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二甲肼诱导大鼠肠癌过程中端粒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成秋  陈雯  张桥 《肿瘤》2000,20(3):174-176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激活时间及它们的因果关系。方法 利用1,2-二甲肼诱导大鼠肠癌发生的模型,半定量观察端粒酶活性在肠癌发生过程中动态变化情况。结果 本研究用1,2-二甲肼成功地诱导大鼠肠癌发生的模型,诱癌率达57.69%。端粒酶在肠癌诱导的第5周明显增高,到15周肠癌形成对达到最高峰,以后维持在高水平。炎性病灶内端粒酶活性未见增高。结论 端粒酶的激活发生在肠癌形成的早期,到癌形  相似文献   

2.
螺旋藻对二甲肼诱导SD大鼠肠癌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螺旋藻对二甲肼诱导SD大鼠肠癌的保护作用陈锋,钟小明,杨杏芬,冯坚持,张桥(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劳卫教研室510089)目前,在西方国家大肠癌已成为第二位最常见的肿瘤死因。世界结肠癌发病率每年递增2%,我国大肠癌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长,故肠癌防治已成为刻不容...  相似文献   

3.
螺旋藻对二甲肼诱导SD大鼠肠癌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继前螺旋藻可以抑制接触致癌剂动物大肠细胞增生及癌前病变向肠癌转化的研究,本文报道进一步研究螺旋藻对大肠癌发病率的影响及其机理。将140只sD雄性大鼠分为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螺旋藻低剂量保护组(150mg/kg)和螺旋藻高剂量保护组(1500mg/kg)。从第1周开始给阳性对照组和保护组腹腔注射二甲肼(DMH)(2Omg/kg×24次),同时予保护组饲喂螺旋藻干粉,分别于第9、13、16、21和24wk每组处死5动物。观察淋巴细胞UDS、NK细胞活性、肠癌发生率和病理组织学表现。结果表明:保护组动物肠癌出现时间比阳性对照组推迟5wk,总发癌率显著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螺旋藻保护组在第9、13、16wk(NK细胞活性)较高,晚期活性降低,各级间Nk细胞活性无显著差异。但在动态观察时见螺旋藻有延缓NK细胞活性下降趋势。在第9、13、16wk螺旋藻保护组UDS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P<0.01).而在第21、24wk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4.
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un-clear-antigen,PCNA)又称周期素,由Miyachi等在1978年发现提纯[1]。主要分布在增殖细胞、促有丝分裂剂刺激转化的淋巴细胞,以及实体肿瘤中有增殖能力的细胞。PCNA是DNA多聚酶a的辅助蛋白,是DNA合成必不可少的因子,同时也是一种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它的表达和合成与细胞增殖活性密切相关,已开始用于肿瘤动力学研究[2~10]。一、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1.PCNA的一般性质PCNA是一种酸性核蛋白,含有261个氨基酸,其中酸性氨基酸数目明显多于碱性氨基酸数目,等电点PI=4.8,分…  相似文献   

