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健康人群的中医体质特点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亚健康状态人群的中医体质特点,为亚健康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个体身心健康调查量表>对广州、成都、杭州、上海、北京等市体检人群进行调研,时所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纳入分析的838例亚健康人群中,30~39岁年龄段人群所占比例(36.4%)最高,大专以上高学历人群为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组成部分(占59.2%),亚健康状态中以疲劳、失眠、疼痛为3大常见症状(占52.3%).亚健康人群中医体质以偏颇质为主(613例,73.2%),而偏颇质以阳虚质(178例,21.3%)最为多见,其次为气虚质120例(14.3%)与阴虚质82例(9.7%).亚健康人群与健康人群在社会应对能力评分、生存质量评分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亚健康状态以30~39年龄段、高学历、脑力劳动者为高发人群,以疲劳、失眠、疼痛为常见状态,而且亚健康状态人群心理状态趋向不稳定、应对方式以消极为主,并已影响该人群的整体生存质量,提示制定亚健康干预方案时需注重疲劳、失眠、疼痛状态的重点干预.运用中医方法进行预防性干预时,应根据其体质特征多为阳虚质、气虚质采用相应的调整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统计杭州地区男性出租车司机中医体质的分布频率.方法 运用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进行中医体质学问卷设计.采用单位典型抽样和入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由经过培训的临床中医师或具有中医学知识背景的研究生实施横断面现场调查.结果 此次调查有效问卷为481份,应答率96.2%.中医体质分型中,以平和质类型居多,占51.35%;其后依次为湿热质(40.33%),痰湿质(30.98%),气郁质(20.17%),气虚质(12.06%),瘀血质(8.52%),阳虚质(8.11%),阴虚质(6.24%),特禀质(0.62%).随着年龄和驾龄的增加,平和质比例明显下降,湿热质、痰湿质、气虚质、阳虚质、瘀血质比例明显增加.结论 在男性出租车司机中,平和质较社区居民所占比例高,偏颇体质中湿热质、痰湿质、气郁质居多.年龄和驾龄影响着体质的分布.  相似文献   

3.
1 003例中医体质类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初步了解安徽省自然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状况。方法:采用标准化的9种中医体质量表对1 003例自然人群实施横断面现状调查。结果:平和质561例,单纯偏颇体质247例,兼夹偏颇体质195例。8种偏颇体质总的分布状况是,气虚质最多(235例,单纯气虚质与兼夹体质中气虚质例数之和,下同),其次为湿热质(128例)、气郁质(122例)、痰湿质(80例);阳虚质(71例)、阴虚质(52例)和瘀血质(42例)最少,阴虚质与瘀血质主要出现在兼夹体质中。结论:9种体质在人群中的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兼夹体质在人群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相似文献   

4.
青海地区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青海地区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状况,为青海地区开展中医体质研究提供可借鉴的依据。方法对青海地区的自然人群采用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结合的形式开展研究。结果493例调查者中,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情况:平和质131例(26.6%)、气虚质60例(12.2%)、阳虚质70例(14.2%)、阴虚质51例(10.3%)、痰湿质47例(9.5%)、湿热质42例(8.5%)、瘀血质50例(10.1%)、气郁质27例(5.5%)、特禀质15例(3.0%)。结论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瘀血质、痰湿质依次位居偏颇体质的前五位,并有随着海拔的升高,阴虚质、瘀血质、痰湿质呈现增高的趋势。说明青海地区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有一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分析公务员亚健康中医体质特征,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应用<亚健康自评量表>、<中医体质量表>对广东省公务员进行大样本的整群随机抽样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 (1)亚健康者和健康者的偏颇体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健康人群较易具有偏颇体质的倾向.偏颇体质频数以气虚体质居首位;(2)亚健康公务员中医体质分布以单一体质为多(36.4%),以气虚质比例(12.9%)居首位,但复合体质也不少(27.3%).复合体质以2种复合体质多见(6.4%).从亚健康公务员复合体质的频数来看,各种中医体质均容易与气虚质合并.按复合体质分布由大到小排序,排前三位的复合体质为气虚兼阳虚质(2.5%)、气虚兼气郁质(2.1%)和气虚兼痰湿质(1.3%).