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心率-时间曲线在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心率-时间曲线在CT冠状动脉成像(CTCA)中的价值及临床应用。 方法 选取拟接受CTCA检查患者400例,分为A、B两组,每组200例。A组在扫描前5 s吸气屏气;B组根据训练时的心率-时间曲线,选取屏气后心率最佳时间进行扫描。心率在吸气屏气后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分为下降型、平稳型、上升型及上升后下降型。统计并比较B组患者训练时和扫描时的曲线分布,A、B两组扫描时的心率波动和扫描开始时的心率;评价并比较A、B两组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优良率。 结果 B组训练时与扫描时比较,患者心率-时间曲线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1,P>0.05)。B组扫描时心率低于A组(t=3.523,P<0.01),心率波动小于A组(t=4.417,P<0.01)。A组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优良率82.08%(2134/2600),B组为88.19%(2293/2600)(χ2=3.82,P<0.01)。 结论 利用训练时的心率-时间曲线可以优化扫描;利用心率-时间曲线可以在扫描时有效控制心率,减少心率波动,提高CTCA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应用变速扫描克服多扇区重建算法引起的心率与球管旋转速度之间的谐振现象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选择66例接受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当心动周期与球管旋转周期比值为2 ∶ 1与3 ∶ 2时形成谐振点,为谐振组,共16例;其余50例为非谐振组。比较两组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结果 谐振组大部分图像质量评分为3级。非谐振组与谐振组心率相同、但选择不同球管旋转速度者图像质量评分全部为1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36.07,P<0.01)。非谐振组50例,共显示540支血管,可用于评估的冠状动脉分支515支,占95.37%(515/540)。结论 通过变速扫描,可消除心率与球管旋转速度呈谐振状态而对图像质量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冠状动脉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3.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1资料和方法 1. 1临床资料2004年10月-12月,对临床诊断或可疑为冠心病且满足以下条件的患者进行了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①无明显心律不齐;②无严重心功能不全;③碘过敏实验阴性.共检查患者62例,男46例,女16例,年龄38~76岁,平均54.7岁.其中8例于2周内行插管法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由两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4.
迭代重建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与滤过反投影法(FBP)对比,评价迭代重建(IR)在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中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57例患者进行D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分别采用常规FBP法和IR法对最佳期相图像进行重建。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测量两种重建方法所得冠状动脉图像的CT值、噪声、SNR及CNR。结果 57例患者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中,IR图像质量为优的血管段比例为83.18%(628/755),高于FBP重建图像(595/755,78.81%,P=0.030)。FBP重建与IR图像强化水平(CT值)分别为(311.49±63.76)HU、(310.57±64.45)HU(P=0.280),图像噪声分别为(19.58±3.47)HU、(13.11±3.06)HU(P<0.001),SNR分别为16.27±3.89、24.48±5.73(P<0.001),CNR分别为20.63±4.24、30.84±7.24(P<0.001)。结论 DSCT冠状动脉成像中应用IR法可在保证冠状动脉腔内强化程度不变的同时明显降低图像噪声,改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63例冠状动脉(其中冠状动脉内放置带膜支架4例,冠状动脉搭桥7例)行多层螺旋CT检查,回顾性重建心电门控轴位图像,并对冠状动脉主要分支血管进行多平面重建(MPR)、二维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法重建(MIP)、容积重建(VR)等后处理方法,对图像质量及冠状动脉疾病影像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冠状动脉及主要分支显示优良率81.2%,能发现管壁钙化、狭窄等。质量差的图像主要表现有冠状动脉运动伪影、管腔显影不良等。结论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作为一种检查手段,能为临床冠状动脉疾病诊断和随访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冠状动脉造影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检出率及其形态学特征。材料与方法:应用DSCT对470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测量MB的长度、厚度及MCA受压缩程度,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观察记录MCA近段、远段邻近血管及MCA本身的形态变化。用Pearson等级相关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作统计学分析。结果:①MB-MCA检出率为27.9%(131/470),MB平均长度为(20.8±9.0)mm,MB的平均厚度为(2.3±1.1)mm,MCA平均受压缩程度为(37.8±16.9)%;MCA受压缩程度与MB厚度呈正相关(r=0.60,P=0.000),与MB的长度无相关性(r=0.21,P=0.540)。