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肾及胰肾联合移植术的可行性。方法:2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尿毒症患者,分别实施肝肾分期联合移植及肝肾同期联合移植术;1例糖尿病合并尿毒症患者行胰液空肠引流式胰、十二指肠及肾一期联合移植术。术后均采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皮质类固醇激素的3联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2例肝肾联合移植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转氨酶、尿素氮和肌酐恢复正常;胰肾联合移植患者术后停用外源性胰岛素,血糖、C-肽及肾功能恢复正常。随访18~42个月移植器官功能良好。结论:联合脏器移植是治疗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有效手段,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腹部大器官联合移植围手术期护理重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部大器官联合移植治疗腹部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效果及围手术期的护理重点。 [方法 ]对 2例 1型糖尿病并发尿毒症病人施行改良式胰液肠腔引流、胰十二指肠及肾一期联合移植 ;1例高龄酒精性肝硬化终末期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病人施行一期肝肾联合移植 ;1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施行同期原位肝 -异位胰十二指肠联合移植的围手术期实施护理。 [结果 ] 2例胰肾联合移植病人术后第 5天肾功能恢复正常 ,术后第 10天停用胰岛素 ,2例均分别于术后 2 0d、2 2d出现消化道出血 ,经止血治疗后痊愈。肝肾联合移植病人术后第 3天移植肝肾功能正常 ,术后第 10天移植肝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抗排斥治疗后逆转。肝胰联合移植病人术后 5d停用胰岛素 ,移植肝功能恢复正常。 4例病人分别随访 6个月~ 2 9个月 ,移植物功能均正常。 [结论 ]腹部大器官联合移植是腹部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良好的术前准备、细致的移植物功能观察、排斥反应监测以及术后并发症的观察护理有助于移植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3.
腹部大器官联合移植围手术期护理重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部大器官联合移植治疗腹部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效果及围手术期的护理重点。[方法]对2例1型糖尿病并发尿毒症病人施行改良式胰液肠腔引流、胰十二指肠及肾一期联合移植;1例高龄酒精性肝硬化终末期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病人施行一期肝肾联合移植;1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施行同期原位肝-异位胰十二指肠联合移植的围手术期实施护理。[结果]2例胰肾联合移植病人术后第5天肾功能恢复正常,术后第10天停用胰岛素,2例均分别于术后20d、22d出现消化道出血,经止血治疗后痊愈。肝肾联合移植病人术后第3天移植肝肾功能正常,术后第10天移植肝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抗排斥治疗后逆转。肝胰联合移植病人术后5d停用胰岛素,移植肝功能恢复正常。4例病人分别随访6个月~29个月,移植物功能均正常。[结论]腹部大器官联合移植是腹部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良好的术前准备、细致的移植物功能观察、排斥反应监测以及术后并发症的观察护理有助于移植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4.
总结腹部器官联合移植术的术后护理.回顾性分析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2例行胰肾联合移植术患者,1例术后生命体征稳定,病情恢复良好,1例术后第3天死于心脏猝死;3例行肝肾联合移植术患者,1例术后出现移植肾急性肾衰,经血透治疗3周后肾功能恢复正常,其余2例恢复良好.认为腹部器官联合移植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细致的移植器官功能观察、排斥反应监测以及感染预防是术后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胰肾联合移植治疗糖尿病并发晚期肾功能不全病人的临床经验。方法:为2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衰竭患者施行胰、肾联合移植术,对手术技术、术后排斥反应的防治和其它非手术并发症的处理进行总结。结果:联合移植后2例胰肾均发挥正常功能,病人均立即停用胰岛素。例1术后发生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合并间质性肺炎,移植胰腺胰瘘,胰周感染,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例2术后2月时反复出现肉眼血尿、低热,经积极治疗症状消失,目前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正常饮食,可从事轻工作。结论:胰肾联合移植是治疗Ⅰ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尿毒症的理想方法。术后并发症是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胰外分泌的处理是胰移植的关键所在。胰液肠腔、膀胱引流式两种术式各有其优缺点,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及各移植中心的条件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治疗措施。方法1例胰肾联合移植术后给以免疫抑制、小剂量肝素化和胰岛素替代治疗,监测移植胰、肾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胰腺功能恢复顺利,1个月后脱离胰岛素,血糖维持正常;移植肾功能1周恢复正常,随后出现排斥反应,相应治疗后改善;术后3周出现下消化道出血。结论胰肾联合移植是针对IDDM合并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治疗措施。早期胰岛素替代治疗有利于移植胰功能的逐渐恢复。早期小剂量肝素化,有利于减少移植胰血栓形成的几率。  相似文献   

