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比较快速微粒免疫凝胶法(PaGIA)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HIT抗体在诊断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应用肝素制剂患者197例,男性120例、女性77例,根据4 Ts评分系统临床诊断HIT,所有患者均应用ELISA法进行HIT抗体检测,对ELISA法检测阳性及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再次应用PaGIA法进行检测,并对两次HIT抗体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4 Ts评分临床诊断HIT患者6例,两种检测方法分别检测出5例抗体阳性。24例ELISA法检测阳性患者中的19例非HIT患者,应用PaGIA法再次检测仅有3例阳性。结论4 Ts评分系统仍是目前临床诊断HIT的重要依据,联合HIT抗体检测可提高确诊和除外HIT诊断的准确性。PaGIA法检测HIT抗体与临床符合度更高,优于ELISA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抗肝素/血小板因子4复合物抗体对临床诊断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选取应用肝素制剂患者197例(男120例、女77例),ELISA法进行HIT抗体检测,并根据临床4Ts评分法分析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临床诊断HIT患者6例,ELISA法检测HIT抗体对诊断HIT的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90.0%,阳性预测值为20.8%,阴性预测值为99.4%。结论:4Ts评分系统仍是目前临床诊断HIT的重要依据,HIT抗体的检测对HIT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好、可用于辅助诊断HIT。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应用肝素制剂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率及原因。方法:选取接受普通肝素(UFH)或低分子量肝素(LMWH)治疗的住院患者共197例,男120例,女77例。对出现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进行HIT抗体及凝血功能等检测。结果:应用肝素制剂后出现血小板减少症22例,发病率11.2%。死亡率在血小板减少症组13.6%(3/22)高于非血小板减少症组0.57%(1/175,P〈0.01)。22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6例;非HIT16例,考虑为非免疫性HIT,即I型HIT、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感染等。结论:应用肝素制剂后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率并不低,需结合临床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加以鉴别,在除外其它原因后应考虑是否存在HIT。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发病率及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1年1月在本院首次行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100例,均给予普通肝素体外抗凝治疗,每周血透3次,观察血小板计数及其他临床表现。结果 1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减少,4例(A组)HIT抗体阴性,8例(B、C组)HIT抗体阳性,这8例中4例伴有出血,2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12例停用肝素改为无肝素透析后血小板计数均恢复正常,再次使用肝素后,A组血小板未明显下降,B、C组再次出现血小板计数减少,最终改为局部枸橼酸制剂为长期血透抗凝。结论尿毒症患者血透治疗使用肝素后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并不少见,需警惕HIT可能,轻症患者可无明显临床表现,但部分患者会出现出血、栓塞等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5.
分型 HIT Ⅰ型较常见,为肝素直接激活血小板所致,血小板数量下降程度较轻(<100× 109/L),且可自行恢复.Ⅰ型常在使用肝素后4d内出现轻微下降,即使继续应用肝素,一般在3d内也能恢复.无不良反应,与高剂量应用肝素有关. HITⅡ型是免疫介导的综合征,能引起严重血小板减少,常下降超过基础值的50%,绝对计数在5万/mm3~8万/mm3,发生在应用肝素后4~14d.本型很少引起出血,而是形成血栓,即为HIT伴血栓形成综合征(HITTS).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血液净化中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发生及治疗情况,以为其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择行血液灌流(HP)患者341例,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患者32例,复合人工肾(CV-VH+HP)患者5例,均给予普通肝素抗凝,观察HIT发生率、发生时间,检测治疗前后血小板的数量、凝血功能,观察出血情况、恢复时间和治疗效果。结果 HP患者中7例在治疗4~36 h后发生HIT(发生率2.05%),血小板最低22×109/L,停用肝素48~96 h血小板恢复正常。CVVH患者中2例发生HIT(发生率6.25%),其中1例在治疗第24 h发生HIT,血小板最低为15×109/L,停用肝素48 h血小板恢复正常;1例在治疗第28 h出现出血症状,血小板进行性下降,最低8×109/L,立即停用肝素,输入新鲜冰冻血浆、浓缩血小板后出血停止,72 h后血小板升至正常。CVVH+HP患者未发生HIT。结论血液净化应用肝素抗凝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动态监测血小板,对HIT患者立即停用肝素、及时处理。对肝素"过敏"的高危患者应采用无肝素血液净化。  相似文献   

7.
