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房电极早期脱位的防止吴宰盛,程心培(海军411医院心内科上海200081)心房按需(AAI)起搏是受到国内学者推崇的一种生理性起搏。目前,影响其推广应用的一项重要原因是顾虑心房电极早期脱位。临床医师在开展该项工作时,确实有一个实践、掌握的过程。笔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房J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的临床应用。方法对8例采用普通心房电极行RVOT起搏(其中5例进行了永久性置入)的患者进行了起搏阈值测定及随访。结果心房电极行RVOT起搏,起搏阈值、R波振幅和电极阻抗与心尖部起搏比较无差异(P>0.05);操作简单、起搏成功率高。随访3~6个月无电极脱位,起搏功能良好。结论普通心房J型电极似可以替代螺旋电极行RVOT永久起搏。  相似文献   

3.
右室永久起搏电极脱位六例报告祁述善,沈向前(湖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长沙410011)电极脱位是右室永久起搏最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其脱位的发生率在2%~25%。自1983年9月至1993年9月,我院在332例右室永久起搏中,共发生电极脱位6例...  相似文献   

4.
探讨心房J型电极和心室直电极在心房起搏的临床应用并分析其特点 ,对 78例心房起搏电极 (J型 5 0例、直电极 2 8例 )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常规方法放置心房J型电极 ;借助J型钢丝定位放置直电极。J型电极主要应用于手术前已明确房室结传异功能正常的患者 ,直电极用于房室结传导功能尚未确定 ,而需紧急安装永久起搏器者。结果 :J型电极和直电极均可在右心耳定位起搏心脏 ,操作简单、起搏成功率高。两种电极在安置时起搏的P波振幅、心房起搏阈值以及其它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随访 3.5 2± 3.17(2个月~ 8年 )无交叉感知、无电极脱位。结论 :心室直电极可以替代心房J型电极在右心耳起搏  相似文献   

5.
心脏起搏器电极脱位原因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随访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观察起搏电极导线脱位的情况,分析和探讨电极导线脱位的原因。方法总结1065例置入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24例起搏器电极导线脱位,7例为VVI/VVIR起搏器,其余15例为DDD/DDDR起搏器。结果共24根电极导线脱位,其中15例电极导线明显移位,9例电极导线微脱位,11根为心室电极导线,13根为心房电极导线。脱位电极导线中23根为双极电极导线,1根为单极电极导线。脱位后3例发生晕厥,3例有黑矇症状。结论心房电极导线脱位率高于心室电极导线,大多数电极导线脱位发生于术后1周内。双极电极导线在临床应用增多后引起的起搏电极脱位率高于单极电极导线,老年人合并基础心脏疾病者电极导线脱位的危险性增高。此外,电极导线脱位与术者置入经验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6.
121例安置生理性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完全性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42例;病窦综合征79例,其中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60例、慢─快综合征19例。安置DDD起搏器40例,28例为心房变时性反应正常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安置AAI、AAIR(变时性反应不良者选用)起搏器49例。发生并发症14例,均为采用心房电极起搏方式者。其中电极脱位3例、低感知4例、膈刺激现象及输出阻滞各2例、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3例,根据笔者的经验,对不同心律失常类型提出了选择生理性起搏方式的原则,并就其应用限制进行了讨论,强调全面评估病情是作出最佳选择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心律失常不但能够使患者恢复正常心律,而且能够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心房螺旋电极具有起搏位点符合生理性、起搏参数理想、导线脱位率低、置入位点选择性多以及拔除容易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我科1991年5月开始埋藏全自动DDD型起搏器,现将5例报告如下。 此5例患者均为房室传导阻滞,计Ⅲ°AVB4例,Ⅱ°Ⅱ巨型—不完全性三枝阻滞1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为术后改善心功能,均安装了房室顺序型(DDD型)起搏器,此种起搏器为生理性起搏,具有很多优点,安装上与VVi有不同的特点:(1)需要置入二根电极,分别置于心房和心室,因心房内膜平滑需要特别的丁形心房电极,较难固定,较易脱位。(2)置入时  相似文献   

