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非特异性拮抗剂氯胺酮对甲醛致炎小鼠疼痛行为学的影响,以及背根节神经生长因子受体TrkA表达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5-02/05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进行。取成年健康昆明种小鼠2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甲醛组和甲醛 氯胺酮组3组,每组8只。分别于甲醛组和甲醛 氯胺酮组小鼠右后足底注入体积分数为0.05的甲醛100μL形成急性炎性痛模型,甲醛 氯胺酮组小鼠在注入甲醛后立即经腹腔注入40mg/kg的氯胺酮。正常对照组小鼠不干预。观察甲醛注射后小鼠疼痛行为学变化,甲醛致炎2h后处死小鼠,免疫组化ABC方法检测背根节TrkA受体表达。结果:经补充后24只小鼠进入结果分析。①疼痛行为学变化:甲醛注射后1h内小鼠均出现明显的摔腿、舔足、跛行、致炎足不能着地等疼痛行为学改变,注射足呈高度肿胀。甲醛 氯胺酮组小鼠氯胺酮注射后翻正反射立即消失,甲醛致炎后第一时相(注射后0~5min)、第二时相(注射后20~60min)的疼痛行为学反应次数显著少于甲醛组眼(6.0±2.5),(113.0±9.5)次;(3±0),(75.0±4.5)次;P<0.01演。②背根节TrkA受体阳性神经元平均灰度值:注射侧甲醛组高于甲醛 氯胺酮组和正常对照组(205.3±11.9,121.6±7.9,116.5±7.7,P<0.01),甲醛 氯胺酮组和正常对照组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氯胺酮能抑制急性炎性痛时疼痛行为学变化,并减少背根节TrkA受体的表达,这种效应可能与TrkA受体下调后初级伤害性刺激传入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氯胺酮对甲醛溶液致炎小鼠疼痛行为学的影响以及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和α表达的变化。 方法:实验于2005-01/04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进行。将成年健康昆明种小鼠2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盐水注射组,甲醛溶液组,甲醛溶液+20mg/kg氯胺酮组,甲醛溶液+40mg/kg氯胺酮组,后3组小鼠分别于右后足底注射体积分数为0.05的甲醛溶液100μL制成急性炎性痛模型,甲醛溶液+20mg/kg氯胺酮组,甲醛溶液+40mg/kg氯胺酮组小鼠再立即分别经腹腔注射20mg/kg或40mg/kg的氯胺酮,观察甲醛溶液注射后第一时相(0~5min)和第二时相(15~60min)各组大鼠摔腿,舔足等疼痛行为学变化,2h后处死小鼠,心内灌注固定,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小鼠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和α表达。 结果:参加实验25只小鼠,灌注前意外死亡小鼠3只,随机补充3只,进入数据分析小鼠仍为25只。①甲醛溶液注射后1h内小鼠均出现明显的摔腿、舔足,跛行、致炎足不能着地等疼痛行为学改变,注射足呈高度肿胀。盐水注射组无任何异常行为学变化,20mg/kg氯胺酮注射后甲醛溶液致炎后第一时相和第二时相的疼痛行为学反应次数明显少于甲醛溶液组,差异具有极显著性(12&;#177;3.5,123&;#177;4.5;20&;#177;2.5,80&;#177;2.5,P〈0.01);而40mg/kg氯胺酮注射组可使小鼠翻正反射消失,并使小鼠疼痛行为学反应完全抑制。②正常组和盐水注射组脊髓背角的蛋白激酶Cγ和α的表达量极低,蛋白激酶Cγ主要局限于脊髓背角的Ⅱ层内侧,蛋白激酶Cα的表达主要位于脊髓背角的Ⅰ~Ⅱ层,甲醛溶液组蛋白激酶Cγ和α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和盐水注射组(蛋白激酶Cγ:0.5740&;#177;0.0128,0.4345&;#177;0.0172,0.4323&;#177;0.0148;蛋白激酶Cα:0.5541&;#177;0.0151,0.4325&;#177;0.0143,0.4323&;#177;0.0151,P均〈0.001),而20mg/kg氯胺酮组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和α的表达(0.4834&;#177;0.0137,0.4722&;#177;0.0139)明显低于甲醛溶液组(P〈0.01),40mg/kg氯胺酮组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和α的表达(0.4341&;#177;0.0146,0.4331&;#177;0.0143)明显低于20mg/kg氯胺酮组(P〈0.05)。 