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补体C3水平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特异性标志物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54例VMC患儿为VMC组,54例健康体检患儿为对照组,分别检测患者的心肌肌钙蛋白(cT-n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补体C3的水平。结果 VMC组CTnT、hs-CRP、和CK-M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VMC组补体C3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cTnT、hs-CRP、和CK-MB水平明显降低(P〈0.05)。补体C3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cTnT、hs-CRP、和CK-MB水平呈正相关(r=0.928,P〈0.05)。结论补体C3水平可以判定VMC患儿的病情发展及预后。  相似文献   

2.
夏曙光  张桂新  徐禀起 《河北医药》2011,33(10):1493-1494
目的探讨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与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发生和复发的关系。方法应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定量测定100例心房颤动(房颤组)患者血清CRP的水平变化;其中包括阵发性房颤55例,持续性房颤4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75例比较,并对阵发性房颤组中房颤复发的机率进行比较。结果房颤组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持续性房颤组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和对照组(P〈0.05或P〈0.01)。血清CRP水平增加,房颤复发的机率也增加(P〈0.05)。结论房颤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升高,对阵发性房颤的发生和复发有直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变化,探讨炎症反应对心房颤动的影响。方法比较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同对照组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各房颤组血清hs-CR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组hs-CRP比阵发性房颤亚组高(P〈0.05),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亚组hs-CR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组与对照组相比房颤患者hs-CRP增高,且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均高于阵发性房颤,表明炎症反应在房颤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陈伟华  王薇 《河北医药》2014,(8):1157-1158
目的探讨SLE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与自身抗体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109例SLE患者和30例体检健康对照者的血清Ig及C3、C4水平并与自身抗体结果进行比较。结果SLE患者血清IgG、IgA水平高于对照纽(P〈0.05);血清IgM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补体C3、C4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ANA高滴度组与低滴度组相比较,IgG明显升高,补体C3明显降低(P〈0.01);而IgA、IgM及c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Sm及抗ds-DNA抗体阳性组分别与其对应的阴性组血清Ig及c3、C4水平相比较,I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3水平明显降低(P〈0.叭)。结论SLE患者存在血清IgG水平升高,血清补体C3、C4降低的现象;随自身抗体滴度升高差异更为显著,且IgG与疾病活动呈正相关,C3、C4与疾病活动呈负相关;C3可作为反映SLE疾病活动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谢志才  吕慧  周曙明 《河北医药》2010,32(12):1527-1528
目的 探讨检测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血清细胞因子(IL-6、IL-8、TNF-α)、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及补体(C3、C4)的临床意义.方法 60例MPP患儿(观察组)和60例健康儿童(正常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IL-6、IL-12、TNF-α,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Ig)和补体(C).结果 观察组血清IL-6、IL-8的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上升(P〈0.05);而TNF-α水平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IgG水平、补体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上升(P〈0.05).结论 血清IL-6、IL-8、免疫球蛋白IgA、IgM、IgG,补体C3、4在MPP中起着重要作用,检测这些指标可以较准确地判定MMP患儿病情和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P选择素、超敏C反应蛋白及内皮素(ET)的关系。方法 60例冠心病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正常对照组30例。入院时检测患者血清P选择素、超敏C反应蛋白及ET水平。结果①冠心病偏实组及偏虚组患者血清P选择素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冠心病偏实组与偏虚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冠心病偏实组及偏虚组患者血清ET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冠心病偏实组患者血清ET水平高于偏虚组患者(P〈0.05)。偏实组心血瘀阻患者较痰浊壅塞患者血清ET水平增高(P〈0.05)。结论 P选择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可以做为判断冠心病患者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指标;血清ET水平增高可以做为诊断冠心病心血瘀阻证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炎性因子在不同类型心房纤颤中的变化。方法选择住院心房颤动患者85例,其中持续性房颤53例,阵发性房颤32例。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进行测量。结果持续性房颤组和阵发性房颤组血清IL-6和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房颤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患者的血清IL-6和hsCRP浓度增高与房颤的发生可能相关,而hsCRP的水平与心房颤动的持续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检测在妊娠期早期肾损害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门诊或者住院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共3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到本院接受孕期检查的正常晚期妊娠者共30例,作为对照组;同时选择到本院体检的健康非妊娠妇女共30例,作为正常组。