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γ射线辐照和保存期对血小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γ射线辐照和保存期对单采血小板的影响。方法单采血小板分为两组:一组25Gy剂量辐照,一组不辐照处理,作为对照组;在贮存的第0、5天分别检测单采血小板计数、pH和表达CD62P的特异性荧光结合阳性血小板百分率(%)。结果保存过程中,辐照组血小板计数及pH值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5天的贮存可显著增加了血小板表达CD62P百分率(P<0.05),但辐照组与对照组的血小板在贮存第5天时表达CD62P百分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25Gy的辐照对血小板制品的质量无明显影响,与普通血小板制品相同,辐照单采血小板可保存5天。  相似文献   

2.
γ射线辐照血小板不同保存时间质量参数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经γ射线辐照前后手工浓缩血小板和单采血小板在不同保存时间的CD62P、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分布宽度(PDW)的变化。方法随机选择手工浓缩血小板(PCs)和单采血小板(A-PCs)各20袋,每袋平均分为两份,其中一份经137铯辐照,剂量25Gy,另一份不辐照;在22℃±2℃的血小板恒温振荡保存箱内保存72h。经辐照的手工血小板和单采血小板分别设为观察组1、观察组2;不辐照的血小板分别设为对照组1、对照组2。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辐照前及保存24h、72h后P选择素表达情况,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检测MPV、PDW。结果辐照组与对照组血小板表达CD62P百分率均随保存时间延长而增高,保存72h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辐照组与对照组的血小板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MPV、PDW逐渐增加,但相同时间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γ射线照射对血小板的质量无明显影响,但辐照后血小板应尽可能在72h内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血浆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升高是否对血小板免疫活化产生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国家献血标准的单采血小板献血员血小板标本35例,于血小板保存箱(22℃±2℃)振摇保存,其中LDL正常组(LDL<3.4 mmol/L)30例,LDL升高组(LDL≥3.4 mmol/L)5例,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表面活化指标CD63、CD36、CD40以及CD62p表达水平,比较不同LDL水平对单采血小板免疫活化的影响。结果: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血小板CD63、CD36、CD40以及CD62p表达水平无显著改变(P>0.05),不同保存时间LDL升高组与LDL正常组比较,CD63、CD36、CD40以及CD62p表达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存第2、3、4、5天的血小板经室温不同静置时间,LDL升高组与LDL正常组比较,CD63、CD36、CD40以及CD62p表达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献血者单采血小板血浆LDL水平对血小板保存期间的免疫活化无显著影响,LDL水平较高的单采血小板不会激发血小板免疫活化,从而不影响临床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分析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7月濮阳市三级甲等医院需要输注血小板的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予以单采血小板输注,观察组予以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输注,统计对比两组患者输注前后出血症状评分、输注后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输注前两组患者出血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后两组患者出血症状评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后两组出血症状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输注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输注与单采血小板输注的输注效果显著,均可改善患者出血症状,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陈巧红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6):34-34,90
目的探讨抑肽酶对小儿消化道出血的辅助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6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同时给予抗酸、止血等治疗,治疗组给予抑肽酶1000U/kg,1周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血小板活化标志物第4因子(PF4)、可溶性P选择素(CD62P)表达血小板比例变化。结果治疗1周后,治疗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血清PF4、CD62P表达血小板比例高于对照组。结论抑肽酶能够通过活化血小板、改善血小板的凝聚功能,发挥对小儿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温度以及不同存储时间单采血小板对体外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9年7月山东省血液中心自愿捐献血小板的献血员100人,采集制备100袋单采血小板,分别在储存1、3、5、7 d时检测聚集功能及活化功能P-选择素(CD62p)、低渗休克反应(HSR)指标水平,以及白细胞介素-8(IL-8)、γ干扰素(IFN-γ)、调节激活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细胞因子(RANTE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统计并比较各项指标变化。结果与4℃储存条件比较,22℃下储存相同时间时(1、3、5、7 d)聚集强度、HSR水平明显降低(P0.05),CD62p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P0.05)。同一储存温度下,与第1天比较,第3、5、7天血小板计数、聚集强度、HSR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随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CD62p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P0.05),且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与4℃储存条件比较,22℃下储存相同时间时IL-8、IFN-γ、RANTES、VEGF水平明显升高(P0.05)。同一储存温度下,与第1天比较,第3、5、7天IL-8、IFN-γ、RANTES、VEGF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结论 4℃保存单采血小板代谢功能更慢,且能一定程度减少细胞因子释放速度,进一步降低输注风险。  相似文献   

