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CT定位在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报道了进行射频温控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过程中采用CT定位的技术和方法,及其临床应用效果和体会。作者认与传统的穿过程和定位方法相比较,应用CT定位方法能使术者避免反复多次穿刺,减少盲目性,能完全客观地显示定位的正确与否,弥补了传统定位方法的缺陷,避免由此引起一系列并发症,此外,能依据CT定位图像准确穿刺针深度及其在卵圆孔内的位置,使治疗效果更确切。 相似文献
2.
CT定位在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进行射频温控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过程中采用CT定位的技术和方法,及其临床应用效果和体会。作者认为与传统的穿刺过程和定位方法相比较,应用CT定位方法能使术者避免反复多次穿刺,减少盲目性,能完全客观地显示定位的正确与否,弥补了传统定位方法的缺陷,避免由此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此外,能依据CT定位图像准确穿刺针深度及其在卵圆孔内的位置,使治疗效果更确切。鉴于该方法的客观性和实用性,我们认为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至于该方法远期临床效果有待进一步报道。 相似文献
3.
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进一步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射频温控热凝治疗术(以下简称射疗)远期止痛率很高。我科自1983年以来采用此法治疗者已逾千例,观察近、远期疗效均甚满意,现将追踪观察2~5年而有结果的640例(追踪回返率为83.7%)进一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CT引导下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102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及适应证。方法:CT引导下经皮穿刺达卵圆孔内三叉神经根处,连接射频温控热凝仪及相配套电极控温加热至70-75℃,损害三叉神经相关感觉支。结果:总有效率98.04%,无效率1.96%,复发率1.96%。结论:CT引导下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适应证广,效果显著,特别对伴有心血管疾病的三叉神经痛患者,该方法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428例的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阐述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及适应证。方法 用穿刺针经皮穿刺达卵圆孔内三叉神经根处 ,连接射频温控热凝仪及相配套电极作控温加热至 80~ 85°C,损害三叉神经相关感觉支。结果 总有效率 98.5 9% ,无效 1.40 % ,复发率 12 .0 7%。结论 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 ,适应证广 ,效果显著 ,特别对伴有心血管疾病的三叉神经痛患者 ,该方法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CT定位用于确定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穿刺深度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探讨应用CT分层扫描测量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时穿刺针进入卵圆孔的深度。方法 统计12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射频温控热凝术时的CT分层扫描图,并计算穿刺深度。结果 121例CT分层扫描统计结果,穿刺深度最浅为0.4cm,最深为1.6cm,平均进针深度为0.8cm。结论 CT定位下能正确掌握穿刺深度,穿刺深度为0.8cm以内时可避免对三叉神经第一、二支损伤;穿刺深度为1.2—1.5cm可避免对三叉神经第一支的损伤。 相似文献
7.
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849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汉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1,11(3):255-255
我院自 1 984~ 1 995年间采用射频温控热凝术共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2 0 0 0余例 ,其中观察 6年以上者 849例。现将 849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分析报道於下。1 临床资料和结果1 .1 病例849例患者中 ,男性 41 0例 ,女性 43 9例 ,年龄2 0~ 83岁 ,平均年龄 5 2岁。 40岁以上者 76 2例 (占89.8% ) ,为三叉神经痛的高发年龄。1 .2 发病分支本组 支痛 8例 (占 1 % ) , 支痛 2 6 5例 (占3 1 .2 % ) , 支痛 2 5 4例 (占 2 9.9% ) , 、 支痛 2 6 7例 (占 3 1 .5 % ) , 、 支痛 3 6例 (占 4.2 % ) , 、 、 支痛 1 2例 (占 1 .4% ) ,双侧 支痛 7例… 相似文献
8.
9.
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52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射频温控热凝术(RFT)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探讨手术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方法:对2001年7月至2004年7月就诊于我院的15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RFT治疗,对手术有效率、并发症的发生率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5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男女之比为1:1.3,平均年龄48.9岁,RFT治疗有效率为94.1%,无效率为2.6%。患者放弃治疗或改用其他治疗方法者占3.3%,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8%。结论:RFT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效率高。可以部分地保留触觉。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率较低。初次治疗复发者仍可重复进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890例报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进行改进,对其疗效进行总结与再认识。方法:用穿刺针经前路法穿刺,到达卵圆孔内三叉神经半月节感觉根,连接射频温控热凝仪及相配套电极,先进行方波定位刺激,确认无误后,一次性快速加热至88℃左右,在感觉根的2-3个断面上热凝,治疗过程中不过分强调保留面部相应区域的触觉,结果:治疗优良率98.2%,无效0.49%,经1-10a随访,复发率10.67%,再次治疗仍可止痛。结论: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具有安全,简便,疗效确切,适应证广,复发率低等优点。在治疗过程中准确定位,严格操作,严重并发症是可以避免的,快速加热法可减轻患者痛苦,多点热凝法与不过分强调保留面部触觉对减少复发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3D打印模板引导射频热凝术联合注射阿霉素治疗三叉神经下颌支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9年1月—2020年9月在郑州市口腔医院接受射频热凝治疗的5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下颌支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以3D打印模板引导射频热凝术联合注射阿霉素为研究组(n=25),以3D打印模板单纯辅助射频热凝术为对照组(n=25),对比分析2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1、3、6、12个月时的疼痛情况,即视觉模拟评分(VAS)。采用Brisman三叉神经疼痛疗效评定标准对术后各随访时间段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记录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术后即刻VAS及术后1、3、6、12个月时的VAS与术前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Brisman三叉神经痛疗效评定标准,2组患者在术后1和3个月时的有效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和12个月时,研究组的有效性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在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对照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时复发1例,术后6个月时复发2例,术后12个月时复发4例;2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 3... 相似文献
12.
