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肠道在维持机体正常营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创伤、手术、放疗、化疗、严重感染、重症胰腺炎等应激状态或长期进行肠外营养的情况下,肠道粘膜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受到严重损害,可导致肠功能衰竭(障碍),甚至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早期诊断肠屏障损害有重要临床意义。肠粘膜屏障损害病人常需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在当前肠外与肠内营养重要的改进趋势中,包括谷氨酰胺和生长激素的应用。本文阐述了肠粘膜屏障损害的概况、诊断方法及肠外/肠内营养中应用谷氨酰胺和生长激素对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改进等。  相似文献   

2.
肠粘膜屏障损害与肠外/肠内营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朱明  于康 《当代医学》2000,6(11):63-67
肠道在维持机体正常 营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重症病人或长期进行肠外营养时肠道粘膜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受到损害,可导致毒素/细菌移位。联合应用谷氨酰胺和生长激素可改善肠粘膜功能。本文阐述了肠粘膜屏障损害的早期诊断方法及肠外/肠内营养中应用谷氨酰胺和生长激素对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改进等。  相似文献   

3.
危重症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璇  吴坚 《医学综述》2009,15(13):1944-1947
肠黏膜具有选择性渗透吸收营养物质和防御肠道内微生物及致炎因子入侵等屏障功能。在正常情况下肠道屏障功能使细菌和内毒素局限在肠道内,防止机体受内源性微生物及其毒素的侵害。在严重感染、创伤、手术、休克、重症胰腺炎等应激状态或长期进行肠外营养的情况下,肠黏膜发生缺血缺氧损伤,其结构和功能可能受到严重损害,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发生肠道细菌易位,引起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甚至诱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因此,肠屏障功能已成为判断危重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了解肠屏障功能损伤的机制对于防治多脏器功能衰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严重烧伤后,由于肠粘膜屏障功能受损,肠腔中的微生物和内毒素可侵入体循环及其它脏器,进而形成肠源性感染。肠源性感染可能与严重烧伤后引起的顽固性休克,难以控制的早期暴发性败血症的发生和发展相关,而且还可在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关注这个问题,并在发生机理方面做了研究,其中肠粘膜屏障功能削弱,包括肠粘膜通透性增高,被认为是发生肠源性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烧伤后早期肠道营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肠外和肠内营养对外科创伤应激大鼠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屏障功能及微生态环境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全肠外营养组(TPN)和普通肠内营养组(EN).建立创伤应激模型,接受等氮、等能量营养支持后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肠黏膜形态,比较肠道细菌脏器移位率、肠黏膜occludin蛋白免疫组化表达及肠道菌群数量等.结果 电镜下TPN组肠上皮损伤程度较严重,而EN组损伤程度较轻,肠上皮紧密连接、微绒毛较完整;光镜下Chiu分级,TPN组和E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肠道跨膜结合蛋白表达优于TPN组(P<0.05).EN组肝、肺和肠系膜淋巴结的肠道细菌移位率低于TPN组(P<0.05).EN组肠道内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均高于TPN组,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结论 肠内及标准肠外营养都不能完全维持创伤大鼠肠黏膜屏障不受损害及阻止肠道细菌移位,但肠内营养组肠黏膜屏障损害较轻,肠道细菌移位率低,且增加了肠上皮occludin蛋白表达,与肠外营养比较,有利于改善肠道屏障,从而减少细菌移位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肠黏膜屏障功能衰竭在肠源性感染和MODS发生发展中有着特殊地位,肠黏膜屏障功能的适时和有效防护显得至关重要。肠内营养(EN)支持是保护肠黏膜屏障的首要措施,其他还有选择性肠道脱污染、抗内毒素治疗、抗氧自由基和细胞因子治疗等。  相似文献   

