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谷氨酰胺二肽抑制小肠移植细菌易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甘氨酰谷氨酰胺(Gly-Gln)二肽对猪自体节段性小肠移植细菌易位的抑制作用。方法:白色杂种猪10只行自体节段性小肠移植后随机分成两组:STPN组(n=5)术后行标准全肠外营养(TPN)28天;GTPN组(n=5)行与STPN组等氮等热量强化Gly-Gln(3%)的TPN28天。观察受体血浆Gln浓度及移植小肠粘膜Gln含量,移植小肠系膜淋巴结、肝、脾细菌数量和移植小肠对乙三胺五乙酸(99mTc-DTPA)的通透性。结果:术后28天,GTPN组受体血浆Gln浓度和移植小肠粘膜Gln含量均高于STPN组,STPN组肠系膜淋巴结、肝、脾细菌数量(5.52±1.04,5.96±1.08,5.96±1.43logCFU/g组织)明显高于GTPN组(3.01±1.28,3.16±1.32,3.24±1.27logCFU/g组织),术后两组移植小肠通透性均增加,但STPN组DTPA的尿排泄率明显高于GTPN组(24.01±7.44%vs7.77±3.04%,P<0.01)。结论:Gly-Gln能提高受体血浆Gln浓度,维持移植小肠粘膜Gln含量,降低肠道通透性和细菌易位  相似文献   

2.
对86例正常人基础状态下胃液中表皮生长因子(EGF)浓度进行放免测定,旨在获取我国正常人基础状态下胃液中EGF的浓度,得出胃液内EGF的生理浓度。结果提示:(1)正常人胃液中EGF浓度为0.62±0.15ng/ml;(2)儿童组:0.61±0.12ng/ml(n=24)、青年组0.65±0.14ng/ml(n=28)、成人组0.59±0.13ng/ml(n=34),三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男性0.61±0.14ng/ml(n=52)、女性为0.62±0.15ng(n=34),二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果表明正常人EGF浓度与年龄、性别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滋养细胞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正常早孕绒毛、20例葡萄胎、10例侵蚀性葡萄胎及8例绒毛膜癌组织EGFR的蛋白表达量,利用单因素确切概率法及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法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结果分析。结果:EGFR在正常早孕绒毛及滋养细胞肿瘤组织均有表达。在正常早孕绒毛及未恶变的葡萄胎组织表达量明显高于发生恶变的葡萄胎及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组织(P<0.05)。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恶性糍养细胞肿瘤临床期别与EGFR蛋白表达水平关系最密切(P=0.026及OR=9.874)。结论:EGFR蛋白表达量可作为葡萄胎转归、恶性滋养细胞肿瘤临床分期及预后的一项辅助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4.
胃癌及癌前病变中表皮生长因子和受体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兰春慧  吴小翎 《重庆医学》2000,29(3):196-197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胃癌的表达及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正常胃粘膜(n=5),各组胃粘膜异型增生(轻度n=9,中度n=6,重度n=5),早期胃癌(n=10),进展期胃癌(n=40),癌旁组织(n=27)进行研究。结果 EGF及EGFR在正常胃粘膜中均为阴性,在异型增生病变中随异型增生程度的增加,阳性率逐渐升高。EGF在轻、中、重  相似文献   

