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24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是由隐球菌属中的新型隐球菌及其变种引起的中枢神经真菌感染,早期诊断困难,预后严重。我院1978~1995年共收治隐脑24例,其中21例入院时误诊,误诊率87.5%,现分析误诊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2.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影像学及转归之间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症状、影像学、治疗和转归之间的关系。方法  1994~ 2 0 0 3年确诊隐球菌性脑膜炎 12例 ,并分析其相关资料。结果 大部分患者以头痛呕吐为首发症状。入院初诊多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或病毒性脑膜炎。多次腰穿行脑脊液检查隐球菌墨汁染色阳性。 3例病情好转出院 ,余 9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或死亡。结论 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均缺乏特异性 ,脑脊液检查是确诊的最好的指标 ,早期诊断及联合治疗对疾病的转归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强  陈娟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4):8372-8372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47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7例患者中存在基础疾病者35例;从入院到确诊所需时间1 d~27周;37例误诊;37例脑脊液墨汁染色阳性,26例乳胶凝集试验全部阳性;颅内压显著增高≥350 mm H2O者25例。结论发现病程≥3个月、基础疾病≥3种、颅压≥400 mm H2O、出现意识障碍或脑积水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陈莹  程琼  林松龄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9):4687-4688
目的总结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误诊原因,以提高诊断率。方法对20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曾误诊为结模性脑膜炎10例,病毒性脑膜炎2例,脱髓鞘脑病3例,肾性脑病1例,狼疮脑病1例,血管性头痛3例;均经脑脊液病原学检查确诊。结论脑脊液病原学检查是隐球菌性脑炎诊断金标准,反复检测、应用多种病原学检测方法可提高诊断率;对临床表现、脑脊液常规与生化、影像学检查的综合分析有利于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误诊原因,并提出防范误诊措施。方法对城固县医院收治的曾误诊的4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例均以头痛起病,早期诊断为紧张性头痛或头痛待查,病程中出现发热,3例伴恶心、呕吐,1例伴咽痛、咳嗽,3例脑膜刺激征阳性,3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脑脊液检查示压力230~350 mm H_2O,入城固县医院后误诊为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及上呼吸道感染各1例。4例经脑脊液墨汁染色检出新型隐球菌确诊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确诊后予相应治疗,3例治愈,1例转院后2 d死亡。结论近年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率有升高趋势,临床应注意与病毒性脑炎等疾病相鉴别。对于疑似该病患者需多次行脑脊液墨汁染色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或使用乳胶凝集法检测脑脊液或血清中抗原,以早期诊断并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提高对新型隐球菌所致肺部感染和脑膜炎的病原学鉴定、临床表现及其危害性的认识,回顾性分析1例不典型新型隐球菌肺炎和2例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经过、治疗反应及转归。方法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例新型隐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发现1例不典型新型隐球菌肺炎患者免疫力正常,肺部感染仅表现为左肺上叶占位性病变,但是在妊娠期和剖宫产后占位有增大趋势。2例脑膜炎患者均为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其中1例脑膜炎患者无明显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症状。质谱是鉴定新型隐球菌的快速手段。结论新型隐球菌肺炎易于与感染、肿瘤、结核相混淆,容易误诊,应加以鉴别;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中枢症状有时不典型,容易漏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隐球菌脑膜炎是由新型隐球菌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近年来,隐球菌脑膜炎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据报道,隐球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占隐球菌感染的80%,此病常进行性加重,预后不良,死亡率较高。因此,早期、快速诊断、及时治疗是降低隐球菌脑膜炎病死率的关键。我科2011年9月收治新型隐球菌脑膜炎1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24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汝芬  肖向莉 《临床荟萃》2007,22(7):506-506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真菌病,其发病隐匿,临床表现复杂,极易误诊。现就我院2000年至2005年24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误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沈海滨 《临床医学》2010,30(4):58-59