结论:在急性甲醛溶液炎性疼痛时,腹腔内注射氯胺酮在完全阻断小鼠疼痛行为学的同时,可减少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和α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背景:氯胺酮是否可通过影响脊髓水平的伤害性信息的传递而发挥抗伤害作用尚不清楚;一氧化氮在脊髓水平主要参与痛觉过敏的形成和发展,可诱导Fos表达,但其是否参与了氯胺酮对痛信号的转导或调控的机制不明。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对甲醛痛刺激的反应及氯胺酮的影响。 设计:均衡随机的动物实验。 单位: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和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 材料:实验于2000-01/03在徐州医学院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进行。取SD大鼠30只,用均衡随机方法分为6组。甲醛组6只,甲醛+氯胺酮组6只,氯胺酮+甲醛组6只,氯胺酮组6只。甲醛+生理盐水组3只,生理盐水组3只,各组雌雄比例相同。 方法:④甲醛组:体积分数为0.05的甲醛200μL一侧前爪掌心皮下注射,刺激1h。②甲醛+氯胺酮组:甲醛痛刺激10min后腹腔注射100mg/kg氯胺酮1h。③氯胺酮+甲醛组:腹腔注射氯胺酮10min,后再行甲醛痛刺激1h。④氯胺酮组:腹腔注射同等剂量氯胺酮1h。⑤甲醛+生理盐水组:甲醛痛刺激10min后腹腔注射等容(10mL/kg)的生理盐水1h。⑥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等容生理盐水1h。 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行为学表现。②取脊髓切片,用c-fos基因免疫组化法和NADPH-d组化技术染色,观察大鼠脊髓背角4层(Ⅰ~Ⅱ层,Ⅲ~Ⅳ层,Ⅴ~Ⅵ层,Ⅶ~Ⅹ层)切片Fos样免疫阳性神经元(FLI)和FLI/NOS双标记神经元的数目变化。 结果:3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行为学变化:甲醛组及甲醛+生理盐水组大鼠注射甲醛后,出现痛反应;注射氯胺酮的大鼠,注射后数分钟内翻正反射消失,无明显的痛行为表现,而呈持续睡眠状态。至灌注时翻正反射仍未恢复。②FLI神经元表达:甲醛组及甲醛+生理盐水组大鼠注射侧脊髓背角出现大量FLI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脊髓背角Ⅰ~Ⅱ层;氯胺酮+甲醛组、甲醛+氯胺酮组大鼠脊髓FLI细胞的分布与甲醛组及甲醛+生理盐水组基本相似,但FLI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1);氯胺酮组和生理盐水组大鼠脊髓未见或偶见FLI阳性细胞。③FLI/NOS双标记神经元表达:氯胺酮+甲醛组、甲醛+氯胺酮组脊髓背角Ⅰ~Ⅱ层双标记神经元数目显著少于甲醛组及甲醛+生理盐水组[(1&;#177;1),(1&;#177;1),(7&;#177;3),(8&;#177;3)个/切片,P〈0.01],氯胺酮组和生理盐水组无表达。 结论:同侧相应脊髓节段的某些神经元参与了化学性致痛信息的传导和调控,氯胺酮通过抑制这些神经元的活动而产生抗伤害作用;此作用与抑制脊髓内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辛立  牛敬忠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0):112-114
目的:观察蛋白激酶C抑制剂氯丙嗪对甲醛复制的内脏炎症痛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了解蛋白激酶C在甲醛复制的内脏炎症痛中的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5-01/1l在泰山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完成。选用24只健康成年Wistar大鼠,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n=8):①甲醛组:体积分数为0.05的甲醛100μL直肠黏膜下注射致炎,复制内脏炎症痛模型。②甲醛+生理盐水组:在脊髓背角找到对直肠刺激敏感的神经元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4mlMkg,30min后记录前对照反应。然后行甲醛直肠黏膜下致炎,方法和剂量同甲醛组。③甲醛+氯丙嗪组:腹腔注射25异/L氯丙嗪0.4mL/kg,其余处理同甲醛+生理盐水组。记录3组大鼠注射甲醛后120min内脊髓背角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变化,以15min为一个时间段,共记录8个时间段。以给药前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为参照,计算给药后反应的相对值(给药后实际反应频率/给药前实际反应频率&;#215;100%)。 结果:2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共记录到24个单位的反应结果。