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甲胎蛋白mRNA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微小转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Nested-RT-PCR)技术检测65例肝细胞癌、21例非肝癌的恶性肿瘤、22例慢性乙型肝炎或肝硬化患者及21例健康志愿者外周静脉血中的甲胎蛋白(AFP)mRNA。结果: AFP-mRNA在健康志愿者、非肝癌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均为阴性;在肝细胞癌组外周血中AFP-mRNA的检出率(67.7%,44/65)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或肝硬化组(9.1%,2/22,P<0.01)。AFP-mRNA检出率与临床分期、门静脉癌栓、肝外转移显著相关。经1年的随访发现治疗后外周血AFP-mRNA阳性与肝癌患者预后有显著相关。在12例血清AFP<25μg/L的肝癌病人血中,7例(58. 3%)可检出AFP-mRNA。结论: AFP-mRNA可作为血循环中有肝癌细胞或肝细胞的标志物,在肝癌患者,阳性预示有血源性转移的可能,可作为预测肝癌复发、转移的参考指标;并且AFP-mRNA对血清AFP阴性或低值的肝癌患者能起到补充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2.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SBEM mRNA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Yang HW  Cao J  Yang NW  Liu JL  Zhang CM  Chen JS  Hong JS  Jiang Y  Su JJ 《癌症》2005,24(7):842-845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患者的死亡原因几乎均为肿瘤远处转移。目前乳腺癌诊断尚无公认的特异性标志物,本文旨在探讨特异性的乳腺癌标志物─乳腺小粘蛋白(smallbreastepithelialmucin,SBEM)在乳腺癌外周血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Nested-RT-PCR)技术检测67例乳腺癌、16例乳腺良性肿瘤及2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静脉血中的SBEM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SBEMmRNA在健康志愿者及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表达均为阴性;67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SBEMmRNA表达率为50.7%(34/67),在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Ⅰ、Ⅱ、Ⅲ和Ⅳ期中SBEMmRNA表达率分别为25.0%(2/8)、45.8%(11/24)、43.8%(7/16)和73.7%(14/19),在Ⅳ期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SBEMmRNA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各期(P<0.05)。SBEMmRNA的表达与患者年龄、原发癌灶大小、病理类型、ER和PR的状态无关(P>0.05)。结论SBEMmRNA特异表达于乳腺癌患者的外周血,有可能作为判断乳腺癌血道微小转移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甲胎蛋白mRNA(AFP mRNA)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肝癌患者外周血AFP mRNA进行检测。结果 37例肝癌患者中AFPmRNA阳性16例(43,2%),25例肝硬变患者中AFPmRNA阳性2例(8.0%),20例正常对照无1例阳性;AFP mRNA阳性的HCC患者肝外转移发生率(87.5%)显著高于AFP mRNA阴性的HCC患者(33.3%),差异有显著性(x^2=10.856,P≤0.001,OR=14.00,95%可信区间CI=2.464~79.550);不同临床分期的HCC患者其AFP mRNA检出率不同,Ⅲ期患者检出率(61.9%)明显高于I、Ⅱ期检出率(18.8%);AFP mRNA的检出率与血清AFP水平不同无明显相关。结论 巢式RT—PCR方法是检测外周血残癌细胞AFP mRNA的一种灵敏可靠技术,检测外周血中的AFP mRNA可能对判断肝癌有无血行播散和病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5.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PIP mRNA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泌乳素诱导蛋白(PIP)mRNA作为标志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微转移的可能性。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69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PIPmRNA表达情况,另抽取28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组。结果:69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PIPmRNA有21例表达,阳性率为30.4%,对照组中PIPmRNA表达均为阴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PmRNA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原发肿瘤大小、分期、病理类型、ER、PR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PmRNA可能作为标志来检测乳腺患者外周血中微转移。  相似文献   

6.
Jin T  Chen DF  Gu LH 《中华肿瘤杂志》2007,29(3):214-215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15年间,我国城乡妇女乳腺癌年龄调整发病率、死亡率及绝对患病人数星明显上升趋势。乳腺发育来自于内胚层,而癌胚抗原(CEA)作为一种上皮源性细胞肿瘤标志物,与胚胎期内胚层发育密切相关。我们检测了68例经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  相似文献   

7.