结论 进行亚健康状态中医体质辨识和分类研究,掌握亚健康中医体质特征,将为系统化干预亚健康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某军校首批预选卫生士官中医体质状况和类型特征,为推进和保障预选士官学员教育提供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的支持。方法按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采用横断面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某军校531名首批预选卫生士官进行中医体质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其与地方院校大学生的体质差异以及兼夹体质情况。结果531名被调查者中,按偏颇体质标准分最大值法,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分别为285、66、15、39、37、44、11、20、14例。平和质与8种偏颇体质呈负相关,偏颇体质之间呈正相关。体质相兼的前3位是气虚质与痰湿质、气虚质与阴虚质、阴虚质与痰湿质。偏颇体质的前4位是气虚质(156例)、痰湿质(124例)、湿热质(114例)、阴虚质(95例)。结论首批军校预选卫生士官学员中,64%为单纯体质和“基本是”单纯偏颇体质,36%为兼夹体质,兼夹体质现象客观存在。其中气郁质、痰湿质明显低于全国部分地区和同龄大学生人群的水平,军校培养模式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长期噪音环境下军队外场机务人员中医体质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长期噪音环境下军队外场机务人员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状况,分析其特点及规律,为中医防病治病,服务基层,提供指导依据。方法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制作《军队外场机务人员中医体质类型调查表》,采用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对驻甘、驻京、驻闽部队外场机务人员进行中医体质调查与分类。结果 708例调查者中平和质391例(55.2%),偏颇体质317例(44.8%),其中气郁质101例(14.3%)、阴虚质91例(12.9%)、血瘀质47例(6.6%)、痰湿质29例(4.1%)、气虚质18例(2.5%)、湿热质16例(2.3%)、阳虚质10例(1.4%)、特禀质5例(0.7%)。按工作年限进行亚组分析发现,随工作年限增长,平和质比率下降(80.1%与38.3%与10.6%),偏颇质比率升高(19.9%与61.7%与89.4%)。结论噪音环境下军队外场机务人员中偏颇体质的总体发生率较高,且随着外场工作年限的延长,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为阴虚质、气郁质、血瘀质和痰湿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中医兼夹体质类型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收集974例被调查者的中医体质临床流行病学资料,根据偏颇体质标准分最大值将样本分为9种体质类型;统计9种体质类型的相关系数矩阵;对每个样本的9种体质类型标准分分别进行分级,采用交叉表法考察每两种体质的兼夹情况;根据9种体质类型标准分的分级结果,将每个样本的体质类型转换为一个9位数的三进制代码,考察3种以上体质的兼夹情况。结果:974例被调查者中,按偏颇体质标准分最大值法,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分别为227、148、218、102、31、81、44、97、26例。平和质标准分与每种偏颇体质标准分呈显著负相关,每两种偏颇体质标准分呈显著正相关。交叉表法显示一种偏颇体质常与另一种偏颇体质相互兼夹,其中气虚质与阳虚质、气虚质与阴虚质、阴虚质与阳虚质相兼的例数排在前3位。974例观察对象的体质类型共形成465种代码,提示465种体质类型,259例为单纯体质,130例"基本是"某种单纯体质,585例为两种或两种以上兼夹体质。结论:交叉表法可反映两种体质的兼夹情况,数字代码法可以反映3种以上体质的兼夹情况。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原发性高血压的早期防治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总危险的重要基础.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中医体质是一种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1].通过分析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特点,可以了解不同中医体质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易患程度,...  相似文献   

10.
香港地区1022例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香港地区一般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状况,分析香港地区不同社会人口学人群体质类型的特征。结论针对香港地区一般人群,填写"中医体质调查表"收集数据,应用判别分析法判定个体体质类型,利用χ2检验分析其中医体质类型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香港地区一般人群中平和质占46.77%、8种偏颇体质占55.24%;8种偏颇体制中居于前3位的体质类型是阳虚质(9.88%)、气虚质(9.59%)及湿热质(8.22%);不同的体质类型构成比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香港地区一般人群中约1/2人群为平和体质,约1/2为偏颇体质,偏颇体质中阳虚质、气虚质及湿热质较多见。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人群的体质特点不同。  相似文献   

11.
