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侧半椎板入路在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中的应用。【方法】经单侧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52例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其中神经鞘瘤39例,脊膜瘤9例,神经纤维瘤4例。肿瘤位于颈段11例,胸段26例,腰段15例,其中哑铃型肿瘤6例。【结果]52例肿瘤均全切除,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恢复快。术后均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损害症状,长期随访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或消失,未出现手术并发症和脊柱畸形。【结论】经单侧半椎板入路结合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手术创伤小,对脊椎后柱结构破坏少,有利于脊柱的稳定性,对椎管髓外硬膜下肿瘤的治疗是良好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半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颈椎管内髓外肿瘤的优缺点。方法:回顾分析了15例采用半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颈椎管内髓外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哑铃型神经鞘膜瘤椎管外残留部分肿瘤,其他11例均完全切除肿瘤。无一例出现新的神经功能损伤及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在术后早期恢复活动及工作。结论:半椎板切除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颈椎管内髓外肿瘤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且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的优点,有利于患者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颈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颈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17例,其中神经鞘瘤12例,神经纤维瘤3例,脊膜瘤2例。结果:17例均完全切除肿瘤。随访6~48个月,无新的神经功能损害及并发症,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未见脊柱畸形,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偏于一侧,位于脊髓的侧面或侧背面生长的颈髓外硬膜下肿瘤,经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具有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且有利于脊柱的稳定性的优点,是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临床广泛应用全椎板人路手术切除椎管内肿瘤,虽然疗效确切,但对脊柱的稳定性影响大,因此开始行半椎板人路显微镜下切除椎管内肿瘤,其可行性及疗效已得到证实,且可以切除椎管内大部分肿瘤。神经内镜在颅底疾病如垂体瘤、脊索瘤、颅咽管瘤、脑膜瘤、脑脊液瘘等手术的应用已经很广泛,但神经内镜下手术切除椎管内肿瘤报道较少。本院2011年9月-2013年1月采用半椎板入路神经内镜辅助下手术切除22例椎管内肿瘤,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半椎板入路显微外科切除颈椎管内肿瘤1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一侧半椎板入路在椎管内肿瘤中显微切除中应用的优缺点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一侧半椎板入路显微切除13例颈椎管内肿瘤。结果:12例肿瘤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随访2~12个月,患者未见术后脊柱畸形或活动障碍。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改善,无手术并发症和脊柱畸形。结论:对于颈椎管内髓外的良性肿瘤该术式创伤小、出血少,不影响颈椎的稳定性,一定程度上优于全椎板切除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部分半椎板入路与半椎板入路治疗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4例经部分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椎管内神经鞘瘤患者,以及同期采用半椎板入路治疗的30例椎管内神经鞘瘤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及脊柱稳定性、住院时间及费用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肿瘤均获全切除,患者症状和体征术后均明显改善。与半椎板入路组相比,部分半椎板入路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与脊柱畸形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部分半椎板入路较半椎板入路创伤更小,不增加手术风险与并发症,用于治疗椎板节段间椎管内神经鞘瘤安全而有效。  相似文献   

7.
半椎板切开治疗椎管内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半椎板切开入路切除椎管内肿瘤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6年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肿瘤19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80例行了半椎板入路肿瘤切除,与同期的116例全椎板切除病人进行比较。结果:半椎板切除病人手术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后起床反应轻微,远期效果较全椎板好,对脊柱的稳定性影响小。结论:单侧半椎板入路切除椎管内肿瘤损伤小,最有利于脊柱稳定性的维持。病人手术后住院时间短,反应轻微,远期疗效好。但也有暴露局限的缺点。  相似文献   

