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近年来在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出现的感染性疾病,以发热、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死亡率达10%。目前已经证实其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所致。该文就SFTS的临床特征、动物模型的发病机制研究和SFTSV的流行病学、检测方法及复制特点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Ticks and Tick》2020,11(4):101454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 in a companion dog was confirmed based on clinical symptoms, virus isolation, and virus-specific antibody detection. Fever and anorexia began after tick bite. Viremia disappeared within two weeks and antibodies were detected one week after disease onset. 相似文献
3.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人类引起的一种病死率较高的新发传染病.自2010年以来全国已有10余个省份报告新发病例,该文从流行特征、传播媒介及宿主、传播途径、危险因素等方面对该病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我国中东部农村地区新出现的由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蜱叮咬是其主要传播途径,可通过人-人接触传播。该病起病急,病情进展较快,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以及胃肠、肝肾功能异常等,部分患者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平均报告病死率约10%。本文采用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对近年来该病的流行分布特点以及传播媒介、宿主动物、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从革螨和恙螨中检测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核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革螨、恙螨携带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情况。方法收集黑线姬鼠和山羊体表革螨和恙螨,按属种分类,用荧光定量PCR和常规RTPCR法检测革螨和恙螨体内是否携带SFTSV基因组核酸。结果黑线姬鼠体表收集的5组小盾纤恙螨SFTSV基因组核酸均为阳性,黑线姬鼠体表收集的3组毒棘厉螨和山羊体表收集的1组毒棘厉螨SFTSV基因组核酸均为阳性。基因测序结果显示,与SFTSVJS4株NP基因比对,其同源性在99%~100%。结论小盾纤恙螨和毒棘厉螨均可携带SFTSV,具有传播SFTS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浙江省舟山市2011-2013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的流行特征,为防控提供建议和对策.方法 收集整理舟山市2011-2013年SFTS病例个案调查表及人口学资料,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1-2013年舟山市共报告SFTS 45例,病死率为11.11%(5/45),其中岱山县41例(91.11%).病例以山区丘陵>50岁人群为主(93.33%),5-7月为发病高峰(84.44%),多数为农民(42.22%)和家务待业(31.11%),男女性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病例有发热(97.78%)、食欲减退(91.11%)、乏力(62.22%)、畏寒(44.44%)等非特异性临床表现,且均伴有血小板、白细胞水平进行性下降.病例居住地环境卫生普遍较差,且病前2周进行农田种植等户外活动的比例为68.89%(31/45),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蜱叮咬史,并发现3起流行病学相关事件.结论 舟山市SFTS是由新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具有清晰流行病学特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蜱为主要的传播媒介,且可能存在人传人现象.改善居住环境卫生条件及做好户外防护措施对降低发病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湖北省新发传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流行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 2010年在湖北省随州、黄冈、武汉市乡镇卫生院和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监测点, 培训全省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感染科医生, 开展报告病例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査, 采集血样检测和分离病毒, 在高发地区开展健康人群和家畜抗体水平调查及媒介蜱监测。结果 2010年湖北省报告病例来自11个市(州)、32个县(区)和100个乡镇, 共报告188例, 其中死亡21例, 报告发病率为0.33/10万, 病死率为11.2%。流行病学调査显示, 病例报告地区为丘陵地带(海拔28~940m);报告发病时间为4—12月, 高峰在5—9月;病例年龄11?81(M=56)岁;农民占95.3%;病例发病前两周内均无外出史, 93.6%从事与农业生产相关工作, 64.2%有皮肤破损, 52.8%有明显蜱暴露史, 22.0%有明确蜱叮咬史。采集病例血液标本129例(68.6%), 87例(67.4%)Realtime-PCR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阳性;用微量中和试验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标本, 11份SFTSV中和抗体阳转或呈4倍增高;2例血标本分离到SFTSV。健康人群总抗体阳性率为3.8%, 犬、羊和牛总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5.0%(6/11)、36.7%(2/3)和80.0%(4/5);草蜱、牛蜱、羊蜱PCR检测阳性。结论 湖北省SFTS疫区内人和家畜感染SFTSV。