肝素是临床上常用的抗凝剂,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是肝素治疗的严重并发症,表现为由免疫介导所致的血小板大量丢失。血小板减少一般发生在应用肝素后的第5-14d内,血小板较基础值下降50%或绝对值降至50×109/L-80×109/L,而停用肝素后血小板计数一般可在1周内恢复正常,临床表现为无症状的血小板减少或广泛的致死性的血栓栓塞症。国外资料报道接受肝素抗凝治疗的患者中HIT发生率为1%-5%。现将本院1例HIT病例及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heparin -inducedthrombocytopenia ,HIT)为药物相关性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最常见原因。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 ,而主要并发症却是病理性 (通常是致命性的 )血栓形成 ,称为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伴血栓形成综合征 (heparin -inducedthrombocytopeniawiththrombosissyndrome ,HITTS)。近年来 ,HIT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本文拟阐述其发病机理、病理生理、病理改变、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新进展。1 概 述1.1 常见药物性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症[1]  已证明多种药物可诱发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9.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 )是抗肝素/血小板因子4复合物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肝素引起的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约0.5%~5%,发生 HIT 后患者的截肢率和死亡率可高达20%左右[1-3]。2008年1月~2013年1月本院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术后并发HIT患者15例,经过治疗和护理,除1例死于多脏器衰竭外,其余均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旨在总结心脏手术患者发生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HIT)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报道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发生HIT的中、英文献,以英文检索词"heparin"、"thrombocytopnia"、"cardiac surgery"、"cardiopulmonary bypass"检索PUBMED,以中文检索词"肝素"、"血小板减少"、"体外循环"及"心脏手术"检索万方、中国知网和维普数据库。统计分析文献信息、患者基本情况、肝素使用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处理及预后。结果最终纳入26篇文献(33例患者),其中中文文献13篇(15例患者),英文文献13篇(18例患者)。其中,15例患者既往无肝素暴露史,其余18例患者有肝素暴露史。有25篇文献(31例患者)记录了HIT相关临床:20例血栓形成(6例发生在静脉血管,14例发生在动脉血管),4例有出血症状(2例表现为皮肤瘀斑),1例肠梗阻,有5例出现梗塞症状(2例脑梗塞、3例肺梗塞)。31例患者中有16例患者进行了F4-H抗体检测,均显示升高,有2例患者进行了D-二聚体含量测定,均显示升高。一经怀疑HIT诊断后,单纯停用肝素(6例),停用肝素同时阿加曲班代替(7例)、磺达肝癸钠代替(3例)、阿加曲班与磺达肝癸钠联合用药(2例)、利伐沙班代替(1例)、重组水蛭素代替(2例)、华法林替代(4例)、血液透析治疗(4例)。有4例患者同时应用了糖皮质激素,1例患者使用了免疫球蛋白,1例患者使用了重组白介素-11等免疫调节剂。结论 HIT是在肝素应用后排除其它原因的血小板急剧减少。使用肝素抗凝时,应监测血小板计数情况,必要时测定PF4-H抗体含量。  相似文献   

11.
