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减少密封瓶内抽取药物过程中药物的丢失量,提高用药剂量的准确性。方法将注射用头孢呋辛钠粉针剂100瓶随机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各50瓶,抽药时观察药液外渗的密封瓶数,抽药后用1ml注射器吸取密封瓶内残余药量并立即对比。结果改良组残余药量及药物外渗瓶数明显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组药液抽吸方法有效减少药物外渗及密封瓶内药物残余量,减少药液丢失量。  相似文献   

2.
卢桂华 《四川医学》2012,33(4):735-736
目的 探讨静脉治疗过程中影响药物剂量的护理因素及对策.方法 80例输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并采用双盲研究,收集原药瓶和输液器中的残留液计算残留药物剂量,对照组为护士日常输液流程,实验组为研究人员严格干预下输液流程.两组残留药物平均数进行t检验.结果 对照组残余药液平均含量为(0.9256±0.1189)g;实验组为(0.2654±0.0398)g(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静脉药物配制及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严格操作规程,可减少药液的残留.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有效减少尼莫地平输注中药液残留的方法.方法:将使用尼莫地平注射液的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输注尼莫地平注射液时,待茂菲氏滴管上段无药液流下,即更换药液瓶.实验组输注尼莫地平注射液时,待茂菲氏滴管上段无药液流下,下拉绿色针座插瓶针,使针头斜面至瓶塞口最低处,引出瓶内残留药液,再更换药液瓶.将2组取下的尼莫地平药液瓶启开后倒出瓶内残留药液于小药杯中,用1ml注射器抽取计量.结果:对照组药液瓶残留药液量为3.0±1.5ml,实验组药液瓶残留药液量为0.3±0.1ml,P<0.05.结论:更换药液瓶时采用实验组的方法,能有效减少药液瓶内残留药液,保证临床用药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去除药液泡沫的配药方法。方法将120例使用胸腺肽、黄芪注射液、参脉注射液的病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用空针抽吸药液后,将液体瓶斜放,针头进入液体中再推注药物;对照组采取传统配药方法,用空针抽吸药液后,针头进入直立的液体瓶内即推注药物;分别观察两种方法配制药物后产生泡沫的例数。结果实验组无一例泡沫产生,对照组全部产生泡沫,两组具有极显著差异性。结论配制容易发生泡沫的药液时,采用空针抽吸药液后,将液体瓶斜放,针头进入液休中再推注药物的方法,能有效去除药物泡沫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2种不同药液抽吸方法的密封瓶内残余药量,寻找在抽吸密封瓶药液过程中减少浪费的方法,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将患者治疗用的血栓通冻干粉针剂60瓶随机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各30瓶,用1ml注射器接4号针头吸取密封瓶内残余药量并立即记录、对比。结果:改良组残余药量明显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组药液抽吸方法有效减少气泡,密封瓶内药液量更少,减少药液浪费,提高了注射剂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多西他赛注射液配制方法改进后对残留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西药房80支多西他赛注射液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支,对照组采用传统法配制,研究组采用改进后方法配制,待药液洗净后,比较两组瓶内药液的残留量.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1mm≤药液残留量≤5mm的比例(17.5%)、(15.0%)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组药液残留量<1mm的比例(72.5%)明显高于对照组(55.0%),研究组药液残留量>5mm的比例(10.0%)明显低于对照组(25.0%),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改进配置方法后,能有效降低多西他赛注射液西林瓶残留的药液量,从而有助于提升配置成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寻求一种快速、准确、高效的真空包装密封瓶粉刺药物抽吸方法。方法对100瓶易溶于水真空包装的密封瓶粉剂药物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采用空气与溶媒同管注入溶解与抽吸一步完成(以下简称一步抽吸法),对照组先注入溶媒后注入空气溶解与抽吸分两步进行(以下简称两步抽吸法),比较两组药液平均抽吸时间及是否溢液。结果实验组一步抽吸法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一步抽吸法既节省操作时间又避免药液损失,减少输液微粒,确保输液安全,还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可明显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8.
护士是临床各类药物使用的具体实施者.在保证合理使用药物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任务.笔者在氨苄青霉素溶液配制取用过程中发现药液抽吸后密封瓶内仍剩余不等量的药液.选用超注射量的注射器,针头都可造成准确的给药剂量受到影响.结果既延误了治疗效果又造成了药物浪费,给病人带来经济损失及药效的降低.本文通过对两组护士在氨苄青霉素溶液配制取用过程中的观察分析,提出一些看法与同行讨论,现将观察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将治疗护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护士在氨苄青霉素配制取用过程中不加任何提示,按平时操作进行,配制取用100瓶氨苄青霉素;实验组护士在操作中给予提示注意,按标准严格执行.同样配制取用100瓶药液. 1.2 方法:两组均采用0.9%生理盐水作为溶媒,每瓶溶媒吸4ml,收集资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减轻患者注射时的疼痛程度,减少药物配制时间。方法将门诊注射真空密封瓶粉剂药物的患者共100人次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药物配制方法配制药物,待药物溶解后抽取药液进行皮下注射;观察组在抽取溶媒注入密封瓶后,不拔出注射器,操作者用左手食指和拇指固定针栓,右手握住针筒逆时针旋转,稍试松解注射器乳头与针栓连接处,使空气进入瓶内,瓶内压力恢复大气压状态,立即接紧注射器衔接处,溶解药物后进行皮下注射。观察两组患者注射时局部疼痛发生情况及药物配置所需时间。结果观察组注射时的疼痛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1)药物配制时间显著减少(P<0.01)。结论改良后的药物配制方法能有效降低患者注射时的疼痛程度,减少药物配制时间。  相似文献   

10.