①甲醛组在给药后0~15min和16-30min时间段的放电频率分别为致炎前基线水平的(283.7&;#177;46.0)%和(254.0&;#177;37.4)%,与致炎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②甲醛+氯丙嗪组在致炎后0~15min和16~30min两时间段的脊髓背角神经元放电频率分别为基线水平的(124.6&;#177;10.25)%和(105.4&;#177;8.69)%;甲醛+生理盐水组致炎后同时间段的放电频率为基线水平的(279.7&;#177;37.4)%和(249.2&;#177;38.5)%。甲醛+氯丙嗪组在致炎后0~15min和16-30min两时间段的放电频率低于其他2组(P〈0.05),另2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结论:①甲醛直肠黏膜下注射可稳定复制大鼠炎症性内脏痛模型。②蛋白激酶C抑制剂氯丙嗪可使脊髓背角神经元放电频率减少,提示蛋白激酶C参与甲醛诱导急性炎症引起的痛觉敏感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夜来香根茎提取物对小鼠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骨科)疼痛治疗寻找新药。方法:实验于2005—03/04在赣南医学院科研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小鼠(n=40),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腹腔注射0.02mL/g生理盐水,夜来香根茎提取物0.1mg/g,0.2mg/g,0.1mg/g氨基比林,15min后腹腔注射6g/L冰醋酸0.01mL/g,观察记录给药后15min内小鼠扭体次数。②雌性小鼠(n=40),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腹腔注射0.02mL/g生理盐水,0.1,0.2mg/g夜来香根茎提取物,0.01mg/g吗啡,用热板法测定小鼠15,30,60min痛觉反应。③雌性小鼠(n=30),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腹腔注射0.02mL/g生理盐水,0.004mg/g纳洛酮+0.01mg/g吗啡,0.004mg/g纳洛酮+0.1mg/g夜来香根茎提取物,用热板法测定小鼠15,30,60min痛觉反应。④小鼠(n=40),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夜来香根茎提取物0.1mg/g,0.2mg/g及1g/L的吗啡和生理盐水于20,35,50,70min重复电刺激,用电刺激法测定痛觉反应。结果:各实验组小鼠无脱失情况。在热板法致痛作用实验中如有小鼠跳出给予排除。①小鼠扭体反应次数:0.1mg/g,0.2mg/g夜来香根茎提取物及0.1mg/g氨基比林对醋酸诱发小鼠扭体反应有非常显著的镇痛作用,给药后扭体反应次数均少于生理盐水组(20.2&;#177;10.8,14.5&;#177;7.6,7.6&;#177;4.5,50.6&;#177;15.5,P〈0.01),且夜来香根茎提取物的镇痛效果呈剂量依赖性。②热板法致小鼠痛觉反应的时间:0.1mg/g,0.2mg/g夜来香根茎提取物对热板致痛有显著的镇痛作用,给药后15,30,60min痛觉反应的时间均长于生理盐水组[(22.1&;#177;6.2),(24.6&;#177;8.8),(22.9&;#177;8.6)s;(26.2&;#177;8.0),(31.1&;#177;10.3),(294&;#177;8.7)S;(12.1&;#177;3.1),(11.9&;#177;2.8),(12.8&;#177;3.0)S,P〈0.05~0.01],且呈剂量依赖性。纳洛酮0.004mg/g+夜来香根茎提取物0.1mg/g组给药后各时间点痛觉反应的时间均长于生理盐水组[(28.31&;#177;6.9),(22.4&;#177;5.8),(20.1&;#177;5.5)s;(12.5&;#177;3.1),(12.8&;#177;2.8),(12.1&;#177;3.0)S,P〈0.05~0.01]。纳洛酮0.004mg/g+吗啡0.01mg以组给药后各时间点痛觉反应的时间[(13.1&;#177;3.3),(12.9&;#177;3.1),(13.2&;#177;2.8)s]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接近。③电刺激法致小鼠镇痛率:0.1mg/g,0.2mg/g夜来香根茎提取物及吗啡组给药后20,35,50,70min镇痛率均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45&;#177;5)%,(40&;#177;10)%,(35&;#177;5)%,(20&;#177;5)%;(85&;#177;15)%,(80&;#177;5)%,(60&;#177;10)%,(30&;#177;5)%;(90&;#177;10)%,(85&;#177;10)%,(75&;#177;15)%,(45&;#177;15)%;0,P〈0.01]。结论:夜来香根茎提取物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镇痛强度与氨基比林相当,且呈剂量依赖性。