5.
应用增殖细胞核抗原/周期素(PCNA/cyclin)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对43例肺癌组织中PC-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显示:PCNA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肺癌的分级、分期呈正相关(P<0.01),淋巴结转移阳性组PCNA的表达率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P<0.05)。其中2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2~96月,结果显示PCNA高表达与死亡率呈显著负相关。提示检测肺癌组织中PCNA的表达对肿瘤的分级、分期、预后以及生物学行为的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垂体瘤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对90例垂体瘤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进行检测,发现PCNA指数随肿瘤体积的增大而增高,复发组垂体瘤PCNA增殖指数明显高于非复发组(P〈0.01),且同一病人复发肿瘤较初发肿瘤的PCNA指数明显增高(P〈0.05)。结果表明PCNA指数可作为垂体腺瘤侵袭性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增殖细胞核抗原在胃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ABC法),对胃肿瘤组织切片(胃腺瘤性息肉10例,胃癌94例)中PCNA含量进行半定量检测,观察其与胃肿瘤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胶质瘤中朊病毒蛋白(PrP)表达的生物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对45例胶质瘤中PrP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进行定量研究和相关性分析.结果PrP和PCNA在各级胶质瘤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Ⅰ-Ⅱ级、Ⅲ级和Ⅳ级阳性细胞吸光度分别为10±3.7、21±6.8、24±6.5和12±4.0、29±7.2、34±7.9,除Ⅲ级与Ⅳ间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Ⅰ-Ⅱ级、Ⅲ级和Ⅳ级阳性细胞吸光度分别为10±3.7、21±6.8、24±6.5和12±4.0、29±7.2、34±7.9,除Ⅲ级与Ⅳ级间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Ⅰ-Ⅱ级与Ⅲ级、Ⅳ级间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rP表达的程度与胶质瘤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与PCNA的表达呈正相关(r=0.73、P<0.001).结论PrP在判断胶质瘤组织学分级和预后上有较重要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急性白血病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细胞的增殖活性及其在白血病预后判断上的作用。方法 运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检测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 PCNA在ALL和ANLL中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ALL和ANLL中PCNA表达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28% ̄95%和26% ̄96%。急性白血病中PCNA阳性细胞百分率与患者骨  相似文献   

11.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55例乳腺癌和13例乳腺良性病变的增殖细胞抗原,结果PCNA增殖指数在乳腺癌为0%-81%,在乳腺良性病变为0%-68%,乳腺癌中也腺良性病变。在乳腺癌中PCNA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组织蛋白酶D间质表达呈正相关,与CathD实质表达,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不同分子类型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51例乳腺癌组织中Ki67、PCNA的表达情况,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分析Ki67、PCNA在不同分子类型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不同分子类型中Ki67与PCNA表达的相关性及其分别与原发肿瘤直径、腋窝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组织学分级的相关性;采用生存分析法,分析Ki67、PCNA对乳腺癌预后的意义。结果Luminal型、HER-2型及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Ki67、PCNA表达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3.722,P=0.155;)(X^2=5.135,P=0.077)。Ki67与PCNA总体呈正相关(r1=0.348,P=0.000),在Luminal型中呈正相关(r3=0.467,P=0.000),而在HER-2型、三阴性乳腺癌中无相关性(P〉0.05)。Ki67表达强度与原发肿瘤直径、腋窝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学分级在Luminal型乳腺癌呈正相关性(r1=0.180,P:0.017;rs=0.236,P=0.002;0=0.156,P=0.039),而在HER-2型及三阴性乳腺癌中无相关性(P〉0.05)。PCNA表达强度与Luminal型乳腺癌的腋窝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性(r1=0.166,P=0.028),与HER-2型乳腺癌的原发肿瘤直径呈负相关性(r1=-0.342,P=0.020),与其他病理因素均无相关性(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腋窝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对乳腺癌患者无瘤生存有影响(HR=4.431,95%CI:1.787~10.984;HR=2.492,95%C,:1.032~6.018),亚组分析显示腋窝淋巴结、PCNA对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无瘤生存有影响(HR=3.930,95%C1:1.343~11.501;HR=2.401,95%C1:1.044—5.52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腋窝淋巴结转移是总体和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HR=3.780,95%CI:1.461—9.775;HR=3.403,95%CI:1.150~10.075)。结论Ki67和PCNA对评估Luminal型乳腺癌预后有一定指导意义,而对HER-2型和三阴性乳腺癌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在胸腺瘤中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18例良性胸腺瘤、20例侵袭性胸腺瘤和16例胸腺癌标本cyclinD1、PCNA。结果:在3组胸腺肿瘤中cyclinD1阳性表达分别为5/18(27.78%)、13/20(65.00%)、14/16(87.50%)(P〈0.05);PCNAⅢ-Ⅳ指数分别为:5/18  相似文献   

