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技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和氢质子MR波谱(1H-MR spectroscopy,1H MRS)在非典型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02年10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颅脑外伤患者58例,根据诊断标准将全部病例分为DAI组和非典型DAI组,进行FLAIR和1HMRS检查,再随机选择20名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观察FLAIR对DAI组及非典型DAI组病例的诊断能力;利用1HMRS比较DAI组和非典型DAI组胼胝体膝部、压部和基底节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和磷酸肌酸(NAA/Cr)、胆碱复合物/肌酸和磷酸肌酸(Cho/Cr)、肌醇/肌酸和磷酸肌酸(mINs/Cr)以及谷氨酸和谷氨酰胺/肌酸和磷酸肌酸(Glx/Cr)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较之常规MRI,FLAIR对轴索病灶的发现能力明显提高,非典型DAI组的病灶分布及形态和DAI组类似,两者不同在于非典型DAI组分布于间脑以下水平的病灶明显少于DAI组。DAI组、非典型DAI组和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联合磁共振成像(MRI)多序列成像在诊断脑弥散性轴索损伤(DAI)的价值,优化MRI检查DAI患者的常规序列.方法 29例临床诊断为DAI的患者均在伤后12~72 h内行MRI检查,采用常规自旋回波T1加权像(SE-T1WI)、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像(TSE-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T2加权像(FLAIR-T2WI)、T2*稳态自由进动梯度回波(T2*-FFE)和弥散加权成像(DWI)(b=1 000)进行轴位扫描,分析、比较其在DAI的MRI表现,探讨各序列在诊断DAI的优缺点.结果在病灶检出率方面,TSE-T2WI明显高于SE-T1W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LAIR-T2WI、T2*-FFE 和DWI(b=1 000)明显高于TSE-T2W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后三者(FLAIR-T2WI、T2*-FFE 、DWI)相差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E-T1WI、TSE-T2WI、FLAIR-T2WI、T2*-FFE 和DWI(b=1 000)各序列在显示DAI病灶方面各有优缺点,应结合起来作为MRI检查DAI患者的常规序列.  相似文献   

3.
陈涛  张雷  李静  李莉  苟晓光  任转琴 《医学综述》2012,(19):3273-3275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是一种以脑深部神经轴索肿胀、断裂为特征的脑损伤的严重类型,重残率及病死率都很高,因此早期准确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影像学检查为其主要检查手段,随着软件、硬件的不断更新及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磁共振新技术为代表的检查手段在DAI的诊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将影像学诊断尤其是MRI各个序列对DAI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MRI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0例临床表现符合DAI的病列MRI表现特点进行分析。结果:MRI表现为中线未见移位,多数病灶较小且为非血性,脑干和胼胝体损伤灶多见于重度头部损伤病人,常伴有其他类型脑部损伤。结论:结合临床,MRI能对DAI作出正确诊断,是DAI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像对临床诊断早期弥漫性轴位损伤患者的研究。方法:收集本院脑外伤临床疑似轴索损伤42例进行核磁检查,分别用常规扫描及SWI序列扫描并与CT检查作对比。结果:磁共振SWI序列检查率高,发现额叶、灰质及白质交界处、基底节区、胼胝体、小脑、脑干等处,分别较广,多发较多。结论:磁共振SWI对DAI检查明显高于CT及MRI常规序列检查,SWI序列对DAI病灶早期诊断检出率较高,在临床早期诊断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为临床治疗及评价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应作为MRI检查DAI的常规和首选序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像对临床诊断早期弥漫性轴位损伤患者的研究。方法:收集本院脑外伤临床疑似轴索损伤42例进行核磁检查,分别用常规扫描及SWI序列扫描并与CT检查作对比。结果:磁共振SWI序列检查率高,发现额叶、灰质及白质交界处、基底节区、胼胝体、小脑、脑干等处,分别较广,多发较多。结论:磁共振SWI对DAI检查明显高于CT及MRI常规序列检查,SWI序列对DAI病灶早期诊断检出率较高,在临床早期诊断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为临床治疗及评价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应作为MRI检查DAI的常规和首选序列。  相似文献   

7.
