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罗毅  李敏 《广西医学》2002,24(4):592-592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并发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罕见 ,现将我们遇见一例双眼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并发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  患者男 2 7岁 ,因双眼逐渐视朦伴夜间走路困难5年 ,于 1 998年 1 0月来我科就诊 ,无眼外伤史 ,视力右眼 0 .2 5 ,左眼 0 .1 2 ,不能纠正 ,双眼前节正常 ,玻璃体轻度浓缩 ,黄斑部见玻璃牵引 ,视乳头颜色淡白 ,血管细 ,血管弓以外的视网膜暗灰色 ,透见黄白色的脉络膜血管 ,赤道部和周边视网膜可见细颗粒状、星状的色素团沉着 ,黄斑部见 1 /3PD大小的裂孔 ,其周视网膜脱离约 4~ 5 PD。视野检查 :…  相似文献   

2.
视乳头玻璃膜疣是一种与视网膜玻璃膜疣同名,但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明显不同的疾病,视乳头玻璃膜疣一般在检眼镜下可见,在视乳头浅层,有灰白色或粉白色或半透明或闪亮的结晶小团块,位于视乳头中央部或其周围,多并发于视网膜色素变性、血管样条纹、视神经萎缩、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脉络膜视网膜皱褶等疾病。而埋藏性视乳头玻璃膜疣,位于视乳头深部,眼底镜下看不见玻璃膜疣,仅表现视乳头隆起,常为不规则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我院地1998年5月在眼外伤急诊中偶然发现1例双眼埋藏性视乳头玻璃膜疣,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氩激光光凝治疗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疗效。[方法]本组33例38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根据FFA的结果,对不同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急,采用不同方法:(1)黄斑区有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形成及渗漏点,采取拱环外直接光凝封闭渗漏点。(2)黄斑区有玻璃膜疣,采取拱环外三排“C”形光凝。[结果]随访6—12个月,(1)有效19眼,占50%,视力提高0.4—0.8,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和玻璃膜疣消失或减少。(2)无变化15眼,占39.4%,眼底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和玻璃膜疣变化不明显。(3)退步4眼,占10.5%,视力由0.02下降到指数/眼前,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增加。[结论]氩绿激光早期直接或“C”形光凝后根部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或玻璃膜疣,可促进脉络膜新生血管膜或玻璃膜疣的吸收,使病变不致扩大而影响中心视力。  相似文献   

4.
Dhalla  M.  S.  Blinder  K.  J.  Tewari  A.  曹绪胜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9):16-17
目的:报道2例pegaptanib玻璃体腔注射后发生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的患者。迄今为止,这是第1篇对眼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后出现上述并发症的报道。设计:观察性病例报道。方法:2例患者表现为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和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均由老年性黄斑变性所致。2例患者均接受玻璃体腔pegaptanib注射治疗。结果:1例患者于玻璃体腔注射后1周发生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另1例患者于治疗后8周出现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结论:虽然上述情况可能是由于患者的自然病程所致,但患者接受pegaptanib玻璃体腔注射后发生视力严重下降时应高度怀疑视网膜色素上…  相似文献   

5.
玻璃膜疣常见于老年黄斑变性、脉络膜视网膜慢性炎症或某些眼底变性疾病。眼挫伤所致的玻璃膜疣国内尚未见报道,兹将经荧光血管造影汪实所见的10例报告如下.自1988年以来,对眼挫伤病人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观察。118例中发现10例眼底出现玻璃膜疣(8.4%)。10例全部为男性单眼,年龄最小的15岁,最大者53岁。致伤至  相似文献   

6.
报道1例急性带状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的病例。观察性病例报道。对1例AZOOR患者进行眼底照相、荧光素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及自体荧光摄影检查,发现在视网膜病变的中央部分有少许色素脱失,其外围可见玻璃膜疣样沉积物。荧光素血管造影显示中央部分血管阻断,外围由于玻璃膜疣样沉积物聚集而出现血管阻断。自体荧光摄影术证实玻璃膜疣样物质为密集的自体荧光,与脂褐素的存在一致,中央部分的损害显示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萎缩。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显示脉络膜血管层下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萎缩。本例急性带状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患者,由于视…  相似文献   

