减少模型动物腹泻次数,降低稀便级、腹泻率和腹泻指数,改善小肠黏膜病理损伤和减少血清TNF-α和IL-6的含量,但水煎剂组效果要弱于滴剂和提取物散剂组。结论:七味白术散能纠正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腹泻,其机制可能在于促进受损肠黏膜损伤修复和减少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良附油对胃溃疡小鼠模型血清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ICR小鼠随机分成9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良附丸组(2g.kg-1),消旋山莨菪碱片组(0.005g.kg-1),良附油高、中、低剂量组(8、4、2mL.kg-1),高良姜油组(8mL.kg-1),香附油组(8mL.kg-1)。预防给药6天后,采用利血平致胃溃疡小鼠模型,ELISA酶联免疫法测定小鼠血清胃动素(MOT)、生长抑素(SS)、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①各治疗组均能降低利血平致胃溃疡小鼠模型溃疡指数及提高溃疡抑制率(P<0.01)。②良附油高、中剂量组,高良姜油组、香附油组、良附丸组、消旋山莨菪碱片组均能降低胃溃疡小鼠模型血清MOT,SP含量(P<0.01,P<0.05),升高血清SS、VIP含量(P<0.01,P<0.05),良附油组呈明显的量-效关系。结论:良附油抗胃溃疡作用可能与其降低血清MOT,SP的含量,升高血清SS,VIP的含量有关;且高剂量组调节胃肠激素的作用相当于良附丸及消旋山莨菪碱片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脾胃虚寒证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随机115例患者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8例。对照组采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2包/次,2次/d,温水冲服;蒙脱石散,1包/次,3次/d,温水冲服,并给予防止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措施,营养支持等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内服参苓白术散加减,1剂/d。两组疗程均为连续治疗7 d。进行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和肠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 A)检测;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免疫球蛋白A(Ig A),免疫球蛋白G(Ig G),免疫球蛋白M(Ig M)水平和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CD4+/CD8+),检测治疗前后粪便中粪便球杆菌,并行细菌培养,鉴定并计数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数量;检测治疗前后二胺氧化酶(DAO)和D-乳酸水平。结果:经秩和检验分析,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Z=2. 268,P 0. 05);观察组主要症状、次要症状评分和脾胃虚寒证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 0. 01);观察组肠道SIg A水平高于对照组(P 0. 01);观察组患者Ig A,Ig 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 0. 01);观察组患者CD3+,CD4+,CD4+/CD8+均高于对照组(P 0. 05),CD8+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粪便球杆菌低于对照组(P 0. 01),肠球菌计数低于对照组(P 0. 05),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计数均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血清DAO和D-乳酸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 01)。结论:在益生菌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AAD脾胃虚寒证患者,可进一步的减轻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并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肠黏膜屏障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对小鼠皮肤机械屏障功能修复作用及对神经酰胺再利用途径相关酶β-葡糖脑苷脂酶(β-glucocerebrosidase,β-GCase)和酸性鞘磷脂酶(acid sphingomyelinase,ASM)表达的影响。方法:50只SPF级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参苓白术散低、中、高(10,20,40 g·kg-1)组。采用胶带剥离法制备皮肤机械屏障功能障碍小鼠模型。参苓白术散低、中、高剂量组于造模前8 d给予相应剂量参苓白术散水煎液灌胃;其余各组灌胃给予蒸馏水,每天1次,连续13 d。皮肤检测仪测量皮肤皮肤经皮水分丢失(TEWL)值、皮肤水合度及皮肤pH;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皮肤病理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β-GCase,ASM的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分析检测β-GCase,ASM mRNA的表达。