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卫子然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4):2438-2440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对残胃癌和残胃再发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1998年1月至2005年5月间收治的33例残胃癌和15例残胃再发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肿瘤分期及病理类型和外科手术方式进行分组.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进行累计生存率的比较。结果:本组48例患者中,早期癌9例.进展期癌39例;手术切除率为72.9%,其中根治性切除23例(47.9%),姑息性切除12例(25.0%),早期癌与进展期癌.根治性切除与姑息性切除,分化型腺癌与未分化型腺癌比较,术后5年累积生存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定期胃镜复查和合理的根治性手术是提高残胃癌和残胃再发癌患者生存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崔健  沈振亚  余云生 《浙江临床医学》2010,12(12):1306-1307
目的探讨及总结高龄食管贲门癌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本科手术治疗高龄食管贲门癌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手术切除率93.6%(44/47),探查术6.4%(3/4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5.5%(12/47),死亡率2.1%(1/47)。结论严格掌握高龄食管癌患者手术适应证、选择适宜的术式、术后确保有效的胃肠减压及充分营养支持,可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手术治愈率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手术治疗70岁以上老年胃癌6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70岁以上老年胃癌患者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70岁以上老年胃癌患者63例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切除率为87.3%(55/63),其中根治性切除率为57.1%(36/6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5%(11/63);随诊57例,1、3、5a生存率分别为70.2%、47.4%、35.1%。结论:积极做好术前评估和准备,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加强术后管理,可以提高高龄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类癌诊治与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胃肠道类癌的诊治方法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0例胃肠道类癌病人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的胃肠道类癌病人有腹痛,30%出现腹胀,未发现类癌综合征病例。术前48%的病人经胃镜或结肠镜检查确诊。直肠类癌占38%,胃类癌及十二指肠类癌各占20%。所有病人均经手术完整切除。肿瘤直径平均为2.70±1.79cm,24%的肿瘤浸及浆膜层,伴淋巴结转移者占20%。中位随访时间72个月,5年生存率占54%。平均生存期为(67.2±18.9)个月,其中肿瘤直径不超过2.70cm者为(80.4±5.0)个月,超过2.70cm者为(80.4±5.0)个月;肿瘤浸润深度不超过肌层者为(76.3±3.1)月,肿瘤侵及浆膜者为(51.2±5.8)月;伴有淋巴结转移者为(50.2±4.6)个月,不伴淋巴结转移者(76.5±4.7)个月。生存分析提示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影响患者预后。结论:消化道类癌有效的治疗手段为完整切除。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与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Borrmann Ⅳ型胃癌的生物学行为特点及其在诊断和治疗上的意义。方法:对1985-1999年收治的31例Borrmann Ⅳ型胃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生长方式90.9%为弥漫性生长,组织学分型多为低分化腺癌,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及未分化癌,多侵透浆膜,淋巴结多为多个远距离转移,腹水(28%)及腹膜转移(36%)多见。胃镜活检诊断率(85.7%)低于X线钡餐检查(95%)。手术25例,切除率及根治切除率分别为44%及36%。根治术后均在3年内死于复发。结论:Borrmann Ⅳ型胃癌具有独特的生物学行为特点,诊断上不应完全依赖胃镜活检,治疗上应重视腹膜亚临床病灶的处理。  相似文献   

6.
胃平滑肌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平滑肌肿瘤(GSMT)的临床表现、诊断与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法:回顾分析32例胃平滑肌肿瘤(GSMT)的临床治疗及随访资料。结果:胃平滑肌瘤17例均手术局部切除;平滑肌肉瘤14例,其中8例行胃大部切除,2例行全胃切除,2例姑息切除。2例探查造瘘,1例上皮样平滑肌瘤行胃大部切除。首先症状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术前内镜GI、CT等联合检查,阳性诊断率为84.61%,手术切除率为93.8%。胃平  相似文献   

7.