MB的厚度与MCA长度无相关性(r=0.18,P=0.101)。②62.7%(82例)MB-MCA桥前段或/和桥后段血管走行迂曲成角,且与MB的厚度相关(z=-3.15,P=0.002),而与MB的长度无相关性(z=-0.41,P=0.967)。③67例MCA在收缩期呈圆锥状改变,舒张期这种改变明显减轻或消失。经统计学分析,MCA的这一表现与MB的厚度、长度均有相关性(z=-2.91,P=0.004;z=-2.61,P=0.009)。④46例MCA相邻的血管有动脉硬化征象,经统计学分析,MCA相邻血管有动脉硬化征象组与MB的厚度、长度均有相关性(z=-3.42,P=0.001;z= -2.89,P=0.004)。结论:DSCT可正确诊断MB-MCA的存在,并可判断MB-MCA的形态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丰富的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oronary 64-slice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64S-CCTA)在诊断冠状动脉疾病(CA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2例行64S-CCTA患者完整资料,并以近期(2周之内)实施的X线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G)结果为金标准进行对比.结果 所有可用于评估1,129段冠脉中,64S-CCTA显示轻度和明显狭窄病变各为122、231段,其中各有61、198段得到CAG证实;64S-CCTA判断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88.39%、96.35%、85.71%、97.10%及24.22、0.12;在CAG确诊狭窄节段中,64S-CCTA在轻度狭窄和明显狭窄中分别检测出非钙化性斑块、钙化斑块各为32、65 和154、53个.结论 64S-CCTA是一种简便、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对病变血管管腔狭窄及不同性质粥样硬化斑块与狭窄关系的评价有一定价值,可作为临床拟诊冠心病患者筛查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随着64排VCT进入临床,CT冠状动脉成像临床应用价值得到了充分肯定。如何在保证检查质量的同时,减少造影剂的用量,进而降低造影剂带来的毒副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关于成像技术。以往均采用test bolus法测定扫描延迟时间,需要使用20ml造影剂.由此增加了造影剂用量。本文利用Smart智能追踪技术对46例可疑冠心病患者直接进行64排VCT冠状动脉成像,并与我院121例test bolus法64排V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进行比较,探讨其效果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智能冠状动脉运动追踪平台Snapshot Freeze(SSF)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连续选取61例患者,使用Discovery CT750 HD Freedom进行冠状动脉扫描,扫描后分别使用和不使用SSF重建,得到A、B两组图像;根据扫描实时心率将患者分为低心率组(心率≤70次/分,n=34),中高心率组(心率71~80次/分,n=14)和高心率组(心率>80次/分,n=13)。对比分析A、B组间和不同心率组间的图像质量差异。结果 除左主干(S5)外,B组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质量评分均优于A组(P均<0.05);S5段剔除评分为5分者后,其余7例B组图像质量均优于A组(P=0.008);未使用SSF重建时不可诊断的42个节段经用SSF重建后全部可用于诊断。未使用SSF重建的不同心率组间除S7、S9段外,其余各节段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图像质量随心率增加而下降;使用SSF重建后,不同心率组间各节段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未使用SSF重建的右冠状动脉中段(S2)在15段中评分最低(2.88±0.91)分,S3次之(3.65±1.32)分,且S2在低心率组亦有17例出现移动伪影影响其评估;使用SSF重建后,S2、S3移动伪影显著改善,评分分别提升至(4.32±0.59)分和(4.49±0.59)分,均满足诊断需求。结论 SSF能够有效地纠正高心率及心率波动导致的冠状动脉血管移动伪影,优化CCTA图像质量,尤其对右冠状动脉移动伪影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使用模拟心率对心电压过低患者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价值。方法对29例心电压过低患者,经呼吸训练,获取屏气后心率平稳期的时间和心率值,设置模拟心率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29例患者顺利完成检查,共计290段冠状动脉,其中129段冠状动脉显示为优,107段冠状动脉显示为良,优良率达到81.38%;屏气后扫描和屏气≥8s后扫描2组图像质量的优等率分别为27.78%、52.00%,χ2检验P<0.05,两组图像优等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模拟心率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第二代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冠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第二代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冠脉成像患者的图像,其中18例患者有2周内的冠脉造影对比。结果:本组114例患者检查过程中的平均心率为(63±8)次/min,图像平均质量评分为(1.65±0.59)分,优良图像占90.35%,可诊断图像占99.12%;96.53%(1 252/1 297)的冠脉节段达到可供诊断的图像质量;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6.27±1.81) mSv;诊断冠心病38例,21例支架置入术后的48枚支架的通畅性得到评价,43枚支架通畅,4枚支架内再狭窄,1枚支架内闭塞;18例72支冠脉以冠脉造影为标准,双源CT冠脉成像诊断冠脉狭窄(按支)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45%、96.00%、91.30%、97.96%。