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366例胃或(和)十二指肠球部粘膜进行观察并检测其幽门螺杆菌(HP)。结果HP的检出率分别为:慢性胃炎73.8%,胃溃疡病的溃疡旁粘膜88.2%,远离溃疡粘膜91.9%,球部粘膜11.1%。十二指肠溃疡病的窦部粘膜81.5%,球部溃疡旁粘膜24.6%,相对正常球部粘膜7.2%。活动性炎症HP明显高于非活动性炎症(P<0.05),但溃疡旁粘膜和远离渍疡粘膜无明显差异(P>0.05)。HP主要位于中性粘液中。作者认为HP是慢性胃炎尤其是活动性者的重要病因之一,也有可能促进消化性溃疡病的发生。本文还对HP的致病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十二指肠球部胃化生及溃疡的关系,试阐明Hp致十二指肠球溃疡的机制。方法:前瞻性研究十二指肠球溃疡球部Hp检出率及胃化生发生率,同时研究胃窦部Hp检出率。结果:十二指肠球溃疡球部Hp检出率及胃化生发生率分别为57.69%及90%,胃窦部Hp检出率为84.6%;活动期十二指肠球溃疡球部Hp检出率高于愈合期及疤痕期,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球部Hp阳性与阴性者的胃化生发生率大致相同。结论:Hp致十二指肠球溃疡的机制除与Hp直接定植于球部胃化生区,造成损害,继而形成炎症、溃疡外,可能尚有其它途径。  相似文献   

3.
分析 12 1例患者的胃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幽门螺杆菌 (Hp)感染和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 (DGM )情况。结果示球部有溃疡者胃及球部Hp检出率、DGM检出率均显著高于球部无溃疡者 (P<0 0 0 1) ,但十二指肠溃疡与复合性溃疡、胃溃疡与慢性胃炎之间的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胃部Hp阳性者DGM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胃部Hp阴性者 (P <0 0 0 1)。提示Hp感染及DGM是影响十二指肠溃疡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Hp感染与DGM的发生及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分析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与阴性患者消化道溃疡检出率。方法 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慢性HBV感染患者2932例,其中2660例HBsAg阴性患者作为阴性组,272例HBsAg阳性患者作为阳性组,比较两组患者消化道溃疡检出情况以及幽门螺杆菌(HP)检出情况。结果 阳性组患者检出消化道溃疡62例(检出率22.79%),其中胃溃疡18例、十二指肠溃疡30例、复合溃疡14例,阴性组患者检出消化道溃疡294例,其中胃溃疡71例、十二指肠溃疡176例、复合溃疡47例,阳性组患者消化道溃疡检出率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阳性组患者男性检出消化道溃疡41例(检出率28.28%)、女性检出消化道溃疡21例(检出率16.54%),男性消化道溃疡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阴性组男性检出消化道溃疡156例(检出率11.41%)、女性检出消化道溃疡138例(检出率10.67%),阴性组不同性别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患者HP检出196例(检出率72.06%)、阴性组患者HP检出1545例(检出率58.08%),两组HP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sAg阳性患者其消化道溃疡、HP感染的检出率显著高于HBsAg阴性者,且消化道溃疡以十二指肠溃疡检出率最高,HBsAg阳性患者男性消化道溃疡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表明乙肝病毒感染与消化道溃疡之间具有着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邝耀均 《广州医药》2002,33(3):29-30
为探讨“无症状期”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球疡)患者的状况,对70例患者行纤维内镜复查,并钳取胃窦,球部粘膜作病理学多项检查。结果显示:内镜下34.3%的患者球部仍有溃疡灶,82.4%有球部炎症;病理显示55.7%有慢性活动性炎症,80.0%有胃型上皮化生,幽门螺杆菌(HP)检出率为78.6%。因此可以认为所谓“无症状期”球疡,实际上大多数患者仍处于疾病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6.