乳腺增生病中医体质类型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增生病及其证候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运用中医体质量表进行中医体质调查。调查对象472例,其中乳腺增生病例组336例,非乳腺增生对照组136例。结果:病例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依次为气郁质(31.85%)、平和质(22.32%)、气虚质(12.2‰)、阴虚质(11.01%)、阳虚质(9.52%)、瘀血质(4.76%)、湿热质(3.27%)、特禀质(2.68%)、痰湿质(2.3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36例乳腺增生病中.肝郁气滞证、痰瘀互结证和冲任失调证分别为195(58.04%),87(25.89%),54(16.07%)例。不同证型的中医体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郁气滞证和痰瘀互结证患者均以气郁质为主.气郁质比例分别为37.95%和29.89%;冲任失调证患者则以平和质和气虚质为主,分别占22.22%和20.37%。结论:乳腺增生病发病及其发病后的证候类型与体质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信息技术对广州市越秀区白云街社区15岁以上居民进行中医体质类型状况调查,分析该社区居民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获得9种中医体质类型在人群中的评估转化分数数据。方法: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依托自主研发的社区人群中医体质分析系统,采用系统抽样和调查问卷方法实施调查。结果:白云街社区居民9种中医体质类型的构成比前3位为平和质(40.7%)、阳虚质(13.8%)、气虚质(11.4%),其转化分数均值前3位为平和质(58.70±15.10)、气虚质(32.33±17.92)、阳虚质(29.89±20.85),两者与全国同类调查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性别、年龄的体质类型构成比不同,有统计学差异(P〈0.05);平和质中具有偏颇体质倾向者占33%,不同性别的偏颇体质倾向类型构成比不同,但无统计学差异(P=0.357)。结论:白云街社区15岁以上居民的中医体质类型为平和质占40.7%,其它8种偏颇体质占59.3%,偏颇体质中以阳虚质和气虚质多见,两者比其它偏颇体质的明显度高;不同性别、年龄的体质特点不同;平和质人群中约有1/3具有不同类型的偏颇体质倾向,男女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6):127-130
目的基于我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及既往史,来探讨中医体质与慢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一般人群样本10 381例,填写标准化的中医体质量表,采用判别分析法判定个体体质类型,并记录既往史,以10种慢性病种分组,采用χ~2检验分析比较各亚组构成比的差异。结果我院体检的慢性病患者以平和质为多。偏颇体质中,高血压病患者主要是气虚质(10.3%)、阳虚质(8.7%)、湿热质(8.5%)、痰湿质(8.2%);糖尿病患者是阳虚质(9.4%)、痰湿质及湿热质(9.1%)、气虚质(8.5%);高脂血症患者是痰湿质(12.7%)、气虚质(10.1%)、湿热质(10.0%)、阳虚质(9.4%);脂肪肝患者是湿热质(13.5%)、阳虚质(13.1%)、痰湿质(12.1%);肿瘤患者是气虚质及阳虚质(13.8%)、湿热质(10.1%)、气郁质及阴虚质(7.3%);冠心病患者是气虚质(14.8%)、痰湿质(10.2%)、阳虚质(7.8%);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是阳虚质(21.0%)、湿热质(11.9%)、痰湿质(9.5%);肥胖症患者是痰湿质(18.4%)、气虚质(12.2%)、湿热质(11.6%);骨质疏松患者是阳虚质(23.4%)、气虚质(16.4%)、痰湿质(8.8%);支气管哮喘是阳虚质(20.5%)、气虚质(12.2%)、痰湿质(10.9%)。不同慢性病中医体质构成比例不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慢病中医体质分布不同,偏颇体质与慢病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中国一般人群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描述上海市曹杨社区居民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方法:通过对上海普陀区曹杨社区居民进行抽样调查,采用标准化的中医体质量表测评各体质类型的得分,应用判别分析法判定各体质类型,分析一般人群的体质类型的分布规律,采用X2检验比较各亚组体质构成比的差异.结果:曹杨社区一般人群中,平和质占44.4%,偏颇体质占55.6%;8种偏颇体质中居前三位的体质类型是:阳虚质(9.3%)、气虚质(8.2%)、阴虚质138例(7.5%).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类型构成比不同,差别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一般人群中约2/5的人群为平和体质,约3/5的人群为偏颇体质;偏颇体质中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多见;不同年龄、性别的体质构成比不同.  相似文献   

