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针刺对实验性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心肌Gi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针刺内关穴调节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效应机制.方法:电针异搏定所致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模型大鼠双侧"内关"穴,观察针刺前后心律(率)变化;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心肌中抑制性G蛋白(Gi)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针刺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缓慢性心律失常可能和心肌中G蛋白基因表达障碍有关;G蛋白在针刺内关穴对心律失常的调节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针刺对实验性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延髓Gi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内关穴调节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效应机理。方法:电针异搏定所致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模型大鼠双侧“内关”穴,观察针刺前后心律(率)变化;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延髓中抑制性G蛋白(Gi)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针刺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变化(P〈0.05)。结论:缓慢性心律失常可能和延髓中G蛋白基因表达障碍有关;G蛋白在针刺内关穴对心律失常的调节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针刺对实验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大鼠心肌Gi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内关穴调节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效应机理。方法:电针乌头碱所致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模型大鼠双侧“内关”穴,观察针刺前后心律(率)变化;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心肌中抑制性G蛋白(Gi)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针刺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变化(P〈0.05)。结论:快速性心律失常可能和心肌中G蛋白基因表达障碍有关;G蛋白在针刺内关穴对心律失常的调节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针刺对实验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大鼠延髓Gi-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内关穴调节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效应机理。方法:电针乌头碱所致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模型大鼠双侧“内关”穴,观察针刺前后心律(率)变化;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延髓中抑制性G蛋白(Gi)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针刺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变化(P〈0.05)。结论:快速性心律失常可能和延髓中G蛋白基因表达障碍有关;G蛋白在针刺内关穴对心律失常的调节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针刺对实验性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延髓Gs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内关”穴调节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效应机理。方法:电针异搏定所致的心律失常模型大鼠双侧“内关”穴,观察针刺前后心律(率)变化;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延髓中激动性G蛋白(Gs)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针刺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变化(P〈0.01)。结论:缓慢性心律失常可能和延髓中G蛋白基因表达障碍有关;G蛋白在针刺“内关”穴对心律失常的调节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针刺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心肌Gi Gs含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测定电针治疗异搏定所致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心肌组织抑制性G蛋白(Gi)和激动性G蛋白(Gs)的含量,继而探讨针刺“内关”穴调节心律失常的效应机理。方法:用异搏定诱发大鼠缓慢性心律失常模型,成模后电针双侧“内关”穴。用MS2000多媒体生物信号记录分析系统记录心电图,观察针刺前后心率(律)变化;以蛋白印迹法测定大鼠心肌组织抑制性G蛋白(Gi)和激动性G蛋白(Gs)的含量。结果:电针治疗后,造模+针刺“内关”穴组大鼠的心率(律)以及大鼠心肌组织中Gi、Gs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的心率(律)以及Gi、Gs含量对比发生明显改变(P〈0.05)。结论:针刺“内关”穴能改善缓慢性心律失常;其作用机制与Gs蛋白的含量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刺“内关”穴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调节机制。方法:用异搏定诱发大鼠心律失常模型,成功后电针双侧“内关”穴。用美国B IOPAC System s MP150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记录心电图,观察针刺前后心律(率)变化;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心肌中Gs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针刺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变化。结论:缓慢性心律失常可能和G蛋白信号转导障碍有关,G蛋白在针刺“内关”穴对心律失常的调节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针刺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GsmRNA表达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针刺“内关”穴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调节机制。方法:用异搏定诱发大鼠心律失常模型,成功后电针双侧“内关”欠。用荑国BIOPAC Systems MP150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记录心电图,观察针刺前后心律(率)变化;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心肌中Gs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针刺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变化。结论:缓慢性心律失常可能和G蛋白信号转导障碍有关,G蛋白在针刺“内关”穴对心律失常的调节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郑利岩  陈颖  曹震 《针刺研究》2006,31(4):216-218,222
目的:探讨针刺“内关”穴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调节机制。方法:成年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乌头碱模型组、乌头碱加针刺穴位组、乌头碱加针刺非经非穴组。电针刺激乌头碱所致的心律失常模型大鼠双侧“内关”穴,疏密波,频率2~20 Hz,强度2~3 mA,针刺10 min。观察针刺前后心律(率)变化;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心肌中鸟苷酸结合蛋白(简称G蛋白)中刺激性G蛋白基因表达(Gs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正常大鼠相比,乌头碱诱发心律失常时大鼠心率显著增快,Gs mRNA增高(P<0.01);针刺“内关”穴可有效改善心率,降低Gs mRNA(P<0.01)。结论:心律失常可能和G蛋白信号转导障碍有关,G蛋白在针刺“内关”穴对心律失常的调节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针刺对快速性心律失常大鼠心肌Gi Gs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实验制作大鼠快速性心律失常模型,以针刺大鼠"内关"穴为施加因素,激动性G蛋白(Gs)和抑制性G蛋白(Gi)含量和心电图为实验指标,说明"内关"穴调节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机理。方法:电针刺激乌头碱所致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模型大鼠双侧"内关"穴,观察针刺前后心律(率)及大鼠心肌细胞Gs、Gi的含量变化。结果:针刺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相关检测指标有明显变化。结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心肌中Gi、Gs有关;G蛋白在针刺内关穴对心律失常的调节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观察缓慢性心律失常大鼠针刺血清对乳鼠心肌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以探讨针刺治疗心律失常的离子通道机制。方法:取新生SD大鼠心肌细胞进行原代培养,5 d后应用荧光分子探针Fluo-3AM染色,应用激光共聚焦技术观察乳鼠心肌细胞加入不同类型血清后Ca2+浓度变化情况。血清制备方法是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注射维拉帕米造模)、针刺组(维拉帕米模型加电针"内关"穴)。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血清组和针刺血清组Ca2+平均荧光强度值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血清组相比,针刺血清组Ca2+平均荧光强度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可以治疗大鼠缓慢性心律失常,其机制为针刺血清中有某种活性物质可以升高维拉帕米致心律失常大鼠心肌细胞内Ca2+浓度。  相似文献   

13.