目的总结分析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46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临床及预后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例患者中合并其他疾病者21例,占45.7%;15例患者在病前有明确的鸽子接触史,占32.6%;有误诊史1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系统治疗,有3例患者入院2周后由于经济原因放弃治疗出院,并失去随访,其余43例患者以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5-FC)联合治疗。结果10例痊愈,14例好转,10例转院失访,11例死亡,病死率24.2%,未愈1例。结论新型隐球菌脑膜炎误诊率高,各种原因所致的免疫缺陷是引发隐脑的主要危险因素;尽早明确诊断、联合两性霉素B与5-FC抗真菌治疗、积极控制颅内压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15例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恭慧 《中国综合临床》2003,19(12):1152-1152
近年来 ,随着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和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 ,机体菌群失调或免疫功能下降 ,致使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 )的发病率明显升高。 1985~ 2 0 0 2年 ,我院误诊 15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回顾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5例隐脑中 ,男 9例 ,女 6例 ;年龄 3~ 12岁。发病前有慢性疾病史者 2例 ,1例为白血病 ,1例为肾病综合征。1.2 误诊情况 ①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 3例。患者起病均缓慢 ,低热、头痛、恶心、呕吐 ,脑膜刺激征阳性 ;腰穿脑脊液压力高 ,细胞数 10 0~ 30 0× 10 6/L ,蛋白升高 ,糖和氯化物降低。因患者临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降低误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患儿临床资料.结果 24例中男童14例,女童10例,平均年龄(7.5±3.8)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00%)、头痛(87.5%)、呕吐(87.5%).院外误诊15例(62.5%),院内误诊9例(37....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15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以提高对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治水平。方法对2004~2009年期间在我院经临床和病原学确诊的15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情况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者中有7例曾被误诊,误诊率达46.7%。3例未应用抗真菌治疗患者全部死亡;其余12例患者首先联合应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及氟康唑静脉点滴,而后续以氟康唑口服维持治疗,其中有5例再行腰大池引流术,均治愈。未行腰大池引流的7例患者中2例治愈,3例好转,2例死亡,4例遗留不同程度的听觉/视觉障碍。结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误诊率高,减少病死率的关键在于提高警惕,早期诊断,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和有效降低颅压。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安全有效。腰大池引流能有效减轻颅高压,较快缓解症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策略,进一步提高该病的临床诊治水平。  方法  回顾性总结并分析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隐球菌性脑膜炎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鸟类接触史等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案及预后。  结果  共62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男41例,女21例,中位年龄39岁(16~68岁);有基础疾病者37例(59.7%,37/62), 有鸽子等流行病学接触史者23例(37.1%,23/62);入院前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或病毒性脑膜炎者分别为20例(32.3%,20/62)和9例(14.5%,9/62);头痛为最常见临床症状(98.4%, 61/62),其次为发热(82.3%, 51/62);19例(30.6%,19/62)伴眼部症状,13例(21.0%, 13/62)出现中枢神经系统以外器官受累。55例(88.7%,55/62)患者出现颅内压增高, 其中34例(61.8%,34/55)颅内压大于330 mm H2O(1 mm H2O=0.0098 kPa)。脑脊液常规检查示白细胞中位计数[71×106/L(0~408 ×106/L)],55例(88.7%,55/62)患者表现为以单核细胞为主的脑脊液细胞学异常;62例患者均行脑脊液墨汁染色检测, 其中53例(85.5%,53/62)阳性;55例患者接受脑脊液隐球菌抗原检测, 其中51例(92.7%,51/55)阳性;57例患者接受脑脊液培养检测,其中28例(49.1%,28/57)阳性。25例患者因出现药物难以控制的颅内高压行侧脑室引流术。治疗方案分4种,包括氟康唑单药治疗(4例)、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联合治疗(7例)、两性霉素B+氟康唑联合治疗(16例)、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联合治疗(35例),两性霉素B中位疗程19.6周(2~42周),平均用量4139 mg;治愈10例,好转44例,无效6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为87.1%(54/62)。  结论  隐球菌脑膜炎可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人群,临床误诊率高。