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连续性外斜视的发病原因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27例连续性外斜视进行手术治疗,并进行了6-24个月随访观察。结果术后20例眼位正位,占手术总数的74,07%。仅1例恢复了双眼单视功能,占术前无双眼单视功能者的4.76%。结论手术能够有效的纠正连续性外斜视患者的眼位,但难以使患者已经失去或未曾建立的双眼单视功能得到有效的恢复和建立。  相似文献   

2.
成人斜视术后双眼单视功能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成人斜视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情况。方法对35例18岁以上的共同性斜视患者手术矫正眼位后的双眼单视功能进行检测。用同视机测定视远双眼单视功能,用Titmus立体视图谱测定近立体视锐度。结果30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28例有不同程度的近立体视,范围50″~400″;仅1例通过同视机Ⅲ级功能检查,2例术后仍无双眼单视。5例共同性内斜视患者,2例获得同视机Ⅰ~Ⅲ级功能及400″近立体视。结论一部分成人斜视患者手术矫正眼位后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双眼视觉。共同性外斜视术后获得视近双眼单视的可能较性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共同性斜视的手术设计与方法、矫正效果及双眼单视功能建立状况,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本组病例均经矫正屈光不正,治疗弱视。术前采用角膜映光法、视野弓法、三棱镜遮盖法详查斜视角,同视机检查双眼单视功能,颜氏立体图检查立体视锐度。手术方法为:集合过强型内斜视行双内直肌后徙;外展过强型外斜视行双外直肌后徙;基本型斜视60△以内行单眼后徙 缩短;70△以上行双眼三条直肌手术。术后2~6周复查眼位及双眼单视功能,随访观察6~12个月。结果术后正位率占91.80%,获得双眼单视者占57.38%,建立立体视者占34.43%。与成人相比,正位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双眼单视功能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儿童斜视手术如果术前详细检查,手术设计合理同样可取得良好效果,同时儿童斜视应尽早矫正眼位,使眼轴平行,建立双眼视觉,以便达到功能治愈。  相似文献   

