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妇女产后6月盆底肌肉强度相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分娩对妇女盆底肌肉强度的影响,以及妇女产后耻骨尾骨肌(PC肌)强度的影响因素,及产后生殖保健服务中盆肌锻炼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将分娩活婴的460位初产妇产后6月PC肌强度及其相关的因素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产后6月时,PC肌强度与阴道松弛、会阴侧切伤口长度、张力性尿失禁明显相关(P<0.05),而与分娩方式、第一、二产程时间、会阴损伤形式、产后6月时性交疼痛、性高潮次数无显著关系(P>0.05).分娩后,76.30%妇女获得医院告知的盆肌保健操知识,在产后42日接受产科随访时,卫生保健人员仅告知8.57%妇女产后需要做盆肌保健操.产后只有11.8%的妇女经常练习盆肌保健操.结论:产时应正确保护盆肌;产后应关注盆肌保健操锻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锻炼对产后盆底肌康复的疗效。方法选择自愿参加盆底肌功能锻炼且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350名作为观察组,同期未参加盆底肌功能锻炼且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为对照组。分别在产后42天、132天评价阴道肌张力、阴道肌电压、夜尿次数和尿失禁发病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妇女阴道肌张力、肌电压、夜尿次数及尿失禁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产后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对产后盆底肌康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经阴道分娩及剖宫产分娩对产后妇女盆底肌力的影响.方法 将184例产妇根据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分娩组(n=59)、阴道自然分娩组(n=117)及产钳分娩组(n=8);于产后6~8周进行问卷调查,并应用Femiscan生物反馈治疗仪检测产后盆底肌力.同期选择20例年龄相当的已婚未育女性作为对照组.结果 对照组妇女盆底肌力的各项指标均高于产后妇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分娩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最强,产钳分娩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最差,两组盆底肌肉活力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分娩组及阴道自然分娩组产后左右两侧盆底肌肉活力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钳分娩组产妇左右两侧盆底肌肉活力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自然分娩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与产钳分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第二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阴道自然分娩产妇产后早期的盆底肌力与选择性剖宫产分娩产妇相当;产钳分娩产妇盆底肌力最差,可能与其第二产程时间过长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UROSTYMTM盆底生物反馈仪对产后盆底肌肉损伤的评估。方法: 使用UROSTYMTM盆底生物反馈仪监测产妇盆底肌肉收缩力, 并作比较分析。结果: 阴道分娩的初产妇盆底肌肉损伤率明显低于第二次阴道分娩的产妇(P<0.01);剖宫产分娩的初产妇与第二次剖宫产的产妇盆底肌肉损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的初产妇与剖宫产的初产妇盆底肌肉损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次阴道分娩的产妇盆底肌肉损伤率显著高于第二次剖宫产的产妇(P<0.01)。结论: 应尽早针对经阴道分娩的经产妇进行早期产后盆底肌肉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以减少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5.
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秀莲  曹丽  龙丽珊 《海南医学》2010,21(21):44-45
目的研究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降低程度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改善盆底肌力。方法随机选择2009年2月至5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产后门诊进行6-8周复查的初产妇63例,按分娩方式将其分为择期剖宫产组(30例)和阴道顺产组(33例)。根据盆底肌肉肌力分级测试(GRRUG)分为0-5级,肌力≤3级者采用广州杉山公司PHENIX神经肌肉刺激仪,由专一盆底康复师进行盆底肌肉功能训练,每周2次,12次为一个疗程;肌力≥4级者进行常规健康宣教,随访至产后6个月。结果初产妇产后6-8周盆底肌力测试择期剖宫产组≤3级者占23.3%(7/30),≥4级者占76.7%(23/30);阴道顺产组≤3级者占54.5%(18/33),≥4级者占45.5%(15/3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个月与6-8周时肌力比较,≤3级者经一个疗程盆底肌肉功能训练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4级未行训练者则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两种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均有影响,就其降低程度而言,择期剖宫产的影响相对于阴道分娩为小。然而,选择剖宫产以期降低分娩对盆底肌力的影响的做法并不可取,故建议初产妇产后早期进行盆底肌肉功能训练,以改善盆底肌力,减少或延缓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PFD)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卢明霞  朱玉莲 《医学综述》2012,(24):4195-4197
盆底肌肉锻炼(PFMT)是指有意识地对以耻骨-尾骨肌肉群(即肛提肌)为主的盆底肌肉群进行自主性收缩锻炼,增强尿道阻力,加强控尿能力。研究表明,妊娠和分娩可造成盆底肌肉及神经损伤,而阴道分娩可引起阴部神经及其分支的损伤。妊娠期PFMT可以促进孕妇盆底血液循环,加强盆底肌肉张力,减轻妊娠子宫对下肢静脉的压迫,使骨盆内脂肪沉积减少,防止压力性尿失禁、子宫脱垂、产后性功能障碍等疾病的发生。现对妊娠期及产后早期PFMT的最佳时机与最佳疗程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郑美玲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2):135-136,139