姚钢  余宪民 《现代医学》2004,32(2):99-102
目的 研究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上皮化生和幽门螺杆菌的关系。方法 收集门诊行上消化道胃镜检查确诊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70例,另选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正常患者55例为对照组。用快速尿素酶法和幽门活组织检查半定量法检测幽门螺杆菌(Hp),苏木素一伊红染色和Schiff过碘酸染色半定量法检测十二指肠球部胃上皮化生。结果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十二指肠球部胃上皮化生检出率高;十二指肠球部胃上皮化生检出率和评分与胃幽门部Hp的检出率和评分无相关关系。结论 Hp不是十二指肠黏膜胃上皮化生的决定因素,也不是十二指肠黏膜胃上皮化生范围得以扩展的因素。十二指肠溃疡病本身的一些特点是十二指肠黏膜胃上皮化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HP感染和NSAID在胃粘膜损伤中的相互作用。方法 :对 198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 ,其中 5 4例有口服NSAID病史 ,对所有患者进行纤维胃镜检查 ,并进行HP快速尿素酶试验及血清抗HP -IgG抗体检测 ,根据HP阳性或阴性分为两组。结果 :5 4例口服NSAID患者中HP阳性者 2 2例 ,HP阴性者 3 2例 ,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 ,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明显增高( 5 4 5 %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而浅表性胃炎 ,胃粘膜糜烂及粘膜下出血和胃溃疡的发生率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14 4例未服NSAID的患者中 ,HP阳性者 5 0例 ,HP阴性者 94例 ,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 ,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也明显增高 ( 2 8 0 % )。在口服NSAID和未服NSAID的HP阳性病人中 ,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HP感染可以增加口服NSAID患者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的危险性 ,HP感染和NSAID在致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HP)感染及根除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IL-18水平的影响,同时检测抗HP治疗前后抗体水平的变化.方法40例HP阳性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作为实验组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并以20例健康体检者为体检组,观察近期疗效及HP根除情况,同时ELISA法检测HP-IgG及IL-18水平。结果HP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外周血清IL-18及HP-IgG水平显著高于体检组,抗HP治疗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的IL-18、HP-IgG抗体水平均有明显下降。结论抗HP治疗后IL-18水平的下降在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治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52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中356例(67.42%)胃粘膜检出幽门螺杆菌(HP)。男女性感染率无差异(P>0.05)。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中20~29岁检出率最高(83.6%),胃溃疡患者中30~39岁检出率最高(85.8%,P<0.05)。幽门管溃疡HP检出率高于复合性溃疡及胃角、十二指肠球部、胃窦和胃体溃疡(P<0.05)。溃疡活动期HP检出率明显高于愈合期及瘢痕期(P<0.01)。提示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与舌苔,内镜象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5例胃痛患者经中医舌象观察及内窥镜检查、胃粘膜HP检测发现,活动性胃炎HP检出率为94.3%,黄苔出现率78.0%.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77.0%伴活动性胃炎)HP检测度为86.4%.黄苔出现率为71.0%。非活动性胃炎HP检测度为34.5%,黄苔出现率为58.0%,其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胃内炎症轻重,与HP感染率及黄苔出现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HP感染,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对反流性食道炎发病的影响。方法:回顾本院1997年-2000年期间30-60岁接受胃镜检查病例,选择胃粘膜大致正常病例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例。分无病变组(N),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动期组[DU(A)]及疤痕期组[DU(S)],并各分为HP阳性,HP阴性共六组,进行反流性食道炎(RE)发病率对比研究。结果:HP阴性的球部溃疡活动期及疤痕期两组反流性食道炎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余四组。结论:无HP感染的球部溃疡患者较易患反流性食道炎。  相似文献   

12.