4.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7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庆  梁平 《临床眼科杂志》2005,13(5):449-450
目的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时机和疗效。方法对75例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观察眼位、视网膜对应及立体视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后眼位正位率为64%;同视机检查正常视网膜对应恢复62例,占83%;术后有Ⅰ级视功能者40例,占53%。结论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应早期手术,有利于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达到功能治愈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郭雷  才娜  韩屹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6):1012-1014
目的:回顾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前及术后6mo时眼位正位者的近立体视情况。为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的合理时机选择提供判断依据。方法:回顾4~8岁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及术后6mo时眼位正位者78例,将其依据黄斑中心凹立体视、黄斑立体视、周边立体视分为3组,分析其术前控制正位时以及术后6mo时眼位正位者的双眼近立体视情况。结果:术前控制正位时黄斑中心凹立体视组12例,平均立体视为55.28±15.43″,黄斑立体视组56例,平均立体视为197.55±20.72″,周边立体视组10例,平均立体视为612.29±75.48″。术后黄斑中心凹立体视组立体视锐度不变,平均立体视为41.94±11.56″;黄斑立体视组恢复黄斑中心凹立体视锐度者16例,其余有不同程度提高,平均立体视为170.04±16.47″;周边注视组恢复黄斑立体视者2例,其余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平均立体视为506.40±62·53″,没有恢复黄斑中心凹立体视者。结论: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眼位可控制正位时近立体视功能大多已受损,手术可恢复一定的近立体视功能,但是恢复黄斑中心凹立体视功能仍有一定困难,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早期手术对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有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对63例平均随访12.3(6~35)个月的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术后患者,按年龄、双眼视觉、斜视类型分组进行回顾性研究,经统计学处理,观察各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术后眼位:正位48例(76.19%);过矫3例(4.76%);欠矫12例(19.05%)。术后眼位正位率与手术年龄、斜视类型无相关性;与术前有无融合功能、斜视是否为间歇性有关。学龄前手术组的立体视功能恢复率较高。结论儿童共同性外斜视在斜视仍为间歇性、融合功能未丢失之前手术疗效较好。早期手术有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成人水平性共同性斜视矫正术后双眼视功能的重建。方法分析45例年龄为18~50岁共同性水平斜视矫正手术后的双眼视功能。结果本组患者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3,双眼最佳矫正视力相差≤2行,术前均无双眼视功能。斜视矫正术后6周,40例(88.89%)有不同程度的近立体视,其余5例(11.11%)术后无双眼单视,但仅2例经同视机检查有Ⅲ级功能。结论成人共同性斜视术后不仅达到美容目的,而且还可获得一定程度的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儿童共同性斜视矫正术后的功能治愈率及其影响因素,为斜视手术治疗的时机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在斜视矫正术后获得眼正位的113例共同性斜视儿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同视机及颜少明远用和近用随机点立体图对其进行双眼视功能和远、近距离立体视锐度的检测。结果①113例中术后有111例(98.23%)获得Ⅰ级以上的双眼视功能,49例(43.36%)获得≤60″近立体视锐度,54例(47.79%)获得≤60″远立体视锐度。②外斜视组84例,术后近立体视锐度≤60″者46例(54.26%),远立体视锐度≤60″者49例(58.33%);内斜视组29例,术后近立体视锐度≤60″者3例(10.34%),远立体视锐度≤60″者5例(17.24%)。两组比较(P<0.001)。③间歇性外斜视50例,术后近立体视锐度≤60″者36例(72%);远立体视锐度≤60″者38例(76%)。两组比较(P< 0.001)。④内斜视组手术年龄与术后远、近立体视锐度秒角的相关关系:近立体视锐度r=0.472,P<0.01;远立体视锐度r=0.438,P<0.05。内斜视组病程与术后远、近立体视锐度秒角的相关关系:近立体视锐度:r=0.534,P<0.01;远立体视锐度:r=0.536,P<0.01。结论①儿童后天性共同性斜视患者在视力发育敏感期内得到正确的手术治疗,功能治愈率良好。②内斜视患者术后立体视重建率低于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的功能治愈率高于恒定性外斜视。术前有一定的双眼单视功能有利于术后获得更敏锐的立体视觉。③手术时机应取决于斜视类型,并参考术前双眼单视功能检查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治疗59例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对59例平均随访17.7(3~64)mo的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术后患者,按年龄、双眼视觉、斜视类型、术式分组进行回顾性研究,经统计学处理,观察各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眼位:正位43例(73%);内斜3例(5%);外斜13例(22%)。眼位正位率与手术年龄、斜视类型无相关性;与术前有无融合功能、斜视是否为间歇性、术式有关。学龄前手术组的立体视功能恢复率较高。结论:儿童共同性外斜视在斜视仍为间歇性、融合功能未丢失之前手术疗效较好。术式对术后眼位有较大影响。早期手术有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共同性斜视患者手术前后双眼视觉功能的变化,探讨手术矫正在共同性斜视患者双眼视觉功能重建中的重要性。方法收集了37例共同性斜视患者,手术前后分别进行眼部常规检查,屈光检查和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定远、近斜视度;同时视、融合功能采用同视机检测,立体视功能采用颜少明编绘的《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测。有屈光不正的患者须戴眼镜矫正后进行检测。记录术前、术后1、3、6个月各项检查数据,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前所有患者中,有同时视功能者8例,占21.6%,有融合功能者7例,占18.9%,平均融合范围1.90°±4.15°,有立体视功能者0例;术后1个月同时视功能较术前有明显恢复(P〈0.05),融合功能及融合范围、立体视无明显恢复(P〉0.05);术后3、6个月同时视、融合功能及融合范围、立体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1)共同性斜视患者视觉三级功能都受到了严重损害。(2)术后视觉三级功能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手术矫正眼位是双眼视觉功能恢复和重建的前提因素。(3)我国斜视患者手术年龄偏大,病程较长,应加强科普宣传,加大全国斜弱视的普查,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1.
共同性斜视的系统诊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炜 《眼科》2005,14(5):335-337
在提高共同性斜视手术正位率的基础上,应规范共同性斜视的系统诊疗.儿童共同性斜视需掌握好手术时机的选择、合理的手术设计、术后随访及双眼视觉训练.成年人手术目的不仅为美容外观,部分患者术后可恢复亚正常的双眼视功能.共同性斜视患者术前、术后应进行双眼视觉的检查和训练.  相似文献   