9.
对119例应用激素释放电极及96例应用非激素释放电极患者在心房电极植入后即刻及术后1,3,6,12,18个月分别测试心房起搏阈值,并进行比较。发现激素释放心房电极的心房起搏阈值均显著低于非激素释放电极,且无非激素释放电极的早期阈值升高现象。植入激素释放心房电极95%的患者在术后第3个月心房起搏阈值≤1.3V;植入非激素释放电极的患者心房起搏阈值≤1.3V者仅占15%。表明激素释放心房电极明显优于非激素释放电极,即使进行长期低能量起搏前者亦非常安全,故能降低起搏器电池消耗和延长其寿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激素释放电极对心房和心室起搏阈值长期的影响,检验激素释放电极能否用来长期低能量安全的进行双心腔起搏。方法:81例患者,男45例,女36例,平均年龄67岁。所有患者应用双心腔频率反应起搏器(DDDR)。心房和心室电极分别采用MEDTRONIC5524M及5024M激素释放电极。心房和心室电极植入后即刻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及24个月分别测试双极心房和心室起搏阈值。结果:心房和心室激素释放电极在随访24个月期间所有测试的心房和心室起搏阈值保持低水平,呈稳定的平台型,无以往非激素释放电极植入早期的起搏阈值明显升高现象。另外,应用激素释放电极的患者中有98%的心房起搏阈值及94%的心室起搏阈值≤1.3V,因此可安全地以2.5V的电压进行双心腔起搏。结论:被动固定激素释放电极可保持心房和心室的长期的低起搏阈值状态。使绝大多数应用激素释放电极的患者可长期安全地以2.5V电压进行双心腔起搏,从而有效地延长双心腔起搏器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性,58岁,18年前因病窦综合征行VVI起搏器置入,后因电极脱位而自成AAI起搏,于1年前更换起搏器时,心房电极因阻抗过高,再次置入心房电极不能起搏而改为VVI起搏,术后出现起搏器综合征。经电生理检查,证实右房上部无A波,冠状窦口可记录到A波,并可行心房起搏。右室起搏时为室房1:1逆传,此为起搏器综合征的机制。故保留原右室电极,于冠状窦口加心房螺旋电极固定,DDD起搏成功,起搏器综合征消失。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应用双心房同步起搏技术治疗由房间传导阻滞引起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  5例病人应用双心房同步起搏技术 ,其中 3例行三腔起搏 (双心房 +右心室 ) ,2例行双心房起搏 ( AAT)。冠状动脉窦电极均经锁骨下静脉放置 ,起搏器及电极导线均顺利植入 ,无脱位及穿孔等并发症。 5例冠状窦电极平均参数为 :P波振幅 4.5± 2 .6 8m V,起搏阻抗 880± 2 0 4.11Ω ,起搏阈值 0 .5 8± 0 .37V。结果 随访 2~ 12个月 ,除 1例需调整参数后不再复发外 ,其余 4例术后均无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结论 双心房同步起搏技术是治疗与预防房内、房间传导阻滞引起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报告采用Pinnacle 8619型程控起搏器及J形电极对6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实施心房按需起搏,效果满意,并就心房按需起搏的适应证选择、导管电极的置入方法和起搏电参数的掌握等问题介绍了作者的体会。认为该法是一种简易、经济的生理性起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以心房起搏为基础的生理性起搏治疗慢快综合征 (SFS)的疗效。方法 对 34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SSS)伴心房颤动 (Af)者 ,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法安装以心房起搏为基础的生理性起搏器。术后分别于1、3、6和 1 2个月进行随访 ,1年后每年随访 1次。观察起搏器工作状态 ,有无Af及其它并发症。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至 5年 ,2 4例患者未发Af,6例服用胺碘酮后未复发 ,2例有较多的房早而长期服用拮抗剂 ,2例转为持续性Af。结论 SFS者安装以心房起搏为基础的生理性起搏治疗 ,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5.
对119例应用激素释放电极及96例应用释放电极患者在心房是极值入后即刻及术后1、3、6、12、18个月分别测试心房起阈值,并进行比较。发现激素释放心房电极的心房起搏阈值值均显著低于非激素释放电极,且无非激素释放电极的早期阈值升高现象。植入激素释放电心电极95%的患者在术后第3个月心房起搏阈值〈1.3V;植入非激素释放电极的患者心房直搏阈值〈1.3V者仅占15%,表明激素释放心房电极明显估于非激素释  相似文献   

