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癔症调治功通过调身、调息、调心乃至三调合一的练习,能够增加正向引导,舒缓患者心理压力与精神紧张,减少发作频次,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对癔症的预防与治疗具有积极作用。静卧放松功:恬淡虚无安心神本功法依托中医气功的经典功法放松功,采取平卧式,并遵循中医经典著作《素问》中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原则,通过静卧放松,调畅气血,安定心神。  相似文献   

2.
若琦 《医食参考》2020,(3):I0001-I0001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心淡”原本是指人心里不抱希望,有心灰意冷的意思,但“心淡”也是一种养生方式。中医认为,五脏六腑皆有其独特的喜好,心特别喜欢“淡”,因此有“心喜淡”之说。“淡”其实包含两层含义,广义上“淡”指的是恬淡虚无。《黄帝内经》记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相似文献   

3.
宁静     
南北朝齐梁时期医学家陶弘景说:"静者寿,躁者天."静,心静,即心境的宁静.为什么说"静者寿"呢?<黄帝内经>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相似文献   

4.
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中老年朋友如何安全度夏?中医经典著作《素问》中有“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论述,我们提倡用“平和”来应对。  相似文献   

5.
有"神医"之称的我国古代名医华佗,所处的时代距今已有1800年了,但他的养心之道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 分析一下华佗的养心之道,可归纳为如下两条:首先是对名利,地位观念的淡薄.<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相似文献   

6.
正在2018年的全国中医药大会上,政府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中医的非药物疗法。对百姓来说,运用非药物疗法,一方面减少损伤,另外一方面节省费用。所谓中医的非药物疗法,就是中医里一切不用药物的治疗手段。实际上传统中医的非药物疗法多种多样,包括了针灸、推拿、按摩、太极、中医情志疗法等。《黄帝内经》里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相似文献   

7.
我的邻居张林是县医院聘用的退休老中医.张医生今年78岁,出门诊、查病房、会诊,每天的工作都排得满满的.许多人不解,七十好几的人了,为什么还能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他有什么样的养生之道?其实,在他看来,养生之道也是一个人对生命、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他把自己的养生之道总结为"三乐".  相似文献   

8.
艾灸、香囊、药茶、中药熏蒸……古人所采用的预防疫毒的方法,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在,仍有可借鉴之处.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中医的防疫大法. 提高自身免疫力即古人之扶正.《内经》讲:"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告诫人们"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并要求"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以达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越来越重视身体的健康,重视寻找益寿延年等养生之道。世界各民族,因其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制度、生活习俗不同,其养生之道也不相同。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渊流长,千百年来在养生方面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本文就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中医养生之道。  相似文献   

10.
韩沐真 《家庭医学》2021,(11):38-39
寒冬里补身体,不是顿顿大鱼大肉、餐餐鱼翅鲍鱼那么简单,更何况适合别人的营养放在你身上却有可能成了负担.国人历来讲究冬补,这是我们中国古老的养生之道.在越来越崇尚健康的今天,古老的养生之道又焕发了青春,在追求生活质量的现代人群中备受欢迎.男人整日在职场打拼、透支生命,则更应成为冬补的目标人群.所以,受广告的影响、朋友的推荐、家人的督促,"功能强大"的补品、药膳、维生素片等成了许多男人的"健康支撑".但是,冬补也有很多讲究,应根据自己的体质与工作规律,细分出不同的进补方式.  相似文献   

11.
正古人告诉我们养生应注意的事项。首先谈了两个问题:一是在外要防止四时邪气的侵犯,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二是在内要保持精神安闲而没有杂念,即"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能够做到以上两点,则内外安和,真气调顺,就可避免疾病。没有疾  相似文献   

12.
中医养生之道很多,也很重视心身并养。《内经》“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里的“天真”,是喻上古之人大多具自然纯真、质朴无邪的天性,亦是其长寿的原因。 社会的发展,使人们不可能再保持上古之人的“天真”。某些老人对物质的攫取欲望,便成为养生的障碍。早在《论语·季氏》中就有“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的记载,告诫老人没有必要再去为攫取更大的财富而丧失平静和谐的心理;对于财富的多寡,应顺其自然。正如宋代名医陈直在《养老奉亲书》中所言:“人居富贵,有厚已而薄于亲者,人所不录,天所不容,虽处富  相似文献   

13.
正有人统计分析了古今中外200名70~135岁老人的资料,其中心理健康者占87.5%,居21项长寿因素之首。古人认为:"凡欲身无病,必先正其心"。《内经》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  相似文献   

14.
有人统计分析了古今中外200名70~135岁老人的资料,其中,心理健康者占87.5%,居21项长寿因素之首。古人认为:凡欲身无病.必先正其心。《内经》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  相似文献   

15.
二、独立守神的无为正修当修道的前行修炼差不多了就必须进入正式的大道修为中来。《黄帝内经》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老子曰:"无为而无不为",释迦牟尼曰:"一切有相皆是虚妄"。真正的修道必须在无为的修炼中才能成功。南怀瑾曰:"气脉打通,自然可定。一切神通,皆从定发,定久光明并生",只有进入空定中,人天才能相应,人道才能相合,"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于心"  相似文献   

16.
"春气之应,养生之道".春天是阳气生发的季节,所以人应该顺应天时的变化,通过饮食调养阳气以保持身体的健康,总的饮食养生原则是:  相似文献   

17.
《健康大视野》2009,(12):17-18
今年86岁的方和谦教授面容清癯,身体硬朗,思路清晰。在治疗疑难杂症上声誉卓著。方老先生出生于中医世家,他的父亲方伯屏在20世纪40年代曾是京城十大名医之一,还有—位兄长叫方明谦,也是北京非常有名的中医,并且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创始人之一。从12岁起,方和谦教授就参加了父亲在家办的中医讲习班,学习了《医学三字经》、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养生之道是倡导素食,他的代表之作就是创制"四物汤".  相似文献   

19.
正养生之首在于养德,学会做人是养生的关键。古人告诉我们养生应注意的事项。首先谈了两个问题:一是在外要防止四时邪气的侵犯,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二是在内要保持精神安闲而没有杂念,即"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能够做到以上两点,则内外安和,真气调顺,就可避免疾病的困扰,人们就能够心志安闲而少嗜欲,心情安逸而不焦虑,  相似文献   

20.
"意和"志"都是名词,是心理活动"忆"的结果. 中医经典《灵枢·本神》说:"心有所亿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简单地说,"忆"就是思考,忆的结果是"意". "意",是出生以后人为训练培养出来的意识、思维、思想.古人将意归于"后天之本"脾,认为"脾藏意". 被保存的记忆是"志",比如永志不忘、日志等等.古人认为"肾藏志",这和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