8.
半椎板开窗切除椎管内髓外肿瘤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半椎板开窗切除椎管内肿瘤的优缺点及适应症。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采用半椎板开窗方式切除椎管内肿瘤的17例病人的手术、术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7例病例,3例为脊膜瘤,14例为鞘膜瘤。颈部3例,胸部8例,腰部6例,颈部3例中有1例为哑铃型,胸、腰部有3例为多发性。除颈部哑铃型肿瘤椎管外残留部分肿瘤,其他16例均全部切除肿瘤,没有一例出现新的神经功能废损,没有脊柱畸形、腰背疼痛等症状出现。结论:半椎板开窗切除椎管内肿瘤,具有创伤小,有利于维持脊柱稳定性的优点,也有暴露受限的缺点,适用于椎管内脊髓外肿瘤、且肿瘤大部分偏向椎管一侧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对高位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脊髓肿瘤行半椎板或次半椎板切除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十年来收治的高位椎管内脊髓肿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治疗方法及术中注意事项。结果:全组16例均手术切除肿瘤,术后神经根痛、感觉、运动障碍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半椎板或次半椎板切除治疗高住椎管肿瘤具切除率高、损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肿瘤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3例经半椎板人路手术切除椎管内肿瘤患者的护理临床资料,总结临床护理经验.结果 21例患者肿瘤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3例患者因肿瘤所属的神经根切断出现相应肌肉运动障碍,随访6个月,其中2例完全恢复,另1例恢复不完全.其他患者未见脊柱畸形或活动障碍.结论 半椎板入路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对患者早日康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多节段髓内室管膜瘤的手术技巧,并报告利用微型钛板行椎板内固定及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4月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并行椎板复位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的14例颈胸交界区多节段髓内室管膜瘤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点。结果肿瘤全切除13例,近全切除1例,14例患者均行椎板复位,以微型钛板-钛钉固定,恢复脊柱的正常解剖结构。术后肌力改善10例,无变化3例,1例略有加重。术后随访未发现脊柱不稳。结论积极的显微外科手术,全切髓内室管膜瘤是最佳的治疗方法;椎板用微型钛板-钛钉固定,行改良椎管扩大成形术,是保持椎管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的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定位下小范围半椎板切除治疗椎管内肿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手术治疗12例椎管内肿瘤,其中颈椎椎管内肿瘤2例,胸椎椎管内肿瘤4例,腰椎椎管内肿瘤6例。结果12例均未出现术中并发症,有3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后经治疗,3~7天内脑脊液漏消失。术后随访5个月~2年,平均12个月,1例复发。疗效评定:优4例,良5例,尚可2例,差1例,优良率75%。术后摄片均未发现脊椎不稳定现象。结论定位下小范围半椎板切除治疗椎管内肿瘤是一种创伤小、安全、简便、疗效好,有利于维持脊柱稳定性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脊膜下脊髓外肿瘤的诊断及显微治疗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7年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脊膜下脊髓外肿瘤49例的临床资料。均行半椎板入路肿瘤切除。结果:半椎板切除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后反应轻微,远期效果好,对脊柱的稳定性影响小。结论:MRI是其最佳的诊断方法;显微外科技术可提高肿瘤切除率,减少手术并发症,有利于脊柱稳定性的维持。  相似文献   

14.
文章的特点为:1对椎管内神经鞘瘤,作者采用了椎板切除双侧钉棒内固定,对椎间孔区域神经鞘瘤采用部分椎板关节突切除单侧钉棒内固定充分暴露肿瘤所在区域的视野,完整切除神经鞘瘤,有效避免损伤脊髓神经,更能有效维持脊柱稳定性,防止出现椎体滑脱、椎体失稳,可预期和重点观察远期效果。 2对载瘤神经根的处理:椎管内外神经鞘瘤(尤其颈椎及下腰椎),切除椎管外神经根后往往造成相应支配区域的严重感觉、运动功能障碍。此神经鞘瘤,应予以尽量保留。 3对脑脊液漏的处理:对于出现脑脊液漏合并感染者,不论年龄、体质好坏,均应立即行清创置管冲洗引流并根据药敏结果给予抗感染治疗。 背景:神经鞘瘤切除方式的选择关系着瘤体能否切净、能否有效避免肿瘤切除过程中牵拉损伤脊髓神经,最终关系着治疗的预后。 目的:分析椎管内、椎间孔区域神经鞘瘤行椎板关节突切除复合单侧或双侧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后的脊柱稳定性。 方法:对颈、胸、腰不同部位椎管内、椎间孔区神经鞘瘤48例患者行椎板关节突切除复合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治疗,其中管内神经鞘瘤34例行双侧螺钉固定,椎间孔区域神经鞘瘤14例行单侧螺钉固定。 结果与结论:内固定后3 d及内固定后3,6,12个月X射线复查结果示:内置物位置良好,植骨融合,无脊柱失稳、椎体滑脱现象。治疗后神经功能Bodford(1997)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治疗后Lovett分级评估肌力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治疗后疼痛程度分级(VRS)法疼痛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 〈0.01)。48例患者神经鞘瘤均完全切除,内固定后有6例出现脑脊液漏,1例出现脑脊液感染,有1例因脑脊液感染行二次手术,3例因肿瘤侵蚀神经根行肿瘤神经根一并切除。表明对椎管内神经鞘瘤采用椎板切除双侧钉棒内固定、椎间孔区域神经鞘瘤采用部分椎板关节突切除单侧钉棒能够充分暴露肿瘤所在区域的视野,完整切除神经鞘瘤,有效避免损伤脊髓神经,更能有效维持脊柱稳定性,防止出现椎体滑脱、椎体失稳,其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棘突椎板原位回植在椎管内肿瘤后路手术椎管重建中的作用.方法 我院于2007年8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11例椎管内肿瘤患者,在后路手术时采用肿瘤切除后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用微钛片进行固定行椎板重建术.髓内肿瘤2例,髓外肿瘤9例;病变位于颈部2例,颈胸段4例,胸段2例,胸腰段2例,腰段1例.随访6~24个月,复查术区疼痛、椎管畸形及骨性愈合等情况.结果 11例患者未发生因椎板重建所导致的硬脊膜、神经根及脊髓的损伤;1例存在术区中至重度疼痛,2例存在轻度疼痛;未出现脊柱活动受限的病例,CT或X线检查未见椎管狭窄表现;9例椎板均有不同程度的骨性愈合,其中5例椎板完全愈合.结论 椎管内肿瘤后路手术采用微钛片进行椎板重建,有助于恢复脊柱正常的生理结构,保持脊柱的稳定性,避免医源性椎管狭窄的发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安全有效的技术.  相似文献   