16.
双腔起搏33例随访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双腔起搏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对33例植入双腔起搏器患者按常规时间和程序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经4个月-10年平均5.5年随访发现:85%患者心功能改善,其中改善1级22例,2级6例,并发房颤2例占6%,死于难治性心衰1例,心房电极脱位1例,外伤致心房电极断裂1例,败血症后继发囊袋感染1例,脑梗塞1例,介入性心动过速2例,交叉感染2例,肌电感知致心室停搏2例,感知不良1例。结论 双腔起搏可明显改善心功能,但必须加强随访,捕捉并及时处理起搏器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 ,5 8岁 ,18年前因病窦综合征行VVI起搏器置入 ,后因电极脱位而自成AAI起搏 ,于 1年前更换起搏器时 ,心房电极因阻抗过高 ,再次置入心房电极不能起搏而改为VVI起搏 ,术后出现起搏器综合征。经电生理检查 ,证实右房上部无A波 ,冠状窦口可记录到A波 ,并可行心房起搏。右室起搏时为室房 1∶1逆传 ,此为起搏器综合征的机制。故保留原右室电极 ,于冠状窦口加心房螺旋电极固定 ,DDD起搏成功 ,起搏器综合征消失。  相似文献   

18.
一例11岁矫正性大动脉转位(SLL)的女性患儿有晕厥史10年,超声心动图证实心内无分流,动态心电图及是生理检查均证实为Ⅲ度房室阻滞,窦房结功能正常,安置VDD生理性起搏器,感知与起搏电极间距为13cm,P波振幅2.2mV,心房感知0.75mV心室起搏阈值0.4V,术后观察心房感知率98%,给心内无分流的心脏畸形患者安置起搏器要充分考虑生理和生长发育的需要,如合理选择起搏器类型和电极长度,进行电生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房起搏至心房除极波时间延迟患者设置起搏的房室间期(PAV)的方法及远期心房起搏的有效性。方法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起搏器植入后发生心房起搏至心房除极波时间延迟≥lOOms的患者10例,病窦综合征(SSS)患者的房室间期设置为最大值,并最大限度开启房室问期滞后功能;对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设置PAV的值为:140~180ms+心房起搏至心房除极波延迟时间,不开启AV滞后。结果经1个月至7年随访,5例SSS患者心室起搏比例〈10%,3例SSS患者心室起搏比例30%。50%,Holter显示心室起搏时为假性融合波,l例SSS患者及1例AVB患者为心室起搏心律,起搏比例〉99%,保证了房室问期的生理性。10例患者心房起搏阈值均〈1.5/0.4ms,未发生心房起搏阈值增高及失夺获。结论心房起搏至心房除极波时间延迟患者远期的心房起搏夺获是安全的;设置起搏器PAV间期要将心房起搏至心房除极波延迟时间计算其中,程控随访中应注意观察程控仪中监护图的心房波,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可延长房室间期后观察心房波,部分患者因监护导联显示不清,需要通过12导联心电图进行观察,避免心房起搏至心房除极波延迟病例被遗漏.导致增加心室起搏及非生理性的房室间期。  相似文献   

20.
主动固定心房导线的起搏阈值在植入时和随访期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临床观察应用主动固定心房导线后心房起搏阈值的变化。方法对植入主动固定心房导线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植入后即刻阈值、术后3个月、6个月及随后每6个月心房起搏阈值的变化。结果362例患者随访了6~52个月,植入术后发生心包积液1例,心房电极导线脱位2例。92例植入后即刻阈值偏高(1.5~2.5V),但随访期显示心房阈值逐渐降低,植入后3个月随访时心房阈值1.0~1.5V者26例,≤1.0V者336例;6个月时1.0~1.5V者26例,≤1.0V者336例,其后心房阈值稳定。结论主动固定心房导线应用后部分患者植入时阈值偏高,但植入后逐渐降低并长期维持在稳定水平,且植入术后并发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