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椎管内畸胎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椎管内畸胎瘤的 MRI诊断价值。方法 本组共 6例 ,男 2例 ,女 4例 ,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术前全部行 MRI检查 ,两例行 CT检查。结果 畸胎瘤位于脊髓圆锥 3例 ,胸段 2例 ,颈段 1例 ;髓外硬膜下 4例 ,脊髓圆锥内 2例。 MRI示病变信号混杂 ,T1 WI、T2 WI均见脂肪组织的高信号 ,脂肪抑制序列高信号被抑制而呈低信号 ,4例病变内 T1 WI、T2 WI见低信号的钙化 ,CT检查 2例明确钙化灶的存在。 3例合并其它先天畸形。结论 椎管内畸胎瘤 MRI表现具有特征性 ,MRI检查有助于作出正确的定位和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典型性和恶性脑膜瘤的CT、MRI表现,提高术前诊断率。方法收集经病理诊断证实为非典型或恶性脑膜瘤患者36例,术前均进行CT、MRI平扫和增强检查。结果 CT表现为肿瘤呈混杂、等、低密度影,缺少钙化,可伴有出血,骨质呈破坏性改变;MRI T1WI均呈不规则混杂信号,以等、低信号为多见,T2WI以高等混杂信号为多见。增强扫描,肿瘤多显著强化,且以不均匀强化常见,肿瘤形态多不规则,呈分叶状,边界模糊。结论 CT、MRI检查能充分显示肿瘤信号、边界、囊变、坏死、钙化、瘤周水肿、瘤内出血及肿瘤血供等情况,对非典型性或恶性脑膜瘤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原发黑色素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颅内原发黑色素瘤MRI、CT表现;4例患者均进行MRI检查,其中3例同时行CT检查。结果CT平扫均为高密度,密度部分不均匀,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4例MRIT1WI肿瘤均表现为高信号为主,其中2例T2WI为低信号,2例为高低混杂信号,肿瘤内信号部分不均匀,增强后扫描肿瘤可见明显强化。结论颅内原发黑色素瘤MRI具有特征性表现,对于显示肿瘤范围、成分及脑膜的浸润和定性诊断较CT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生殖细胞瘤的CT和MRI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或放射治疗证实的颅内生殖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结果 18例肿瘤中,9例肿瘤位于松果体区,6例位于鞍区,3例位于基底节区及丘脑。松果体区肿瘤在MRI呈长T1、等或长T2信号,边缘光滑,出血少见;CT呈均匀等密度或稍高密度,松果体钙化常被肿瘤包埋,增强扫描时肿瘤均匀显著强化。鞍区肿瘤MRI表现为垂体柄增粗,垂体后叶正常短T1信号消失,肿瘤在T1WI像呈等信号,T2WI像上信号可呈等或高信号;CT图像见肿瘤实体部分呈高密度,增强扫描时明显强化。基底节区及丘脑肿瘤瘤体较大,信号及密度不均匀,边缘欠清晰,出血多见,增强扫捕呈不均匀强化。结论颅内生殖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5.
磁共振梯度回波T*2 成像诊断急性脑出血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磁共振梯度回波T2成像(GRET2WI)诊断急性脑出血的意义。方法发病1~24h的21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在行CT检查后,行GRET2WI检查及常规MRI检查,比较其诊断价值。结果21例出血灶在GRET2WI均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极低信号,或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低信号环,内部为略高信号或低信号区内混杂小点、斑片状高信号,使脑出血病灶显示非常清楚。6例在基底节区,同侧或对侧丘脑发现有1~7个直径2~5mm的圆形、斑点状的极低信号,为GRET2WI检测出的脑微出血。结论应用GRET2WI技术可以早期准确地诊断脑出血,可以全面了解患者颅内损害情况。  相似文献   

6.