目的探讨阴道分娩孕产妇不同时期盆底肌功能锻炼对其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正常孕产妇156例,分为产前组50例,盆底肌肉锻炼自孕28周~分娩前;产后组52例,盆底肌肉锻炼自产后第3天~产后3个月;全程组54例,盆底肌肉锻炼自孕第28周.产后3个月;另设对照组55例,未进行盆底肌肉锻炼,比较分析四组产前、产后3个月盆底肌张力变化。结果经产前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后,产前组和全程组阴道收缩时间、VRP、VSP较产后组和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盆底肌肉锻炼后,全程组孕产妇阴道收缩时间明显长于其他i组,VRP、VSP高于其他三组(P〈0.05);产前组和产后组阴道收缩时间、VRP、VS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孕产妇尽早进行盆底肌肉锻炼且持续时间至产后3个月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和恢复盆底肌功能恢复,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进行肌电检测评估,分析产后妇女的盆底肌电生理改变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 年1 月-2015 年12 月进行产后42 d 健康检查的3 600 例产妇的盆底健康档案和盆底 肌电检测结果。结果 3 600 例产妇盆底肌电检测异常3 086 例,发生率85.72%。高龄产妇、巨大胎儿、经产 妇及阴道分娩后的产妇其盆底肌电异常的发生率更高。结论 产后盆底肌电改变与产妇年龄、胎儿大小、孕 产次及分娩方式等有关,必须重视高危产妇产后的盆底功能保健与康复。产后主动进行盆底肌的自我锻炼有 利于盆底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产后盆底肌肉训练对盆底肌肉张力的影响及对盆底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144例住院分娩产后6周的产妇,随机分成两组,锻炼组71例于产后第6周进行1疗程盆底肌肉训练(包括生物反馈及电刺激),对照组73例进行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两组均于产后6周及3个月进行一般情况问卷及国际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调查,并进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盆底肌肉训练的作用。方法选取愿意接受盆底肌肉相应训练的初产妇48例患者为实验组,48例未进行盆底肌肉锻练的产妇为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用PHENIX神经肌肉刺激盆底肌肉训练。结果两组产后42天复查时未进行产后盆底肌肉康复系统训练测得盆底肌电活动无统计学差异(t=0.4435,P>0.05)。6月后进行产后盆底肌肉康复系统训练后肌电活动对比,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后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t=1.2347,P>0.05)。实验组的肌电活动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922,P<0.05)。治疗后实验组肌电活动比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966,P<0.05)。结论产后进行盆底肌群的康复治疗,有利于促进产妇的产后康复。  相似文献   

11.
万忠艳 《广西医学》2011,33(6):697-699
目的 探讨阴道分娩前后行盆底肌功能锻炼对盆底肌张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自愿接受盆底肌功能锻炼的孕妇161例,其中52例于孕第28周开始功能锻炼至分娩前(产前组),56例于产后锻炼至3个月(产后组),53例于产前锻炼至产后3个月(全程组);未进行功能锻炼的孕妇64例作为对照组.观察阴道分娩前及分娩后3个月盆底肌肉张力.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由体位分娩方式和传统体位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定期产检并分娩单胎初产阴道分娩610例产妇,按分娩方式分为自由体位分娩298例为实验组,传统体位分娩312例为对照组,对两组产妇会阴损伤,产后6~8周筛查盆底肌力,探讨不同体位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肌力的影响。结果实验组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Ⅰ类肌纤维强度、Ⅱ类肌纤维强度、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均较对照组有增加,差异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由体位分娩方式不降低产后盆底肌力,对产后盆底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万忠艳 《海南医学》2011,22(7):36-37
目的探讨产前进行盆底肌功能锻炼对阴道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自愿接受盆底肌功能锻炼的孕妇58例作为实验组,未进行功能锻炼的孕妇64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孕妇分娩前行盆底肌肉肌张力检测,并记录分娩产程时间和阴道分娩情况。结果实验组孕妇盆底肌肉肌张力强于对照组(P〈0.05),活跃期、第二产程和总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阴道助产率、会阴侧切率和阴道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孕妇产前进行盆底肌锻炼能够增强盆底肌张力、缩短产程,并且对于改善阴道分娩结局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骨盆底肌肉康复器对提高产妇盆底肌肉肌力的作用。方法将100例在本院分娩的单胎足月顺产的初产妇分为2组,每组各50例。实验组使用盆底肌肉康复器,对照组进行一般产后健康教育。2组均于产后6个月随访,并评价盆底肌肉康复器对提高盆底肌力的效果。结果实验组盆底肌力比对照组明显提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过盆底肌肉康复器锻炼,能提高盆底肌肉肌力,明显改善盆底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产后盆底肌锻炼联合电刺激防治尿失禁的效果.方法 将187例足月初产头位自然阴道分娩的初产妇,随机分为锻炼组92例和对照组95例.锻炼组于产后6周进行5~6周的法国PHENIX盆底肌肉康复系统进行盆底肌肉锻练,对照组进行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两组均于产后6周、6个月随访,评价产后盆底肌锻炼联合电刺激防治尿失禁的效果.