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世杰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171-172
目的比较腹部外科重危患者围术期常规营养治疗与多模营养治疗的效果,探讨营养治疗最佳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8月至2011年8月我们收治的腹部外科重危患者147例的临床资料。74例围术期行常规营养(常规组),73例围术期行以肠内营养为主的多模营养治疗(多模式营养组)。对两组患者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等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围术期多模营养治疗组并发症及死亡发生率与常规营养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腹部外科重危患者围术期改善营养状态,在对小肠吻合口特定保护下,术后早期给予适量肠内营养为主多模营养治疗措施可显著改善细胞代谢功能和胃肠功能,减少麻醉及手术创伤应激反应,能尽快恢复内环境稳态,可减少感染、大出血、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胃肠道肿瘤患者大多术前营养状况较差,手术时间相对较长,术后禁食时间较长,因营养不良引起的并发症较多.因此,针对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我们对行手术治疗的胃肠道肿瘤患者进行观察.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普外科92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患者分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组及传统处理组,观察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营养状况及生化营养指标、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住院时间进行对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组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快,营养状况好,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结论 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胃肠道手术患者的术后恢复,是一种安全和可以被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围术期营养支持治疗对重度营养不良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6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重度营养不良结直肠癌患者127例,随机分为重点护理组64例和一般护理组63例.一般护理组采用传统模式进行营养支持,重点护理组采用围术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营养水平、并发症和生存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肿瘤围手术期肠内免疫营养的效果。方法给予42例行手术治疗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A组)围手术期肠内免疫营养支持,再选取同期具有可比性的40例患者(B组),给予围手术期常规补液治疗。结果 A组术后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CD3、CD4、CD8、IgA、IgG、IgM、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等指标均有显著改善, B组术后各项指标改善不明显,各项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采取肠内免疫营养治疗,可提升患者术后营养水平与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5.
李坚 《医药世界》2010,(10):1215-1215,1217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把42例伴有营养不良的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治疗,两组疗效对比分析。结果术后观察组检测的各项营养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低,住院时间少。结论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能改善营养状况和机体免疫机能,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王诗佳  刘颖斌 《上海医药》2022,(19):7-10+19
胰腺癌患者常发生围手术期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会影响术后患者的预后。现临床上有多种可用于评估胰腺癌患者术前营养状态的筛查工具,如营养风险筛查表(2002年版)、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患者参与的主观全面评定法、微型营养评定法等。改善术前营养不良的胰腺癌患者的营养状态有助于降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和延长患者生存期。对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首选口服补充营养,其次是肠内营养,肠外营养应留作最后的营养支持途径。肠内营养的方式包括鼻胃管、胃空肠造瘘管、空肠造瘘管、鼻空肠管等。每一种肠内营养方式都有其特定的并发症风险,具体选择时应视患者个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对患者恢复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科2011年1月~12月3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经鼻肠管行肠内营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患者术前均顺利完成留置鼻肠管,术后除7例患者分别发生堵管、咽炎、腹胀、营养液返流等并发症予以及时处置外,其余患者均顺利安全完成肠内营养治疗,患者营养状况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改善和恢复.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经鼻肠管行早期肠内营养,能促进肠功能早期恢复,显著改善患者围术期的营养状况,患者恢复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围手术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及护理。方法对48例PD围手术期患者分为两组,应用肠内外营养患者22例(治疗组),单独予以肠外静脉营养患者26例(对照组),对比两组术前后体质量变化,总蛋白和白蛋白改善情况,住院时间和费用,及术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手术前后总蛋白和白蛋白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体质量变化及总蛋白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D围手术期应用肠内营养及加强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预防胰漏及其他并发症的对策[1],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提高生命质量创造了条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肠内营养方式在围手术期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中的不同使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92例围手术期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6例,观察组采用空肠造口管,参考组采用鼻空肠营养管,对两组患者术前、后营养状况进行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营养支持费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营养支持情况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及营养支持费用均明显少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少于参考纽(P<0.05)。结论采用合适肠内营养能够有效改善围手术期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机体营养状况,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0.
