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D、L—乳酸立体共聚物和D、L—乳酸与乙醇酸共聚物常用于控制药物释放的生物可吸收载体,某些作者创立了化学栓塞,用含抗分裂药物进行抗肿瘤治疗,载体慢慢消失。而本文作者运用溶解蒸发法制备聚(D、L丙交酯/甘油化物)微球,考察体内外降解及研究β-射线对该微球的稳定有何影响。用聚(D、L乳酸)立体共聚物和(D、L—乳—10—乙醇酸)共聚物与D、L丙交酯和甘油化物开环聚合制成聚(d—羟基酸)微球,直径为40~200μm,经γ—射线  相似文献   

2.
用N—乙烯基吡咯烷酮(MVP)和2—羟乙基异丁烯酸酯(HEMA)两种单体,制作成含有葡萄糖氧化酶(GOD)的模型,经γ照射引发其聚合,达到对生物酶活性抑制的目的。葡萄糖氧化酶Ⅱ来自于尼日尔曲霉尿菌,过氧化物酶Ⅱ(POD)、邻联(二)茴香胺二氢氯化物和2—羟乙基异丁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聚己内酯(PCL)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与普朗尼克F68(Pluronic F68,F68)共混物作为载体材料与抗癌药物紫杉醇(paclitaxel,PTX)组成微球控释系统,并对其在小鼠体内的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紫杉醇微球,研究PCL/F68载药微球及PCL载药微球的体外释放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比较微球表面形态,考察PCL/F68载药微球对小鼠肝癌H22实体瘤和腹水瘤的抗肿瘤活性并与紫杉醇注射液进行比较。结果紫杉醇的包封率约为90%。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微球球形圆整,PCL微球表面光滑,而PCL/F68微球表面粗糙,呈现多孔状(Fig 1)。体外释放实验表明紫杉醇微球有明显的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4.
背景:茶多酚的主要活性成分为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其具有抗氧化、抗菌、抗凋亡、抗炎等多种生物学功能。为实现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的可控释放、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开发具有生物活性的茶多酚载体是亟待解决的难题。目的:制备高效负载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的微球,同时加测其抗菌性能及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化学沉淀法分别制备硅酸钙微球与二氧化硅微球,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透射电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比表面积分析仪、激光粒度分析仪对微球的性能进行表征。将两种微球分别浸泡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溶液中,制备负载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的硅酸钙微球与二氧化硅微球(分别记为CSM-EGCG、SM-EGCG),检测微球的载药量及包封率,以及体外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的释放情况。将未载药的硅酸钙微球、二氧化硅微球及CSM-EGCG、SM-EGCG分别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共培养,检测抑菌率。将上述4种微球分别与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共培养,通过CCK-8法评估细胞活性。结果与结论:(1)表征实验结果显示,硅酸钙微球和二氧化硅微球均为介孔微球,分散性好,硅酸钙微球的比表面积、总孔体积、平均孔径均大于...  相似文献   

5.
一组聚(2-羟乙基异丁烯酸酯)/多胺接枝共聚物(HA共聚物)已被作为一种细胞吸附材料,该材料对分离细胞群体具有很高的效率。每种共聚物样品对选择性吸附老鼠淋巴细胞亚群(B细胞和J细胞)的能力,用一种淋巴细胞悬浮液通过共聚物涂复的玻璃园柱得到了评价,HA共聚物的分离率(AB/AT)大于5.0,相比较,聚(2-羟乙基异丁烯酸酯)共聚物和聚(N,N-二乙氨乙基苯乙烯)共聚物的分离率分别为1.9和1.1。用装有老鼠  相似文献   

6.
Lim和Sun曾应用聚合物材料膜包裹胰岛细胞治疗糖尿病取得了成功。同时对相应的聚合物材料作了动物体内的组织学观察,也证明了组织相容性是好的。而本文作者针对不溶于水的聚丙烯酸酯,如羟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HEMAMMA)共聚物作为哺乳动物细胞微包囊,其方法是运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在HEMA-MMA共聚物中,通过界面沉淀作用,进行微包囊。该聚合物含约75%摩尔HEMA,溶解在聚乙烯二醇200(PEG200)中,通过与细胞悬液(在含有10%小牛血清土Ficoll400/PBS中、每毫升4~6×105细胞数)共同  相似文献   