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可拮抗吗啡的镇痛作用,但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不能拮抗夜来香根茎提取物对热板致痛法小鼠的镇痛作用,表明夜来香根茎提取物的镇痛作用机制并非激动阿片受体而镇痛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五肽胃泌素对大鼠肺动脉压的影响及其所产生的中枢性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6在郧阳医学院机能实验中心完成。实验选用SD雄性大鼠56只,将大鼠随机分为6组。①生理盐水组(n=6):于侧脑室内注射生理盐水40μL连续观察30min。②侧脑室注射五肽胃泌素组(n=8):于大鼠侧脑室内注射五肽胃泌素O.2g/L。③生理盐水+五肽胃泌素组(n=5):于大鼠侧脑室预先注射生理盐水40μL,5min后从原导管注射五肽胃泌素0.2g/L,连续观察30min。④酚妥拉明+五肽胃泌素组(n=12):于大鼠侧脑室注射酚妥拉明((受体阻断剂)0.25g/L,连续观察30min肺动脉压。5min后从原导管注射五肽胃泌素0.2g/L。⑤普萘洛尔(β受体阻断剂)+五肽胃泌素组(n=12):于大鼠侧脑室预先注射普萘洛尔0.1g/L,5min后从原导管注射五肽胃泌素0.2s/L,连续观察30min。⑥阿托品(M受体阻断剂)+五肽胃泌素组(n=12):于大鼠侧脑室预先注射阿托品0.1s/L,5min后从原导管注射五肽胃泌素0.2s/L,连续观察30min。以肺动脉压为指标,在氨基甲酸乙酯麻醉、三碘季铵酚制动、呼吸机控制呼吸的SD大鼠上,观察给药前,给药后1,5,10,15,20,25,30min大鼠肺动脉压的变化。结果:56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侧脑室注射五肽胃泌素组给药后5,10,15min大鼠肺动脉压明显高于给药前[(20.6&;#177;1.0),(21.2&;#177;1.2),(20.4&;#177;1.0),(18.8&;#177;1.0),(18.7&;#177;0.8),(18.9&;#177;1.0)mmHg.P〈0.01]。②酚妥拉明+五肽胃泌素组大鼠在给药5,10,15min后肺动脉压明显低于生理盐水+五肽胃泌素组[(18.6&;#177;1.1),(18.8&;#177;1.0),(18.6&;#177;1.1)mmHg;(20.1&;#177;1.0),(20.9&;#177;0.9),(21.1&;#177;1.0)mmHg,P〈0.01]。③普萘洛尔+32肽胃泌素组、阿托品+五肽胃泌素组大鼠在给药5,10,15min后肺动脉压与生理盐水十五肽胃泌素组比较,无明显差异[(19.6&;#177;1.0),(20.4&;#177;1.1),(21.0&;#177;1.2)mmHg;(19.5&;#177;1.1),(20.6&;#177;1.2),(21.4&;#177;1.0)mmHg,P〉0.05]。结论:五肽胃泌素具有中枢性升高肺动脉压的作用,此作用可能部分由脑内β受体介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CO吸入和CO腹腔内注射两种不同的外源性给气方法中CO对脂多糖所致大鼠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保护作用与自由基生成以及促炎细胞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5—03/08在南京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实验室完成,实验动物选用96只健康雄性SD大鼠,通过脂多糖静脉内注射复制脂多糖大鼠肠道损伤模型,随机数字法分为6组,对照组6只;其余各组每组18只,每组设1,3,6h三个观察时间点。分别对对照组(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脂多糖组(5mg/kg的脂多糖静脉注射),CO吸入组(2.5&;#215;10^-4的CO吸入),CO腹腔内注射组(2mL/kg的CO一次性腹腔内注射)、脂多糖+CO吸入组(5mg/kg的脂多糖静脉注射并2.5&;#215;10^-4的CO吸入)、脂多糖+CO腹腔内注射组(5mg/kg的脂多糖静脉注射并2mL/kg的CO一次性腹腔内注射)在3个时间点上进行观察。应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肠道丙二醛含量和比色法测定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并应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肠道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变化。结果:实验大鼠96只进入实验结果。