王开莲 《中国药业》2014,(15):77-78
目的:观察结直肠疾病术后应用新型肠内营养剂百普力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将结直肠手术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经外周静脉给予肠外营养,治疗组经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治疗周期均为7 d。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体重、营养状况、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记录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患者体重、外周血淋巴细胞、血白蛋白、血浆前白蛋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 P ﹤0.05),肠黏膜损伤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 ﹤0.05),且并未增加吻合口瘘风险。结论结直肠疾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营养不良状态,减少肠黏膜损害,促进肠道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并不会增加吻合口瘘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在重度大面积烧伤患者治疗中血清蛋白的表达及机体组织修复的作用。方法选择63例重度大面积烧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组(早期组)39例,延迟肠内营养组(延迟组)24例,两组常规给予抗感染、静脉补液、纠正休克和加强蛋白质,氨基酸、脂肪乳(肠外营养)治疗的基础上,早期肠内营养组伤后6h内置"鼻-空肠导管"经肠内营养泵控制持续给予少量短肽型肠内营养剂(百普素),休克期过后行鼻胃管插给予整蛋白型肠内营养散(能全素)。延迟肠内营养组休克期过后行鼻胃管插入给予整蛋白型肠内营养散(能全素)。两组均于治疗3、5、10、14d分别监测患者的机体营养评估指标水平:体质量、血清蛋白、免疫球蛋白指标检测变化,病情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早期肠内营养组39例患者无明显消瘦现象,体质量保持正常或轻度营养不良,血清蛋白、免疫球蛋白各项检测指标保持在正常范围,未出现负氮平衡,病情稳定,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均平稳度过休克期、创面溶痂期。延迟肠内营养组24例患者伤后3、5d体质量、血清蛋白、免疫球蛋白各项检测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及代谢紊乱和并发症。经肠内给予营养素后10、14d体质量、血清蛋白、免疫球蛋白各项检测指标均较肠内营养前逐渐上升至正常下限或基本正常范围。结论肠内营养补充治疗,能明显降低重度大面积烧伤后高分解代谢,逆转烧伤后的高代谢状态,提高血清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机体免疫功能,改善全身营养状况,能为机体生理功能提供所急需的营养保障,从而可有效的减少并发症,加速创面组织损伤修复和愈合能力及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食道癌患者围术期肠内营养及护理方法。方法对10例食道癌根治术后患者行肠内营养和围术期护理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0例患者经过肠内营养和精心护理,均恢复较好。结论对食道癌患者围术期行肠内营养治疗和精心护理,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胃癌术后患者进行空肠造瘘行肠内营养的护理分析。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45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对患者的不同影响,对术后的排气排便时间,血红蛋白,外周淋巴细胞计数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肠内营养组术后的排气排便时间均较肠外营养缩短,血红蛋白和外周淋巴细胞计数指标的恢复速度比肠外营养组要迅速。肠内营养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结论胃癌患者术后进行肠内营养助于恢复小肠功能,加速改善营养状态,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析在脑梗死重症患者中使用肠内营养集束化护理对预防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医院收治的89例脑梗死危重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护理方式的差异性将其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其中常规组45例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44例患者行肠内营养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营养指标(白蛋白、血红蛋白、转铁蛋白)、体态指标(体质量指数、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水平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概率。结果 研究组干预后的肠内营养并发症总发生率比常规组低(P <0.05);研究组干预后的白蛋白、血红蛋白、转铁蛋白均比常规组高(P <0.05);研究组干预后的体质量指数、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均比常规组大(P <0.05)。结论 在脑梗死重症患者中使用肠内营养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患者出现肠内营养并发症,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和体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食道癌患者围术期肠内营养及护理方法.方法 对10例食道癌根治术后患者行肠内营养和围术期护理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0例患者经过肠内营养和精心护理,均恢复较好.结论 对食道癌患者围术期行肠内营养治疗和精心护理,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围手术期肠内免疫营养(瑞能及谷氨酰胺)对老年胃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50例营养不良行胃癌根治手术老年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采用等热量营养支持,术前7天和术后第2~8天分别接受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和标准肠内营养(能全力).术前1天和术后第1、9天分别检测外周m淋巴细胞计数、IgG、IgA、IgM、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和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水平,并观察两组术后感染并发症和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 研究组术后第9天淋巴细胞计数、IgG、CD4、CD4/CD8及HLA-DR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回升(P<0.05),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4%vs 20%)(P>0.05);研究组术后平均住院日少于对照组[(11.8±1.1)d vs.(12.7±1.2)d](P<0.05).结论 围手术期肠内免疫营养较标准肠内营养更有利于老年胃癌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营养不良的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肠内免疫营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近三年收治、行手术治疗的102例营养不良的消化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行肠内免疫营养)和对照组(行普通肠内营养)各51例;分别检测免疫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免疫球蛋白(IgA、IgG、IgM)以及炎性指标白细胞介素(IL-2、IL-6、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并观察临床不良反应和感染率。结果指标检测:两组患者术前各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1 d,都较术前显著降低或升高(P<0.05);术后第9 d,观察组CD4、CD4/CD8、Ig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L-2、IL-6、TNF-α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感染率:观察组5.9%,显著低于对照组15.7%(P<0.05)。不良反应:观察组3例,对照组2例出现胃肠道反应,经对症治疗缓解。结论术后早期应用肠内免疫营养辅助治疗营养不良的消化道肿瘤可提高免疫功能,降低炎性反应及感染性并发症,且无严重不良反应,临床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改善营养状况及降低并发症的价值。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术后常规营养的对照组及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观察组,比较其术后营养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早期营养指标值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各项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行肠内营养可提高患者的术后营养指标,且降低各项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立伟 《河北医药》2013,(13):1995-1996
恶性肿瘤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及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高龄消化道肿瘤患者,更容易也更早出现营养不良,为了使患者能顺利实行手术,并且术后顺利康复,在围手术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及增强免疫功能成为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的出现,使我们有了更好的解决办法。肠内营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越来越成为热点课题,它对逆转患者的营养不良及提高免疫功能的不可替代性在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在胃肠道肿瘤术后的临床应用。方法:将2012年3月—2014年3月手术后60例胃肠道肿瘤患者,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术后给予早期多次少量饮水及肠内营养制剂,对照组术后采用传统围术期处理方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营养情况及免疫功能。观察比较术后总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等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等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肿瘤根治术后患者肠内营养制剂能改善患者的基本状况,恢复肠道功能,同时提升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