37例胃间质瘤的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7例经手术证实的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GST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消化道出血是最常见的症状(16/37)。其次是上腹部隐痛不适、腹部肿块。术前胃镜、胃造影和CT扫描确诊率低,分别是4/37,1/34和0/17。本组切除率100%,无手术死亡。手术方式包括胃壁局部切除4例;胃大部切除18例;根治性胃大部切除12例;全胃切除3例,其中联合脏器切除2例。术后随访3~10年,随访34例,失访3倒。结论:GST具有独特的组织学形态,术前确诊较为困难,免疫组化检测可确诊。术中仔细探查肿瘤的大小、生长方式、有无坏死溃疡和周围淋巴结肿大,有助于判断肿瘤的良恶性。良性和潜在恶性GST可行胃壁局部切除或胃大部切除术,恶性GST应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如有淋巴结转移,至少行区域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围手术期处理的有关问题及适当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7年2月收治的经外科手术治疗的63例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3例中54例行胃癌切除术,切除率为85.7%,其中行根治性切除术41例(65%),姑息性切除13例(21%);仅行胃空肠吻合术5例(8%);仅行探查取活组织检查者4例(6%)。52例(82.5%)术前并存其他疾病。术前合并疾病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4.2%(23/52),而术前无合并疾病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1%(1/1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重视老年胃癌患者的外科治疗特点。术前应全面正确评估伴随疾病,选择合理的术式,积极做好围术期的处理是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提高肺癌手术切除率的方法。方法由于癌灶或转移淋巴结冻结肺门使血管不可显露、或肿瘤粘连浸润固定胸腔或纵隔使肺门不可显露等使肺切除难以进行,则改变肺切除术中常规处理,在肺动、静脉处理前或中间切断支气管,这样因离断了坚硬无延展性的支气管联系,而仅留有血管及结缔组织,使肺门松动延展便于进一步处理。结果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理类型以及TNM分期等因素经统计学处理其差异无显著性。临床组及对照组的手术切除率分别为98.8%(510/516)及90.4%(450/498);手术探查率为1.2%(6/516)及9.6%(48/498);手术死亡率为0.8%(4/516)及1.2%(6/498);1年生存率为81.6%(421/516)及75.5%(376/498);3年生存率为54.5%(281/516)及45.8%(228/498);5年生存率为36.0%(186/516)及31.3%(156/498)。结论离断支气管逆行肺切除技术是提高肺癌手术切除率及生存率的可行方法,最大限度保留肺功能,又可以收到完全性切除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世界卫生组织将胃溃疡(GU)、胃息肉(GP)、残胃(GS)、萎缩性胃炎(GAS)、胃粘膜异型增生(ATP)和肠上皮化生(IM)列为胃癌前状态。本文将我院1987~1997年经胃镜及病理证实,两种胃癌前状态同时并存的392例随访资料进行分析,旨在了解两种胃癌前状态并存与癌变的相关性,以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1临床资料392例中,男249例,女143例;年龄21.3~71岁,平均52.5岁。其中40~65岁326例,占83.2%。研究对象:胃溃疡、胃息肉、残胃等分别伴有下列三项病理检查结果之一者:①异型增生;②肠上皮化生;③萎缩性胃炎。残胃91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与其病理分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结直肠癌MSCT表现和对应病例的病理组织分型、淋巴结转移和周围浸润情况。全部病例术前清洁肠道,然后用2.5%的等渗甘露醇溶液灌肠,再进行64层螺旋CT平扫和门静脉期增强扫描。首先按照病理高、中、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对病例进行分类,对各种组织类型肿瘤的MSCT表现形态、平扫和增强的肿瘤实质CT值,淋巴结和其他脏器远处转移、周围浸润情况进行了分析。最后按照病理,将病例分成3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第1组为低分化腺癌。第2组为黏液细胞癌和印戒细胞癌。第3组为中高分化腺癌。结果中分化腺癌74例;高分化4例;低分化6例;黏液腺癌7例;印戒细胞癌1例。低分化平扫CT值约41.00±6.39HU,增强后CT值约74.83±9.48HU;黏液腺癌与印戒细胞癌的平扫CT值约39.00±3.46HU,增强后CT值约73.66±11.66HU;中高分化腺癌的平扫CT值约44.83±5.95HU。增强后CT值约85.05±10.47HU。这3组CT值经方差分析,平扫P=0.028,增强P=0.015,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病例的淋巴结转移率。低分化组为50%,黏液腺癌组为37.5%,中高分化组为28.2%,经卡方检验,三组病例淋巴结转移率的P=0.483,无统计学意义:三组中出现肠外浸润的百分率分别各是66.7%(4/6)、75%(6/8)和35.9%(28/78),出现不均匀强化或分层状强化的分别各是83.3%(5/6)、100%(8/8)和38.5%(30/78).P值分别为0.043和0.001,有统计学意义;发生肝、肺等远处器官转移率分别各是0%(0/6)、12.5%(118)和11.5%(9178),统计分析无明确统计学意义。因此,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包括印戒细胞癌)和中高分化腺癌之间在MSCT表现上有较显著的差异性。结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患者感染的幽门螺杆菌(Hp)cagA/vacA优势基因型及不同基因型Hp感染、混合感染与疾病的关系。方法:选择胃窦、胃体双份活检标本均培养出Hp的42例慢性胃炎(CG)和36例消化性溃疡(PU)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156份Hp分离株的cagA基因、vacA基因的信号区(s)和中间区(m)亚型,分析Hp基因型及多株Hp混合感染在CG和PU中的分布。