结果:造模5 d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皮肤TEWL及pH显著升高,皮肤水合度显著下降(P0.01);β-GCase蛋白及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参苓白术散各剂量组均能降低皮肤TEWL值及pH(P0.01),升高皮肤水合度(P0.01),对皮肤病理组织形态学改变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同时参苓白术散中剂量组可上调β-GCase蛋白及mRNA的表达(P0.05,P0.01)。结论:参苓白术散具有修复皮肤机械屏障功能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β-GCase的表达从而增加神经酰胺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1.
肠康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SP,VIP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肠康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血浆P物质(SP)和大鼠组织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的变化,探讨肠康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马来酸曲美布汀组,肠康方低、中、高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番泻叶刺激加束缚应激的方法 4周,复制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造模成功后开始给药,马来酸曲美布汀组ig马来酸曲美布汀15 mg·kg-1,肠康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以肠康方1.1,2.2,4.4g·kg-1ig给药,正常及模型组ig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给药3周。给药结束后,进行腹壁撤退反射(AWR)评分,并采集腹主动脉血和盲肠上结肠组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SP和结肠组织VIP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WR评分,血浆SP水平明显上升(P0.01),结肠VIP含量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肠康方高、中、低剂量组AWR评分明显降低(P0.01,P0.05),血浆SP水平明显降低(P0.05),肠康方高、中剂量组结肠VIP含量明显升高(P0.01,P0.05)。结论:肠康方可能通过改善内脏高敏感性、降低血浆中SP的含量和升高结肠黏膜中VIP的含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阐明生、熟大黄饮片及其活性组分的双向调节作用特征,为大黄饮片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将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蒸馏水,10 m L·kg~(-1)),生大黄组(1.62 g·kg~(-1)),熟大黄组(0.972 g·kg~(-1)),生大黄蒽醌组(0.22 g·kg~(-1)),熟大黄蒽醌组(0.19 g·kg~(-1)),生大黄鞣质组(0.17 g·kg~(-1)),熟大黄鞣质组(0.027 g·kg~(-1)),每组分为3批,每批10只。各组按相应剂量连续灌胃给药7 d,每天记录各组小鼠的泻下指数(EI),并于给药第1,3,7天采取血清检测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和肾上腺素(EPI)的水平。结果:与空白组相比,生大黄组第3天的EI明显增加(P0.05),熟大黄组在7 d的给药过程中EI较为稳定;生、熟大黄蒽醌组在给药第7天的EI明显降低(P0.01);生大黄鞣质组第3天的EI明显增高(P0.01),熟大黄鞣质组第7天的EI明显降低(P0.01)。与空白组相比,给药第1天,生、熟大黄蒽醌、鞣质组的MTL,VIP,EPI水平均降低;给药第3天,熟大黄蒽醌组的MTL水平明显增高(P0.05),熟大黄蒽醌组及生、熟大黄鞣质组的VIP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熟大黄蒽醌组的EPI水平明显增高(P0.01);给药第7天,生、熟大黄鞣质组的MTL水平增加至空白组水平,生大黄蒽醌组的VIP水平明显增高(P0.01),生、熟大黄蒽醌、鞣质组的EPI水平均进一步明显降低(P0.01)。结论:大黄中结合蒽醌及可水解鞣质具有促进胃肠运动及泻下的作用,产生涩肠作用的是缩合鞣质经胃肠道消化分解产生的单体鞣质导致的,这可能大黄饮片双向调节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小儿清瘟解热颗粒的解热、抗炎及镇痛作用。方法:选取Wistar大鼠,日本大耳白兔,分别采用ih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采用内毒素致家兔发热模型,观察小儿清瘟解热颗粒的解热作用;选取KM小鼠,采用醋酸致小鼠扭体及热板刺激观察小儿清瘟镇痛反应;ICR小鼠,SD大鼠通过小儿清瘟解热颗粒对二甲苯所致耳肿胀,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大鼠后肢足跖炎症性肿胀的影响观察其抗炎作用。结果:小儿清瘟解热颗粒3.92 g·kg-1及15.68 g·kg-1于给药3 h能显著降低家兔肛温差值(P0.05,P0.01),3.78~30.24 g·kg-1于给药4 h能显著降低大鼠肛温(P0.05,P0.01)。