5.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分子量为170ku的跨膜糖蛋白,与细胞的分裂增殖有关。本研究应用放射配基结合分析法,测定了30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及正常胃组织,结果胃癌组织的EGFR含量为(10.36±2.21)foml/L蛋白,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的EGFR含量(4.22±1.80)fmol/mg蛋白,(P<0.01)。不同胃癌病理类型中,分化差的EGFR高于分化好的,但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胃癌组织中的EGFR具有很高的亲和力Kd=(2.25±0.68)nmol。我们的结果表明EGFR在胃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EGFR能否作为判断胃癌分化好坏及预后的指标尚难定论,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胃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104例胃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结果EGF、EGFR及EGF与EGFR同步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35.6%、42.3%和30.8%,阳性者多为进展期、分化不良型、BorrmannIII、IV型、硬癌型、侵犯浆膜和胃周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病人;EGF阳性病人术后1、3、5年生存率均明显低于阴性组(P<0.05),尤以EGF及其受体同步表达者预后最差,均于4年内死亡。提示EGF和EGFR可作为胃癌生物学恶性程度的一个标志和估价病人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其受体(EGFR)在胃癌中的表达,加深对胃癌发生分子基础的了解。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ABC法),分析探讨两者在52例原发性胃癌组织中的变化。结果:EGF、EGFR在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4%(21/52)和481%(25/52),两者同时阳性表达率为365%(19/52);EGF在中、晚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胃癌,低分化胃癌中的免疫阳性反应率为476%(20/42);531%(17/32);523%(18/34),分别高于其在早期(10%,1/10)、淋巴结阴性(20%,4/20)、高分化胃癌(167%,3/8)中的表达,P<005;EGFR表达与临床进展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其在淋巴结转移(594%,19/32)、低分化胃癌(618%,21/34)中的表达率分别高于其在淋巴结阴性(30%,6/20)、高分化胃癌(222%,3/18)中的表达,P<005。结论:EGF、EGFR在胃癌转移过程中起一定作用,并可能是胃癌恶性程度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35例正常人和30例手术前后的膀胱肿瘤患者尿中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为进行测定。结果:膀胱肿瘤患者术前EGF含量为(22.06±12.05)μg/L,显著低于正常人群(35.69±20.08)μg/L(P<0.05),而膀胱肿瘤患者术后与正常人群相比,EGF水平无显著差别。提示膀胱肿瘤无自分泌EGF现象,尿中EGF有促进肿瘤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9.
检测了表皮生长因子(hEGF)在胃癌组织中的含量,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52例胃癌切除标本和18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中hEGF的含量,结果:对照组1.49±0.95ng/g湿重,胃癌组织为4.29±2.35ng/g湿重,差异显著(P〈0.01)。在胃癌组织中,hEGF含量进展期高于期,弥漫型高于肠型,淋巴结转移阳性者高于阴性,近期随访发现胃癌患者死亡组的hEGF含量较高。结论,胃癌组  相似文献   

10.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原发性胆囊癌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原发性胆囊癌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方法:38例原发性胆囊癌石蜡包埋标本,免疫组织化学SP法。结果:EGFR在原发性胆囊癌中表达的阳性率为(57.6±36.7)%,表达呈异质性,EGFR计数与术后生存期呈显著负相关(P<0.05)。EGFR高值组生存期与低值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EGFR计数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与病理类型及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性。结论:EGFR表达对判断原发性胆囊癌的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各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内表皮生长因子 (EGF)及其受体 (EGF R)表达的变化 ,以进一步探讨EGF用于治疗重型肝炎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ABC法 )观察 6 5例各型肝炎患者、4例健康成人、1例胎肝组织内EGF/EGF R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 4例正常成人肝组织EGF R皆为阳性 ,且愈近中央静脉染色愈深 ;②肝炎患者肝组织EGF染色与正常成人肝组织相似 ,未发现显著改变。③患者肝组织中EGF R的表达与坏死程度有关 ,随着坏死程度的加重 ,坏死区内染色增强。结论 提示给予外源性EGF可能进一步促进肝组织的再生 ,有望用于重症肝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白及胶治疗宫颈炎的疗效与机制。方法:用苯酚胶浆阴道注射建立大鼠宫颈炎模型,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双唑泰栓组、白及胶浆低中高剂量组。治疗12天以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宫颈炎中表皮生长因子(EGF)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12天以后,白及胶浆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宫颈炎组织中EGF及EGFR高于正常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也表明,白及胶浆中剂量组对宫颈炎治疗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高剂量效果最明显。结论:白及胶可以提高宫颈炎大鼠组织中EGF及EGFR表达,有利于组织愈合,从而对大鼠宫颈炎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胃肠乐对幽门结扎胃溃疡胃黏膜EGF和EGFR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乐抗溃疡的机制及对胃黏膜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胃肠乐高剂量组、胃肠乐中剂量组、胃肠乐低剂量组、洛赛克组;用游标尺计算各组溃疡指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方法检测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EG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及图像分析。[结果]胃肠乐高、中剂量组胃黏膜全层EGF、EGFR表达明显(其积分光密度值、平均灰度及阳性细胞占总面积的百分比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胃肠乐抗溃疡,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通过增加EGF、EGFR表达而起到胃黏膜细胞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乐抗溃疡的机制及对胃黏膜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胃肠乐高剂量组、胃肠乐中剂量组、胃肠乐低剂量组、洛赛克组;用游标尺计算各组溃疡指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方法检测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EG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及图像分析.[结果1胃肠乐高、中剂量组胃黏膜全层EGF、EGFR表达明显(其积分光密度值、平均灰度及阳性细胞占总面积的百分比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胃肠乐抗溃疡,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通过增加EGF、EGFR表达而起到胃黏膜细胞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从人脐静内皮细胞RNA中扩增了表皮生长因子(EGF)的cDNA,采用基因重组技术克隆到pGEM-3zf(+)载体中,经全自动荧光测序仪测定了其序列。在PCR扩增引物上分别加有起始密码子(ATG)和终止密码子(TGA),以利于原核表达。经亚克隆,EGFcDNA克隆到表达载体pBV220的EcoRI、SmaⅠ位或上,在大肠杆菌DH5α中进行表达。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表明其表过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10%。  相似文献   