检测血清胱抑素C、血尿素氮、肌酐、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高于对照组,对照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尿素氮水平和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肌酐水平高于对照组和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尿酸水平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尿微量蛋白水平高于正常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胱抑素C检测有助于了解妊娠期早期肾损害,具有重要临床检测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分析在早期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期间采用检测补体C3、C4水平联合血清白球蛋白比值(AGR)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广东省东莞市大朗医院(我院)治疗的100例SLE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有无发生狼疮性肾炎(LN)分LN组42例,非LN组58例,并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开展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补体C3、C4水平及AGR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补体C3、C4指标、血清白蛋白(Alb)、AGR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清球蛋白(Glb)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N组Alb、AGR低于非L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补体C3、C4、Gl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临床上进行补体C3、C4水平联合AGR检测能为SLE患者早期诊断提供支持;AGR与患者狼疮性肾损害有关;本研究并未发现Glb及补体C3、C4水平与狼疮性肾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CSF)和血清补体C3、C4水平变化。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26例细菌性脑膜炎及24例病毒性脑炎患儿急性期CSF和血清中补体C3、C4水平,并选取上呼吸道感染患儿25例为对照组,同时检测对照组CSF及血清补体C3、C4水平,对3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细菌性脑膜炎组CSF和血清补体C3、C4水平明显高于病毒性脑炎组和对照组(F=93.103,46.876,22.602,80.645,Pa〈0.01),病毒性脑炎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测定CSF和血清补体C3、C4水平有助于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AF)患者白细胞介素-18(IL-18)血清水平的变化,探讨炎症与AF的关系。方法入选阵发性AF患者36例,持续性AF患者52例及30例年龄、性别与AF组匹配的但无AF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8水平、免疫比浊法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持续性AF组血清IL-18、hs-CRP较对照组和阵发性AF组均升高(P〈0.05)。阵发性AF组血清IL-18、hs-CRP较对照组升高(P〈0.05)。AF患者血清IL-18水平与hs-CRP水平具有显著正相关性(n=88,r=0.638,P〈0.05)。结论 AF患者血清IL-18水平显著升高。AF与炎症有关,炎症参与了AF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强  杨勤  靳蓉  黄景霞  刘亮 《贵州医药》2013,(12):1063-1066
目的研究小儿脑脊液和血清S100B蛋白、β2微球蛋白(β2-MG)、C反应蛋白(CRP)及补体C3、C4含量与细菌性脑膜炎(BM)和病毒性脑炎(VE)的关系,探讨联合检测该5项指标对小儿BM和VE的诊断意义。方法分别检测BM18例、VE22例和对照组21例患儿的脑脊液及血清上述5项指标。结果(I)BM组和VE组脑脊液S100B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BM组脑脊液S100B蛋白含量和VE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2)BM组和VE组脑脊液β2-MG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BM组脑脊液82-MG含量明显高于VE组(P〈0.05)。(3)BM组脑脊液C3含量明显高于VE及对照组(P〈0.05),VE组C3含量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4)各组血清S100B蛋白、β2-MG、CRP、C3、C4含量及脑脊液CRP、C4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I)BM和VE的脑脊液S100B蛋白、β2-MG、C3含量较血清学指标敏感,提示脑脊液S100B蛋白、β2-MG可以作为脑损伤的标志物。未提示脑脊液S100B蛋白含量对VE和BM具有早期鉴别诊断意义。(2)脑脊液β2-MG可以作为BM的鉴别诊断参考指标。(3)联合检测脑脊液β2-MG、补体C3,有助于鉴别BM和VE,特别是能提高BM诊断的准确性。(4)未发现血清S100B蛋白、β2-MG、补体C3、脑脊液及血清补体C4、CRP对BM和VE诊断的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HADS2评分与新发房颤是否存在关系,及CHADS2评分是否可以运用到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预防.方法 选取21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CHADS2评分分为3组,其中A组61例患者的CHADS2评分为0分,B组83例患者的CHADS2评分为1-2分,C组69例患者的CHADS2评分为3-6分.对所有患者均使用他汀类和非他汀类药物治疗,观察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效果与CHADS2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CHADS2评分越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新发房颤发病率越高(P<0.05);CHADS2评分≤2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后,新发房颤的发病率远低于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P<0.05),而CHADS2评分≥3的患者中,他汀类药物则不存在此效果(P >0.05);CHADS2评分≤2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后,C反应蛋白的水平远低于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P<0.05),而CHADS2评分≥3的患者中,他汀类药物则不存在此效果(P>0.05).结论 CHADS2评分能够很好地预测新发房颤的发病率,并且其还能很好地评价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4.