7.
严重烧伤早期肠粘膜屏障功能改变及肠道营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进一步探讨严重烧伤早期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改变及肠道营养的作用,作者设计了一个新的动物模型,即在肠系膜下静脉、门静脉和中心静脉插入导管分别获取不同区域的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测定内毒素等指标,使研究成为一个既相对独立义相互关联的整体。避免了既往模型的向肠道灌饲活菌使肠粘膜遭受非创伤原因损害的人为影响因素。致伤(体表烧伤III°达30%、)后动物随机分为两组:早期饲养(EF)组(伤后2小时开始饲养)和延迟饲养(DF)组(伤后第4天开始饲养)。结果表明,早期肠道营养能明显刺激伤后肠粘膜细胞的增殖与修复,能有效地增强肠粘膜屏障功能,明显减少肠道细菌及内毒素的移位。肠道内的食物对于维护肠粘膜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修复受损的肠粘膜细胞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王少龙  李传军  李高  刘江  王佳 《重庆医学》2004,33(2):255-257
目的研究肠内和肠外营养对上消化道肿瘤术后肠瘘患者的肠道功能保护作用,提高其营养支持效率.方法 28例实验对象,随机分为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两组,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肠内营养支持可降低循环内毒素水平,减轻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血循环中炎症介质TNF和IL-8的水平.结论肠内营养可有效保护上消化道肠瘘患者的肠道功能,削弱、阻滞"内毒素-炎症介质-肠粘膜损害"这一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肠道补充谷氨酰胺对危重患者的蛋白合成、肠屏障功能的维护作用。方法选择危重患者148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对照组),肠内营养联合经肠道补充谷氨酰胺组(试验组),添加谷氨酰胺的肠外营养组(阳性对照组),予以等氮、等热量营养支持,观察营养治疗7d后肝肾功能、营养指标及肠屏障功能变化。结果三组患者营养指标及肠屏障功能均有改善,试验组变化最明显,无肝肾功能损害;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肠内营养联合经肠道补充谷氨酰胺安全、有效。可促进危重患者蛋白合成,改善营养状况,减轻应激反应,明显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早期肠内与肠外联合代谢支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中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方法通过肠内与肠外联合代谢支持(PN EN)22例,和完全肠外代谢支持(TPN)25例进行比较,观察并发症、死亡率、平均住院费用及天数的差异。结果肠内与肠外早期联合代谢支持组并发症少,营养状况改善明显,住院费用低、时间短、死亡率低。结论肠内与肠外联合代谢支持既保证了机体营养代谢的需要,又促进了消化道功能恢复,保护肠道粘膜屏障,缩短住院日,降低 SAP 的并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肠道除具有消化、吸收、分泌功能外,还起到重要的屏障功能。终末期肝病患者大多出现肠屏障功能受损,导致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后者又进一步加重肝脏损伤。营养不良亦是终末期肝病患者的常见合并症,机体营养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肝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通过营养干预来维护肠屏障的功能,对终末期肝病的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近年来有关此问题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肠道营养减轻严重烧伤所致肠道损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肠道营养对严重烧伤所致肠粘膜损害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3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大鼠模型,随机分成伤前对照(C),静脉营养(PN)及肠道营养(EN组),EN和PN组给予等氮,等热卡,等体积的营养液。在此基础上动态观察了肠粘液层厚度,肠上皮细胞增殖指数,血浆内毒素含量及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结果:烧伤后肠粘膜组织结果受损,血浆内毒素水平及DAO活性明显高于伤前,而肠上皮细胞增殖指数和肠粘液层厚度则明显低于伤前。同PN组相比,EN组大鼠肠道受损程度,血浆内毒素水平及DAO活性明显降低,而肠上皮细胞增殖指数和肠粘膜液层厚度则明显增高。结论:严重烧伤后肠粘膜屏蔽功能受损,肠上皮细胞增殖能力下降,与静脉营养相比,肠道营养可减轻肠粘膜受损程度,促进肠粘膜修复。  相似文献   

13.
近年,人们逐渐认识到应用肠外营养时肠粘膜有萎缩现象,可能导致肠道细菌移位,从而引发各种并发症。面肠内营养更加符合其特点,有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和肠道粘膜屏障功能的维护。胃切除术后的早期,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代谢率明显高于正常状态,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往往需要一段时间,不能进食。  相似文献   

14.
王丽姣 《医学综述》2011,17(24):3702-3704
肠黏膜机械屏障是肠黏膜屏障中最重要的一环,其功能和作用机制日益受到消化界专家的重视。现通过大量查阅国内外文献,对肠道黏膜机械屏障的主要保护作用,及其在严重创伤、感染、休克、烧伤、大出血、大量使用抗生素、持续全胃肠外营养、低蛋白血症等相关因素影响的状态下,出现的一系列损伤因素及机制进行总结,可为进一步研究肠道疾病的诊疗提供部分依据。  相似文献   

15.
肠道营养促进烧伤大鼠肠三叶因子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肠道营养对烧伤大鼠三叶因子(ITF)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3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大鼠模型,随机分成伤前对照(C),静脉营养(PN)及肠道营养(EN)组。采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检测了烧伤后大鼠肠组织中肠三叶因子(ITF)ITF mRNA的变化,并观察了两组大鼠肠道受损情况。正常大鼠小肠中ITF及ITF mRNA均有一定表达,它们主要分布于肠绒毛杯状细胞中。烧伤后肠道组织结构受损,ITF mRNA表达明显降低,肠杯状细胞分泌ITF的能力大幅下降,特别是ITF二聚体的含量远远低于伤前(P<0.01)。两组比较,尽管肠道营养不能逆转烧伤后ITF下降的趋势,但能明显抑制其下降幅度,同时EN组肠粘膜受损程度也明显低于PN组。结论 严重烧伤后肠粘膜结构受损的ITF合成下降的主要原因,与静脉营养相比肠道营养可减轻肠粘膜受损程度,降低ITF特别是ITF二聚体的下降幅度。  相似文献   