低场强MRI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低场强MRI表现与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O例临床诊断DAI患者的低场强MRI表现,对比分析MRI多序列成像对DAI病灶显示敏感序列及信号特征、分布特点。结果质子密度加权像(PDWI)及T2加权像(T3WI)对DAI影像诊断具有敏感性,病灶显示率高于T1加权像(T1WI),容易发现病灶且表现为高密度和/或高信号。结论MRI是DAI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低场强MRI能对DAI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磁敏感成像在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敏感成像(SWI)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31例临床高度怀疑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而常规快速自旋回波(TSE)、自旋回波(SE)扫描发现明确异常的患者进行SWI扫描。结果:31例中,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弥漫性轴索损伤均有明确的显示,表现为点状、条状、斑片状、环状、类圆形的低信号影,其中,20例表现为典型的低信号环,9例合并新月形或双凸透镜状硬膜下或硬膜外出血。结论:SWI序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敏感性高于常规的TSE序列和SE序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SWI)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6例DAI患者行CT及1.5TMR检查,扫描方法为T1WI、T2WI、FLAIR及SWI序列扫描,比较不同序列对DAI脑内病灶的显示率并分析其信号特征,评价SWI在检查和诊断中的作用。结果:16例患者脑内各部位DAI病灶检出数依次为:CT发现5个病灶,MRI常规扫描共发现196个病灶,其中T1WI检出19个,T2WI检出43个,FLAIR检出62个,DWI检出72个,SWI序列共检出329个病灶。SWI序列发现病灶数量明显多于常规MR(IP<0.05)。结论:SWI对DAI脑内病灶的检出明显优于常规MRI,对DAI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是一种原发性闭合性脑损伤,常引起脑功能障碍、严重者致残甚至死亡。其临床表现往往较重且缺乏特异性,尤其是在早期,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DAI越来越为临床所重视。但目前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未能及时发现或发现了却低估了DAI,相信随着医学的进步,医学影像检查新技术、新方法的飞速发展,对DAI的影像学认识有了很大进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Marmarou致伤装置制备135只不同程度(轻度、中度、重度)DAI的SD大鼠模型,在大鼠致伤后4、8、24 h行磁共振成像检查;另取8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对各组大鼠的磁共振成像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各组表观弥散系数(ADC)。结果 致伤后各组大鼠磁共振成像未发现明确可视性病灶。伤后4 h,各DAI组大鼠ADC值均下降,中、重度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8 h,各DAI组ADC值均升高,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8 h与伤后4 h相比,重度组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度、轻度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24 h,各DAI组ADC值继续升高,以重度DAI组升高最显著。结论 通过测定ADC值可以检测到DAI后常规磁共振成像不能显示的外伤性改变;大鼠DAI急性期ADC值下降,随后上升,其变化幅度可能与DAI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Marmarou致伤装置制备135只不同程度(轻度、中度、重度)DAI的SD大鼠模型,在大鼠致伤后4、8、24 h行磁共振成像检查;另取8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对各组大鼠的磁共振成像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各组表观弥散系数(ADC).结果 致伤后各组大鼠磁共振成像未发现明确可视性病灶.伤后4 h,各DAI组大鼠ADC值均下降,中、重度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8 h,各DAI组ADC值均升高,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8 h与伤后4 h相比,重度组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度、轻度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24 h,各DAI组ADC值继续升高,以重度DAI组升高最显著.结论 通过测定ADC值可以检测到DAI后常规磁共振成像不能显示的外伤性改变;大鼠DAI急性期ADC值下降,随后上升,其变化幅度可能与DAI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谢敏  裴莉敏 《现代医学》2012,40(2):178-181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CT表现,所有患者均在伤后24h内接受CT检查.结果:CT检查示5例患者脑内见斑片状高密度出血灶,1例患者脑内见斑片状低密度灶.6例患者中线均无明显偏移.出血灶位于大脑皮层者5例,位于脑干者3例,位于脑白质者3例,位于胼胝体者2例.3例患者脑室内出血,2例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患者额、颞叶见斑片状低密度影.1例患者脑肿胀.6例患者伴颅骨骨折或头皮下软组织肿胀或副鼻窦积液或肺挫伤.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病情危重,CT为首选检查,CT表现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弥散性轴索损伤34例临床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弥散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对34例DA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DAI患者中为交通事故致伤21例,坠落伤10例,其他类型伤3例。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良好16例,中残10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2例。结论:DAI受伤机制复杂,以车祸伤、高处坠落伤为主,意识障碍为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MRI优于CT,临床上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GCS、昏迷时间越长,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5.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与MRI对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影像学表现,评价CT与MRI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MRI及CT表现.所有患者均在伤后2~72 h内接受CT与MR检查.MRI采用自旋回波T1WI、T2WI序列、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及弥散加权成像.CT采用常规程序扫描.结果DAI在CT影像上可见弥漫性脑肿胀,皮层下及脑深部小出血灶,中线结构无明显移位;在MRI可见弥漫性脑肿胀,单发或多发的脑白质小灶性损伤,多数病灶为非出血性,脑干和胼胝体病灶多见于重度头部损伤患者.46例患者中,MRI共检出184个病灶,CT仅检出30个病灶,两者差异显著(P<0.01).MRI对脑内非出血性病灶及脑干、胼胝体病灶的敏感性明显优于CT(P<0.01).结论 CT及MRI为DAI的临床诊断提供了直接可靠的影像学依据,MRI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DWI)序列和磁敏感加权(SWI)序列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阅A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全部行常规MR序列,DWI和SWI序列,分别比较各序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非出血性和出血性病灶的检出数目,并分析其特点和信号特征。结果 DAI主要分布在基底节、皮髓交界区、胼胝体、脑干和小脑等区域。 DWI对非出血性DAI的检出率高,而SWI对出血性DAI的检出率高。结论 DWI和SWI序列的联合应用很大地提高了DAI的检出率,有助于准确评价病变的严重程度,为DAI的早期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价提供了更多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表现及CT诊断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及CT表现。方法 分析 60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本病的临床表现 :①头部受加速旋转性外伤 ;②伤后立即昏迷 ;③生命体征紊乱 ;④无明确神经定位体征。CT表现 :①大脑皮髓质交界处和 /或大脑中轴多发小出血灶 ;②弥漫性脑肿胀 ;③脑室、脑池受压变小或消失 ;④中线无移位或轻度移位 (<0 5cm) ;⑤合并其它颅脑损伤。结论 临床和CT表现二者结合 ,可对本病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8.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MRI征象。方法搜集46例临床和MRI影像资料完整的DAI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RI发现出血性病灶者39例:大脑半球皮髓质交界区15例、胼胝体13例、基底核区5例、脑干3例、小脑3例;单发5例,多发34例。非出血性病灶7例:胼胝体5例、脑干2例。合并弥漫性脑肿胀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脑室出血6例:硬膜下血肿6例,硬膜外血肿5例及颅骨骨折18例。结论MRI是诊断DAI最有效的检查方法,为早期诊断、治疗及评价预后提供了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