结果 在产后6周时2组的尿失禁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产后6个月时锻炼组尿失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盆底肌力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后6周采用法国PHENIX盆底肌肉康复系统进行盆底肌肉锻练可显著提高盆底肌力,有效防治产后尿失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盆底肌肉受损程度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的影响.方珐:选择我院分娩的18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方式分为顺产组(90例)和剖宫产组(90例).在产后检测盆底肌力,对比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力情况,并分析两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结果:对产妇盆底肌力测量结果显示,顺产组肌力差的占43.3%,较差占38.9%,肌力良占16.7%,优占1.1%,与剖宫产组相比(47.8%,35.6,14.4%,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顺产组新生儿高胆发生率为36.7%,剖宫产组为22.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与顺产在对产妇盆底肌肉受损程度方面无明显差异,但是剖宫产明显增加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因此产妇在选择分娩方式的时候需要慎重,针对自身要求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电位及肌力的影响。方法:自2018年9月起选取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产科产检、分娩,并在盆底治疗中心接受产前、产后盆底功能检查的初产妇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急诊剖宫产组和择期剖宫产组,阴道分娩组进一步分为会阴侧切组组和非会阴侧切组。分别在孕36~38周和产后6~8周对盆底肌最大肌电位、Ⅰ及Ⅱ类肌纤维肌力及疲劳度(%)数值进行定量测定。结果:截至2019年8月共入组221例产妇,阴道分娩组139例(会阴侧切组61例,非会阴侧切组78例)、急诊剖宫产组27例和择期剖宫产组55例。孕36~38周时,阴道分娩组、急诊剖宫产组和择期剖宫产组产妇盆底肌最大肌电位、Ⅰ及Ⅱ类肌纤维肌力及疲劳度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8周时,阴道分娩组盆底肌最大肌电位、Ⅰ及Ⅱ类肌纤维肌力及疲劳度均低于急诊剖宫产组和择期剖宫产组(P<0.05~P<0.01);会阴侧切组与非会阴侧切组比较最大肌电位、Ⅰ及Ⅱ类肌纤维肌力及疲劳度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在产后早期对盆底肌电位及肌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产后盆腔肌筋膜痛(MFPP)的发病情况,初步分析其盆底表面肌电分布特征及与分娩相关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产后42 d至产后3个月女性382例(其中阴道分娩226例,剖宫产156例),根据手检盆腔肌筋膜触发点(MTrPs)分为MFPP组与无MFPP组,采用Glazer盆底表面肌电评估方案采集盆底表面肌电值,比较两组间的肌电分布特征,并分析MFPP与分娩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产后MFPP的总发病率为39.5%(151/382)。阴道分娩组中前后静息电位和I、II型肌肌电位均明显低于剖宫产组(P0.05);MFPP组和无MFPP组中前后静息状态和不同收缩状态下的肌电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阴道分娩组中MFPP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χ~2=7.496,P0.05,OR=1.429,95%CI=1.096~1.864),且阴道分娩组中多产者MFPP的发生率又明显高于初产者(χ~2=8.522,P0.05,OR=1.428,95%CI=1.086~1.880)。结论阴道分娩对盆底肌肌电分布影响较剖宫产大,产后MFPP对盆底肌表面肌电的分布影响不大;阴道分娩及在阴道分娩中多次分娩可能是产后MFPP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吕珊珊 《继续医学教育》2021,35(11):116-118
目的 比较育龄期不同年龄的产妇分娩后早期盆底肌肉的功能状态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1月在医院分娩并进行产后盆底肌功能检查的孕产妇病例资料325例,根据年龄(35岁为界限)分为高龄组41例,非高龄组284例,根据分娩方式分别将两组盆底肌的表面肌电值进行比较.结果 两种分娩方式下,高龄组的快、慢肌及肌耐力的肌电平均值均低于非高龄组(P=0.000,P=0.000,P=0.000;P=0.000,P=0.000,P=0.000).经顺产分娩的高龄组前、后静息阶段肌电平均值均低于非高龄组(P=0.000,P=0.000).结论 高龄产妇相较于适龄产妇,两种分娩方式均可造成盆底快慢肌力和肌耐力损伤,顺产更不易于维持盆底肌的稳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肉锻炼联合进行产后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对改善盆底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2009年4月—6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产后42d复查的产妇150例,随机分为锻炼组(70例)和对照组(80例)。锻炼组于产后42d始进行1个疗程(10~12次)的生物反馈+电刺激的盆底肌肉训练,疗程结束后,在Kegel锻炼过程联合阴道哑铃进行盆底肌肉训练;对照组进行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2组均于产后3个月进行尿失禁问卷调查及盆底肌肉张力测定,产后9个月再次进行尿失禁问卷调查及盆底肌肉张力测定和POP-Q分度,以评价盆底肌肉康复训练的作用。结果锻炼组产后3个月、9个月盆底肌肉张力均高于对照组;锻炼组及对照组产后3个月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2.86%和1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后9个月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1.92%和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后9个月POP-QⅠ度脱垂发生率分别为34.62%和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肉锻炼联合进行产后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能提高盆底肌肉张力,减少尿失禁发生率,改善盆腔器官脱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