Survivin在AFB1高暴露地区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Survivin在黄曲霉毒素B1(AFB1)高暴露地区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来自广西南部黄曲霉毒素B1高暴露地区患者手术切除肝癌及其癌旁组织中Survivin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Survivin mRNA在55例HCC及其癌旁组织中的检出率分别为85.5%(47/55)及40.0%(22/55),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Survivin mRNA在HCC组织中的表达率与临床分期(P<0.05)和肿瘤直径(P<0.05)相关.结论:Survivin在HCC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HCC组织中的Survivin mRNA可作为AFB1高暴露地区HCC预后不良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外周血Tg mRNA的检测及诊断甲状腺癌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检测外周血中甲状腺球蛋白mRNA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55例患者(39例甲状腺癌,7例甲状腺良性肿瘤,9例非甲状腺肿瘤)进行循环血中甲状腺球蛋白mRNA检测,39例甲状腺癌中34例乳头状癌,2例滤泡癌,3例髓样癌。结果:39例中12例发现Tg mRNA(31%),其中11例为乳头状癌,1例滤泡癌,7例甲状良性肿瘤和9例非甲状腺肿瘤未发现Tg mRNA 。40%颈淋巴结转移和100%远处转移的病例Tg mRNA阳性,而无转移的病例无论原发肿瘤切除与否Tg mRNA均阴性。结论:外周血中Tg mRNA可作为甲状腺癌的肿瘤标志物,特别对颈部或远处转移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hMAM mRNA的定量检测对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建立SYBR Green I实时定量逆转录PCR(Real-Ti me QuntitativeRT-PCR,Q-RT-PCR)技术定量检测人乳腺珠蛋白(human mammaglobin,hMAM)mRNA的技术,并应用于检测外周血hMAM mRNA,探讨其诊断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应用自行建立的SYBR Green I Q-RT-PCR检测技术,检测61例乳腺癌、33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以及11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hMAM mRNA的表达量,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ER、PR及HER-2表达的关系。结果:61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10例检出hMAM mRNA表达,其癌组织HER-2阳性者占8例,HER-2阴性组未见hMAM mRNA阳性表达。HER-2阳、阴性组间外周血hMAM mRNA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性,P>0.05。HER-2阳性患者外周血中hMAM mRNA表达量范围1.98×102~6.21×103,中位数4.0×102,在临床、病理特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良性肿瘤及健康志愿者外周血hMAM mRNA均阴性。结论:SYBR GreenI Q-RT-PCR技术可定量检出乳腺癌患者外周血hMAM mRNA;乳腺癌患者外周血hMAM mRNA表达与其乳腺癌组织HER-2表达相关。定量检测hMAM mRNA可作为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李坚  王洪林  涂刚  董蒲江 《肿瘤》2006,26(4):335-338
目的:检测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neoplasms,PHC)患者外周血及组织中的CD44v6 mRNA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集60例PHC患者、40例肝良性疾病(10例肝血管瘤,10例肝囊肿,10例肝硬化,10例慢性肝炎)患者、30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用RT—PCR方法检测外周血中CD44v6 mRNA的表达。同时RTPCR检测PHC患者的肝癌组织、癌旁及正常肝组织中CD44v6 mRNA的表达。结果:PHC患者外周血中CD44v6 mRNA检出率为53%(32/60),而肝癌组织中CD44v6 mRNA检出率为75%(27/36),癌旁组织中检出率为17%(6/36)。在肝癌组织中不表达CD44v6m RNA的肝癌病例,40倒肝良性疾病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以及正常肝组织中均未检测出CD44v6 mRNA。PHC患者外周血中CD44v6 mRNA检出率与肿瘤大小、门静脉癌栓、血管浸润、肝内外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及血清AFP水平无相关性(P〉0.05)。结论:外周血CD44v6 mRNA可能作为肝癌外周血微转移检测的特异性标志物。其检测结果有助于判断PHC患者的预后,监测其复发以及对PHC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周伟  郭霞  曹志刚  赵新泰  屠红 《肿瘤》2007,27(9):679-682
目的:探讨血清中Glypican-3(GPC3)检测在肝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鼠抗GPC3(25-358aa)单克隆抗体和兔抗GPC3(379-393aa)多克隆抗体建立双抗夹心ELISA法,对364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96例慢性乙型肝炎及106例正常人血清中GPC3进行定量。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AFP。结果: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血清GPC3平均浓度为86.96±422ng/mL;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GPC3平均浓度为11.7±12.23 ng/mL;正常人血清GPC3平均浓度为6.04±9.21 ng/mL。