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10例临床抗凝治疗无效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全部患者均接受经静脉插管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性碎栓治疗,其中4例在接受经静脉途径溶栓后又接受了经动脉溶栓.术后继续抗凝治疗6个月,随访12~29个月,平均21个月.结果 8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缓解或部分缓解,其中6例头痛消失,2例存在轻度头痛.1例症状无明显改善,1例病稃较长的患者残留语言功能障碍.所有患者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均恢复正常,未再发生血栓形成和新的神经功能症状.所有患者术中和术后均未发生与操作相关的颅内或全身出血并发症.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多途径联合血管内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目的研究血管内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自2000年10月至2001年10月,12例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接受了包括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机械性破栓、经颈动脉溶栓和静脉窦内支架置入多途径联合血管内治疗。所有病人均有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6个月。术后随访17~29个月,平均23个月。结果12例患者均接受了经静脉途径溶栓治疗,其中10例患者同时接受联合机械性血栓切割。2例患者同时接受经颈动脉途径溶栓治疗。出院时,所有患者闭塞静脉窦均再通,临床症状改善和颅内压恢复,未出现与血管内治疗相关的并发症。Glasgow评分由术前平均12分,恢复到出院时14分。平均随访23个月,无一例血栓再形成。结论血管内治疗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DSA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介入检查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DSA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介入检查和治疗中的应用技巧和价值。材料和方法:对我院介入中心近期20例经临床和MRI、MRV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进行DSA检查,并对其中15例经DSA检查证实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进行静脉接触溶栓和机械性溶栓,对其中2例静脉窦狭窄患者进行支架成形术。结果:正确应用DSA设备,选择适合图像采集方式,调整C型臂至显示病变的最佳角度,合理调整高压注射器参数,提供清晰的路径图功能,为操作医生对静脉窦血栓形成病变的诊断、选择适合的介入治疗方法提供帮助。结论:DSA作为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和评价介入治疗效果的金标准,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介入检查和治疗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合理应用DSA设备将有助于介入检查和介入治疗手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髂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发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8例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发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经颈静脉插管溶栓、左髂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治疗,部分血栓已蔓延至下腔静脉的患者在溶栓前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结果 28例患者均在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术中造影检查明确诊断;5例行可回收性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所有患者均经颈静脉置入溶栓导管于髂股静脉进行溶栓治疗,髂股静脉血栓溶解率100%,溶栓后均予以球囊扩张左髂总静脉,其中6例置入髂静脉支架.术后肢体肿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随访3~12个月临床效果满意.结论 采用滤器置入、经颈静脉溶栓、髂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治疗左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并发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改良溶栓方案治疗静脉窦血栓形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改良溶栓方案(最低静脉窦内微量持续泵点尿激酶10万u/24h)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21例患者(合并出血性梗死5例,其中病史超过1个月2例,超过3个月1例)进行机械性破栓、静脉窭内留置微导管行最低量尿激酶10万u/24 h静脉窦直接泵点滴48~96 h治疗.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6个月.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10个月.结果 21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脑静脉窦均获得再通(其中12例患者应用尿激酶10万u/24 h效果良好,9例患者在应用尿激酶10万u/24 h,48 h复查后增量至25万u/24 h),无一例并发或加重脑出血,预后良好.