①实验大鼠肠道丙二醛含量:给予脂多糖后1,3,6h三个时点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脂多糖+CO吸入组3,6h时点与脂多糖组相比分别减少;脂多糖+CO腹腔内注射组1,3h时点与脂多糖组相比分别减少[对照组(0.614&;#177;0.057)nmol/g,1,3,6h各时点脂多糖组为(1.443&;#177;0.255),(2.747&;#177;0.385),(4.023&;#177;0.762)nmol/g,脂多糖+CO吸入组(1.172&;#177;0.328),(1.740&;#177;0.174),(3.417&;#177;0.556)nmol/g,脂多糖+CO腹腔内注射组(0.918&;#177;0.177),(1.857&;#177;0.320),(3.581&;#177;0.606)nmol/g,P〈0.05或0.011。②实验大鼠肠道髓过氧化物酶活性:脂多糖+CO吸入组与脂多糖组相比3,6h显著降低;脂多糖+CO腹腔内注射组与脂多糖组相比1,3,6h均显著降低[1,3,6h脂多糖组为(39.875&;#177;4.551),(68.080&;#177;18.670),(80.333&;#177;16.187)nkat/g,脂多糖+CO吸入组为(31.823&;#177;5.018),(52.077&;#177;14.653).(67.730&;#177;8.918)nkat/g,脂多糖+CO腹腔内注射组为(29.839&;#177;4.801),(51.577&;#177;12.386),(69.814&;#177;10.669)nkat/g,P〈0.05或0.01]。②实验大鼠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含量:脂多糖组1,3,6h分别比对照组升高;脂多糖+CO吸入组较脂多糖组3,6h降低;脂多糖+CO腹腔内注射组l,3,6h较脂多糖组降低[对照组(0.432&;#177;0.079)ng/g,l,3,6h脂多糖组分别为(0.612&;#177;0.013),(1.103&;#177;0.208),(1A66&;#177;0.135)n异/g,脂多糖+CO吸入组分别为(0.565&;#177;0.031),(0.878&;#177;0.181),(1.308&;#177;0.087)ng/g,脂多糖+CO腹腔内注射组分别为(0.499+0.021),(0.772+0.074),(1.433+0.073)ng/g,P〈0.05或0.011。④实验大鼠动脉血COHb变化:2.5&;#215;10^-4的CO吸入和2mL/kg的CO腹腔内注射,均可使COHb升高,但均未超过10%的安全范围。⑤两种方法作用比较:腹腔内注射CO比CO吸入对于肠道影响作用迅速,而CO持续吸入对肠道作用相对持久。结论:低浓度的CO吸入和小剂量腹腔内CO注射,对肠道的血小板活化因子具有抑制作用,同时提高髓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增强了肠道的抗氧化能力,而对脂多糖造成的肠道损伤提供了保护作用。腹腔内注射CO作用迅速,而CO吸入则维持持久,两种方法均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验方淫羊藿、鹌鹑复方对免疫力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5—09/10在三峡大学医学院天然药物实验室完成。①选用昆明系雄性小鼠30只,鼠龄三四个月,体质量(20&;#177;2)g。将昆明系雄性小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中药复方治疗组,每组10只。②空白对照组:实验进程中正常饲养不作任何处理;模型组:腹腔内注射80mg/kg环磷酰胺造成免疫力低下模型。1次/d。同时灌服生理盐水25mL/(kg&;#183;d);中药复方治疗组:腹腔内注射80mg/kg环磷酰胺造成免疫力低下模型,1次/d,同时灌胃淫羊藿、鹌鹑复方粉剂溶解液(复方粉末来源于淫羊藿、鹌鹑复方胶囊。由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和长阳县人民医院制备,其主要成分为淫羊藿、鹌鹑、肉苁蓉等中药材。淫一鹑胶囊为医院制剂,2g/粒)25g/(kg&;#183;d)。3组均连续干预10d。③用药10d后,取其脾制成脾细胞悬液。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组织T细胞亚群。④组间计量结果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30只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型组小鼠脾脏CD^3+,CD^4+ T细胞亚群百分比和CD^4+/CD^8+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36.95&;#177;2.17)%,(26.27&;#177;2.58)%,1.61&;#177;0.21;(47.11&;#177;1.72)%,(36.14&;#177;1.95)%,1.89&;#177;0.12,P〈0.05—0.01];中药复方治疗组明显高于模型组[(44.04&;#177;2.02)%,(28.20&;#177;1.37)%,2.23&;#177;0.11。P〈0.05-0.01]。