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临床输液时,经常会遇到患者因疾病影响或天气寒冷而手背部末梢血液循环不良,再加上年老、体弱、多病、肥胖等因素,为护士选择血管带来难度,同时输入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如喹诺酮类、阿奇霉素类、氯化钾等而抱怨血管周围疼痛.患者输液时还会经常因手臂乱动而造成输液渗漏现象.目前,临床常针对此现象采用热水袋热敷,极易烫伤患者.为了更好的提高护理质量,2006年2月笔者自制了输液用手臂部温热可束缚粘贴枕,经过临床的普遍推广应用,有效的避免了上述现象的发生,患者满意率100%,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临床上经常看到这样现象,对于长期输液恢复期的病人。在输液过程中想离床活动、入厕或短暂外出检查时某些特殊药物输液又不能间断,还有儿科患儿输液时经常哭闹不安,为了解决上述这些问题,常常是由家属或医护人举着输液瓶,由于手臂长时间的上举,使肩背部肌肉处于长时间的紧张状态。  相似文献   

3.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给药方法,也是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但在输液时经常会遇到因疾病影响或天气寒冷而手背部末梢血液循环不良,再加上年老、体弱、肥胖等因素的影响,给护士选择血管带来了难度,影响静脉穿刺成功率。加之门诊成人注射室病人流动性大,护患沟通机会少。为此我们设计了简易暖手袋,经临床1520例病人应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大出血的患者,如果不迅速补充血容量,患者往往会发生周围微循环障碍,组织灌注不足的休克表现,由于休克患者出血量大,血管塌陷,经常会发生输液输血速度过慢的现象,现介绍一种加快输液的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临床静脉输液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手背部汗毛多的病人,在输液时,常规的固定方法为四条胶布固定法,由于病人手背部多汗毛,开始由于胶布接触皮肤不多,粘贴不牢,经过保暖加温,胶布粘性增大,固定稳妥。但是,输液完毕拔针时,因胶布粘性大,不容易揭掉胶布,用力时常会粘掉汗毛,引起患者疼痛。为此我们选用外科固定头部伤口底弹力绷带来固定输液穿刺部位,效果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自制输液固定托手架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在静脉输液过程中由于输液时问较长。经常会发生因患者不注意或随意活动(尤其儿童或意识模糊患者)引起输液针穿破血管壁从而发生药液外渗现象,护士必须重新穿刺才能解决上述问题,这样重复劳动不仅加大了护士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以往我们用传统的方法将使用过的空药盒加医用长胶布在距穿刺部位上下各3~4cm处固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时间长胶布易松动,尤其患者出汗后使胶布失去粘性从而导致固定不牢、脱落等现象发生,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制作了一种输液固定托手架经临床试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临床上.在输液寻找血管时,存在着因种种原因而致血管不扩张充盈的现象,从而导致穿刺失败。近一年来.我们在患者行静脉穿刺前0.5~1小时使用一次性注射贴来扩张血管、镇痛,取得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静脉输液过程中由于输液时间较长,或穿刺部位在关节活动处,经常会发生因患者不注意或随意活动(尤其儿童或意识模糊者)引起钢针穿破血管壁而发生药液外渗的现象,造成输液部位局部肿胀,严重者可能出现局部坏死。重新穿刺不仅加大了护士的工作量,还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9.
临床输液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当插入输液瓶的两钢针斜面相对时,从排气管进入输液瓶内的空气会迅速随液体进入斜面相对的另外一根钢针内,从而使空气随液体进入输液皮管。尤其在快速输液时,由于大气压的作用,莫菲滴管的液面会迅速下降,空气容易进入人体血液循环,造成空气栓塞。为避免在快速输液过程中空气进入血管造成空气栓塞危险,我科于2006年1—2月与上海康德莱企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将传统输液器进行改良。临床应用表明,在快速输液时,改良式输液器空气随液体进入输液器的现象明显小于传统输液器,可有效防止快速输液中的空气栓塞。[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全莲花  石秀兰 《护理研究》2006,20(7):1925-1925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见的护理基础操作之一,因输液病人较多,护士偏少,护士在输液操作中为了方便,经常有许多不规范操作发生;如将用过的消毒棉签乱扔、排除空气时不将液体排入弯盘中等现象。经过实践,发现用一次性输液器外包装可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现将其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探讨植入式手臂输液港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 观察分析本科2019年7月至11月采用植入式手臂静脉输液港进行液体输注52例患者具体情况.结果 置管成功48例患者,经多周期化疗未发生导管阻塞、药物外渗及感染等现象.结论 植入式手臂输液港的应用可有效降低患者反复穿刺的难度及痛苦,有效预防外周静脉受刺激性药物的损伤,以...  相似文献   