部分优势基因型的扩增产物T—A克隆后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cagA基因的检测中,78例病人的胃窦标本中有?5例(96.2%)为cagA阳性,相应的胃体标本中,76例(97.4%)为cagA阳性,有1例(1.3%)患者胃窦、胃体检出cagA状态不一的Hp混合菌株。在胃窦标本的vacA基因分型中,sla/ml、sla/m2、sla/mlb、sla/mib—m.24种vacA基因型在78例患者中所占比例分别为6.4%(5/78)、55.1%(43/78)、26.9%(21/78)和1.3%(1/78),多株混合感染为3.8%(3/78);而相应的胃体标本中,前述四种vacA基因型所占比例依次为6.4%(5/78)、53.8%(42/78)、25.6%(20/78)和3.8%(3/78),多株混合感染为5.1%(4/78)。c8gA+sla/m2和cagA+sla/mlb在胃窦标本中占51.3%(40/78)和26.9%(21/78),而在相应的胃体标本中占52.6%(41/78)和25.6%(20/78)。少量胃窦、胃体标本中vacA基因8区和m区不能分型,未发现8lb、82和mla型。联合胃窦、冒体标本分析,16例(20.5%)患者中检出不同基因型的多株Hp菌株,同一胃内多部位采样比单部位采样者有更高的混合感染检出率。HpcagA基因、vaeA基因型、cagA/vaeA基因组合及不同基因型菌株混合感染在CG和PU中的分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6株8h型Hp菌株的8区扩增产物与报道的ala型60190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3.15—94.86%,4株n正型Hp菌株的m区扩增产物与报道的m2型87~203株核苷酸序列之间同源性为93.63—97.61%。结论:cagA+sla/m2是本地区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中最主要的Hp菌株的优势基因型,其次为cagA+sla/mlb,部分vacAsla/m2型优势分布菌株其核苷酸序列与国外报道的参考菌株比较有较高的同源性,部分患者同时感染不同基因型的多株Hp,但均与所致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张媛 《临床荟萃》2009,24(15):1368-1369
患者,男,85岁,因呕血、黑便1天于2007年9月6目入院。查体:一般状况差,重度贫血貌,左锁骨E淋巴结未触及肿大,上腹部压痛。胃镜及病理示:胃体大弯侧近胃底见-4.5cm×5.0cm的溃疡型腺癌。甲胎蛋白(AFP)〉3000ng/L,癌胚抗原(CEA)1.89μg/L,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HCV)标志物均(-),肝功能正常,血常规:血红蛋白(Hb)35g/L。CT:肝脏内多发转移癌,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胃底部、胃体部胃壁增厚与肝左叶界限不清,胰头旁肝门区及腹主动脉旁可见多发淋巴结肿大。超声示双肾、前列腺、双侧睾丸及附睾未见占位病变。因患者年龄较大一般状况差,且胃癌已发生转移末行手术及化疗,予以止血、支持、输血、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4.
胃MALT型淋巴瘤60例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BCL-10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型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60例胃MALT型淋巴瘤临床、病理形态学特点和免疫组化BCL-10表达情况。结果 患者男女比例为1:1.07,中位年龄52岁。BCL-10核阳性率在淋巴结被累及与未被累及两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BCL-10核阳性率在肿瘤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与浸润肌层至浆膜层两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BCL-10核阳性率在不同的临床分期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BCL-10核表达提示肿瘤的侵袭性增强,可能单纯抗HP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蛋白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意义。【方法】选取在本院病理科保存完好的胃癌患者组织标本48例,同时取相应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48例作为对照,比较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 IGF2表达的差异;分析胃癌组织 IGF2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TNM 分期、淋巴结转移等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胃癌组织中 IGF2阳性表达率为77.09%(37/48),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 IGF2阳性表达率为27.09%(13/48),胃癌组织中 IGF2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χ2=24.042,P <0.05)。胃癌组织中 IGF2阳性表达与患者的胃癌细胞分化程度、TNM 分期、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IGF2表达阳性的胃癌患者的5年随访中位生存时间为32个月(95CI%=31.08~32.92)低于 IGF2表达阴性者的54个月(95CI%=52.49~55.51),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25.566,P <0.001)。【结论】胃癌组织中 IGF2阳性率表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且与胃癌分化程度、TNM 分期、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Rb2/p130、Survivin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0例癌旁正常食管组织、6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Rb2/p130、Survivin的表达。