结论 改良溶栓方案可有效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有效规避了大量应用溶栓药物的问题,在达到同样疗效情况下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个体化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12例临床抗凝治疗无效的CVST患者根据发病的严重程度及病程特点行个体化介入治疗.以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脑脊液压力及脑动静脉循环时间为疗效观察和随访指标.12例患者均接受经静脉插管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性碎栓治疗,其中3例在接受经静脉途径溶栓后又接受了经动脉溶栓.术后继续抗凝治疗6个月;随访12~24个月,平均(18±4)个月.结果 术后,12例患者中2例仍存在轻度头痛,但较治疗前明显减轻.1例遗留轻度偏瘫,3例遗留复视或视物模糊,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从术前的28~38 cm H2O(1 cm H2O=0.098 kPa),平均(32.4±3.0)cm H2O,均降至26 cm H2O以下,脑血管造影显示脑动静脉循环时间从术前的11~20 s恢复至10 s以内,未再发生血栓形成和新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除1例患者出现股静脉穿刺部位皮下渗血外,其余患者均未发生与操作相关的颅内或全身出血并发症.结论 个体化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静脉窦血栓(CVST)的CT、MR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并探讨低剂量尿激酶(起始剂量10万U/24 h)行静脉窦内经导管接触性溶栓的疗效.资料与方法 18例CVST患者行CT平扫、MR平扫、MR静脉成像(MRV)及DSA检查,明确诊断后,行静脉窦内机械性碎栓、静脉窦内留置微导管接触性溶栓术.若颅内没有出血,以1万U/min流率总量25万U尿激酶冲击溶栓,然后以10万U/24 h起始剂量用药2天;对于合并颅内出血的患者,直接以10万U/24 h起始剂量用药2天.2天后造影复查,根据结果撤管或增加剂量至25万U/24h,然后继续留置微导管,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结果 CT平扫显示颅内血肿5例(右额叶3例,右顶叶1例,左顶叶合并右颞叶1例),上矢状窦或(和)直窦内高密度影3例.MR平扫显示静脉窦内异常信号,部分伴有脑回肿胀;MR显示血栓累及上矢状窦15例,横窦9例,直窦6例,乙状窦6例,窦汇3例,累及颈内静脉2例.MRV表现为受累静脉窦血流信号消失或不连续.DSA表现为受累及的静脉窦内充盈缺损,动静脉循环时间均明显延长,侧支循环形成.12例患者以10万U/24 h尿激酶溶栓效果良好,6例溶栓2天后复查药量增至25万U/24 h.静脉窦完全再通临床症状消失9例,大部分再通临床症状消失5例,部分再通临床症状明显缓解4例.术中1例出现导丝穿透静脉窦,造成硬膜下少量出血,2天后复查出血吸收,预后良好.所有患者溶栓过程中未出现出血加重或新发出血,预后良好.结论 CT平扫能显示CVST的部分阳性征象,MR平扫、MRV及DSA能明确CVST的诊断.用低剂量尿激酶行静脉窭接触性溶栓安全有效,并能预防大剂量尿激酶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EDVT)腔内机械性血栓碎吸及溶栓介入治疗的疗效.资料与方法 对136例急性LEDVT患者于DSA下顺行股、髂静脉造影后,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首先行机械性大腔导管血栓碎吸治疗,然后留置导管腔内溶栓治疗.对136例中并发13例急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lism,PE)患者也采取腔内机械性血栓碎吸和溶栓介入治疗.结果 136例介入治疗有效率100%,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7.5天.患肢肿胀、疼痛均于介入治疗后1~2天内开始消退.出院时健、患肢膝关节上、下15 cm处周径差及患肢膝关节上、下15 cm处周径与入院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腔内机械性血栓碎吸及溶栓介入治疗严重急性LEDVT疗效显著,病程短,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经小隐静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经小隐静脉途径置管直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先行患肢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后,经小隐静脉放置溶栓导管于深静脉血栓段内,微泵持续推注尿激酶直接溶栓.结果 1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包括中央型8例,混合型6例.溶栓后主干再通,侧支血管增多10例,血栓溶解率71.4%;12例疼痛缓解,肿胀消退,恢复正常劳动力,2例患者肿胀明显减轻,能进行家务劳动.结论 经小隐静脉置管直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卒中,其危险因素及临床症状多样,易被漏诊或误诊。目前尚无关于CVST的治疗指南,其最佳治疗方法仍存在争议。抗凝治疗是该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同时该病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促进了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发展。本文就该病临床中抗血栓治疗的抗凝治疗方案、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案(溶栓治疗及机械取栓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提高对治疗的认识,降低致死率、致残率。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intrasinus thrombolysis (IST)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 during postpartum period.