笔者2000年以来采用针刺内关穴治疗窦性心律失常16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60例患者,男性75例,女性85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83岁;窦性心动过速73例,窦性心动过缓62例,窦房传导阻滞25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研究快速性心律失常大鼠心肌细胞中cAMP含量的变化,揭示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机理,阐述针刺“内关”穴的调节作用机制。[方法]以舌下静脉注射0.002%的乌头碱(1mL/kg)复制快速性心律失常大鼠模型,用电针“内关”穴对实验大鼠治疗,以模型空白组和电针非经非穴为对照组,用放射免疫法测定cAMP含量。[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cAMP含量明显升高,“内关”穴组与模型组相比cAMP含量明显降低。[结论]快速性心律失常与心肌细胞中cAMP含量有关;针刺“内关”穴通过调节大鼠心肌细胞中cAMP含量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自拟温阳通滞方药对可乐定所致大鼠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40只大鼠随机分为温阳通滞胶囊高、低剂量组、心宝组及模型组。用温阳通滞胶囊等效量、二倍量灌胃给药,以心宝做对照。观察给药前和给药后0.5h、1h、1.5h、2h心电信号,统计分析大鼠心率、心率每搏间变异系数、房室传导阻滞变化情况,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温阳通滞胶囊高、低剂量组给药后心率显著提高,心率变异系数明显降低,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有降低趋势(P〈0.05)。高剂量组作用更为突出,个别时段优于心宝组(P〈0.05)。结论温阳通滞方药能够通过提高心率、降低心率变异系数、降低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达到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满意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益心解毒颗粒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模型大鼠的心率次数、P-R间期和QRS时间的影响。方法设立正常组、模型组、心宝丸组,益心解毒颗粒大、中、小剂量组,各给药组灌胃30 d后,腹腔注射普萘洛尔复制缓慢性心律失常模型,分别记录注射普萘洛尔02、min、5 min、10 min和20 min心率次数、P-R间期和QRS时间。结果益心解毒颗粒大、中剂量组可以明显减小心率下降幅度、缩短P-R间期和QRS时间,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心解毒颗粒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模型大鼠有一定的保护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针刺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缺血心肌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方法]建立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结扎大鼠心肌缺血模型,分组干预后分离提取缺血心肌总RNA,与大鼠全基因表达谱芯片杂交后进行检测,对筛选得到的针刺治疗过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利用基因功能分类体系寻找和分析显著富集差异表达基因的复合功能分类,从基因功能水平探索针刺对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缺血心肌基因表达谱的影响。[结果]发现心肌缺血24 h后表达上调的398条基因中,经过间断针刺内关穴3次,24 h后其中298条基因(占表达上调基因的74.87%)的表达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调趋势;心肌缺血24 h后表达下调的338条基因中,经过间断针刺内关穴3次,24 h后其中188条基因(占总下调基因的55.62%)的表达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调趋势,表明针刺内关穴对缺血心肌差异表达基因有良性调节趋势。针对筛选出来的差异表达基因蛋白磷酸酶1B(Ppm1b)、琥珀酸辅酶A连接酶(Suclg1)、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2(Got2)、苹果酸脱氢酶(Mdhl)、丙酮酸脱氢酶磷酸酶同工酶(PDP1)、延胡索酸水合酶(Fh)、羟肽酶b2(Cpb2)、酪氨酸单氧化酶激活蛋白酶(Ywhaz)、S100钙结合蛋白a9(S100A9)、Na+/K+转运ATP酶B1亚基(Atp1b1)、肌钙蛋白I(TnI)、肌球蛋白轻链激酶3(Myl3)、肌集钙蛋白2(Casq2)、肌红蛋白(Mb),其功能模块主要涉及氧化磷酸化、线粒体电子传递、电子传递偶联三磷酸腺苷(ATP)合成、能量代谢、磷酸盐代谢过程、单价无机阳离子转运、辅酶代谢过程等。[结论]针刺内关穴可能是通过影响上述基因,从而对急性心肌缺血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百会、内关穴对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大鼠未折叠蛋白反应(UPR)通路eIF2α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抑制细胞凋亡、保护脑神经元的内在机制。方法:将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捆绑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依达拉奉组,每组12只。线栓法制备MCAO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RT-PCR法检测缺血侧顶叶大脑皮层eIF2α基因表达变化。结果:与捆绑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及依达拉奉组eIF2α表达明显增高(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及依达拉奉组eIF2α基因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依达拉奉组比较,针刺组eIF2α表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可以下调脑缺血大鼠未折叠蛋白反应通路eIF2α因子基因的表达,这可能是针刺发挥脑保护作用的内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针刀是针灸针与手术刀融合为一体而产生的新的治疗器具,它同时具有针和刀两种作用,但在使用过程中“刀”的作用——闭合性手术尤为突出。自2000年至今共收治56例中西医药物治疗效果不显的颈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针刀针刺法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内关穴配合生脉注射液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所致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扩张型心肌病所致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针刺内关穴配合生脉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6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7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内关穴配合生脉注射液是一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所致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