12.
卢炜  成娟娟 《眼科》2005,14(5):299-301
目的 探讨共同性斜视手术前后应用增视能软件脱抑制治疗的临床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研究对象55例共同性斜视患者.方法 应用增视能软件术前术后进行脱抑制治疗,应用同视机检查双眼视功能.主要指标术前术后脱抑制患者所占的百分比.结果 术前成功脱抑制者46例(83.6%);术后经脱抑制治疗,同视机检查获得双眼视功能者52例(94.5%).术前脱抑制治疗后主、客观斜视角不等者占83.0%;术后脱抑制治疗后主、客观斜视角不等者占29.4%.术前术后脱抑制训练后均无复视出现.结论 共同性斜视术前术后脱抑制治疗有效.术前脱抑制治疗后用同视机可查到潜在的知觉融合及运动融合功能,可预测术后双眼视功能的重建.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比度视力(CVA)检测,分析斜视手术后患者的双眼视觉空间分辨能力与视觉质量。 方法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于深圳市眼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行斜视矫正手术的斜视患者42例(84只眼)。其中,男性18例(36只眼),女性24例(48只眼);年龄18~48岁,平均年龄(25.8±5.8)岁。分别检测手术前1 d与手术后1周,在100%、25%、10%和5%的4种对比度下,患者的单眼视力、双眼视力与CVA值。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患者的年龄、双眼远近斜视度与CVA值;采用例数和百分比描述不同斜视类型患者所占的百分比与患者术后CVA值的提高率。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斜视患者手术前后的CVA值;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斜视类型与不同程度双眼单视功能受损患者CVA值的提高率;采用配对卡方检验和Kappa一致性检验比较斜视手术后1周,患者双眼单视功能和双眼CVA检查的结果。 结果在100%、25%、10%和5%的4种对比度下,患者手术前后双眼CVA检查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55,2.086,2.216,3.699;P<0.05)。手术前后,在100%及25%对比度下,主导眼CVA检查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2,2.400;P<0.05);在10%及5%对比度下,主导眼CVA检查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21,1.773;P>0.05)。在100%、25%、10%和5%对比度下,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主导眼视力降低的患者分别为5例(5只眼),占11.90%;8例(8只眼),占19.04%;11例(11只眼),占26.19%;13例(13只眼)占30.95%。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患者主斜眼CVA检查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5,0.471,0.659,0.639;P>0.05)。共同性斜视患者中,术后双眼CVA值提高的有24例(48只眼),占80.00%;非共同性斜视患者中,术后双眼CVA值提高的有5例(10只眼),占41.67%。外斜视患者中,术后双眼CVA值提高的有23例(46只眼),占74.19%;内斜视患者中,术后双眼CVA值提高的有4例(8只眼),占36.36%。共同性斜视与非共同性斜视患者、外斜视与内斜视患者、术前同视机Ⅱ级功能(融合功能)存在与术前同视机Ⅱ级功能(融合功能)受损的患者相比,术后CVA值的提高率更高,且三组患者CVA值提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60,5.52,5.35;P<0.05)。术后1周,患者双眼CVA值的提高率为69.0%,患者双眼单视功能的提高率为50.0%。两组提高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P<0.05)。 结论CVA检测法是一种敏感的视功能检查方法。斜视手术后,患者在各对比度下的双眼CVA值均有所改善,主导眼在中高对比度下的视觉空间分辨能力提高。通过CVA检测,可为斜视手术后患者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提供预见性。  相似文献   

14.
斜视手术前后双眼视觉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斜视对双眼视觉的影响及不同双眼视检查方法的评价。方法89例共同性斜视分为间歇性外斜、恒定性外斜及恒定性内斜3组。定量测量斜视度;检查双眼视觉状态及视网膜对应情况;测定远近立体视锐度。并观察斜视手术前及手术后1周、1月的斜视度、双眼视觉状态及远、近立体视锐度变化。结果3组术后双眼视功能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与1月双眼视功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恒定性斜视术后立体视恢复好于间歇性外斜视,且近立体视恢复好于表视;立体视检查非随机点画片(Titmus与Optec3500)与随机点画片(TNO)检查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状镜较Worth四点检测阳性率高;大于9岁患者术后双眼视觉较术前增加32%。结论斜视手术是恢复、重建双眼视觉的有效方法,不同检测方法结果不一致,需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5.
彭静  惠娜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7):1356-1358