7.
老年性黄斑变性是造成高龄人群中心视力损害的最常见的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视网膜、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玻璃膜和脉络膜的改变导致患者出现玻璃膜疣、局灶性RPE色素改变、RPE萎缩、RPE脱离、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形成、异常的脉络膜灌注以及最终的盘状瘢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异体组织埋藏法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 (RP)患者视力、视野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变化 ,探讨治疗作用机理。方法 异体组织埋藏法治疗 5 2例 (10 1眼 )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 ;术前、术后分别检查视力、视野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 治疗后 ,患者视力显著提高 (P <0 .0 1) ,视野显著扩大 (P <0 .0 1)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表现好转 (P <0 .0 5 )。结论 异体组织埋藏法治疗RP可以改善视网膜 -脉络膜血液循环 ,从而改善视网膜 -脉络膜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9.
Usher综合征又称为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耳聋综合征。主要症状为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耳聋 ,笔者曾遇 2例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先征者 ,李某某 ,女 ,36岁。因自幼聋哑伴双眼视物不清 ,逐渐加重 2年收住院。眼科检查 :双眼视力 (5cm)手动 ,角膜及晶状体透明 ,视盘呈蜡黄色萎缩 ,后极部青灰色 ,可见大量骨细胞样色素沉着 ,视网膜血管狭细 ,黄斑区灰暗 ,中心凹反射消失。耳科检查 :外耳廓及耳道、鼓膜正常 ,电测听检查为全聋 ,听力损失平均在 1 0 0dB以上。经全身及球后注射扩血管药及神经营养剂治疗后 ,双眼视力 (1m)指数。临床诊…  相似文献   

10.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当今世界上较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 ,发病率 1 /30 0 0~ 1 /5 0 0 0 [1] 。该病是一种进行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和光感受器变性的遗传性眼病 ,临床特点为进行性视力减退、夜盲、视野缩小以及眼底色素性视网膜病变 [2 ] 。治疗当中对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进行心理分析 ,通过心理安慰、支持、劝解、疏导等相应的护理措施 ,稳定患者的情绪 ,利于疾病向好的方面发展。1 临床资料   1 998年 3月~ 2 0 0 1年 5月 ,我科共收住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 35例 ,70只眼 ,男 2 9例 ,女6例 ,最大年龄 5 2岁 ,最小年龄 1 7岁 ,平均年龄 35岁…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变性。该病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及性连锁隐性遗传三种类型。其典型特点是:进行性夜盲,视野向心性缩小,晚期可影响中心视力。眼底表现:从赤道部开始出现骨细胞样色素沉着视网膜血管周围色素鞘,视盘呈腊黄色,色素上皮萎缩致使脉络膜血管暴露。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可见视网膜血管狭窄,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晚期病例可见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眼底玻璃膜疣与老年性黄斑变性(SMD)的关系,本文观察了128例164只存在玻璃膜疣之SMD患眼,结果硬疣73眼,软疣91眼;硬疣和软疣与患者年龄之间有一定相关性,在45~54岁组,硬疣和软疣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55~64岁组和65岁以上组,硬疣和软疣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并发的眼底损害率及黄斑区色素增殖的发生率,硬疣和软疣差异呈显著性(P<0.05);在比较两者与视力受损的关系中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另外,本文还重点论述了SMD的病变过程及玻璃膜疣在其中的地位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眼后巩膜加固术联合颞浅动脉结扎术,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远期疗效。方法:随访观察,58例(115只眼)不同年龄视网膜色素变性联合手术患者术后3~5年视力及视野变化情况。结果:裸眼视力术后1、3、5年均稳定或较术前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视野1、3、5年均稳定或较术前扩大,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眼生物膜植入联合颞浅动脉分流术是治疗RP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分析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临床诊治方法,总结其诊治经验和体会。方法:选择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18例(36眼),对其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患者(36眼)经光学相干成像术(OCT)检查,显示有14例患者(28眼)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出现红色光带萎缩、薄变;黄斑囊样水肿有10眼;视网膜前膜有3眼;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出现弥漫性水肿有5眼。经治疗后6个月,视力改善有13眼,稳定有20眼,下降有3眼,视力治疗总有效率为91.7%。结论:对于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患者早期使用OCT诊断,尽早给予对症治疗,能够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视力及视野,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术后视为预测问题。方法:8例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按常规方法进行。术后随访3月~12月,检查视力、眼前节及眼底情况。结果:术后6例视力0.4-0.6,比术前明显提高。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尽管术前视力、视功能欠佳,术后视力有可能恢复到较理想程度。  相似文献   