小儿清瘟颗粒43.68 g·kg-1显著减少小鼠扭体次数(P0.05),10.92,21.84 g·kg-1于给药2 h能显著提高小鼠痛阈值(P0.05)。小儿清瘟解热颗粒5.46~43.68 g·kg-1连续给药3 d显著减轻二甲苯所致小鼠右耳肿胀度(P0.01),7.56 g·kg-1组于给药1 h显著降低足肿胀度(P0.05),15.12 g·kg-1组于给药0.5,2,4 h显著降低足肿胀度(P0.05,P0.01),30.24 g·kg-1组于给药0.5~4 h显著降低足肿胀度(P0.05,P0.01),小儿清瘟解热颗粒43.68 g·kg-1组腹腔冲洗液吸光度值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小儿清瘟解热颗粒具有解热、抗炎及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肠炎清对免疫复合法诱致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和P选择素的影响研究。 方法: SD大鼠6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2只)和模型组(52只);模型组应用免疫复合法(注射抗原乳化剂+TNBS/乙醇)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正常组注射生理盐水。再喂养3周后,随机从造模组中抽取4只处死,检查结肠病变情况,确定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建立;随后将造模大鼠随机分为4组:肠炎清低、高剂量组(10,40 g·kg-1),柳氮磺吡啶(SASP,0.1 g·kg-1)组和模型对照组;每组12只,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4周。每周观察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末次给药后,处死动物,解剖观察并评分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光镜下观察结肠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并做组织病理变化评分(HS);采用ELISA方法测定结肠组织中sIgA的含量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P选择素的表达变化。 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大鼠的DAI,CMDI,结肠HS评分和髓过氧化物酶(MPO)均明显上升(P<0.01);结肠组织中的sIgA含量显著下降,而P选择素表达明显增加 (P<0.01);与模型组比较,肠炎清治疗4周后大鼠的DAI,CMDI,结肠HS评分和MPO值均能显著下降(P<0.01);结肠组织中sIgA的浓度升高,同时减少了P选择素表达(P<0.01)。 结论: 肠炎清对免疫复合法诱致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具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升结肠组织内sIgA浓度和降低P选择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硝菔通结方对功能性便秘大鼠结肠组织中血管活性肠肽(VIP),水通道蛋白-3(AQP3)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SD雄性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硝菔通结方高、中、低剂量组(380,190,95 g·kg-1),每组10只。采用复方地芬诺酯(15 mg·kg-1)ig,建立SD大鼠功能性便秘模型,造模成功后各治疗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硝菔通结方ig 3周。观察各组大鼠首粒黑便的排出时间、粪便干湿重变化,免疫组化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VIP及AQP3的表达,RT-q PCR进一步检测结肠组织中VIP,AQP3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粪便量少、质地干硬,首粒黑便排出时间明显延长,大便含水率减少;结肠组织中VIP表达降低,AQP3的表达升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硝菔通结方各剂量组大鼠粪便量增加,质地稀软,首粒黑便时间缩短,大便含水率增多;结肠组织中VIP mRNA表达明显升高,AQP3 mRNA的表达降低,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大鼠功能性便秘的发生可能与结肠组织中VIP及AQP3的异常表达有关,硝菔通结方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结肠组织中VIP及AQP3的表达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半夏泻心汤对氟尿嘧啶致腹泻小鼠模型肠道免疫功能的影响,揭示其治疗化疗相关性腹泻的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氟尿嘧啶(40 mg·kg-1)连续6 d,建立小鼠腹泻模型.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组(蒙脱石散1.17 g·kg-1),半夏泻心汤高、中、低剂量组(2.5,1.25,0.625 g·kg-1),造模前给药2 d,连续给药11 d.观察小鼠每日活动状况、进食量、体重、腹泻变化情况,检测胸腺、脾脏质量,取回肠组织做病理切片,采用ELISA法测定小肠中免疫球蛋白A(IgA)、血管活性肠肽(VIP)、白细胞介素15(IL-15)的含量. 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化疗后腹泻加重,体重、胸腺及脾脏指数减小,肠道IgA,VIP的含量降低,而IL-15含量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半夏泻心汤各剂量组能显著抑制氟尿嘧啶造成的小鼠体重降低、胸腺、脾脏指数减小,降低腹泻发生率,同时增加肠道IgA,VIP的含量,减少IL-15的含量(P<0.05或P<0.01). 