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血清GPC3含量与慢性乙型肝炎组和正常组比较差异显著(P<0.001),慢性乙型肝炎组和正常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以30 ng/mL为诊断界值时,GPC3诊断肝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0%和93%。在151例同时检测AFP和GPC3的HCC血清中,AFP阳性率为49%,GPC3阳性率为40%。AFP联合GPC3检测时,能将HCC的检出率提高至72%。结论:血清GPC3可作为一新的肿瘤标志物用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初步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和组织中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在HCC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79例HCC患者血清和组织中GPC3表达水平,并与35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GPC3含量检测结果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HCC患者GPC3表达水平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HCC组患者血清GPC3水平[(143.02±40.26) μg/L]明显高于肝硬化患者组[(6.15±4.31) μg/L]和健康对照组[(4.47±3.22)μg/L],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GPC3阳性表达水平在HCC组织高于癌旁和远癌肝组织;GPC3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甲胎蛋白(AFP)水平无明显相关性;与临床分期(x2 =4.250,P<0.05)及肿瘤有无远处转移(x2=13.182,P< 0.001)关系密切.结论 GPC3检测对于HCC的诊断具有较好的特异性,联合血清AFP更有利于提高HCC诊断的敏感性,可作为HCC患者诊断及预后评估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HNP1-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NestedRT-PCR法检测外周血CEAmRNA、ELISA法检测血清HNP1-3在大肠癌患者术前组、术后组及正常对照组中的表达。结果:外周血CEAmRNA在大肠癌患者术前组、术后组及正常对照组的阳性率分别为54%、34%、5%,术前组和术后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44),二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P=0.012);CEAmRNA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分化程度无关,但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外周血CEAmRNA对大肠癌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4%、95%。大肠癌患者术前组血清HNP1-3浓度中位数为20.33ng/ml,正常对照组7.69ng/ml,术后组14.35ng/ml;术前组、术后组血清HNP1-3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5);并且血清HNP1-3水平也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血清HNP1-3对大肠癌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62%、95%。联合检测外周血CEAmRNA与血清HNP1-3的敏感性(72%)及特异性(100%)均高于单一指标。结论: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且与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HNP1-3在大肠癌患者血清中呈高表达,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大肠癌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外周血CEAmRNA表达及血清HNP1-3水平可提高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对发现大肠癌微转移可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危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的持续性感染是宫颈癌重要的致病因素,随着近年来宫颈癌HPV疫苗投入市场,关于HPV的检测及临床意义也成为研究热点。因为HPV致癌的特殊性,我们分析了HPV血液检测及临床应用方面存在的困难,并以血液中HPV的检出为理论基础,论证了其重要的临床意义,包括患者预后及治疗的相关最新研究进展。已有研究证实,宫颈癌患者外周循环血中HPV的持续性检出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之上,针对HPV的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在宫颈癌患者中显现出越发重要的地位。针对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着重阐述目前HPV病毒的血液学检测现状,并对其提出精准检测及治疗预后方面的展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77例胃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组织特异性mRNA(CK20、CK19及CEA)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RT-PCR技术检测77例胃肠癌患者术前外周血中CK20、CK19、CEA mRNA的表达.结果 77例胃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K20、CK19及CE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2%、35.1%及54.5%;三基因同时检测时,至少一个基因检测结果为阳性的表达率为74.0%,与肿瘤的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复发具有相关性.结论 分子生物学技术联合检测多种标志物检测肿瘤细胞的外周血微转移,可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及准确性,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6.