目的:探讨Helveston综合征的一次性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眼科收治的7例14 眼Helveston 综合征患者,根据患者上斜肌亢进的程度和斜视程度,实施一次性手术治疗Helveston综合征。

结果:患者7例14眼均行双眼上斜肌鞘内断腱术。其中3例6眼联合双眼外直肌后徙并一眼内直肌缩短术; 4例4眼联合单眼外直肌后徙并内直肌缩短术。术后随访观察6mo,7例14眼术后眼位均正位,外斜A征消失,分离性垂直偏斜消失。儿童患者3例恢复双眼视功能和立体视觉。

结论:Helveston综合征可以实施一次性手术治疗,且尽早手术治疗可帮助双眼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共同性外斜视立体视觉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共同性外斜视远近立体视功能及术后立体视情况。方法 对32例共同性外斜视(恒定性25例,间歇性7例)分别用Titmus、双眼立体视检查图查近立体视,用颜氏随机点同视机立体视图远近立体视。其中11例行斜视矫正术,并用上述两种方法随访观察半年。结果 恒定性、间歇性外斜视均不存在远立体视,但间歇性外斜视有近立体视觉。结论 斜视矫正术后,立体视的恢复是双眼视功能恢复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下斜肌切断术治疗伴下斜肌功能亢进的 V 型斜视的疗效。方法对68例(106眼)伴下斜肌功能亢进的 V 型斜视行改良下斜肌切除联合水平直肌后退及(或)缩短术,术后观察评价下斜肌功能、眼位及双眼单视功能。结果术后100眼(94.3%)下斜肌功能亢进消失、6眼(5.6%)下斜肌亢进、无下斜肌功能不足者。术前水平斜视角平均64.5△,术后9.2△,术前垂直斜视角平均15.8△,术后随访为2.2△,平均降低13.6△。术前7例(12.5%)有双眼单视功能,术后47例(73.5%)有不同程度的双眼单视功能。结论改良下斜肌切断术是伴下斜肌功能亢进的 V 型斜视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8.
儿童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功能的长期随访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Lai J  Yao K  Sun ZH  Zhang Z  Yang YH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3):200-204
目的 评价儿童白内障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IOL)植入术后视力和双眼视功能的情况。方法 对年龄<13岁的儿童白内障患者 47例(68只眼 )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单眼外伤性白内障 12例,单眼先天性白内障 14例,双眼先天性白内障 21例。记录患者的术前情况,包括白内障类型、晶状体混浊程度、手术年龄及合并症情况,检查术后最佳矫正远视力 (BCDVA)、最佳矫正近视力 (BCNVA)及双眼视功能情况。平均随访时间 ( 41 3±12 3 )个月。结果 术后BCDVA≥0 5和BCNVA≥0 5均为 34只眼 ( 50 0% )。18例患者 ( 38 3% )术后获得良好双眼视功能。不同BCDVA术眼在手术年龄、晶状体混浊程度及合并症 (斜视和眼球震颤 )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术后获得不同双眼视功能者在手术年龄、合并症 (斜视和眼球震颤 )及双眼BCDVA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结论 儿童白内障摘除后房型IOL植入术后患者可获得较好视力和一定双眼视功能,但手术效果与手术时机、晶状体混浊程度及合并症 (斜视和眼球震颤)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双眼视是双眼输入的视觉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最终形成三维立体视觉的过程,属于大脑皮层的高级认知活动。斜视因为眼位的偏斜产生复视和混淆视,进而引起视觉抑制、异常视网膜对应、注视异常、三级视功能受损等一系列双眼视异常,严重影响了双眼视觉形成和发育。手术治疗为斜视的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斜视矫正术后大部分患者无法获得正常的双眼视功能,而斜视的治疗应以重建双眼视功能为目标。斜视治疗不仅要重视眼位的恢复,更要重视双眼视功能的重建。重建双眼视功能在减少斜视的复发率,提高斜视的治疗效果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并大大提高斜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所以双眼视功能重建应在斜视治疗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斜视的早期手术治疗是建立双眼视觉的先决条件,同时应重视术后正确的屈光矫正和弱视的治疗,正确选用训练手段,个性化制定训练方案,才能促进双眼视功能的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