结论:第二代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是一种安全、有效、低辐射、无创的冠脉成像技术,也是一种有效评价冠脉支架通畅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分析2007年7月—11月间32例临床怀疑或确诊冠心病的患者(男23例,女9例,平均年龄56.2岁)D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资料,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探讨DSCT冠状动脉成像检出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准确性。结果32例中,DSCT显示的冠状动脉直径≥1.5mm的节段有436个,431个冠脉节段可以进行评估,可评估率为98.85%。DSCT发现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99.17%(119/120),特异性:97.43%(303/311),阳性预测值:93.70%(119/127),阴性预测值:99.67%(303/304)。对于冠状动脉狭窄检出的准确率为95.00%。配对χ^2验结果说明DSCT和CAG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77)。同时,Kappa一致性检验说明DSCT和CAG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分级方面存在一致性(κ=0.930)。结论DSCT对检出冠状动脉狭窄准确性高,可作为高危人群冠心病筛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诊断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即管腔狭窄≥50%)的准确性和局限性。方法选择在1个月内先后行64层螺旋CT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28例患者(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39~78岁,平均63.6岁)入组,分析两种检查的诊断结果。结果依节段计算MSCT的准确性,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6.5%、97.6%、86.8%和84.3%。若去除其中31个冠脉节段由于严重钙化而影响诊断的因素,则MSCT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6.7%、98.6%、90.3%和93.6%。结论MS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可靠、风险小的无创性检查,对诊断冠心病尤其针对筛选冠心病而言有较好的前景,但也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多层螺旋CT的快速发展,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造影已成为一种无创、有效、准确的冠状动脉病变的检查手段.多层螺旋CT在心脏成像中的技术日益完善,随着其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的提高,其成像质量也得到明显的改善.心率及心律因素是影响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心率及心律因素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程度、产生原因及一些改善措施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35例临床拟诊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MSCT成像,同时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分析MSCT图像质量,并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相比较.结果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金标准,MSCT诊断狭窄≥50%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9.4%、95.7%、83.1%、94.6%.结论MSCT能较准确诊断冠状动脉50%以上的狭窄,是无创性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MS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患者行MSCTA,其中25例患者同时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在56例MSCT冠状动脉造影中,54例MSCT冠状造影检查均成功显示冠状动脉各主支,其中28例患者、78支冠状动脉显示有不同程度的钙化与狭窄;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均可显示冠状动脉的各主支及分支,18例可显示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的狭窄,但2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征.结论 MSCTA检查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异常起源合并升主动脉壁内走行的CTA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冠状动脉异常起源并经外科手术证实为冠状动脉在升主动脉壁内走行(壁内走行组)的患者和50例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无壁内走行(无壁内走行组)的患者资料,观察两组术前CTA图像特点,并与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壁内走行组CTA正确诊断13例(13/14,92.86%)。CTA后处理的MIP血管轴位像显示冠状动脉横截面呈椭圆形,血管高度/宽度均>1.6,平均2.06±0.29;无壁内走行组异常走行血管的高度/宽度均<1.4,平均1.26±0.14,两组高度/宽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47,P=0.005)。壁内走行组右冠状动脉发生率为64.29%(9/14);MIP血管轴位像见冠状动脉与升主动脉共用血管壁5例(5/14,35.71%)。结论血管横断面呈椭圆形是冠状动脉在升主动脉壁内走行的特征。CT可在术前识别壁内走行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