7.
本文力图设计与合成在人体结肠厌氧菌存在环境下,可被微生物降解的生物材料.用三种亲疏水性不同、软硬段不同的三种单体,即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甲基丙烯酸(MA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载体,并用对甲基丙烯酰胺偶氮苯(BMAAB)为偶联剂,合成了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P(HEMA-MMA-MAA)]三元偶氮聚合物.用红外、紫外、核磁共振进行化学结构表征,并测定了该材料的溶胀性能,比较了聚合物降解前后分子量、热性能与形态变化.结果证明材料的降解程度与材料中亲水组分含量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8.
用溶解蒸发制备各种聚(α-羟基酸)微球,研究γ消毒对微球稳定的影响,并证实体内外的降解过程.经γ-射线消毒后明显地降低了该聚合物的分子量,并且这种降解继续存在,γ-射线改变了顺铂微球的控制释放方式.用微球使大鼠肝栓塞后,进行炎症反应的组织学研究,同时对降解聚合物进行凝胶渗透层析分析,聚合物的降解率随乳酸链中乙醇单位含量而增加.作者研究了顺铂填充的各种类型微球结构特点及释放动力学.它们是由不同分子量的D,L乳酸与乙醇酸共聚物和立体共聚物制备的.这些微球含有50%以上顺铂,根据顺铂结晶的分布和制备过程,得到了各种类型的顺铂微球.作者的目的是研究不同行为对微球降解的影响,如γ-射线,体内外降解.用大鼠肝栓塞来进行体内研究,观察其生物相容性,确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用自己合成的新型生物降解性聚合物-ε-己内酯(CL)与丙交酯(LA)嵌段共聚物制备了三种不同药物的微球,粒度76~300μm,药物含量20%。  相似文献   

10.
用静电喷雾法制备单分散性良好、亲水性的聚乙二醇-b-聚己内酯/聚己内酯(PEG-b-PCL/PCL)电喷微球。将聚乙二醇-b-聚己内酯(PEG-b-PCL)、聚己内酯(PCL)与氯仿混合磁力搅拌3 h后,采用静电喷雾的方法,以双亲(PEG-b-PCL)含量、流速、电压为变量,研究微球形态大小、粒径分布的变化,并研究微球亲水性随双亲含量的变化程度及微球在水中的分散性。双亲含10%~20%、流速1 mL/h、电压10 kV时能得到成球性佳、粒径5~6 μm的单分散性良好的微球,粒径的变异系数为15%~21%;双亲含量增至30%,微球之间由较多的纤维连接;双亲含量由0增至20%时,接触角由126.2°±4.8° 降至29.9°±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改变双亲含量能有效改善微球的亲水性,同时,加入10%~20%双亲的微球在水中分散性佳,能形成均匀的混悬液。PEG-b-PCL/ PCL能得到单分散、亲水性佳的微球,为进一步制备载药微球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1.
以不同的载药方式构建4种壳聚糖/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PHBV)复合诱导型骨修复材料,检测并比较4种支架材料对兔桡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筛选出最佳骨修复材料并确定最佳药物控释方式。以淫羊藿苷为诱导因子,采用两相混合冷冻干燥技术以微球载药、改性药物微球(W/O法制得并表征)、改性药物与材料共价结合等药物添加方式及不加药制得4种支架材料,并对其进行显微结构以及载药支架药物缓释表征,后将4种材料分别植入兔桡骨缺损处,于1、3、6个月进行X射线及三维CT观察支架材料对兔桡骨缺损的修复情况,HE,Masson染色观察其诱导成骨效果。结果表明,支架材料呈网络状串珠状的显微结构,载药微球粒径分布在3~11 μm,载药支架材料有着良好的药物缓释,其中共价结合组药物释放峰值时间较其他组推迟,为72 h,且峰值后药物缓释量迅速平稳为75 μg左右。X射线及三维CT观察显示,最终共价结合组支架材料骨缺损处连通,且骨密度高于其他3组。HE、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共价结合组成骨效果优于其他组。共价结合的药物添加方式能使支架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效果,进而对兔桡骨缺损表现出良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一种LDL吸附剂载体-聚丙烯酰胺微球的合成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用于低密度脂蛋白 (L DL)吸附的聚丙烯酰胺微球载体的合成工艺、结构特性及吸附 L DL 的性能 ,为进一步研发 L DL 吸附剂载体提供实验依据。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按一定的配方合成聚丙烯酰胺微球载体 ,通过扫描电镜、图像分析仪、X光小角散射等手段对其结构特性 (粒径、孔径等 )进行表征 ;同时在微球上固定丝氨酰 -天冬氨酰 -谷氨酸 (SDE)三肽配体制成 L DL 吸附剂 ,通过体外静态吸附对其吸附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微球粒径为 14 2 .1μm,孔径为 119.8nm,符合作为 L DL 吸附载体的需要 ;在交联剂与单体总量一定的条件下 ,微球孔径随着交联剂用量的增加而减小 ;合成的聚丙烯酰胺微球对 L DL 的非特异性吸附很小 ,而在其上偶联配体制成吸附剂后 ,又表现出对 L DL 的特异性吸附。本实验合成的聚丙烯酰胺微球是一种有效的 L DL 吸附剂载体。  相似文献   