7.
背景:胰肾联合移植已经被公认为是糖尿病(包括1 型和2 型)合并终末期尿毒症的有效治疗手段,由于胰腺为高免疫原性器官,合理的免疫抑制治疗是保证胰腺移植成功的关键.目的:探讨胰肾一期联合移植后免疫抑制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纳入2005-01/2009-06 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完成胰肾一期联合移植的患者9 例,其中男5 例,女4 例,胰液引流均采用空肠引流方式.术后采用白细胞介素2 单克隆抗体诱导的四联免疫抑制方案:白细胞介素2 单克隆抗体+他克莫司+麦考酚酸+激素,并逐渐过渡至单用他克莫司维持治疗.回顾性分析以上9 例患者围手术期及长期随访情况.结果与结论:胰肾一期联合移植后,除1 例早期死亡外,其余8 例患者移植后1 周内肌酐降至正常水平,移植后停用胰岛素时间为(11.5±3.5) d,空腹血糖恢复至正常时间为(15.4±6.3) d.8 例患者随访4~50 个月期间,共有4 例发生移植肾急性排斥,其中1 例在接受床边血液透析过程中并发心脑血管意外后家属放弃治疗,其余3 例患者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或激素冲击治疗后移植肾功能均逆转恢复,随访过程中未发现移植胰腺排斥.说明胰肾联合移植是治疗糖尿病合并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方法,术后早期采用白细胞介素2 单克隆抗体诱导的四联免疫抑制方案并逐渐过渡至单用他克莫司维持治疗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胰肾联合移植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胰肾联合是治疗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的最有效方法.但这些患者由于长期糖尿病史,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对较复杂,且手术涉及胃肠道,并应用大剂量的免疫抑制约物,移植前准备和移植后处理是胰肾联合移植成功的重要保障.目的:对胰肾联合移植的免疫抑制用药、凝血药物应用、围手术期以及移植后管理注意事项等进行多方面讨论,为胰肾联合移植提供一些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8解放军第三○九医院泌尿外科进行胰肾联合移植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免疫抑制剂、抗凝药物的应用及围手术期临床监测重点等治疗经验.结果与结论:5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3岁,均为1型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移植前胰岛素用量为1.5~2.4U,(kg·d),其中1例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次眼底出血;2例合并明显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移植前心脏射血分数分别为52%和50%.移植胰腺外分泌液均经肠道引流.3例恢复顺利,肾功和血糖均恢复正常.其中1例于移植后第7天出现排斥反应,激素冲击后肾功能恢复;1例移植后出现移植十二指肠急性排斥反应,肠瘘,最终移植胰腺切除,但移植肾脏保留;2例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1例移植后消化道出血,多器官衰竭死亡.胰肾联合移植是治疗糖尿病合并终末肾病的最有效方式.移植胰腺外分泌经膀胱引流由于并发症较多,已被经肠道引流取代.移植肾功能的恢复足胰肾联合移植成功的关键.移植后早期他克莫司可不必急于口服,可待血肌酐恢复到300 pmol/L.时再考虑应用.凝血药物的应用是移植胰腺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空肠造瘘是围手术期预防肠液向移植胰腺返流的重要治疗措施,且移植后随访期建议应用通便药物,预防便秘发生,减少肠液返流引起的急性胰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邹红 《护理与康复》2005,4(1):75-76
肝肾联合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肾综合征的有效手段,各大医院近年均有开展,但肾移植后再次肝肾联合移植报告少见。本院于2002年5月成功为1例肾移植后慢性排异、移植肾失功、乙肝小三阳、肝硬化代偿期患者施行了移植肾摘除、肝肾联合移植术,术后供肝、供肾功能良好,至今存活。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在胰肾联合移植(SPK)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用CDFI定期连续观测10例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患者的声像图特征和动静脉血流变化.结果10例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患者早期均出现移植胰腺体积增大,形态饱满,内部回声减低,胰头及胰尾部增大较胰体部明显,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5),多在十数天至1个月后恢复正常;其中2例术后移植肾体积增大,实质增厚,各级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增高(均在0.71~1.0之间),移植胰腺周围出现局限性积液暗区,供体腹腔干动脉RI波动在0.67~0.78之间,CDFI提示急性排斥反应;1例移植胰腺体积明显增大,内部实质回声不均,胰周积液不断增多,供体腹腔干内动脉RI<0.70,移植肾声像图正常,CDFI诊断移植胰胰腺炎;另外,CDFI诊断右侧髂外静脉及属支部分栓塞1例;提示移植胰腺供体腹腔干动脉血栓栓塞1例.结论CDFI在胰肾联合移植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肝肾联合移植术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肾病的最有效方法,也是目前器官移植术中难度最大的手术之一.2006年6月14日,本院为1例终末肝病合并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患者实施了肝肾联合移植手术,取得了满意效果,术后恢复良好,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胰肾联合移植1例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胰肾联合移植是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并发尿毒症的理想方法^[1]。我院于2008年7月收治了1例1型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患者,行胰肾联合移植术。经过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患者现已康复。现将胰肾联合移植的围手术期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胰肾联合移植目前是治疗1型糖尿病、部分2型糖尿病合并尿毒症最有效的方法 .2001年11月1日~2005年10月31日共收治15例通过施行经膀胱引流全胰十二指肠及肾联合移植手术的患者,通过回顾性研究,总结了关于心理,输液,引流管,膀胱冲洗,术后并发症等各方面的护理.通过术后严密的观察和护理,大多数患者都顺利度过康复期,避免了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胰肾联合移植术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与护理措施.方法 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采用胰、肾联合移植不同术式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伴有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7例,回顾性分析了此期间所发生的并发症,并针对性地实施护理措施.结果 胰肾联合移植术术后并发症有感染、急性胰腺炎、急性排斥反应及出血.针对性地实施护理措施,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术后及时发现急性胰腺炎和出血征象,积极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预防感染,加强基础护理,使胰肾联合移植成为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伴有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的常规手术.  相似文献   

