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丙种球蛋白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9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静脉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9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ITP)患者,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9例ITP患者符合首届中华血液学学会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男1例,女8例。中位年龄34.7(16~58)岁。初治2例,复治7例。复治病人都曾接受过正规激素治疗,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2例,脾切除术后复发1例。病程中位时间165天(1.5月~16年)。临床上都有明显的出血症状,多为皮肤、粘膜出血点及瘀斑,有口腔粘膜血泡4例,月经过多3例,血尿1例。治疗前血小板计数11.8±3.22×10~9/L[(8~18)×10~9/L]、PAIgG135.9±74.4ng/10~7,plt(56~320ng/10~7plt)。 相似文献
2.
3.
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新方法,但白于药源和经济原因,我国临床应用仍不普遍.本文介绍5例IVIG治疗ITP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剂量静注丙种球蛋白(LDIVIG)联合甲泼尼龙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小性紫癜(RT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例住院病人,经激素或脾切除治疗无效者,应用LDIVIG 0.1 g·kg-1·d-1静脉滴注,连用5 d,同时口服甲泼尼龙片32 mg/d,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BPC)计数和黏膜、内脏等出血的临床表现。结果治疗72 h后无出血症状,显效6例,良效4例,进步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60.0%。结论 LDIVIC联合甲泼尼龙治疗RTP疗效显著,可迅速减轻出血症状,是治疗RITP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6.
脾栓塞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脾栓塞术治疗13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中9例于一次或二次脾栓塞后7~22天血小板升至106×10~9/L~295×10~9/L(平均207×10~9/L)。1例伊文斯综合征患者溶血得到改善。本组病例近期有效率69.2%,与手术切脾疗效相近,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0.4g·kg-1·d-1,连用5d。结果:25例患者经治疗后,显效11例(44%),其中基本治愈5例(20%);良好效果6例(24%);进步4例(16%);无效4例(16%),总有效率为84%。结论:治疗重症、难治性ITP患者,IVIG是一种安全、有效、无不良反应的治疗方法。特别对≤14岁的患儿和初治病例疗效更佳。并可反复使用,复发患者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仍有效。 相似文献
8.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甲基强的松龙短程冲击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 …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脾切除等方法治疗无效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ITP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难题。由于常规治疗无效,过低的血小板常常是引发出血危象(内脏、颅内出血及明显的粘膜出血)的主要原因,也成为ITP死亡的主要类型。为促使这类病人血小板的增加并快速渡过危险阶段,我们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HD-IVIG)联合甲基强的松龙(HDMP)短程冲击,治疗13例此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3例中,男2例,女11例,中位年龄36岁(13~56… 相似文献
9.
10.
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由于血小板数极低,有可能发生颅内及重要脏器出血而危及生命,需要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丙球)静脉点滴。但由于应用大剂量丙球费用昂贵,许多患者不能承受。我们应用亚标准剂量丙球治疗重症ITP,并与标准剂量治疗重症ITP进行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利福平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二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病例报告例1男,对岁。1年前当地医院确诊为左侧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抗结核治疗半年痊愈。1周前无明显诱因劳累后乏力,自以为胸膜炎复发而口服利福平O.6g/d,乏力不见好转。2天前四胶粘膜出现血疤破溃后出血不止件全身皮肤紫斑,无发热、骨癌、血尿、黑便。无其他用药史及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认识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合并IgA肾病这一新的临床病症,并对其可能的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回顾分析3例ITP合并IgA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后的转归。结果:3例患者均经骨髓穿刺确诊为ITP,肾活检确认为IgA肾病。经激素等治疗后,ITP和IgA肾病均可得到缓解。结论:ITP可以合并IgA肾病。IgA肾病的发生可以继发于IPT,也不排除二者均源于骨髓干细胞功能异常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难治性ITP的新的治疗方法。方法 小剂量脾区放疗,总剂量1200~1600cGY。结果 12例患者接受2个疗程的放疗,显效5例,良效4例,进步2例,总有效率91.7%。结论 脾区放疗可作为一种对顽固性ITP的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成人慢性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应急处理、脑出血、长期治疗、试验性治疗、难治性及妊娠期的治疗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5.
1病例介绍患者女,32岁,反复出现鼻觑、牙龈出血、皮肤瘀点、瘀斑10年,确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辍(ITP)18月,周期性皮肤瘀点、瘀斑8月,复发加重4.天,于1994年5月24日入院。18月前患者第1次住院,入院时口鼻出血不止,面颊、躯干均有散在的瘀点,瘀斑,口腔粘膜大血泡。实验室检查:Hb1019/L,WBC7.5X10‘/L,Pit2X10’/L。骨髓徐片检查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红一3:1,全片巨核细胞16个,均不产板,血小板极少见,余系列细胞形态、比例正常。诊断ITP。给强的松、握拍氢考治疗则天,血小板恢复正常。往院20天,皮肤粘… 相似文献
16.
王龙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0,6(3):139-139
我科于 1990年以来 ,采用VLPA方案 (V 长春新碱、L 左旋咪唑、P 泼尼松、A 氨肽素 )治疗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 4例 ,取得了良好疗效 ,现总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病例均为我院内科住院及专科门诊患者 ,男 9例 ,女 15例 ;年龄 13~ 55岁 ,中位数 32岁 ;病程 <6个月者 8例 ,>6个月者 16例 ;初治 15例 ,复治 9例。诊断及疗效标准 依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治疗方法 长春新碱 2mg 0 .9%氯化钠 50 0ml避光静脉滴注 6h以上 ,每周一次× 4次 ,然后每半月 1次× 2次 ;泼尼松 4 5mg每日早晨顿服 ,每周服 5d(周… 相似文献
17.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目前多认为系病毒感染诱发体内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 (PAIg)所致。笔者临床遇到两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患者 ,经治疗好转后出现ITP ,报告如下。例 1 女性 ,32岁。因月经过多半年于 2 0 0 0年 8月 12日入院 ,B超诊断为子宫粘膜下肌瘤。化验 :血常规Hb 92 g/L ,WBC5 .4× 10 9/L ,PLT2 0 6× 10 9/L。肝肾功能正常。凝血功能 :PT13.5s,FIB 3.2 g/L ,APTT36 .6s,8月 15日上午 9时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经腹子宫全切术 ,手术经过顺利。手术当晚 8时出现腹痛 ,解痉效果差 ,次日上午 7时腹痛加重 ,并… 相似文献
18.
脾栓塞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1例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2例EVANS综合征患者接受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结果:显效14例,占60.9%,良效5例,占21.7%,总有效率86.6%。术后观察1年以上者8例,5例仍为显效,3例(37.5%)复发,2例经强的松等治疗再获良效,1例无效。对照组:25例ITP患者作切脾治疗。显效17例(68.0%),良效5例(20.0%),无效3例(12.0%)总有效率88.0%。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因素,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减少血液资源浪费。方法:选取ITP患者166例,收集相关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判断患者性别、病程、血小板输注次数、出血、脾肿大、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使用、促红细胞生长素(TPO)应用、血小板制剂种类等是否影响血小板输注有效性。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66例患者共输注单采血小板865人次,混合浓缩血小板1 480单位(148人次),血小板输注有效769人次,有效率75.91%,PTR 244人次,无效率24.09%。血小板输注次数、病程、脾肿大、TPO与血小板输注疗效,单因素分析χ2值分别为4.364、4.828、11.516、5.376,均P<0.05。性别、出血、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血小板制剂与血小板输注疗效,单因素分析χ2值分别为0.308、1.319、2.062、2.495、0.486,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