13.
聚原酸酯抗癌药物毫微囊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采用W/O/W型复乳制备聚原酸酯载甲氨喋呤(MTX)毫微囊微球,通过多种条件实验,制备了聚原酸酯载药毫微囊,并对药物体外释放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有机溶剂组成、内部水相药物浓度、溶剂挥发温度等均对毫微囊的结构与性能产生影响,经优化所制备毫微囊粒径在500~800nm之间,药物包封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将量子点荧光探针应用于流式微球技术,创建出量子点流式微球技术检测人抗胰岛素抗体的方法并对其偶联率、精密度、线性范围、灵敏度进行初步评价。方法将胰岛素与羧基化微球偶联制备免疫诊断微球,与血清或标准品中人抗胰岛素抗体结合后,加入兔抗人IgG抗体,最后加入生物素化的羊抗兔IgG抗体和链霉亲和素化的量子点,使微球表面呈现荧光,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t intensity,MFI)并记录。结果羧基化微球偶联胰岛素的性能显著强于空白微球,偶联0.5~3 h为最佳偶联反应时间,偶联成功的免疫诊断微球放置4℃冰箱至少可稳定50 d。微球偶联微球表面所携带荧光MFI与所测抗胰岛素抗体浓度成正比,量子点流式微球技术检测同一标本的灵敏度(3.74 pg/ml)、精密度(8.24%)、线性范围(3.74~5 000 pg/ml)都优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所测得灵敏度(24.53 pg/ml)、精密度(12.31%)、线性范围(24.53~2 500 pg/ml)。结论本实验创建的量子点流式微球技术可用于人血清抗胰岛素抗体测定,其检测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临床静脉注射抗生素治疗骨髓炎时,由于骨骼血供较差,药物难以在骨髓炎局部病灶处达到有效治疗浓度,治疗效果不佳一直是临床瓶颈。目的:研制一种可局部缓释盐酸万古霉素、同时具备成骨作用的可降解生物材料植入物,在治疗骨髓炎的同时尽可能起到促进局部骨组织修复的作用。方法:将6,12,18 g/L的盐酸万古霉素-海藻酸钠溶液以电喷的方式制成微球,进行真空冷冻干燥处理;制备聚3-羟基丁酸酯4-羟基丁酸酯电纺溶液,电纺同时,向接收装置上加入载盐酸万古霉素微球,使其包裹于电纺丝中,制备了含6,12,18 g/L盐酸万古霉素微球的静电纺丝支架,分别记为P@VancoMs6、P@VancoMs12、P@VancoMs18。(1)体外实验:将MC3T3-E1细胞分别接种于3种支架上,检测细胞黏附、增殖,筛选适宜额盐酸万古霉素质量浓度,用于后续实验。将MC3T3-E1细胞接种于P@VancoMs6、P@VancoMs12上,加入成骨诱导培养基,通过Ⅰ型胶原和骨钙蛋白免疫荧光染色评价支架体外成骨性能。将P@VancoMs6、P@VancoMs12分别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共培养,采用抑菌圈实验分析复合物的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16.
制备并评估联检GI和GII型诺如病毒荧光微球检测条的检测效率。以层析材料和特异性双抗体,按常规双抗体夹心法制备联检GI和GII型诺如病毒荧光微球检测条。以轮状病毒细胞培养物和343例临床表现为胃肠道感染症状病人的粪便标本作为检测对象,用联检GI和GII型诺如病毒荧光微球检测条检测并与CerTest Norovirus GI-GII one step combo card test检测结果比较。成功制备了联检GI和GII型诺如病毒荧光微球检测条。检测性能:1联检GI和GII型诺如病毒荧光微球检测条的敏感性较CerTest Norovirus GI-GII one step combo card test方法高(4~8)倍;2与轮状病毒(Wa株)等一些肠道病毒无交叉反应。结果表明成功制备联检GI和GII型诺如病毒荧光微球检测条,其检测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7.
医用高分子微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 前言 本讲座拟分为四个专题:(一)医用高分子微球简介;(二)诊断用高分子胶乳(1)胶乳的合成及其诊断试剂;(2)胶乳诊断试剂的免疫测定方法;(三)治疗用高分子微球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以4,4′—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聚四氢呋喃—环氧丙烷共聚醚(Mn=2300),1,4—丁二醇为原料,用两步溶液聚合法合成了四种不同硬段含量的嵌段聚醚氨酯并测定了性能。四种聚醚氨酯的硬段含量分别为29%,46%,63%与78%。测定的性能有动态力学性能、物理—机械性能以及抗凝血性能。并用铈盐引发丙烯酰胺在这四种聚合物的膜上进行了接枝聚合。研究了硬段含量对聚醚氨酯的性能与接枝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曾报导不同类型的哺乳动物对具有聚合物特性的各种表面粘附和增生与表面可湿性及带电相同,常常用系列甲基丙烯酸酯和共聚物作血小板,纤维母细胞及上皮细胞粘连的研究。而作者在本文中介绍了人内皮细胞(HEC)对甲基丙烯酸酯复合聚合物粘附的研究,这种复合聚合物包括聚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PHE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HEMA与MMA共聚物及HEMA或MMA与甲基丙烯酸(MAA)或三甲基氨乙基甲基丙烯酸酯(TMAEA-HCl),将其材料涂层于玻璃或硅化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作者利用萤光猝熄现象设计和制造了一种对氧气和葡萄糖浓度敏感的光纤传感器。传感器样品是将水凝胶,多聚2-羟乙基异丁烯酸(PHEMA)和萤光性染料9,10-二苯蒽(9,10-D)与熔态氧化硅光导纤维融聚成同同轴体而形成的。聚融过程是用硅烷粘合剂来完成的。最后制成的传感器,由于9,10-D萤光物的猝熄而对液体中氧敏感。当传感器从自由氧环境转移到饱和氧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