结节性硬化16例影像学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的CT和MRI表现特点。方法收集16例结节性硬化患者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回顾分析其脑部CT和MRI表现。结果13例CT检查10例表现为沿侧脑室壁分布的钙化结节,其中多发结节9例,单发结节1例,1例表现为室管膜下等密度结节,2例未见明确异常。11例MRI平扫均可显示室管膜下结节,其中多发10例,单发1例,T1WI结节呈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分别呈低信号、等信号或稍高信号;所有结节大小介于2~14mm;MRI同时显示脑皮质及皮质下病变10例。7例MRI增强扫描可见室管膜下结节呈轻中度强化,脑实质内结节多不强化。结论结节性硬化的CT和MRI表现均具有特征性,CT可敏感显示室管膜下结节的钙化,MRI则对CT不易显示的未钙化结节及脑实质内病变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60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资料,CT检查37例,MRI检查53例,CT和MRI检查30例,其中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5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42例,影像资料典型15例,经伽玛刀治疗随访证实;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3例,均经手术病理治疗证实。结果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无明显占位效应,周围无或轻度水肿。CT检查的全部病例呈稍高及混杂密度影32例,增强扫描大都无强化;MRI检查T2WI表现为"桑葚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增强后病灶仅少数轻度强化。脑外型病灶位于中颅窝、鞍旁,MRI呈类似哑铃形或类圆形较均匀的稍长T1、明显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脑内与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MRI优于CT像,特别是MRI的T2WI像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中枢神经细胞瘤的CT、MRI特点,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细胞瘤(CNC)的CT及MRI影像表现。结果5例CNC均位于侧脑室前部,3例单侧脑室,2例双侧脑室,CT上肿瘤实体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囊变呈低密度,3例伴钙化,MRI 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2例瘤内可见流空血管影,增强后肿瘤呈中度至明显强化。结论CT、MRI对中枢神经细胞瘤均具有一定特点,结合年龄、发病部位,多能够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儿童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SPNET)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8例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SPNET患儿(19个月~4岁)的影像学资料(6例CT,2例MRI)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肿瘤位于额叶4例、颞叶3例、颞顶叶1例,呈囊实性6例、实性2例;呈类圆形7例、不规则形1例;边界清楚7例、不清1例;有钙化3例,均未见出血.CT或MRI增强后肿瘤实性区中度强化,囊性区无明显强化.MRI显示肿瘤实性部分呈T1WI稍低或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信号不均匀;囊性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结论 SPNET的影像学特点为病灶多位于额、颞叶,呈囊实性、类圆形,边界清楚,无出血;增强扫描肿瘤实性区有中度强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60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资料,CT检查37例,MRI检查53例,CT和MRI检查30例,其中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5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42例,影像资料典型15例,经伽玛刀治疗随访证实;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3例,均经手术病理治疗证实。结果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无明显占位效应,周围无或轻度水肿。CT检查的全部病例呈稍高及混杂密度影32例,增强扫描大都无强化;MRI检查T2WI表现为“桑葚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增强后病灶仅少数轻度强化。脑外型病灶位于中颅窝、鞍旁,MRI呈类似哑铃形或类圆形较均匀的稍长T1、明显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脑内与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MRI优于CT像,特别是MRI的T2WI像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脂肪瘤与脊髓脂肪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4例颅内脂肪瘤和4例脊髓脂肪瘤的临床资料。结果颅内脂肪瘤以胼胝体多见,临床多无症状,1例外侧裂脂肪瘤表现为癫痫发作。脊髓脂肪瘤以脊髓压迫症为主要表现.多伴有脊柱裂和其它脊柱先天异常。CT、MRI为确诊本病的主要方法,病灶在CT成像表现为低密度(CT值:-44~-72Hu),MRI表现为T1WI高信号和T2WI中、高信号。结论颅内脂肪瘤好发于颅内中线结构及附近区域。脊髓脂肪瘤可发生于椎管的颈、胸、腰各段,以截瘫和根性刺激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CT和MRI能湿示病灶的脂肪密度的特征性表现,为诊断脂肪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原发性颅内绒毛膜癌(PICCC)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该病影像诊断的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PICCC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包括分布和形态、密度、信号特点和强化特征。结果1例PICCC位于松果体区,1例位于鞍上,1例位于基底节区,1例沿侧脑室旁分布。CT平扫以高密度为主,CT值为45~65 HU,病灶内可见钙化和出血,增强扫描呈中等程度或明显强化。MRI平扫呈混杂信号,3例T1WI呈等低信号,1例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增强扫描2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2例呈花环状强化,1例伴室管膜明显强化。结论PICCC好发于青少年,易合并瘤内出血和钙化,结合血清β-HCG水平升高和临床症状,术前应考虑到PICCC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颅内HPC病人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表现。结果肿瘤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3例。随访13例,随访时间5~62个月,恢复良好10例,死亡3例。颅内HPC的CT影像特点为平扫显示肿瘤呈等、高密度,未见瘤内钙化、邻近颅骨骨质增生及脑膜尾征等常见征象;MRI影像特点为T1WI显示肿瘤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显示肿瘤呈等或等、高混杂信号;增强后所有肿瘤明显强化,肿瘤多呈分叶状,窄基底附着硬膜,有丰富的血管流空,无脑膜尾征,无颅骨增生和钙化。结论颅内HPC具有比较典型的CT和MRI影像学特点,有助于临床诊断。颅内HPC首选手术治疗,术后可辅以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毛细胞黏液样型星形细胞瘤(PMA)的MRI、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放射科2010年11月至2014年8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9例PMA患者的MRI、CT表现,其中男19例,女20例,年龄为10个月至47岁.结果 下丘脑/视交叉区PMA 25例,中位发病年龄为5.83岁,病灶最大径平均47.44 mm,无明显瘤周水肿,有不同程度的脑积水(P <0.05);14例MRI检查T2WI高信号中见条状低信号影,22例增强后实性成分呈病灶内多环状强化;3例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均表现为弥散不受限,其中9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播散(P <0.05);CT检查钙化6例,出血1例.非下丘脑/视交叉区PMA 14例,中位发病年龄为17岁,病灶最大径平均39.43 mm;6例轻度瘤周水肿,3例轻度脑积水;6例T2WI高信号中见条状低信号影,11例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强化方式为囊性病灶内附壁结节“星芒状”强化;DWI检查1例示弥散不受限,未发现蛛网膜下腔播散;磁共振波谱(MRS)检查3例,病灶实性成分符合一般神经胶质瘤的MRS谱线;CT检查钙化2例,出血2例.结论 PMA可发生在颅内各部位,MRI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实性成分强化明显,下丘脑/视交叉区发病年龄较小,蛛网膜下腔播散常见;非下丘脑/视交叉区发病年龄较大,增强后附壁结节“星芒状”强化较具特征性.  相似文献   

15.