蜱可能是传播媒介, 人群劳作中皮肤破损、接触蜱或被蜱叮咬可能是该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蓬莱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写SFTS)流行病学特征和感染状况,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2013年蓬莱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用间接法ELISA对病例地区1 525名蓬莱市民的血清进行SFTSV-Ig G抗体检测,采集病例地区动物宿主血清标本通过双抗原夹心法ELISA进行SFTSV的总抗体检测,通过Realtime RT-PCR进行SFTSV的核酸检测。结果 2010-2013年蓬莱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年均发病率为4.55/10万,死亡率0.89/10万,病死率为19.51%,病例覆盖全市9.57%村社区,病例以农民为主,6-9月为高发季节,年龄以40~79岁为主。蓬莱市健康人群SFTSV-Ig G阳性率为9.05%,动物宿主牛、羊、跑山鸡、狗、猪和圈养鸡、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3.86%、44.76%、42.31%、31.46%、6.96%和6.00%。结论蓬莱市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流行地区,存在着新型布尼亚病毒隐性感染情况,牛羊狗可能是病毒主要的动物宿主。 相似文献
9.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21世纪初发现的一种新发蜱媒传染病。SFTS已在亚洲地区多个国家流行,包括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缅甸。截至2019年,我国已有25个省份报告SFTS病例,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病例高度散发,但在地域分布上又相对集中,以河南、山东、安徽、湖北、辽宁、浙江和江苏7个省份为主。病例主要通过被携带病毒的蜱叮咬而感染,也可通过密切接触病例血液或体液感染。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胃肠道症状、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重症病例常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近年来,我国SFTS报告病例逐年上升,病死率始终维持较高水平,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本文主要从SFTS的流行特征、传播流行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等方面加以综述,旨在提升对SFTS疾病自然史的认知,加强传染病预防控制能力,降低疾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实验室确诊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与实验室排除的疑似病例的临床与流行病学特征,并初步探讨决策树模型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辅助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淄博市2011年- 2014年报告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确诊及疑似病例的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特征等,两者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应用决策树模型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确诊及疑似病例进行判别分析。结果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确诊和疑似病例在年龄分布、发病月份分布、有无腹泻症状、发病前2周是否割草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决策树模型的灵敏度为0.798,特异度为0.635,ROC曲线下面积0.715。结论 对于发热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者,决策树模型表明,如果年龄≥50岁,有腹泻症状,且有乏力症状,则判别为确诊病例。决策树模型简单、易懂,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辅助诊断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 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病例进行调查。结果 2011 - 2014年威海市立医院共报告101例确诊病例,死亡8例,病死率7.92%。病例年龄中位数为62岁(范围为33~82岁),男女性别比为0.87(47∶54);农民占全部病例的74.25%(75/101);病例主要集中在6 - 8月份,占74.25%(75/101);9.90%(10/101)病例有明确蜱虫叮咬史,3.96%(4/101)病例与患者有密切接触史。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100%)、乏力(77.52%)、精神不振(51.69%)、恶心(47.19%)、腹泻(41.57%)等症状;实验室检查WBC、PLT降低,ALT、AST、LDH、CK、肌酸激酶同工酶、a-羟丁酸脱氢酶升高。结论 病例多发生在夏季,呈散在发生,以中老年为主,职业以农民为主。临床表现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60岁以上病例病情较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济南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 SFTSV)基因组特征。方法 通过参考文献并对引物进行矫正,获得SFTSV全基因组序列。应用DNAstar 7.1、MEGA等软件对基因组序列进行基因位点、遗传进化、同源比对分析,建立L、M、S片段基因系统进化树。结果 成功获得7株济南市SFTSV全基因组序列,每株分离株基因组全长均为11 490 bp,其中L片段6 368 bp, M片段3 378 bp, S片段1 744 bp。济南市SFTSV属C基因型C3分支。与湖北、河南及山东省泰安和青岛市基因序列同源性高,呈现出明显地域性特点。核苷酸变异以碱基转(颠)换为主,2018年SFTSV分离株共存在0.03%氨基酸突变位点,2019年存在0.02%氨基酸突变位点,2020年存在0.11%氨基酸突变,2020年较2018、2019年明显增多。