结论: 半夏泻心汤能治疗化疗相关性腹泻,可能与其调节肠黏膜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模型构建过程中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及理中汤对AAD模型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方法:先选取81只雄性BALB/c小鼠进行预实验,用高、中、低剂量(5,1,0.5 g·kg-1)氨苄青霉素构建肠道菌群紊乱模型,再灌胃艰难梭菌(1.6×108CFU)构建AAD模型,并用高、中、低剂量(7.5,5.5,3.5 g·kg-1)理中汤进行治疗。按动物表型变化得出最佳造模及治疗条件,再选取2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各组n=5):空白组、肠道菌群紊乱组、AAD组、理中汤治疗组(7.5 g·kg-1)按最优化步骤进行造模及治疗,各组粪便混合为样品XL1,XL2,XL3,XL4,应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其菌群变化。结果:AAD模型构建的表型变化符合AAD临床表现。XL1~XL4 4组样品菌群基于最小操作分类单元(OTUs)的变化为:860,282,385,394个;基于门水平的丰度变化为:变形菌门(6.94%,41.77%,1.99%,2.89%),厚壁菌门(44.34%,34.89%,36.82%,32.11%),拟杆菌门(46.6%,22.74%,60.8%,64.49%);基于属水平的数量变化为:88,58,52,59个,各组间菌群变化明显,(P0.05)。结论:AAD模型构建过程中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剧烈,多样性及丰度均下降;理中汤能改变AAD模型肠道菌群结构,增加菌群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鳖甲煎丸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发挥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模型大鼠的肝脏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罗格列酮(3 mg·kg-1)组及鳖甲煎丸(2.4,1.2,0.6 g·kg-1)组,每组10只。给予高脂乳剂及四氯化碳橄榄油溶液诱导NAFLD模型,造模成功后连续给药4周。在实验过程中动态监测各组大鼠肠道菌群变化;实验结束后取结肠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闭锁连接蛋白1(ZO-1)mRNA的表达,用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考察结肠组织杯状细胞黏液层厚度的变化;同时动态监测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指标,并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变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拟杆菌门、拟杆菌属、梭杆菌属数量明显增加(P0.05),乳酸杆菌数量减少(P0.05),肠道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明显减少(P0.05),肠道通透性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鳖甲煎丸(0.6 g·kg-1)组拟杆菌1和拟杆菌2数量明显减少(P0.05),同时乳酸杆菌数量增加(P0.05),结肠occludin表达明显增加(P0.05),同时有效降低肝损伤指标,炎性细胞浸润明显改善。结论:鳖甲煎丸能够改善NAFLD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紊乱,有效降低肠道通透性,显著降低肝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复方蛹虫草颗粒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动物分正常组、盐酸左旋咪唑组、复方蛹虫草颗粒0.355,0.71,2.13,4.26,8.52,12.78 g·kg-1 ig给药组,采用2,4-二硝基氟苯诱导的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DTH)以及碳粒廓清实验,研究复方蛹虫草颗粒对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采用四甲基氮唑盐(MTT)比色法研究复方蛹虫草颗粒含药血清对小鼠正常以及刀豆蛋白A(ConA)、脂多糖(LPS)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复方蛹虫草颗粒0.355,2.13 g·kg-1组耳肿胀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P<0.05);复方蛹虫草颗粒0.355,0.71 g·kg-1组能提高小鼠碳吞噬指数(P<0.05);与空白血清组比较,复方蛹虫草颗粒含药血清显著提高正常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2.13 g·kg-1组,P<0.01,4.26,8.52,12.78 g·kg-组,P< 0.05);复方蛹虫草颗粒含药血清4.26 g·kg-1组能显著增加ConA刺激的脾淋巴细胞增殖(P<0.01);复方蛹虫草颗粒含药血清12.78 g·kg-1组能显著增加LPS刺激的脾淋巴细胞增殖(P<0.05).结论:复方蛹虫草颗粒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