多序列MRI在超急性/急性期脑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超急性/急性期脑出血多序列MRI信号强度的动态表现。方法:采用立体定向自体血脑内注入法建立犬脑出血模型10只,分别于脑出血后0.5h、3h、6h、24h、72h进行多序列T1WI、T2WI、T2*WI和DWI的动态MRI扫瞄。结果:0.5~72h血肿区T2*WI、DWI和ADC图表现为血肿中心极低信号,3~48h血肿边缘T2WI出现特异性的低信号薄环。72h血肿区T1WI、T2WI均为高信号,是常规MRI诊断脑出血的典型表现。结论:多序列动态MRI扫描对诊断超急性/急性期脑出血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及MRI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angiomas,CA)的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脑内CA患者的CT及MRI资料,重点分析其影像表现特征。结果 CA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周围无或轻度水肿,无占位效应,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钙化占68.7%,增强扫描大都无强化;MRI表现为桑椹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增强后病灶大都无强化。结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有特异性,MRI对脑实质内CA的检出率优于CT,特别是MRI的T2WI像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垂体脓肿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附1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垂体脓肿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垂体脓肿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垂体脓肿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头痛、垂体功能障碍和视觉损害,有感染征象者仅1例。3例行CT,2例行MRI,8例同时行CT和MRI。CT和MRI表现为垂体占位,正常垂体结构消失;病灶CT平扫呈等或低密度;MRT1WI呈稍高、等、低或等高混杂信号,病灶边缘信号相对较高T2WI呈高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增强后8例病灶呈环状强化,2例无强化;此外有3例见垂体柄增粗强化,2例见临近脑膜强化。结论垂体脓肿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综合分析两者表现可帮助术前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颅内黑色素瘤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特征,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对4例颅内黑色素瘤的CT和MRI表现,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CT、MRI平扫,其中3例CT进行增强,2例MRI进行增强.结果 单发肿瘤和多发肿瘤各2例,CT表现为类圆形高密度影3例,低密度影1例;4例MRI检查,肿瘤呈短T1短T2信号2例,短T1长T2信号1例, 等T1短T2信号1例,肿瘤信号不均匀,边缘清楚,增强后肿瘤呈均匀性强化.结论 肿瘤内特征性的短T1短T2信号对术前确诊具有决定意义,是颅内黑色素瘤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 ,而CT高密度影应与出血性脑膜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幕下实性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及其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头颅MRI资料。结果本组患者的血管母细胞瘤均为单发,位于左侧小脑半球1例、右侧小脑半球3例、小脑蚓部5例。MRI表现:病灶T_1WI和T_2WI的信号较为混杂; T_1WI以等低信号为主,T_2WI以稍高信号为主,DWI呈低信号;瘤内或瘤周见血管流空影;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瘤周中重度水肿。结论幕下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加深对其认识,可提高术前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讨论颅内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证实的颅内黑色素瘤患者的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并对其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进行讨论.结果 头部CT及MRI多可见瘤周有点状或条索状卫星灶.典型的黑色素瘤MRI表现为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该表现具有特异性.11例手术中,4例全切,6例近全切,1例多发性转移瘤部分切除.术后患者多在3-12个月内死亡,最长不超过2年,平均生存期不到6个月.结论 颅内黑色素瘤发病率低,误诊率高,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放化疗及免疫疗法仅可使部分患者受益,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