14.
张英辉  盛剑秋  耿洪刚  武子涛  李爱琴  李世荣 《癌症》2009,28(11):1181-1185
背景与目的: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结直肠癌中有较高的表达。长期使用COX-2抑制剂可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等消化道肿瘤的发病危险性。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是细胞异常增殖的重要标志物。本研究检测了COX-2及PCNA蛋白在正常结直肠肠黏膜、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腺瘤和FAP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COX-2在FAP肿瘤发生过程中的意义,以及与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对2004年11月至2007年7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经肠镜跟踪检查的11个FAP家系中,收集腺瘤组织36例,癌组织32例,以健康查体者结肠镜活检的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34例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检测COX-2、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COX-2在正常结直肠黏膜、FAP腺瘤和癌组织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34)、80.6%(29/36)、93.8%(30/32),PCNA指数分别为17.79±7.49、34.47±10.57、71.75±9.22。与正常结直肠黏膜比较,FAP腺瘤和癌组织中COX.2、PCNA表达均升高(P〈0.01)。PCNA表达在FAP癌组织中显著高于FAP腺瘤(P〈0.01)。FAP腺瘤中PCNA表达在COX-2阳性者显著高于COX-2阴性者(P〈0.01)。结论:正常结直肠黏膜、FAP腺瘤、FAP癌组织中COX.2、PCNA表达呈逐步升高趋势,COX-2在FAP腺瘤的形成、结直肠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OX-2、PCNA的检测对研究结直肠肿瘤癌前病变及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Human DNA replication and repair is a highly coordinated process involving the specifically timed actions of numerous proteins and enzymes. Many of these proteins require interaction with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 for activation within the process. The interdomain connector loop (IDCL) of PCNA provides a docking site for many of those proteins, suggesting that this region is critically important in the regulation of cellular function. Previous work in this laboratory has demonstrated that a peptide mimicking a specific region of the IDCL (caPeptide) has the ability to disrupt key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between PCNA and its binding partners, thereby inhibiting DNA replication within the cells. In this study, we confirm the ability of the caPeptide to disrupt DNA replication function using both intact cell and in vitro DNA replication assays. Further, we were able to demonstrate that treatment with caPeptide results in a decrease of polymerase δ activity that correlates with the observed decrease in DNA replication. We have also successfully developed a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 assay to validate the disruption of the PCNA-pol δ interaction with caPeptide.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藏药独一味胶囊对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大鼠动脉管壁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antigen,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PTCA模型组(同时设右侧相同部位的颈总动脉为正常对照)、独一味胶囊0.50、1.25、2.50g/kg组、阳性对照组(丹参片1.0g/kg),共5组,每组8只。各组动物灌胃给予相应药物第5天后行PTCA术,建立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PTCA术后继续给予相应药物28 d后取损伤节段颈总动脉,常规病理切片后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测定PCNA的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管壁PCNA表达极少或无表达。模型组动脉内膜PCNA表达的阳性率为33.71%;独一味胶囊0.50、1.25、2.50g/kg组动脉内膜PCNA阳性率依次为28.00%、27.83%、27.33%,与模型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独一味胶囊可显著抑制PCNA的表达,可能是预防大鼠颈动脉损伤后再狭窄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与一些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免疫组化ABC法回顾性分析1964年1月~1994年12月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开胸探查术后或纤维支气管镜活检术后单纯放射治疗的95例非小细胞肺癌的PCNA表达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均有PCNA表达,PCNA指数(PI)值平均为0.523,统计分析PI值与NSCLC原发灶所在部位、分型、分化、分期、放射敏感性及预后均无相关性,(P>0.05),但在分期分析中,有随分期愈晚,PI值逐渐增加的趋势。结论PCNA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原发部位、分型、放射敏感性及预后无明显相关性;与分期、分化的相关性有待继续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乳腺增生症组织中表达的意义及其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结合图象分析技术对根据Page标准分为 3级的 44例乳腺增生症(FCD)及 2 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IDC)患者及 5例正常乳腺组织 (NMB)中的PCNA表达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PCNA含量按NMB、乳腺增生症Ⅰ级 (FCD1)、FCD2 、FCD3 及IDC的顺序递增 ,除FCD1与NMB组外 ,其余相邻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PCNA含量增加是乳腺上皮不典型增生的一个重要特征 ;2 )PCNA的定量测定可以较为客观地评价乳腺上皮的增生程度及良、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