脑脊液隐球菌抗原乳胶凝集试验及墨汁染色是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并可用于疗效评估。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和氟康唑联合治疗是治疗隐球菌脑膜炎的有效方法,早期行侧脑室引流术缓解颅内高压是提高治疗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3例SLE合并隐球菌脑膜炎(隐脑)病例的临床表现,脑脊液(CSF)变化及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LE合并隐脑时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呈非特异性,易误诊成狼疮脑病或结核性脑膜炎(结脑),CSF涂片镜检或真菌培养发现隐球菌是确诊的关键.结论:早期诊断和有效抗真菌治疗有助于改善SLE合并隐脑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脑囊虫病误认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囊虫病的临床及误认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脑囊虫开门见山的临床、CT表现及误诊情况。结果 在34例误诊的脑囊虫开门见山中,多误诊谓离膜炎、脑瘤=精神病和痴呆。结论 脑囊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对可疑病例需进行仔细的综合检查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淀粉样变性病误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原发性淀粉样变性病的临床资料 ,分析误诊情况 ,以期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对北京协和医院近 2 0 a间收治的 4 0例原发性淀粉样变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误诊 34例 ,误诊率为 85 %。水肿、四肢麻木、体位性低血压、顽固性心衰及肝大、舌大等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诊断主要依靠对直肠粘膜、齿龈、肾脏及骨髓等部位的活检及刚果红染色。导致误诊的最重要原因是对淀粉样变的认识不足。原发性淀粉样变治疗效果较差。结论 原发性淀粉样变病情复杂 ,误诊率高 ,预后差 ,值得临床医生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厦治疗,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时8例SLE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病例的临床表现、脑脊液(cSF)特点和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LE正患者出现隐脑时,病情隐匿,临床厦CSF系列生化检查呈非特异性,确诊所需时间2~16周,误诊率达50%,及时并重复进行CSF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涂片镜检厦培养是诊断的关键,以两性霉素B为主的抗真菌治疗效果较好,有效率100%。结论:SLE合并隐脑患者如能早期诊断并给予有效抗隐球菌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其他疾病误诊为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曾误诊为KD 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8例均出现发热,其中7例伴皮疹、2例伴腹痛、1例伴四肢关节肿痛、1例伴咳嗽入院。8例均曾误诊为KD,误诊时间7~91(31.5±24.2)d。8例中经血培养及脑脊液高通量基因检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诊断布鲁杆菌病合并脑炎和血管炎1例;经淋巴结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1例;根据病史特点、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疾病,明确诊断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6例,其中2例经实验室检查明确合并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8例确诊后均给予相应治疗病情好转出院。随访病情稳定。结论对此类疾病认识不足、诊断经验欠缺和未能详细询问病史是导致其他疾病误诊为KD的主要原因。进一步了解和学习与KD相关疾病知识,完善各项检查,详细询问病史,并仔细鉴别诊断,或可减少或避免此类疾病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AMI)误诊原因及防范对策,以提高对AMI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4年6月我院门急诊首诊误诊的26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误诊为呼吸系统疾病9例,其他心血管疾病8例,消化道疾病6例,泌尿系结石肾绞痛、颈椎病、肩周炎各1例;5例在门急诊发生猝死。结论:AMI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容易误诊,加强对AMI的认识,规范诊疗过程,可提高其诊治水平,降低误诊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感染性心内膜炎误诊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 (IE)的临床资料 ,分析误诊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近 10 a收治的 IE6 9例。结果 :误诊 6 3例 ,误诊率为 91.3%。常见误诊病种为上感。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瓣畸形、二尖瓣脱垂及瓣膜退行性变的漏诊为导致 IE误诊的常见原因。UCG在诊断的确立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导致误诊的最重要原因是对 IE的认识不足。常见误诊治疗为不正规应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治愈 38例 (5 5 .1% ) ,需手术 2 1例 (30 .4% ) ,死亡 10例(14.5 % )。结论 :IE为误诊率很高的疾病 ,误诊原因有多方面。需提高认识 ,早发现、早治疗 ,最终提高 IE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