7.
袁国平 《四川医学》2015,(3):418-420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的储存时间与血小板膜蛋白CD62P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招募自愿献血的健康献血者30名,按照血站标准采集30袋单采血小板,每袋200mL,血小板计数>2.5×1011/袋,置于22℃血小板保存箱保存7d,分别在保存的第1d、第3d、第5d、第7d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蛋白CD62P。结果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CD62P表达明显增强(P<0.05),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结论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血小板体外活化程度增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分析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以及单采血小板输注的具体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市东华医院收治需输注血小板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分组研究,对照组均应用单采血小板输注,研究组均应用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输注。将两组患者的输注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的白细胞残留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输注1 h后以及24 h后的血小板计数均显著高于输注前(P0.05);而两组输注1 h后以及24 h后的组间血小板计数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组间以及内输注1 h和输注24h后的CCI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注有效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输注后止血分数均显著少于输注前(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输注效果与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无显著差异,不良反应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肿瘤患者在接受不同类型的血小板输注后的输注效果,探讨有助于解决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方法。方法:对223例曾经反复输注血小板的肿瘤患者按照输注的血小板类型分为单采辐照、单采非辐照、手工辐照、手工非辐照4组,通过CCI值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对输注后疗效进行监测和评价。结果:在单采和手工血小板中,辐照组的有效输注率均略高于非辐照组,在辐照和非辐照血小板中,手工血小板的输注有效率高于单采血小板;临床疗效观察,患者输后有明显症状改善者单采血小板优于手工血小板。但均未达到统计学的显著差异。结论:总体上手工血小板的输注疗效不亚于单采血小板,辐照血小板有助于提高输注效果,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辐照手工血小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小板分离联合术中自体血回收对骨科大手术节约用血和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 150例择期行骨科大手术的患者(估计术中出血量≥800ml),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Ⅰ组进行自体血小板分离和术中自体血回收,术中分别予以回输;Ⅱ组只进行自体血回收,不进行血小板分离,术中予以回输;Ⅲ组为对照组,不进行上述任何血液保护措施,按需输注异体血.测定各组患者5个时间点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栓弹力图(TEG)的凝血功能参数[包括反应时间(R)、凝血时间(K)、a角、最大振幅(MA)和凝血指数(CI)]及血小板PAC-1、CD62P和CD63的表达量.结果术中Ⅰ、Ⅱ两组均未输注异体血,Ⅲ组输注异体红细胞悬液(2±1)U;术后Ⅰ组未输注异体血,Ⅱ组、Ⅲ组输注异体血比例分别为30%(15/50)和32%(16/50).3组间PT、APTT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Ⅰ组术后CD62P表达低于麻醉诱导前和输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前(P<0.05).与Ⅰ组比较,术后Ⅱ组、Ⅲ组的MA值呈下降明显(P<0.05),而CD62P表达明显升高(P<0.05).3组间PAC-1、CD63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术中自体血回收可以减少术中用血但不能减少术后出血和输血.血小板分离不会引起血小板活化,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血小板的功能,可以起到减少术后出血及节约用血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The occurrence of transfusion associated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 can be prevented by gamma irradiation of blood components. 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gamma irradiation on single donor platelet (SDP) concentrate units.

Method

SDPs were collected by a continuous flow apheresis technique (n = 400). The SDPs from each donor wer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one gamma-irradiated with 25 Gy and the other used as a non-irradiated control. Swirling and morphological features, cellular counts, biochemical parameters including blood gas analysis, and platelet activation levels (CD62P: p-selectin) by flow cytometry were analyzed on Day 1 and on Day 5.

Results

Swirling and morphology were maintained in all products, in both the groups throughout the shelf life. No significant change was seen in both groups, on the first and fifth day, as far as pO2, pCO2, Na+, K+, HCO3 & Ca2+ were concerned. However, lactate increased and glucos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irradiated products over 5-day storage period. A small but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pH and platelet count was found in the irradiated PCs after 5-day storage. The mean proportion of platelets expressing CD62P over 5-day storag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Conclusion