应用悉尼胃炎新分类法对连续胃镜检查1006例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①除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外,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复合性溃疡及胃癌的幽门螺杆菌(HP)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当地同期人群(P<0.05)。上述胃、十二指肠疾病中,92.7%有组织学上表现的慢性胃炎,其中HP阳性占83.7%、HP阴性占16.3%。前者主要表现为慢性全胃炎一胃窦为主,且炎症明显并伴有活动性改变;后者为慢性胃窦炎,其炎症轻亦无活动性改变。②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癌三者间存在明显不同的慢性胃炎模式(慢性炎症分布、萎缩程度及范围大小)。结果表明,悉尼胃炎分类诊断项目全面具体,有利于资料积累和分析,对HP及其相关性疾病的研究有特别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张映甜  江颖  平丽  贾林 《广东药学院学报》2004,20(5):561-561,563
目的探讨新型胃酸分泌抑制剂———埃索美拉唑肠溶片与阿莫西林、甲硝唑的 7d三联疗法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愈合率和幽门螺杆菌 (HP)根除率的影响。方法将 5 4例胃幽门螺杆菌 (HP)阳性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随机分成埃索美拉唑三联组 (n =2 8)和奥美拉唑三联组 (n =2 6 ) ,服用 7d ,疗程结束 4周后复查 ,观察两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愈合率和HP的根除率。结果与结论埃索美拉唑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无显著 (P >0 .0 5 )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与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关系。方法 :电子胃镜证实有溃疡病灶 ,取胃粘膜作HP检测为阳性者 ,即可判断有HP感染。结果 :14 7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中 ,HP感染阳性 1310例 ,阴性 160例 ,感染率为 89.1% ;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病HP感染阳性 10 2 0例 ,阴性 160例 ,感染率为 86.4% ;胃溃疡HP感染率达 10 0 % ;复合性溃疡HP感染率达 10 0 %。结论 :提示溃疡病的元凶仍是HP ,治疗消化性溃疡同时必须采取HP的根治治疗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测定有上消化道不适症状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胃窦部HP感染的情况。结果:阳性105例,阳性率为53.9%,嗜银染色阳性率49.3%。其中活动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HP阳性率分别为85.7%、75.0%、88.2%。活动性胃炎与非活动性胃炎HP感染率(40.1%)两组统计学上差异显著(P相似文献   

16.
对196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的胃窦及十二指肠球部粘膜组织进行幽门弯曲菌(CP)检查、病理切片及尿素酶试验。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炎的CP 检出率分别为90.91%;48.31%和24.40%。尿素酶阳性率分别为94.55%;55.62%和33.33%。活动性炎症的 CP 检出率和尿素酶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活动性炎症。正常粘膜组织则均为阴性。表明 CP 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经内窥镜及组织学检查确诊的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等71例(A组)与未经内窥镜及组织学检查的消化道相关疾病43例(B组),均采用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幽门螺杆菌IgG特异抗体。结果A组HP-IgG特异抗体阳性总检出率为81.43%,其中十二指肠溃疡和十二指疡球炎病人均达100%,胃溃疡患者为75%,慢性胃炎为83.3%。B组总检出率为32.55%。A组血清HP-IgG抗体检出率与胃镜及组织学检查的诊断符合率较高,提示血清HP-IgG抗体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性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胃炎具有很强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毒力菌株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间接ELISA法 ,测定 1 674例经胃镜检查患者的血清幽门螺杆菌 (HP)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agA)抗体 ,探讨HP菌型差异与其致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结果 :疾病组血清CagA抗体检出率为 4 9.70 % ,高于健康组的38% (P <0 .0 5) ;活动期十二指肠溃疡 (DU)的抗体检出率显著高于活动期胃溃疡 (GU)、胃癌 (GC)和慢性胃炎 (CG)(P <0 .0 1 ) ;活动性炎症的抗体检出率显著高于非活动性炎症 (P <0 .0 1 )。随CG炎症程度加重 ,抗体阳性率呈递增性增加 (P <0 .0 5,P <0 .0 1 ) ;GC及各癌前病变抗CagA检出率与健康组比较无差异。提示 :HP产毒菌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活动及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1998年 7月以来 ,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消化性溃疡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68例均经胃镜确诊为活动性消化性溃疡。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 3 8例 (下称治疗组 ) ,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3 3例 ,胃溃疡 5例。幽门螺杆菌 (HP)阳性 3 2例 (86.8% )。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寒型 2 4例 ,肝胃郁热型 1 4例。西药治疗 3 0例 (下称对照组 ) ,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2 7例 ,胃溃疡 3例。HP阳性 2 5例 (83 .3 % )。两组年龄、性别、职业、病程、症状、溃疡平均面积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2 治疗方法治疗组 :脾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质子泵抑制剂与H2受体抑制剂联用抗生素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效果。方法:将经胃镜证实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HP检测阳性患者随机分成二组,分别予奥美拉唑和雷尼替丁(均联用抗生素)治疗。停药后复查胃镜以及HP检测,并随诊1年。结果:奥美拉唑组与雷尼替丁组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愈合率分别为96.4%和79.2%,好转率为3.6%和20.8%。HP根除率为92.6%和54.2%,1后以内复发率分别为2.6%和35.7%。结论:质子泵抑制剂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HP感染有较高的治愈率和根除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