作者采用抗HFHS病毒血凝素McAb和粗制血凝素抗原的ELISA间接夹心法,检测63份临床诊断为HFRS患者血清中血凝抑制抗体,同时使用血凝抑制试验进行比较。两者的阳性率均为74.6%,而ELISA的抗体滴度明显高于血凝抑制试验(P<0.01)。本法在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监测中,有实用价值,并可能取代血凝抑制试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HPV E6/E7 mRNA检测对宫颈上皮内瘤变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患者宫颈锥切术后病灶残留和复发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已行宫颈锥切术并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为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II,III)、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54例患者,在术后第3~6个月、第12个月行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 (thin-prep cytology test,TCT)、HPV-DNA检测、HPV E6/E7 mRNA检测,对细胞学异常[≥未明确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ASC-US) ]或高危型HPV-DNA(+)或HPV E6/E7 mRNA(+)者均再次行阴道镜检查及宫颈活检病理诊断。结果:病灶残留9例,复发22例。术后HPV-DNA(+)的57例中,残留/复发30例;HPV E6/E7 mRNA(+)的26例中,残留/复发24例。HPV-DNA检测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6.8%,78.0%,52.6%,99.0%及81.8%;HPV E6/E7 mRNA检测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正确率分别为77.4%,98.4%,92.3%,94.5%及94.2%。HPV E6/E7 mRNA检测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高于HPV-DNA检测(P<0.05)。结论:将HPV E6/E7 mRNA检测纳入随访检查内容可以及时有效预测宫颈锥切术后CIN残留/复发的风险,并能减少过度检查及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评价抗表皮棘细胞桥粒抗体、抗桥粒芯糖蛋白1、3抗体(Dsg1、Dsg3)在天疱疮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3年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诊治经临床、组织病理及间接免疫荧光确诊为天疱疮的34例患者(试验组),选择同期排除天疱疮的36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抗表皮棘细胞桥粒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 Dsg1、Dsg3;统计各检测指标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和诊断符合率。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抗表皮棘细胞桥粒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73.5%(25/34)、2.8%(1/36)。Dsg1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0.6%(24/34)、0.0%(0/36),Dsg3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9.4%(27/34)、5.6%(2/36)。在天疱疮患者中,抗表皮棘细胞桥粒抗体试验的敏感度、特异度、PPV、NPV、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3.5%、97.2%、96.2%、79.5%、85.7%,Dsg1分别为70.6%、100.0%、100.0%、78.3%、85.7%,Dsg3分别为79.4%、94.4%、93.1%、82.9%、87.1%。3种指标在天疱疮患者中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时行血中循环抗体检测与具体靶抗原确认试验检测,能互相补充,减少临床漏诊,提高诊断阳性率。抗天疱疮抗体阳性结果对确诊天疱疮准确性较好,阴性者排除天疱疮的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HCV感染的不同临床型HCV核心区、非结构区抗体检测结果及其稳定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试验(EIA)检测不同功能区抗体,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其逆转录病毒。结果C区C11与C22抗体检测结果各临床型均具良好的一致性;NS3区C7区与C33抗体检测结果差异较大。单片段C区C11抗体与Ns3区抗体C7抗体具有早期检测的价值,各临床型反应性较强(S/CO值较高);且二者互补性较强,尤其HCV相关肝癌。HCV抗体检测不能见出所有HCV感染者,抗HCV阳性者可部分或大部分RT—PCR阳性;RT—PCR能检出HCV阴性标本,且均为急性感染和无症状ALT正常者。HCV相关肝癌HCV抗体和RT—PCR反应性较低。单片段C11抗体极易缺失或(和)变异,阳性者均出现病毒血症中;NS3抗体单独阳性多见,却少与病毒血症共存;NS4.5抗体亦可单独阳性。结论:C、NS3抗体出现较早,反应性强,检出率高,具有早期诊断价值。NS4、Ns5抗体出现较晚,在慢性感染时检出率较高,HCV抗体检测加入NS4、NS5抗体可提高其检测水平。