16.
后纵隔哑铃型肿瘤是比较少见的胸腔内肿瘤,其中90%为良性病变,常见的是神经源性肿瘤,包括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等[1]。肿瘤的主体部分主要位于胸腔内,但有部分延伸进入椎间孔、甚至椎管内[2],对于此类肿瘤进行手术的合适入路,目前尚存争议。多数情况下,尤其当肿瘤体积较大时,单一的手术入路,比如胸腔入路或者脊柱旁入路,常常不能达到手术目的。2013年,我院收治1 例后纵隔哑铃型神经鞘瘤患者手术中采用前入路(胸腔镜)联合后入路(脊柱旁小切口椎板切除)的方式完整地切除了肿瘤,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椎板切开成形术切除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经验。【方法】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采用后路椎板切开椎管内肿瘤切除后椎板复位成形术治疗16例椎管内肿瘤患者,16例均平均随访12个月,回顾性对比研究手术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16例患者13例肿瘤全切,3例次全切除,术后神经根性疼痛均在1周内好转,肢体、躯干运动感觉障碍在3个月内逐渐改善。3例括约肌功能障碍患者中2例在半年内明显改善,1例改善不明显。所有患者均获得门诊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个月。经M RI检查均未见肿瘤复发。2例患者因术中脊髓神经根牵拉术后出现单侧下肢无力,随访半年后1例恢复良好,1例无明显改善,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后路椎板成形治疗椎管内肿瘤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赵晶 《护理研究》2007,21(4):980-981
颈椎椎管内病变,如肿瘤、狭窄症等的治疗主要是以椎板切除达到暴露视野、椎管扩大、减压及神经根管减压为主,往往需要将椎板甚至连同小关节一并切除,此类手术颈椎脊柱后路的结构不可避免地受到破坏,脊柱的节段稳定性将会丧失,同时缺乏椎板的有效保护。因此,病变切除后,将椎体进行复位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或重建椎板,减少了颈部功能受损,保存了颈椎后部肌肉-韧带复合体,防止了椎板塌陷,有效防止术后局部瘢痕组织的形成。现将10例颈椎椎管内肿瘤切除后巧用多余钛网对椎板进行复位的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半椎板与全椎板两种径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椎管内肿瘤患者,其中50例采用半椎板入路治疗,70例采用全椎板入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结果 半椎板组的肿瘤切除率为98.0%,与全椎板组的94.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椎板组的症状改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脊椎的稳定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半椎板入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疗效较好,出血少,术后反应轻微,患者住院时间短,有利于脊椎的稳定性维持.  相似文献   

20.
自1995年至今,作者采用经脊柱后路切除椎管内肿瘤43例,其中12例在显微镜下切除肿瘤,均获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