②模型组小鼠脾脏CD^8+T细胞亚群百分比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16.34&;#177;1.72)%,(19.16&;#177;2.02)%,P〈0.05]。高于中药复方治疗组[(12.65&;#177;1.12)%。P〈0.01]。 结论:淫羊藿、鹌鹑复方能够显著改善免疫力低下小鼠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茯苓、甘草、银花复方制剂对铅染毒小鼠铅、钙、锌水平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9-02/10-08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重金属与氟砷毒物研究实验室进行。用60只小白鼠,数字表法随机分成5组(n=12),即葡萄糖酸锌组、葡萄糖酸锌+海尔福组、海尔福组、模型组、正常组,前4组用2g/L醋酸铅水溶液作腹腔注射染毒,1次/d,连续35d,正常组用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染毒后第15天起,葡萄糖酸锌组用葡萄糖酸锌水溶液(哈药集团三精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5040331)0.02118mg/只灌胃;海尔福组给予茯苓、甘草、银花复方制剂(商品名海尔福日服液,右江民族医学院海尔福研制中心提供,批号:20050618)0.12mL/只:葡萄糖酸锌+海尔福组用葡萄糖酸锌加茯苓、甘草、银花复方制剂混合后灌胃,剂量同上;模型组和正常组用等体积的蒸馏水灌胃。给药均为1次/d,至实验结束。结束时从眼球后取血,分离血清,处死动物,取大脑,冰浴下匀浆。测定血清铅、锌、砷及脑铅、脑钙水平。结果:48只小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脑铅:模型组高于正常组、葡萄糖酸锌组、葡萄糖酸锌+海尔福组和海尔福组[(22.241&;#177;10.782),(5.253&;#177;0.999),(15.300&;#177;4.891)。(13.460&;#177;4.132),(9.570&;#177;3.813)μg/L,P〈0.011,葡萄糖酸锌组、葡萄糖酸锌+海尔福组高于正常组(P〈0.05)。②脑钙:模型组低于正常组、葡萄糖酸锌组、葡萄糖酸锌+海尔福组和海尔福组[(0.06&;#177;0.02),(0.22&;#177;0.03),(0.19&;#177;0.01),(0.10&;#177;0.02).(0.11&;#177;0.02)mmol/L,P〈0.01],葡萄糖酸锌+海尔福组和海尔福组低于葡萄糖酸锌组(P〈0.01)。③血铅:模型组高于正常组、葡萄糖酸锌组、葡萄糖酸锌+海尔福组和海尔福组[(0.0911&;#177;0.0318),(0.0103&;#177;0.0026),(0.0709&;#177;0.0129),(0.0522&;#177;0.0518),(0.0547&;#177;0.0175)mmol/L,P〈0.05或0.011,3个用药组仍高于正常组(P〈0.05)。④血锌:葡萄糖酸锌组、葡萄糖酸锌+海尔福组和海尔福组高于模型组[(0.0968&;#177;0.0385),(0.0849&;#177;0.0103),(0.0911&;#177;0.0318),(0.0235&;#177;0.0372)mmol/L.P〈0.051。⑤血砷水平各组间尚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茯苓、甘草、银花复方制剂有明显排铅作用,并有提高脑钙、血锌水平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不同剂量活血祛瘀剂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活血祛瘀剂对小鼠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1/06在泰山医学院分析实验室完成。选择昆明种小白鼠80只,按随机抽签法分为8组,即活血祛瘀剂3.0g/kg,1.5g/kg,0.75g/kg组、通塞脉片组、活血祛瘀剂3.0g/kg+环磷酰胺组、活血祛瘀剂1.5g/kg+环磷酰胺组、免疫低下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D活血祛瘀剂3.0g/kg,1.5g/kg,0.75g/kg组及活血祛瘀剂3.0g/kg+环磷酰胺组、活血祛瘀剂1.5g/kg+环磷酰胺组小鼠分别给予10mL/kg的活血祛瘀剂(主要有黄芪、丹参、葛根等组成)3.0g/kg,1.5g/kg,0.75g/kg,3.0g/kg,1.5g/kg灌胃,1次/d,连续14d。其中后两组小鼠均于给药后第3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75mg/kg)1次。②通塞脉片组给予1.05g/kg通塞脉片灌胃,1次/d,连续14d。③免疫低下模型组于实验第5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75mg/kg)1次,制备免疫低下模型。④正常对照组每日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通过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实验、溶血素水平(以吸光度413表示)测定及淋巴细胞转化率(以吸光度。