甘华文  唐其柱  周恒  袁园  纵静 《中国医药》2012,7(5):529-531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的关系以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DCM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房颤组(48例)与非房颤组(129例)年龄、心功能分级、血尿酸水平、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的差异.按尿酸水平分为升高组(88例)与正常组(89例)后比较房颤发生率,并分析尿酸水平对于房颤发生的影响.结果 与非房颤组比较,房颤组患者年龄较大[(64±13)岁比(59±15)岁,P<0.05],血尿酸水平明显升高[(491±135)μmol/L比(424±121) μmol/L,P<0.01],左心房内径明显增大[ (48 ±8)mm比(43 ±5)mm,P<0.01];血尿酸升高组患者房颤的发生率较正常组高[34.1% (30/88)比20.2% (18/89),P<0.05];血尿酸水平(OR:1.003,95% CI:1.000 ~1.006,P<0.05)和左心房内径(OR:1.147,95% CI:1.076~1.224,P<0.01)是DCM患者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尿酸水平是DCM患者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作为DCM患者发生房颤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与血肌酐对发生急性肾损伤患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价。方法选取平顶山市中医院收治的66例急性肾损伤患者作为观察者,另外66例未发生急性肾损伤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时间点血清胱抑素C的水平、血清肌酐的水平以及患者血清胱抑素C、血清肌酐对评价急性肾损伤的灵敏度。结果入院后,观察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的水平逐渐升高,而对照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的水平没有显著性变化;入院4h、12h、24h后,观察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入院12h、24h后,观察组患者血清肌酐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胱抑素C对评价急性肾损伤的灵敏度比血清肌酐好(P〈0.05)。结论清胱抑素C能够比血清肌酐敏感并及早发现急性肾损伤,它可能是急性肾损伤患者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价的理想内源性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普伐他汀对阵发性孤立性房颤患者房颤发作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50例阵发性孤立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普伐他汀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随访12个月,记录房颤发作次数,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普伐他汀治疗12个月后阵发性孤立性房颤患者房颤发作次数明显减少(17.5±5.5次/年vs26.1±6.0次/年,P〈0.05),血清中TNF—α,CRP和IL-6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61.78±10.50ng/L vs85.60±10.35ng/L;7.36±4.95mg/Lvs16.75±5.07mg/L;72.18±9.95ng/L vs110.20±10.05ng/L;P〈0.05),对照组各指标无明显改变(均P〉0.05)。结论普伐他汀长期治疗能减少阵发性孤立性房颤患者房颤发作次数,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胃癌患者血清淋巴管内皮生长因子检测的临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血清淋巴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的水平,评估其作为诊断和预测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70例胃癌患者与2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VEGF-C的水平。结果胃癌患者血清VEGF-C水平为(1586.04±315.13)pg/m 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868.33±82.43)pg/mL(P〈0.01);胃癌淋巴结转移组血清VEGF-C水平为(1802.80±182.45)pg/m L,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1187.50±211.42)pg/mL(P〈0.01);按照有无脉管浸润分组,浸润组血清VEGF-C水平明显高于无浸润组(P〈0.01);TNM分期为Ⅲ期和Ⅳ期组血清VEGF-C水平明显高于TNM分期为Ⅰ期和Ⅱ期组(P〈0.05);胃癌患者血清VEGF-C水平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无关(P〉0.05);血清VEGF-C水平高于1423.20 pg/m L预测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达78.95%和72.22%。结论血清VEGF-C水平可作为胃癌的生物学指标,为胃癌患者术前判断淋巴结是否转移和临床分期提供新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外周血LFA-1和ICAM-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意义及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血清中LFA-1和ICAM-1的表达在肿瘤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结果:(1)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LFA—1和ICAM-1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2)非小细胞肺癌患者LFA-1和ICAM-1间存在正相关性(P〈0.05)。(3)肺癌的I+N期与I+Ⅱ期相比血清LFA-1、ICAM-1均有显著差异(P〈0.05)。(4)有淋巴结转移者血清LFA-1和1CAM-1含量较无淋巴结转移者增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LFA-1 ICAM-1可能是反映肺癌侵袭转移潜能的一个有效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发阵发性心房纤颤的疗效及对P波离散度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2013年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发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9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冠状动脉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胺碘酮,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5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15d后P波离散度及C反应蛋白。结果治疗组患者有效率(77.8%)高于对照组(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P波离散度、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治疗15d后P波离散度与C反应蛋白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波离散度与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r=0.62,P〈0.001)。结论胺碘酮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发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P波离散度及C反应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