结果在癌旁正常组织黏膜、食管鳞癌中,Rb2/p130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18/20)、43.5%(27/62);Survivin分别为0、56.5%(35/62);在不同分化程度的食管鳞癌中,Rb2/p130(x^2=14.982,P=0.001)、Survivin(x^2=9.685,P=0.006)表达强度的差异均有显著性;在不同临床分期的食管鳞癌中,Rb2/p130(x^2=7.655,P=0.022)、Survivin(0=11.041,P=0.004)表达强度的差异均有显著性;Rb2/p130(x^2=10.162,P=0.001)、Survivin(0=4.659,P=0.031)表达强度在淋巴结有转移组和淋巴结无转移组之间,差异亦均有显著性。癌细胞分化程度越低,临床分期越晚,淋巴结有转移,Survivin,Rb2/p130则表达显著减弱。两者的表达强度与食管鳞癌的肿瘤部位、肿瘤长度均无关;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b2/p130与Survivin之间的表达强度呈显著负相关(rs=-0.475,P〈0.001)。结论Rb2/p130低表达以及Survivin高表达,在食管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口服超声造影(OCUS)进行胃疾病筛查,探讨OCUS在胃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上海崇明地区疑有胃疾病的2852患者进行OCUS筛查,以胃镜病理结果为对照,分析OCUS图像质量、病变位置、病变最大径、病变性质对胃疾病诊断符合率的影响。结果OCUS筛查胃疾病的检出率为12.9%(367,2852),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8%(2676/2852)、69.1%(367/531)、99.5%(2309/2321)、96.8%(367/379)和93.4%(2309/2473);图像质量、病变位置、病变最大径、病变性质均是OCUS诊断胃疾病诊断符合率的影响因素;根据Logistic回归方程:Logit P=-7.416+0.842X1+0.359X2+1.728X3显示,影响胃疾病诊断的因素由大到小依次为病变最大径、图像质量和病变位置,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5.632、3.321和1.420;而病变性质对其无明显影响。结论OCUS筛查胃疾病准确率、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较高,可作为一种胃疾病选择性筛查的首选方法;其对胃疾病诊断符合率与图像质量、病变位置、病变最大径、病变性质有关,其中病变最大径影响最大,病变性质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8.
食管和贲门部良、恶性肿瘤与其他疾病的内镜检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内镜诊断食管、贲门部良、恶性肿瘤与疾病的内镜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讨论。结果:24年间对3731例行内镜检查,1937例诊断为癌,镜检阳性率51.9%(1937/3731)。诊断食管癌1167例,贲门癌615例,食管癌放疗后癌复发74例,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口复发81, 癌活检阳性率分别为88.9%(1037/1167)、83.4%(513/615)、79.7%(59/74)、和93.8%(76/81)。良性肿瘤和其他疾病174例,无出血、穿孔及意外死亡等并发症发生。本文结合肿瘤专科特点,对食管多发癌和食管、胃重复癌、食管癌放疗后癌复发、术后吻合口癌复发及食管、贲门良性肿瘤专科特点、对食管多发癌和食管、胃重复癌、食管癌放疗后癌复发、术后吻合口癌复发及食管、贲门良性肿瘤与其他疾病的内镜诊断进行讨论。结论:纤维内镜对食管、贲门部良、恶性肿瘤及其他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可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胃内分泌细胞增生的分类与内分泌肿瘤的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10种内分泌标记或抗体对161例胃癌及癌旁粘膜,34例胃内分泌肿瘤及瘤旁膜粘膜内分泌细胞进行观察。提出内分泌细胞增生(分为轻、中、重度)异型增生(分为轻、中、重度)的诊断标准。并对含有内分泌细胞分化的胃肿瘤的命名进行讨论。这类肿瘤可分为典型类癌;内分泌细胞癌(肿瘤中含有内分泌细胞数量为50%以上);胃癌伴有内分泌分化(肿瘤中含有内分泌细胞数量为50%以下)。胃内分泌肿瘤可应用免疫组化确定分泌激素的类型。  相似文献   

20.
宫颈电环切除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93例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宫颈电环切除术(LEEP)对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手术方法、手术并发症、手术前后病理诊断的相符性、治疗效果及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测在CIN的诊断及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2001年1月至2006年4月,采用LEEP对93例CIN患者进行治疗,对其疗效采取前瞻性分析及随访。结果:术后7—21d出血多于经量1倍以上、需回院止血治疗者占5、4%(5/93)。术前术后病理诊断不一致者占37.6%(35/93);其中病理诊断级别下降者占20.4%(19/93);诊断级别上升者占14.0%(13/93);病理诊断浸润癌者占3.2%(3/93),作宫颈癌根治术;术后切缘阳性(即切缘仍见CIN病灶)2例,占2.2%(2/93)。术后半年复查无CIN者占97.8%(88/90),术后半年内复发CINⅡ 1例。93例患者中术前作HPV-DNA检测者61例,其阳性率为73.8%(45/61);对术前HPVDNA阳性者于术后6个月复查.89.5%T降至正常。结论:LEEP治疗宫颈CIN安全有效,HPV-DNA检测由于其敏感性及阴性预测值高.在CIN的诊断中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但其定量的多少与CIN级别的高低不成正比,可用于术后疗效判定及作为随访监测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