表示)实验,观察活血祛瘀剂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纳入80只小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各组小鼠巨噬细胞吞噬率比较:活血祛瘀剂3.0g/kg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9.40&;#177;11.510)%,(19.10+9.231)%,(P〈0.01)1。活血祛瘀剂3.0g/kg+环磷酰胺组、活血祛瘀剂1.5g/kg+环磷酰胺组均显著高于免疫低下模型组[(22.90&;#177;9.267)%,(19.50+6.485)%,(9.00+3.091)%,(P〈0.01)]。②各组小鼠血清溶血素水平(吸光度413)比较:活血祛瘀剂3.0,0.75g/kg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680&;#177;0.015,0.570&;#177;0.068,0.403&;#177;0.045,(P〈0.01)]。活血祛瘀剂3.0g/kg+环磷酰胺组、活血祛瘀剂1.5g/kg+环磷酰胺组均显著高于免疫低下模型组[0.519&;#177;0.032,0.387&;#177;0.041,0.290&;#177;0.068,(P〈0.01)1。③各组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率(吸光度,570-630)比较:活血祛瘀剂3.0g/kg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530&;#177;0.060,0.458&;#177;0.048,(P〈0.01)1。活血祛瘀剂3.0g/kg+环磷酰胺组,活血祛瘀剂1.5g/kg+环磷酰胺组均显著高于免疫低下模型组[0.647&;#177;0.036,0.555&;#177;0.038,0.225&;#177;0.043,(P〈0.01)]。结论:不同剂量的活血祛瘀剂虽对正常小鼠免疫指标的影响有所不同,但对免疫抑制剂引起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低下均有一定的保护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06年湖南省霍乱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监测人群中霍乱病例和被霍乱弧菌污染的水体及食物,以便尽早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方法 全省范围开展腹泻患者及外环境、食品监测,选择重点地区开展甲鱼霍乱弧菌污染状况专项监测.结果 2006年湖南省共登记腹泻患者111 526例,检测霍乱弧菌89 661例,检测率为80.39%,检出阳性4例,均为0139群霍乱弧菌感染;检测环境和食品样44 533份,其中水体35 113份,全部为阴性,水产品5377份,阳性16份,阳性率为0.30%,阳性标本为甲鱼和牛蛙,其他食品4043份,均为阴性;甲鱼专项监测2323份,检出阳性33份,阳性率为1.42%;霍乱毒素基因检测34株菌,20株为产毒株,占58.80%;药敏试验28株菌,均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丁胺卡那霉素100%敏感,对强力霉素、复方新诺明的敏感率为92.86%.结论 甲鱼、牛蛙等水产品是湖南省发生霍乱的主要因素,应加强水产品的监测和卫生管理.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抚触技术在产科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抚触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融洽护患关系、提高产妇满意度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8年8月在我科住院正常分娩和剖宫产的健康儿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00例,抚触组100例,观察新生几吃奶量、睡眠时间、排便时间和产妇满意度。结果抚触组新生儿吃奶量、睡眠时间、排便时间及产妇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新生儿抚触既能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又能融洽护患关系,提高产妇满意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简单易行效果好的新型护理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流程管理应用于护士见习期护理培训管理与现代护理继续教育管理的适应关系.方法 采用自行制定的各项护理培训管理流程及考核量化表对2006年及2007年的各50名见习期护士分别从护理部考核、科护士长考核、护士长考核、责任带教护师评价、患者评价、转正率角度按照职业道德、操作能力、服务质量、绩效考核、适应能力等5项指标进行2次测评.