1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女性11例,男性2例,均为单眼发病,发病年龄21~37岁,患者均有中心视力明显下降,有中心暗点、视物变形等主诉.眼底表现类似老年性黄斑病变,但病灶较老年性黄斑变性者小,病变多在眼底后极部,特点为视网膜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导致的视网膜出血、水肿,渗出病变区有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及神经上皮脱离,病灶周围有环形或弧形网膜出血,有的可见黄色渗出病灶,不伴出血,或可见灰白膜样病灶,病灶不超过1PD大小.  相似文献   

17.
王开文 《农垦医学》1989,11(2):104-105
玻璃膜疣(drusen)是老气性黄斑变性重要的眼底所见,弹性纤维假黄瘤病时眼底亦可以见到;而遗传性玻璃膜疣在儿童或青年检查眼底时可以发现两眼黄斑部对称发生,本文着重谈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玻璃膜疣。 30岁以后,有些人眼底可出现玻璃膜疣,通常无自觉症状,不影响视力。随着年龄增长,玻璃膜疣可增加並可出现轻度的色素紊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误诊为其他疾病的埋藏性视乳头玻璃膜疣的原因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10眼)误诊为视乳头水肿和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埋藏性视乳头玻璃膜疣患者的一般情况及视力、眼底、视野、视觉诱发电位、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眼部B超和头颅CT检查情况等资料。结果:就诊时的视力:0.1-1.0。眼底检查显示所有病例均表现视乳头水肿,边界不清,部分病例可有视乳头或其边缘出血。8例患者中,6例视野正常,2例表现为生理盲点扩大及与视乳头相连的弓形暗点;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均显示视盘部分荧光逐渐增强,后期呈斑块状、结节样或不均匀强荧光,持续时间长,其形态、大小无变化,无荧光素渗漏。视觉诱发电位未见明显异常。B超检查可见视乳头隆起,有结节样强回声。结论:埋藏性视乳头玻璃膜疣临床上较少见,常被误诊为视乳头水肿和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眼部B超检查具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整理802例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中医治疗效果及用药规律。方法对802份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病历资料收集整理,对视力、视野的疗效进行评价并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802例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中,视力显效280例,有效355例,无效167例,总有效率为79.18%;视野显效245例,有效315例,无效242例,总有效率为69.83%。常用中药为熟地黄、当归、生地黄、枸杞、黄芪、山药、山茱萸、党参、石斛、石决明、丹参、白术、桑葚、黄精、夜明砂、牛膝、柴胡、地龙、决明子、桃仁、红花、白芍、丹皮等。3个证型中均运用了当归、夜明砂、桃仁、红花、丹参、石决明这6味中药。结论视网膜色素变性常用的药对主要为补阴药+活血药、补气药+活血药、活血药+活血药。中医综合治疗有助于改善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中医证候,提高视力、扩大视野,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FFA)在诊断老年性黄斑变性中的意义。方法对96例老年性黄斑变性病人进行FFA;在4年中随访40例病人再次进行FFA。结果萎缩型黄斑变性FFA表现:有玻璃膜疣处荧光增强,随时间延长的减弱。渗出型黄斑变性FFA表现:早期见脱离区视网膜下新生血管有渗漏,荧光素积存于盘腔内有强荧光区,出血区显遮蔽荧光。40例随访造影结果:原诊断33例萎缩型有9例转为渗出型。而新生血管部位恰与玻璃膜疣聚集区融合相一致。结论视网膜下新生血管是导致视力丧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