Methods

11 patients during postpartum period with CVST who received IST during July 2007–November 2011 were included. Urokinase was infused into the sinuses via a microcatheter. 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 was performed to assess the recanalization of venous sinuses.

Results

Before discharge, the intracranial pressure in 11 patients was under 200 mmH2O. MRV confirmed that venous sinus of 9 patients were smooth. The cortex venous and deep venous recovered to normal. Venous sinus of 2 patients recanalized partly, and cortex venous and deep venous had compensation. 9 patients had good outcome and 2 patients had only mild deficits.

Conclusion

Intrasinus thrombolysis is safe and effective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during postpartum period.  相似文献   

12.
脑静脉窦血栓的磁共振表现及误漏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脑静脉窦血栓(CVST)的磁共振表现,并进行误漏诊分析.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脑静脉窦血栓的磁共振表现.全部病例均进行MRI检查,其中17例同时行磁共振静脉成像(MRV)检查,12例行增强扫描,29例行CT检查.全部病例经DSA证实. 结果 32例CVST患者中,MRI SE序列扫描确诊26例,其中亚急性期病变20例,急性期4例,慢性期2例.6例急性期病变MRI平扫漏诊,其中4例经MRV确诊,2例经DSA诊断.急性期CVST MRI信号复杂,T1WI呈低、中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明显低信号.亚急性期T1WI和T2WI均呈高信号,表现典型;慢性期血栓信号不断地降低.MRV表现为静脉窦闭塞或静脉窦内充盈缺损.本组病例中有7例曾被误诊为肿瘤、脑梗死等其他病变. 结论 MRI和MRV是诊断CVST的良好检查方法,可提供更多可靠信息.应用适当的检查技术,以及对MR征象进行认真分析,可避免误诊及漏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诊行介入开通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有效性、安全性及个体化治疗方案。 方法收集31例经DSA提示为脑动脉主干血管闭塞、行急诊介入开通术的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分析,评估该手术方式的技术成功率、疗效及风险。 结果31例患者中获得血管再通的24例,技术成功率达77.42%(24/31),其中19例达到术后即刻血管完全再通(TICI 3级),5例部分再通(TICI 2级)。获得血管再通的24例中,8例采用接触溶栓法,16例采用机械开通如球囊扩张、自膨式支架置入或Solitaire取栓中的一种或几种获得。术后死亡7例(7/31,22.58%),其中因颅内出血死亡2例(2/31,6.45%),1例溶栓后,1例机械取栓后,出血均发生在术后12 h内;因大面积梗死致亡5例(5/31,16.13%),2例因血管部分开通后再次急性血栓形成,3例因血管未开通而闭塞症状逐渐加重死亡。90天随访中达到预后良好(MRS≤2分)的患者占51.61%(16/31),其中血管获得完全再通的患者预后良好率达78.95%(15/19),术前DSA证实有侧支代偿的患者预后良好率达57.89%(11/19)。 结论急诊行介入开通术治疗AIS是可行、有效、较安全的,并有可能成为急性脑动脉主干血管闭塞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4.
磁共振脑静脉系血管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磁共振脑静脉系血管成像的技术方法和最佳扫描方案,评价磁共振静脉系血管成像技术(MR venography,MRV)对静脉系疾病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二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造影(2D-TOF-MRA)、二维相位对比血管造影(2D-PCA)和三维对比增强MR血管造影(3D-CE-MRA)3种血管成像技术分别对20例健康志愿者和20例临床或MRI疑有静脉系疾病的患者行MRV成像,并采用最大强度投影(MIP)、多平面或曲面重建(MPR)及数字减影MRA(DSMRA)技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观察脑静脉系在MRV中的显示情况及脑静脉系疾病在MRV中表现形式,制定脑静脉系成像的最佳方案。结果本组经3D-CE-MRA静脉系成像诊断为13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及7例颅内肿瘤累及静脉系的阳性显示率为100%,均经临床治疗复诊及手术证实。2D-PCA及2D-TOF-MRA对细小引流静脉显示欠佳,且2D-TOF-MRA对复杂区域内静脉血管亦显示欠佳。结论3D-CE-MRA结合2D-PCA及2D-TOF-MRA静脉成像技术形成全脑静脉系成像,为脑静脉系的最佳成像方案,对临床术前评估和指导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MRI联合磁共振静脉成像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MRI及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DSA确诊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表现.37例中有30例行常规MRI检查,29例行MRV(2D TOF)检查.结果:30例常规MRI检查中28例静脉窦有异常信号,其中26例MRI表现为静脉窦T1WI、T2WI高信号,2例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并部分伴有脑组织梗死、出血.29例MRV检查均发现静脉窦充盈缺损或中断.结论:MRI与MRV结合对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具有高度敏感性,是诊断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CT、MRI表现。方法:通过分析2例确诊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与影像学表现,结合有关文献归纳总结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影像学诊断要点。结果: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直接征象:CT平扫呈条索征及高密度三角征;CT增强呈空三角征。MR平扫脑静脉系统血栓处流空信号消失,呈等、稍高或高信号;MRV示病变血管充盈缺损或不显影。间接征象:所属静脉引流区脑水肿、脑梗死或梗死与出血并存;替代引流静脉扩张。结论: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临床症状和体征无特征性,常规脑CT、MRI和脑MRV技术的结合是早期诊断本病理想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肖朝勇  陈宁  刘文  蔡宗尧 《放射学实践》2004,19(10):709-711
目的 :探讨MRI和MR血管成像 (MRA ,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CVST)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10例CVST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全部病例行常规MRI和MRA( 3DTOF)、MRV( 2DTOF)检查 ,其中 9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MR常规扫描示脑实质内均出现异常信号 ,仅 1例T2 WI未见异常信号 ,增强扫描 9例全部出现静脉异常强化。有 5例MRA除可见动脉正常显影外 ,还可见受累的静脉和静脉窦显影。MRV示栓塞的静脉窦不显影或显影欠佳。结论 :常规MRI结合MRA、MRV是诊断CVST的无创和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