结果 评价者对见习期护士的2次测评评分比较,差异明显.结论 流程管理在见习期护士护理培训管理中的实施有利于临床护理管理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是适应新医疗环境下对见习期护士较好的护理培训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流程管理应用于护士见习期护理培训管理与现代护理继续教育管理的适应关系.方法 采用自行制定的各项护理培训管理流程及考核量化表对2006年及2007年的各50名见习期护士分别从护理部考核、科护士长考核、护士长考核、责任带教护师评价、患者评价、转正率角度按照职业道德、操作能力、服务质量、绩效考核、适应能力等5项指标进行2次测评.结果 评价者对见习期护士的2次测评评分比较,差异明显.结论 流程管理在见习期护士护理培训管理中的实施有利于临床护理管理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是适应新医疗环境下对见习期护士较好的护理培训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流程管理应用于护士见习期护理培训管理与现代护理继续教育管理的适应关系.方法 采用自行制定的各项护理培训管理流程及考核量化表对2006年及2007年的各50名见习期护士分别从护理部考核、科护士长考核、护士长考核、责任带教护师评价、患者评价、转正率角度按照职业道德、操作能力、服务质量、绩效考核、适应能力等5项指标进行2次测评.结果 评价者对见习期护士的2次测评评分比较,差异明显.结论 流程管理在见习期护士护理培训管理中的实施有利于临床护理管理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是适应新医疗环境下对见习期护士较好的护理培训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流程管理应用于护士见习期护理培训管理与现代护理继续教育管理的适应关系.方法 采用自行制定的各项护理培训管理流程及考核量化表对2006年及2007年的各50名见习期护士分别从护理部考核、科护士长考核、护士长考核、责任带教护师评价、患者评价、转正率角度按照职业道德、操作能力、服务质量、绩效考核、适应能力等5项指标进行2次测评.结果 评价者对见习期护士的2次测评评分比较,差异明显.结论 流程管理在见习期护士护理培训管理中的实施有利于临床护理管理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是适应新医疗环境下对见习期护士较好的护理培训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7.
18.
流程管理在见习期护士护理培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流程管理应用于护士见习期护理培训管理与现代护理继续教育管理的适应关系.方法 采用自行制定的各项护理培训管理流程及考核量化表对2006年及2007年的各50名见习期护士分别从护理部考核、科护士长考核、护士长考核、责任带教护师评价、患者评价、转正率角度按照职业道德、操作能力、服务质量、绩效考核、适应能力等5项指标进行2次测评.结果 评价者对见习期护士的2次测评评分比较,差异明显.结论 流程管理在见习期护士护理培训管理中的实施有利于临床护理管理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是适应新医疗环境下对见习期护士较好的护理培训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流程管理应用于护士见习期护理培训管理与现代护理继续教育管理的适应关系.方法 采用自行制定的各项护理培训管理流程及考核量化表对2006年及2007年的各50名见习期护士分别从护理部考核、科护士长考核、护士长考核、责任带教护师评价、患者评价、转正率角度按照职业道德、操作能力、服务质量、绩效考核、适应能力等5项指标进行2次测评.结果 评价者对见习期护士的2次测评评分比较,差异明显.结论 流程管理在见习期护士护理培训管理中的实施有利于临床护理管理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是适应新医疗环境下对见习期护士较好的护理培训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流程管理应用于护士见习期护理培训管理与现代护理继续教育管理的适应关系.方法 采用自行制定的各项护理培训管理流程及考核量化表对2006年及2007年的各50名见习期护士分别从护理部考核、科护士长考核、护士长考核、责任带教护师评价、患者评价、转正率角度按照职业道德、操作能力、服务质量、绩效考核、适应能力等5项指标进行2次测评.结果 评价者对见习期护士的2次测评评分比较,差异明显.结论 流程管理在见习期护士护理培训管理中的实施有利于临床护理管理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是适应新医疗环境下对见习期护士较好的护理培训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