早期宫颈癌患者外周血CK19和CK20mRNA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早期宫颈癌患者外周血中CK19、CK20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法术前检测250例ⅠA~ⅡA期宫颈癌患者和50例妇科良性肿瘤患者及18名健康自愿者外周血中CK19、CK20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250例早期宫颈癌患者外周血中CK19、CK20mR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和24%,而在妇科良性肿瘤中分别为3.0%和0%,18例健康自愿者无一例表达CK19、CK20mRNA阳性(P<0.01);CK19、CK20mRNA的单独阳性表达率除与脉管瘤栓显著相关外(P<0.01),与宫颈癌的预后因素如分期、分化、组织类型、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均无关(P>0.05),而CK19、CK20mRNA双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脉管浸润及近期盆腔外的转移显著相关(P<0.01)。结论:外周血中CK19、CK20mRNA的表达可以作为检测早期宫颈癌微转移的生物学指标,但对预后的意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一种特异性检测外周血中 Survivin 基因 mRNA 表达的逆转录双重荧光定量 PCR 方法。方法:设计特异性引物、荧光探针,检测健康人群和癌症患者治疗前后的 Survivin 基因表达量,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此基因的临床意义和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建立了 GADPH、Survivin 基因的标准曲线,并有良好的相关性,R2分别为0.9983和0.9960。管家基因 GADPH,在50例健康人群和47例癌症患者(治疗前后)体内表达量(分别为:6.45×105、6.57×105、6.74×105 copies/ml)无统计学差异。Survivin 基因,在健康人群中无表达(Ct 值≥28);癌症患者(治疗前)检测到91.5%(43/47)表达,表达量为5.35×105 copies/ml;癌症患者(治疗后)检测到46.8%(22/47),表达量为3.18×105 copies/ml。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在外周血中检测 Sur-vivin 基因的双重荧光定量 PCR 方法,此方法在健康人群和癌症患者间、对癌症不同治疗方法的评估、对癌症治疗效果的评估等方面均有良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Survivin mRNA在胃癌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Survivin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Survivin在胃癌研究领域备受关注.本研究探讨Survivin mRNA在胃癌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GAPDH作内参照,应用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胃炎及化疗前胃癌各50例外周血中Survivin mRNA表达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胃炎患者)外周血中未检测到Survivin mRNA表达.胃痛组患者Survivin表达检测率为86%(43例),其中28例出现转移的患者阳性率为100%,22例未出现转移者为68.2%(P<0.05).Survivin mRNA的表达与年龄、性别及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回归分析发现,Survivin mRNA的表达水平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外周血Survivin mRNA可作为临床评估胃癌患者预后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CK19 mRNA的表达,探讨其对外周血微转移的意义。方法 NSCLC患者170例,肺良性疾病患者20例和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均在治疗前抽取外周血,通过RT-PCR法检测CK19 mRNA的表达,结合随访资料和生存时间进行分析。结果 NSCLC患者的CK19 mRNA阳性率为46.5%(79/170),对照组为5%(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周血CK19 mRNA阳性患者的远处转移发生率为32.4%(24/74),高于阴性患者的发生率(17.1%,14/82;P<0.05)。全组无瘤生存时间为37个月,外周血CK19 mRNA阳性组和阴性组的无瘤生存时间分别为30个月和45个月(P=0.003)。结论 CK19 mRNA是一种检测NSCLC外周血微转移的较好方法,对判断病程发展和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是预测复发转移和预后不良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癌外周血CK20 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Na GW  Li J  He KJ  Li HH  Zhao XN  Li XW  Mi HN 《癌症》2004,23(11):1350-1353
背景与目的:检测上皮组织特异性标志物,如CK19、CK20、多形上皮粘蛋白的核心蛋白(MUC1)及CEA等,在外周血、淋巴结及骨髓中的表达,是诊断早期胃肠道癌微转移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通过检测手术前、后胃肠道癌患者外周血细胞角蛋白20信使核糖核酸(CK20mRNA)的表达,了解胃肠道癌血行播散转移情况及在围手术期综合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Nest-RT-PCR)检测62例胃肠道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CK20mRNA的表达状况。结果:62例样本中,34例(54.3%)术前CK20mRNA检测为阳性,31例(50.0%)术后CK20mRNA检测为阳性,对照组10例正常人及12例良性胃肠病患者CK20mRNA测定均为阴性。Ⅰ、Ⅱ、Ⅲ、Ⅳ期患者外周血CK20mRNA阳性率依次为37.5%、36.3%、66.7%、100.0%。Ⅰ、Ⅱ期患者与Ⅲ、Ⅳ期患者比较,两者间CK20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36.9%和83.3%)有显著性差异(P<0.05)。胃肠道癌的分化程度及癌栓的形成与外周血CK20mRNA的表达无关。有局部淋巴结转移患者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手术前后外周血CK20mRNA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外周血CK20mRNA检测可作为胃肠道癌微转移的判断指标之一,对临床正确分期及治疗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