16.
肠黏膜生物屏障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翔  贺德   《中国医学工程》2010,(2):173-176
肠粘膜生物屏障是肠道粘膜屏障系统重要的一部分,本质上是由肠道内益生菌主导形成的微生态平衡系统。这一微生态系统与人体固有的肠道屏障系统相互协调、相互作用,保护人体肠道免于致病菌的侵袭。肠粘膜生物屏障本身的作用,及其与人体固有肠道屏障间的协同作用尚不十分清楚,本文就此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肠内及肠外营养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肠内营养(EN)及肠外营养(PN)对阻塞性黄疸(OJ)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结扎胆总管建立OJ大鼠模型。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组:假手术组(SHAM),B组:梗黄组(CBDL),C组:梗黄肠外营养组(CBDL+PN),D组:梗黄肠内营养组(CBDL+EN),E组:梗黄抗生素自由饮水组,每组12只,饲养1周后采腔静脉血分离血清待测内毒素;取肠系膜淋巴结、肝脾少量培养后观察记录细菌生长情况。取小肠制作切片光镜观察小肠黏膜形态学变化及绒毛高度、厚度和隐窝深浅等。结果:与A组比较,B组及D组空肠黏膜隐窝深度变浅(P<0.05),C组及E组大鼠空肠黏膜亦有不同程度变薄、萎缩、绒毛变短、隐窝变浅等;A组无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B、C、D和E组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率高于A组(P<0.05或P<0.01);B、C、D和E组血内毒素含量高于A组(P<0.05或P<0.01),E组低于B、C和D组(P<0.05)。结论:①OJ时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发生细菌移位及内毒素血症;②肠内及标准肠外营养都不能维持OJ大鼠肠黏膜屏障及阻止肠道细菌移位,但肠内营养组好于肠外营养组;③肠道抗生素可降低内毒素血症的发生率及有利于阻止细菌移位。  相似文献   

18.
急性胰腺炎并发肠粘膜屏障损害机制与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发病机制复杂,继发的细菌感染、内毒素血症亦是其危险因素。近年来,随着对急性胰腺炎中MODS、细菌移位、肠源性感染等的深入研究,肠道的粘膜屏障功能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肠粘膜屏障能起到防止肠道内致病细菌、毒素等有害物质透过肠壁到达肠外,以及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等重要作用”。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创伤、手术、放化疗、严重感染等应激状态下,肠粘膜的结构和功能会受到损害,表现为电镜下发现肠粘膜微绒毛部分上皮脱落、减少;绒毛高度、宽度显著减低,面积减少;细胞紧密连接破坏;凋亡细胞增加;肠道粘膜通透性(intestinal permeability,IP)出现病理性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胃切除术患者的影响及应用价值。方法将92例胃切除术患者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各46例,观察两组患者营养前后免疫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及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肠内营养组血液淋巴细胞计数(TLC)及转铁蛋白(TRF)营养后水平高于肠外营养组(P〈0.05);肠内营养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肠外营养组(P〈0.05);肠内营养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于肠外营养组(P〈0.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用于胃切除术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一种营养途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短肠综合征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总结27例短肠综合征病人康复治疗的经验,介绍短肠康复治疗的具体方法,探讨改善短肠病人营养状况、促进肠功能代偿的措施。方法短肠康复治疗包括营养支持、应用谷氨酰胺和生长激素促进肠粘膜生长、富含膳食纤维的短肠康复饮食、减轻短肠临床症状以及预防和治疗短肠并发症等措施。1997年1月至2000年7月间共27例短肠患者接受了29次康复治疗,患者平均年龄38.5岁±19.3岁。剩余小肠长度范围15~80cm,平均46.8cm±23.4cm,15例有回盲瓣。从肠切除至接受康复治疗的平均时间为86d±105d。结果治疗后病人的营养状况明显改善,肠道吸收功能有所增强。随访超过2年者8例,4例完全脱离肠外营养,随访时间超过1年者13例,有10例完全脱离肠外营养。结论短肠康复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短肠病人的营养状况、并能促进肠功能代偿,治疗效果与残留小肠长度、治疗开始的时间和病人年龄有关,及早进行康复治疗能够促进肠功能代偿,减少病人对肠外营养的依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