RT—PCR对确诊HCV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两种微量ELISA法检测风疹病毒抗体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两种微量ELISA 法测定风疹病毒抗体,与HI 试验有良好的相关关系,二者总符合率88.9%,阳性符合率95.2%,与HI 相比,ELISA 法简便、快速、敏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与梅毒螺旋体抗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对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对患者血清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收集阳性血清标本207例,阴性标本50例,使用TPPA法进行确认;根据测定的s/co值将患者分为4组,分析各组TPPA的阳性率。结果:50份ELISA测定值s/co〈1的样本经TPPA检测均为阴性;62份ELISA测定值s/co为1-3.99的样本经TPPA检测阳性率为88.7%;80份ELISA测定值s/co为4-9.99的样本经TPPA检测阳性率为98.6%;65份ELISA测定值s/co≥10的样本经TPPA检测阳性率为100.0%。TPPA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阳性率均随着ELISA法s/co值的升高而升高(P〈0.01)。结论:ELISA检测梅毒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自动化程度高,适合大批量标本的常规筛查,但对测定值s/co在1-9.99的样本应采用TPPA联合检测,以便尽可能减少假阳性,给临床对梅毒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实验室证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免疫印迹技术对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及分型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58例上消化道疾病的患者和20例无症状健康志愿者血清中的幽门螺杆菌空泡毒素(VacA)、细胞毒素(CagA)和尿素酶(Ureas)等Hp抗体。根据Hp抗体的表达情况将Hp感染分为Ⅰ型和Ⅱ型,并结合~(14)C呼气试验和胃镜检查进行分析。结果:慢性胃炎组、消化性溃疡组、胃癌组的HpⅠ型阳性率分别为66.7%、89.5%、100%,与对照组(25%)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慢性胃炎组、消化性溃疡组、胃癌组的HpⅡ型阳性率分别为20%、2.6%、0,慢性胃炎组HpⅡ型阳性率与对照组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消化性溃疡组、胃癌组HpⅡ型阳性率与对照组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发现随着病变恶性严重程度的增加,cagA/VacA的表达呈上升的趋势,尤其是VacA的表达,在慢性胃炎组、消化性溃疡组、胃癌组的阳性率分别为53.3%、81.6%、100%。结论:免疫印迹技术可应用于对Hp感染分型诊断,为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床旁头脉冲实验阳性(head impulse test,HIT)患者的前庭系统疾病的病因构成.方法 连续纳入我院神经内科门诊收治的105例HIT阳性的患者.根据临床特点、眩晕床旁检查、前庭功能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综合分析HIT阳性的病因构成.结果 105例HIT阳性患者中,单侧HIT阳性78例,双侧HIT阳性27例;前庭外周性疾病76例(72%),包括前庭神经炎35例,双侧前庭病13例,梅尼埃病12例,突发性耳聋伴眩晕7例,前庭神经鞘瘤4例,迟发性膜迷路积水4例,上半规管裂1例.前庭中枢性疾病15例(14%),包括后循环梗死5例,多发性硬化4例,颅底畸形3例,多系统萎缩2例,脑干肿瘤1例,未明确病因者14例(13%).15例HIT阳性的前庭中枢性疾病患者头颅MR均提示异常,其中11例呈双侧HIT阳性,出现神经系统缺损症状者12例,中枢性眼震6例,视跟踪异常4例,凝视性眼震4例,眼偏斜实验阳性2例,前庭自旋转试验提示前庭中枢性异常13例.结论 HIT实验阳性多数提示前庭外周性疾病.HIT实验阳性不能完全排除前庭中枢性疾病,尤其是双侧HIT阳性,需结合其他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9.
血型不规则抗体的检测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合型与游离型两种不规则抗体的检测在输血中的重要意义。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免疫试验检测不规则抗体。结果:在1100例申请输血的患者中,检测出结合型不规则抗体4例,其中男1例,女3例,阳性率分剐为0.22%和0.46%;游离型不规则抗体3例,男1例,女2例,阳性率分别为0.22%和0.31%。结论:对不规则抗体的检测应成为输血前检查的常规项目,对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保障输血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E6/E7 mRNA检查在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为意义不明确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患者中的分流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8月-2020年8月就诊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液基薄层细胞学(TCT)为ASCUS的患者,行(HPV)DNA检查、(HPV)E6/E7 mRNA检查,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