结论 利用测序方法测定的济南市SFTSV,其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与我国流行的SFTSV相近,氨基酸序列突变有增多趋势,需密切关注其致病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11-2015年信阳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15年信阳市SFTS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利用PHGIS1.7.0软件绘制SFTS病例县区分布图,各种率差异的比较使用χ2检验。结果 2011-2015年信阳市共报告SFTS病例3 373例,发病率波动在7.22/10万~19.80/10万;死亡49例,病死率为1.45%。病例集中在商城县、光山县和浉河区,占总病例数的70.29%。4-10月发病较多,占97.18%;5-7月为发病高峰,9月出现次高峰。病例年龄平均61岁,主要集中在40~79岁年龄组,占89.42%。女性发病率16.33/10万,高于男性的10.08/10万(χ2=190.341,P<0.001)。农民发病3 241例,占96.09%。2011-2015年信阳市SFTS病例中新布尼亚病毒的检测阳性率为61.09%,其中60~99岁最高为68.07%,不同年龄组病例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666,P<0.001)。结论 信阳市SFTS报告发病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和季节性,人群普遍易感,农村中老年女性高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12年1月~2016年9月入院的SFTS患者,按预后将其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结果 纳入69例合格病例,存活组49例,死亡组20例,病死率为28.99%。高龄、存在呼吸道、消化道、神经系统及出血表现者病死率高(均有P<0.05)。两组间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清肌酐、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MB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CKMB)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死亡组入院48 h序贯器官衰竭(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高于存活组(Z=-6.49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神经系统症状和出血表现是SFTS患者的独立预后影响因子。结论 SFTS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清肌酐、AST、CKMB和LDH水平与预后密切相关,其预后独立影响因子为神经系统症状和出血表现,建议诊疗过程中使用SOFA评分指导病情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舟山海岛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患者的临床血常规、生化特征。方法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及全自动生化仪分别检测2011年5月至2013年10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舟山医院收治的27例SFTS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0d后血常规、血生化指标。用χ2检验或t检验分析血常规、血生化检测值的动态变化。结果 SFTS患者治疗前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均明显低于正常体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d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均明显上升,与正常体检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FTS治疗痊愈者血小板明显高于死亡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FTS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0d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均高于正常参考值数倍,并较正常体检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尿素(Urea)、肌酐(Cr)均处于正常参考范围内。治疗10d后,AST、LDH、CK、CKMB高于正常参考值上限及高于正常参考值上限2倍的SFTS患者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FTS患者ALT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检测血常规及血生化指标对诊断及监测SFTS患者疾病进展情况具有非常显著的临床意义,并且需特别关注血小板及心肌酶谱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中国2011-2014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病学特征及其监测情况.方法 利用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法定传染病报告数据分析SFTS三间分布和病例审核的及时性,收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系统聚集性疫情资料分析其聚集性,采用Cochran-Armitage 趋势检验其随年龄变化的病死率,利用χ2检验不同组别的病死率差异,检验水准取α=0.05. 结果 2011-2014年23个省份共报告5 352例SFTS,其中16个省报告实验室诊断病例2 750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51.4%,病死率约为7.9%,病例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湖北、安徽、辽宁、浙江、江苏7省,占全国病例总数的99.3%.4-10月为该病流行季,5-7月为疫情高峰.病例职业主要为农民(88.3%).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0~74岁,占病例总数的67.6%.病死率由40~44岁年龄组的3.7%逐步增加到≥80岁年龄组的13.5%.曾被误诊的病例其病死率高于其他病例(χ2=12.726,P< 0.001),OR=3.06(95%CI:1.61~5.90).聚集性疫情续发病例最可能的暴露因素是接触病例血液.