对48例采用耳-床线定位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患者进行5年的回顾和分析,观察术后疼痛、复发及并发症情况.一次性穿刺成功率100%;经1次治疗疼痛完全消失者46例, 疼痛明显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者2例,无复发病例,无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通过回顾分析确定穿刺针针尖到耳-床线垂直距离控制在:第Ⅲ支8~10 mm,第Ⅱ支6~7 mm,第Ⅰ支4~5 mm.为避免三叉神经第Ⅰ支损伤,垂直距离控制在6 mm以上而且针尖决不能超过耳-床线. 相似文献
13.
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3195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择1984年4月至2007年9月在我科治疗的3195例患者。患者仰卧位,采用Hartel前入路穿刺法,将射频热凝温度控制在60℃~80℃,治疗4min~8min,采用改良睑粘连术预防治疗射频热凝术后并发症角膜白斑。结果本组患者一次治疗达到疼痛完全缓解及明显缓解者为83.76%;二次治疗达到上述效果者为98%。采用改良睑粘术前后两组病例角膜白斑发生率有显著差异。结论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108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特点。方法对就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与之前发表的可查相关文献报道结果做比较。结果 27例患者诊断为症状性(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经典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以50~70岁年龄段为发病高峰;女性患者多见;罹患侧别以右侧居多;以单侧Ⅱ、Ⅲ支单独受累常见;7例患者存在家族病史;约有19.8%的患者至少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或冠心病等系统性疾病中的一种。结论就诊患者需行必要的神经系统及影像学检查,以排查症状性三叉神经痛可能。经典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在疼痛特点、发病年龄、性别、罹患侧别、分支等分布规律与之前相关文献报道接近一致。高血压、糖尿病或冠心病等疾患在就诊患者中高发,可能为三叉神经痛发病的诱发因素,但具体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3种路径射频温控热凝术(RFT)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探讨RFT的方法、技巧和手术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对2001年7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分别采用眶下孔入路法、侧入路法、前入路法进行RFT治疗的28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28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3种路径进行RFT治疗,首次止痛率分别为眶下孔法100.0%、侧路法90.6%、前路法94.0%,首次射频治疗总有效率95.5%,复发率23.4%,经再次射频治疗或手术治疗均获得完全止痛。结论3种路径的选择一定要在诊断明确、定位准确的前提下进行,眶下孔法容易穿刺,首次止痛率100%,侧路法、前路法由于医生熟练程度不同以及病人解剖原因,穿刺不能达到100%的成功。射频手术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相对较少、适应症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64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疗效和体会,探讨射频温控热凝术的方法、技巧和手术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对2001年7月—2011年3月在我院分别采用眶下孔入路法、侧入路法、前入路法和其他入路进行射频治疗的64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64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接受射频治疗,首次止痛率分别为眶下孔法98.3%、侧路法91.0%、前路法95.5%,首次射频治疗总有效率为96.0%,经6个月~2 a随访到的395例患者中,1年内复发率为9.6%,2年内复发率为20.5%,经再次射频治疗或手术治疗均获得完全止痛。结论:射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可靠,操作简便、适应证广、并发症较少,CT定位能提高穿刺精确度,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评价3D打印导板辅助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原发性第2支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2例采用射频温控热凝治疗的原发性第2支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临床随访研究,其中32例采用3D打印导板辅助穿刺(导板组),20例采用常规经翼腭窝穿刺(常规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术中穿刺操作时间、手术时间、穿刺成功率、术后即刻疼痛程度(VAS),采用巴曼神经学研究所分级标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估,并记录术后并发症的情况。随访时间为1年,观察疗效。结果 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即刻疼痛均明显缓解,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板组患者的穿刺操作时间、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穿刺成功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BNI分级标准,两组患者术后治疗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导板辅助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原发性第2支三叉神经痛,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M. Deng H. Cai W. Fang X. L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2018,47(3):392-394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RFT) is used widely for the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trigeminal neuralgia (TN). Precise puncture and placement of the electrode needle tip are crucial for successful RFT. This technical note introduces a novel method for performing RFT using a customized, three-dimensionally (3D)-printed guide plate. Eleve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TN were treated using this method between February and July 2016. Three had V2 branch TN and eight had V3 branch TN. Punctures in eight patients were successful at the first attempt; slight adjustments were required subsequently in the other three patients. The puncture time in all cases was less than 1 min. The patients reported pain relief immediately after RFT, and no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in any patient. Thus, the customized 3D-printed guide plate offers the advantages of precise placement of the puncture needle and minimal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