注射器抽吸密封瓶内药液方法的改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注射器抽吸密封瓶中的药液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传统的抽吸方法因多种原因常会出现残留药液.为减少密封瓶内的残留药液,自1998年以来,我们采用改良法抽吸,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苄星青霉素粉剂溶解无残留抽吸方法。方法:将200例进行苄星青霉素肌内注射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改良法进行溶解抽吸,即在溶解后的苄星青霉素安培内的液面上注入等量空气,然后在液面下缓慢抽吸药液;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溶解抽吸,并对两种方法所产生的液体残余量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溶解时间快,药液混合均匀、无泡沫,能使药液一次抽吸干净无残留,保证了药液有效浓度。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苄星青霉素抽吸法简单易行,可节约配制时间,能使药液一次抽吸干净无残留,减少了药物浪费,提高了用药剂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在静配中心应用密闭式药物配制和转运系统(closed-system drug transfer device,CSTD)对细胞毒性药物在工作环境中污染残留量的影响。 方法 利用环磷酰胺为示例药物,通过WIPE采样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检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静配中心配制舱内环境中环磷酰胺残留量。在常规配制方法配药的一个工作日配药结束时清理前、清理后以及连续应用3周CSTD进行配药工作后,分别进行3批采样。采样位置包括3个生物安全柜(BSC)操作台面、转运小推车、出舱台等19个位置。比较3批样本中环磷酰胺的残留量。 结果 常规配药清理去污前各监测点中位值为1.30(IRQ:0.24,2.60)ng/cm2,去污后中位值为0.22(IRQ:0.08,0.53)ng/cm2,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STD系统配药后,各监测点中位值为0.06(0.02,0.88)ng/cm2,明显低于常规方法去污前(P<0.001),也低于常规方法去污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9)。 结论 应用CSTD可有效减少细胞毒性药物在配制转运过程中的渗漏污染,从而显著减少相关医务人员的毒性药物职业暴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两种保留灌肠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需保留灌肠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使用传统保留灌肠法,实验组应用输液式保留灌肠法。结果:药液在肠内存留时间,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对照组药液外溢高于实验组;实验组满意度、治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输液式保留灌肠法,能够使药液在肠内存留时间延长,药液外溢减少,患者满意度提高,临床效果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两种保留灌肠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需保留灌肠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传统保留灌肠法,实验组应用输液式保留灌肠法比较两组灌肠后药液在肠内存留时间、药物外溢情况、患者满意度、临床效果。结果药液在肠内存留时间,实验组高于对照组;药液外溢:对照组高于实验组;患者满意度:实验组100%,对照组60%;治愈率:实验组80%,对照组16.7%。结论输液式中药保留灌肠法,能够使中药药液在肠内存留时间延长,药液外溢减少,患者满意度提高,临床效果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型排气法在精密过滤输液器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中随机抽取采用一次性精密滤过输液器直立软袋输液100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采用"∽"型排气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排气方法,对2组患者次排气成功率、排气时间及药液滴出量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的排气一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排气所有的平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排气时的药液滴出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型排气法能提高一次排气成功率,节省排气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药液浪费,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李春丽  廉玉萍 《包头医学》2014,38(4):234-235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不同注射方法对冠脉综合症患者皮下出血的影响.方法:将230例使用低分子肝素患者,采用随机数学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15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注射法,实验组采取改良注射法.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注射低分子后致皮下出血的情况.结果:实验组皮下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皮下注射法可有效减少患者皮下出血发生率,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①目的探讨输液管冲洗后残留药液对下一组药物的影响。②方法对300例需要冲洗输液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43例和对照组157例。观察组采用合适的冲管剂量(44mL),并在输液途中加强观察与记录;对照组按传统模式进行输液管冲洗。③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冲洗输液管方法药液残留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④结论采用改进冲洗输液管液方法,能使被冲洗药液的残留量无限接近于零,避免残留药液与下一组药液产生配伍禁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六西格玛管理模式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管理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该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2018年3月至2020年2月的医务人员和2400例药方进行研究,对照组为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的30例医务人员和1200例药方,实施常规管理方式;观察组为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的30例医务人员(与对照组为相同医务人员)和1200例药方,实施六西格玛管理方式.比较两组配药情况、配药质量、不良事件发生率和管理质量.结果 观察组配药量多于对照组,审方时间、配药时间和配药后送至科室所用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配药质量和管理质量提高,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P<0.05).结论 六西格玛管理模式可提高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配药质量,减少药物配制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管理工作水平与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用二种不同的配药方法 ,配制后药液外观的改变。寻找避免某些易产生泡沫的注射液 ,配制后产生长时间不消散泡沫的方法。方法 用二种不同的方法 ,将容易产生泡沫的注射液 ,加入葡萄糖及生理盐水注射液。第一种方法 :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注射液瓶垂直放置 ,针头全部插进瓶内 ,但针尖仍距离液面 2~ 3cm ,将药物注入瓶内。第二种方法 :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注射液瓶倒置 ,针头插进溶液中 ,将药物注入瓶内。结果 第一种加药方法配制药液产生泡沫 ,且长时间不消散。第二种方法配制药液不产生泡沫。结论 第二种配药方法优于第一种方法 ,可避免因药液产生泡沫而导致病人及家属产生恐惧心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比亚芬联合两种保留灌肠方法治疗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疗效。方法将40例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比亚芬药液使用经改良后的输液器作为灌肠导管,使药液滴注的灌肠方法);对照组(比亚芬药液使用原厂配置的灌肠器中的导管为灌肠导管,经推挤的灌肠方法)。结果比亚芬联合两种灌肠导管材料使用比较中,实验组在灌肠过程中疼痛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比亚芬联合两种灌肠疗效中,实验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比亚芬联合改良后的灌肠导管采用滴注保留灌肠法提高了灌肠的治疗效果,减少了放射性急性直肠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