16.
阮翘  王瑞 《河南医学研究》1996,5(3):221-222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35例正常人群和30例膀胱肿瘤患者尿中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结果显示:膀胱肿瘤患者尿中表皮生长因子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P<0.05。提示:EGF参与膀胱肿瘤细胞的代谢,对肿瘤细胞的生长起促进作用,尿中EGF水平降低可能与EGF在膀胱肿瘤细胞内降解有关。  相似文献   

17.
深Ⅱ°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EGF/EGFR的表达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了解人深Ⅱ°烧/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创面内源性EGF及其受体的动态表达,以便为临床合理应用外源性EGF提供依据.方法:分别于伤后1,3,5,7,10,14及21d自深Ⅱ°烧/烫伤住院患者创面取材,同时取正常皮肤做对照.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GF/EGFR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EGF于伤后1d~5d较对照明显降低,伤后7d恢复至对照水平,伤后10d显著增加,并于伤后14d达到高峰值,伤后21d与对照无明显差别.EGFR于伤后1d~3d明显低于对照,伤后5d开始增加,并于伤后10d达到最大值,尔后仍以显著高于对照的量持续至伤后21d.EGFmRNA与EGFRmRNA分别于伤后10d和伤后7d~10d呈强阳性表达,其前后表达则较弱.结论:伤后早期或后期于创面局部应用外源性EGF也许有助于更有效的促进深Ⅱ°烧/烫伤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糖尿病肾病患者不同病理时期血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IGF I)、尿中表皮生长因子 (EGF)含量的变化 ,及其与糖化血红蛋白A1c(GHbA1c)、生长激素 (GH)、病程的关系。方法 :IGF I、EGF、GH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 ,GHbA1c测定采用微柱法。结果 :早期糖尿病肾病者体内IGF I、EGF水平较正常人升高 ;晚期糖尿病肾病者IGF I、EGF水平较正常人明显下降。结论 :IGF I、EGF在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颅脑损伤后血清EGF和CRP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测定颅脑损伤患者伤后不同时间血清中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浓度变化,探讨其在继发性颅脑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随损伤时间的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颅脑损伤的新途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88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即刻、1天、3天、7天、14天血清中EGF、CRP的含量。结果存活组:颅脑损伤后EGF浓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且伤情越重,EGF浓度越低。CRP的变化与之正好相反,且两者之间呈现明显的负相关(r=-0.774,P〈0.01);死亡组:在一般死亡病例(生存时限2~14天)中,两者不升高或轻度升高,反应迟滞;在特殊死亡病例(生存时限小于2天)中,两者快速升高而后急速下降直至死亡。结论EGF、CRP浓度与颅脑损伤密切相关,可能参与颅脑损伤后神经元保护及损伤后修复过程;另外,死亡组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暗示肝脏功能的异常是颅脑损伤后死亡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