12.
在临床上为病人实施静脉输液治疗时,常常发现由于部分老年病人血管条件差、年幼的小儿多动及一些因疾病而躁动的病人,经常造成穿刺部位因漏液而形成皮下水肿、感染甚至局部坏死.传统的做法是在病人的关节处用胶布固定纸盒制动病人的手臂,这样既不规范亦不美观,而且在拔除液体时费时费力,有时因为胶布缠绕较多,揭取后胶布痕迹难以清洁.  相似文献   

13.
一些患者因长期输液或输入各种抗癌药物作用时,使血管壁弹性越来越差,充盈不良,给静脉穿刺带来很大困难。如何提高静脉输液质量和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笔者在临床上采用了硝酸甘油热敷小静脉穿刺输液法,效果佳,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邓立华  秦晓冬  孟静 《护理研究》2008,22(31):2862-2862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给药方法,也是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1],但在输液时经常会遇到因疾病影响或天气寒冷而手背部末梢血液循环不良,再加上年老、体弱、肥胖等因素的影响,给护士选择血管带来了难度,影响静脉穿刺成功率.加之门诊成人注射室病人流动性大,护患沟通机会少.为此我们设计了简易暖手袋,经临床1 520例病人应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临床上患者输液时,尤其在寒冷季节,当大量液体流入体内时,输液部位体温骤降,有的甚至会出现痉挛,给患者造成痛苦,甚至影响输液,耽误治疗。部分输液患者采用热水袋、热水瓶等给输液部位加热的方法保暖,但由于热水袋、热水瓶温度过高易烫伤皮肤,且其只能使局部保暖,使用也不方便;部分患者采用给输液瓶体、输液管道加热等方法,此方法容易因温度的升高而影响药物的性质,从而影响药效。  相似文献   

16.
临床实践中,静脉输液是护士最基本的一项护理操作,而老年患者血管条件差,进行静脉穿刺时往往需要反复多次穿刺才能成功,患者痛苦大,血管损伤明显。作者为老年病患者选用最适宜的静脉针型号,既减轻了患者静脉穿刺时的痛苦、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又起到了保护血管的作用(除临床工作中对输液速度有特殊要求的液体,如甘露醇等,应选择大号针头外)。  相似文献   

17.
老年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穿刺失败的原因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脉留置针具有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刺激性小、安全迅速、易于操作、便于固定、减少护士工作量等优点,并能有效地保证输液、输血及抢救的需要,现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但多数老年患者因血管弹性差,心功能不好,输液时间长、速度慢,经常发生渗出现象。特别是肥胖、久病的老年患者,外周静脉条件差,成为临床工作中令护士棘手的问题。现对引起静脉留置针输液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8.
减少微量空气的排气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在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当针头刺入血管见到回血打开调节器时,经常会见到少量空气顺着头皮针快速进入血管,有时当患者改变体位或活动输液侧肢体时,也会见到一连串的小气泡随着液体进入血管,给患者带来威胁和危害,同时也给医疗纠纷埋下隐患。据我们观察,这些微量空气,主要集中在输液器末端的橡胶管、终端滤器及头皮针的接头处,  相似文献   

19.
在常规静脉输液过程中,为了防止输液针头移位或脱出,医务人员通常用条状胶布将输液针头与一次性针头的硅胶管道一起粘贴、固定在患者输液部位周围的皮肤上。这种固定方式要求患者的各种活动不能超过一定限度,否则会因输液管的拉扯而使输液管与输液针脱离连接,或使输液针头移位、脱出,给患者带来输液危险和伤害。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我们研制了一种输液管固定装置,临床使用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在输液过程中,我们穿刺见回血后,打开调节器时,还经常会见到有少量空气沿头皮针进入血管,或者在输液过程中,手臂或输液器活动时,从过滤器处有小气泡产生,给患者带来心理威胁,不利于我们优质服务的实施,为避免这些小气泡的产生,我们改进排气方法,大大减小了小气泡的产生。方法如下:打开输液器后先将过滤器接头处紧一下,然后将茂菲氏滴壶倒置,直到管液内液面达1/2,当液体将注入茂菲氏滴壳下端时,控制排液滴速在60滴/分左右,在通过过滤器前将头皮针、过滤器、输液管垂直,使液体缓慢通过,再放平排尽管内空气进行穿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