After an overall assessment of all our in vitro parameter results and observations, a few of which were significant, while most were not significant, we concluded that a well-preserved quality of gamma irradiated apheresis platelets is maintained throughout the entire 5-day shelf life of the platelet product, with minimal difference compared to non-irradiated platelets.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分析单采血小板在保存期间各项指标的改变,探讨储存损伤对血小板的影响。方法检测单采血小板22℃震荡保存1、3、5、7 d的MPV、PDW、PLT、活化率和血浆中S1P浓度。结果随保存时间的延长,单采血小板保存期间MPV和PDW升高,PLT下降,活化率增高,血浆中S1P浓度上升。结论血小板在保存期间发生一定程度的活化,甚至凋亡,说明储存损伤影响了血小板质量,并有可能影响临床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3.
冰冻和常规保存机采血小板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研究冰冻和常规保存的机采血小板在血液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160例患者使用常规保存血小板171个治疗量,490例患者使用冰冻保存血小板591个治疗量,比较血小板输注有效率(CCI)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常规和冰冻存机采血小板的输注有效率分别为57.3%和52.5%;临床症状改善率分别为93.6%和85.1%。未发生严重的输血反应。结论:输注机采血小板可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出血和血小板减少,常规保存机采血小板较冰冻保存机采血小板对血液病患者具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者低热状态下输注血小板对疗效的影响。方法统计分析2007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血液内科住院治疗的63例CAA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少白细胞)的疗效情况,以患者输注前血小板计数(PLT)、机采血小板的储存天数、输注时患者是否处在低热状态进行分组比较。结果在63例174次输注机采血小板(少白细胞)中,有效输注为110例次,总有效率为63.22%。其中,低热状态组100例次,有效输注51例次,有效率51.00%;不发热组74例次,有效输注为59例次,有效率为79.73%,两组比较,x^2=15.10,P〈0.05。不发热组输注有效率高于低热状态组;血小板有效输注与机采血小板的储存天数、输注前PLT分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低热状态下输注血小板降低输注疗效,应尽量避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3种去白细胞滤器对机采血小板的滤白效果及过滤前后机采血小板质量的变化.方法 随机选取60U机采血小板在(22±2)℃条件下振荡保存24-96 h.分别用3种不同滤器对血小板进行过滤,检测机采血小板过滤前后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单位容量、白细胞量、pH值、乳酸脱氢酶(LDH)浓度、K+浓度、血小板膜表面...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分析机采血小板室温保存期间的代谢变化损伤,为临床血小板榆注评价提供可参考指标。方法血小板室温22℃保存0、3、5、7d,分别检测血小板的代谢情况,形态改变,功能变化等一系列指标,对血小板的保存损伤进行多参数分析。结果血小板保存从3d开始乳酸(LA)、乳酸脱氢酶(LDH)堆积增多,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数值逐渐增大,形态改变明显,葡萄糖(Glu)、pH值则呈下降趋势,CD62P表达增强,血小板活化明显,聚集功能低下,保存到5、7d所观察的各项指标变化更加明显,聚集功能几乎下降为零。用0d的各数值同3、5、7d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小板保存期间形态功能改变明显,临床在做血小板输注效果评价时,应当考虑血小板本身的质量问题。特别是在保存3d后。血小板具有明显的损伤,聚集功能显著减弱,临床输注保存期的血小板最佳时间为3d。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临床进行单采血小板输注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构建血小板输注疗效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8月输注血小板的病人治疗效果情况,根据输注是否有效进行分组,对血型、原发疾病、血小板输注次数、血小板计数及脾肿大情况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拟合疗效预测模型运用ROC进行评估。结果200例病人共输注单采血小板次数为384例次,总输注有效率为77.80%。血小板输注疗效与病人的年龄、性别、原发疾病方面无相关性(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造成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非免疫性危险因素有血型B(参照A型)、脾肿大、输注前血小板计数低、输注次数>3次(P < 0.05~P < 0.01);拟合的疗效预测模型AUC为0.828,95%CI:0.781~0.875;采用外部数据对新建立模型进行验证,AUC=0.782,95%CI:0.616~0.948。结论临床上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非免疫性危险因素较多;拟合的疗效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和效能,可指导临床科学合理使用血小板,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儿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OD62p)、溶酶体膜蛋白(GD63)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5年5月在哈尔滨市儿童医院感染内科收治的脓毒症患儿56例,其中严重脓毒症16例、一般脓毒症40例,另设健康对照组34例。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病儿童外周血的血小板表面活性标记糖蛋白CD62P、OD63表达及血小板计数(PLT),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并对严重脓毒症组患儿抗生素治疗前后cD62P、cD65表达及PLT进行了对比。结果严重脓毒症患儿血小板cD62P、cD63水平明显高于一般脓毒症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小板PLT明显低于一般脓毒症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一般脓毒症组患儿血小板cD62P、GD65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小板PLT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严重脓毒症组治疗第1天cD62P、cD63水平高于入院时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LT低于入院时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第7天GD62P、cD63水平低于入院时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LT恢复至正常范围。结论血小板CD62P、CD63的活化在脓毒症患儿的早期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二者共同参与了疾病早期的高凝状态,从而促使PLT的降低,血小板活化程度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