结论 SFTS报告发病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河南、湖北和安徽交界地区以及山东、辽宁发病例数较多,病例呈高度散发状态,5-7月为疫情高峰季,农民和中老年人是发病高危人群;偶有聚集性暴发疫情,且与接触病例或尸体血液相关;病例高龄和误诊是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合肥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实验室确诊病例相关特征和家庭负担,为科学、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SFTS确诊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表和家庭负担调查表。结果 2014—2019年间合肥市133例SFTS确诊病例,实验室检测阳性率43.75%,死亡22例,SFTS病死率16.5%。合肥市有4个县(市)多发,但病死率无统计学意义(〖XC小五号.EPS;P〗=1.230,P=0.312)。75.2%的病例集中在4-7月份。死亡与存活病例平均发病年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37,P=0.183),主要是农民(78.2%)。80.5%的病例发病前一个月居住在丘陵/山区,78.9%的病例发病前2周有户外活动,15.8%病例有明确的蜱虫叮咬史。存活与死亡病例发病前家里有无老鼠有统计学意义(〖XC小五号.EPS;P〗=7.037,P=0.030)。99.2%的病例首发症状是发热,多数病例有乏力(81.2%)畏寒(61.7%)和食欲减退(55.6%)等非特异性症状,存活和死亡病例是否呕血有统计学差异(〖XC小五号.EPS;P〗=5.992,P=0.014)。从发病到确诊治疗M为5天,平均就医2.29次。市级及以上医院诊断率为86.3%。聚集性疫情的传播模式为“蜱叮咬-首发病例-体液、排泄物-续发病例”。69.8%的病例存在中等和严重的家庭负担,最严重的是经济负担(88.9%)。影响家庭负担的因素是婚姻状况和文化程度(P<0.05)。结论 居住在丘陵/山区的高龄农民为SFTS的高危人群,季节发病明显。存活病例和死亡病例的主要差异在于呕血和发病前家有老鼠。县级及以下医院诊断能力低、就诊次数多,确诊时间延长从而加重家庭负担。应加强培训和宣传,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了解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的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在动物及媒介中的分布情况,为该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鼠笼法在发病区野外及居民区捕鼠,计算捕获率并进行鼠种分类,取其心、肝、脾、肺、肾、脑脏器;无菌采集当地的牛、羊、猪、鸡、犬等动物血,并采集螨、蜱、蚊等节肢动物;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鼠体脏器及螨、蜱、蚊体内SFTSV核酸;采用双抗原夹心ELISA法检测动物血清中SFTSV总抗体.结果 东海县鼠类主要有黑线姬鼠、大仓鼠、小仓鼠、臭鼩鼱、褐家鼠、小家鼠6种;野鼠捕获率较高为13.47%,主要鼠种为黑线姬鼠;家鼠捕获率相对较低为6.98%,主要鼠种为小家鼠、褐家鼠;各种鼠均有不同程度感染SFTSV,野鼠的心、肝、脾、肺、肾、脑脏器感染SFTSV构成比肝脏最高为26.32%(5/19)>心、肺的21.05%(4/19)>肾、脾、脑的10.53%(2/19);室内鼠仅有心、脑脏器检出SFTSV核酸阳性,且为单一脏器感染;牛、鸡SFTSV的总感染率分别为4.55%和1.54%;节肢动物中的小盾纤恙螨及毒棘厉螨也携带SFTSV,而蜱和蚊未检出SFTSV核酸.结论 鼠类、牛、鸡及节肢动物中的小盾纤恙螨及毒棘厉螨可能是该地SFTSV的宿主动物或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影响山东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发病的危险因素,为科学防制该病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1∶2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调查收集病例、对照的基本情况、可疑暴露因素等信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配对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病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74例SFTS确诊病例和748例对照。分析结果显示,有病例接触史(OR = 5.84,95%CI:1.11~30.88)、有家养动物(OR = 1.74,95%CI: 1.02~2.96)、近1个月见过蜱(OR = 5.85,95%CI: 2.73~12.53)、近2周有蜱叮咬史(OR = 29.58,95%CI: 6.70~130.60)、从事田间作业(OR = 2.63,95%CI:1.41~4.91)、住宅周围环境有杂草/农作物/菜地(OR = 3.24,95%CI:1.74~6.05)和住宅卫生条件差(OR = 2.20,95%CI:1.32~3.66)是SFTS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近1个月有亲邻发病(OR = 0.01,95%CI:0~0.03)、采取防护措施(OR = 0.21,95%CI:0.10~0.46)是SFTS发病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接触病例、饲养家养动物、蜱叮咬、无防护措施的野外作业及住宅周围环境卫生较差等是影响山东省SFTS发病的危险因素。应加强重点人群SFTS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减少危险因素暴露,以控制SFTS传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舟山市普陀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的流行情况及分子生物学特征,为制订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普陀区六横岛和登步岛健康人群静脉血清各300份,用双抗原ELISA方法作抗体检测.检测3例实验室确诊患者的急性期静脉血清病毒核酸,阳性样本进行序列测定后做同源性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健康人群血清抗体总阳性率3.5%(21/600),其中发病区与无疫情地区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0%和1.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67,P<0.01).3例确诊病例血清中病毒L、M、S基因序列比对结果为99.8%~100.0%,与来源于岱山长途岛病毒基因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结论 舟山普陀六横岛健康人群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登步岛.普陀六横岛的病毒遗传进化分析显示与本市岱山长途岛流行的病毒基因有高度同源性,与国内的江苏JS6、辽宁的LN3及宁波的也有较高的同源性,而与舟山市流行的优势病毒序列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