15.
艾丽  王月菊  何秀颖  张娜 《护理研究》2013,27(4):361-362
糖尿病肾病是引起终末期肾衰竭主要原因之一,胰肾联合移植是目前治疗1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或2型糖尿病发展为尿毒症期的有效途径[1],但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手术风险大,目前肾-胰岛细胞移植的开展已经逐步替代胰肾联合移植,使病人摆脱了胰岛素及透析治疗对心理  相似文献   

16.
方丽  王迎春 《现代护理》2002,8(9):681-681
胰肾联合移植近年发展迅速 ,但移植术后效果比肾脏和心脏移植要差。除合并多种器官病变的受者自身原因外 ,术后各种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 ,处理极为棘手[1] 。特别是超过45岁高龄患者胰肾联合移植其治疗更增加了复杂性 ,我院自2 0 0 0年 6月中旬以来施行了 2例 5 0岁以上胰肾联合移植。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1.1 例 1,女 ,5 1岁 ,糖尿病病史 2 0年 ,伴双眼白内障 ,长期口服达美康和美必达 ,但血糖仍不易控制 ,经加用胰岛素后血糖下降 ,2年前诊断为尿毒症 (血Cr 96 7μmol/L ,BUN2 2 .13mmol/L)行腹膜透析治疗。患…  相似文献   

17.
一例肝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胰、肾综合征的患者目前尚无较好治疗方案,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其生命,我院于2005年1月17日为一例肝硬化合并尿毒症、1型糖尿病及慢性胰腺炎患者实施了亚洲首例肝脏、胰腺十二指肠、肾脏三脏器联合移植术,手术获得成功,现患者已存活1年,肝、胰、肾功能均良好。现将术后  相似文献   

18.
肝胰肾联合移植1例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肝胰肾联合移植是目前治疗肝硬化失代偿、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的有效措施。但由于目前国际、国内开展肝胰肾联合移植的手术例数甚少,经验不足,给治疗和护理带来较大的难题。本文总结了我院成功完成的1例肝胰肾联合移植的术前、术后护理,以及排斥反应的观察和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19.
对1例32岁的肝硬化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受体施行一期同种异体肝肾联合移植.供受体血型等组织配型相匹配,肝移植采用经典的原位移植技术,肾移植采用常规移植方法,将移植肾置于右髂窝.移植前予以赛尼哌行免疫诱导,移植后采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甲强龙二联疗法进行免疫抑制治疗.受体移植后肝肾立即发挥作用,移植后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移植肝肾功能恢复良好.提示肝肾联合移植是治疗肝肾同时衰竭的有效方法,良好的组织配型、完善的移植技术、免疫抑制剂的合理使用及移植后并发症的正确处理是移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胰肾联合移植目前是治疗1型糖尿病、部分2型糖尿病合并尿毒症最有效的方法。2001年11月1日~2005年10月31日共收治15例通过施行经膀胱引流全胰十二指肠及肾联合移植手术的患者,通过回顾性研究,总结了关于心理,输液,引流管,膀胱冲洗,术后并发症等各方面的护理。通过术后严密的观察和护理,大多数患者都顺利度过康复期,避免了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