15.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的特点和中医体质基础理论,提出了基于C/S模式的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了系统功能模块.以青春期女性为研究实例,实现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有效地解决了调查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和可视化表达问题.最后,通过实际应用,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甲亢和甲减中医体质类型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简称甲亢)和甲状腺机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状况。方法采用中医体质量表与评定表对117例甲亢患者和172例甲减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并对甲亢、甲减2组兼夹偏颇体质进行比较。结果甲亢中医体质出现频次依次为气郁质63次、阴虚质41次、气虚质37次、平和质28次、痰湿质28次、阳虚质25次、湿热质15次、瘀血质9次、特禀质7次;甲减中医体质出现频次依次为气虚质91次、阳虚质82次、气郁质58次、阴虚质49次、痰湿质46次、平和质29次、湿热质25次、瘀血质15次、特禀质13次。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2组患者均以兼夹复合体质类型为主。结论甲亢、甲减中医体质分布有一定规律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在华留学生的健康状况,为开展在华留学生的中医体质调查提供借鉴。方法:文献研究法。结果:结论:对来华留学生的健康状况研究尚未深入,多集中在现状调查阶段,健康干预较少,效果不显著;关于中医体质辨识与健康教育尚在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18.
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寻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的信息化管理与自动统计分析的有效解决途径。方法:利用数据库技术与可视化技术,结合流行病学研究特点和中医体质基础理论,设计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信息系统的总体框架。以青春期女性为研究实例,实现系统的总体设计。最后,通过具体调查工作的实际使用,验证系统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结果:本系统实现了调查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和可视化表达,获取了受调人群中医体质的分布规律、状况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为未来跟踪调查工作提供了基本依据。结论:本系统能够为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提供良好数据管理与分析平台。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杨浦区127例老年失眠患者体质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并分析老年失眠患者中医体质的类型。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抽取上海杨浦区某社区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填写“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和“中医体质量表”,对上海市杨浦区某社区失眠老年人的体质类型进行调查。结果:(1)失眠老年人和正常老年人的偏颇体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失眠患者具有偏颇体质的倾向。偏颇体质中虚性体质较多,其中阳虚质、气虚质最多,且单纯体质中也以此两种体质最多。(2)从性别上看,老年失眠人群中女性血瘀质、气郁质比例较男性高;从年龄上看,年龄越高,虚性体质所占的比例越大。(3)失眠老年人中中医体质分布以兼夹体质为多(74.8%),其中气虚质最易与其他体质发生合并。结论:失眠状态中医体质辨识和分类研究可以为制定系统化干预失眠的措施提供进一步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了解青海省高原地区自然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状况,以及不同年龄、职业、婚姻状况等对其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的影响。为根据该地区自然人群体质类型分布状况和趋势积极预防、治疗相关疾病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方向。方法:采用标准化的9种中医体质量表对300例自然人群实施横断面现状调查。结果:平和质42例,单纯偏颇体质19例,兼夹偏颇体质194例。8种偏颇体质总的分布状况是,气虚质最多(98例,41.53%)(单纯气虚质与兼夹质中气虚质例数之和,下同),其次为阳虚质(77例,32.63%),阴虚质(68例,28.81%),痰湿质(65例,27.54%),气郁质(66例,27.97%),湿热质(56例,23.73%),平和质(42例,17.80%),瘀血质(40例,16.95%),特禀质(33例,13.98%)。根据性别、婚姻状况、年龄的不同又有分布的不同。结论:青海省高原地区自然人群的9种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人群中的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兼夹体质在人群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气郁质依次位居偏颇体质的前五位。高原环境、性别因素、婚姻状况、年龄增长、饮食习惯等都是导致高原地区人群体质特点的重要因素。因时、因地、因生活环境和自身情况等多方面综合分析自身体质,辨体质扶正纠偏,是最终达到阴平阳秘的平和质,提高生活质量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