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Wang XH  Zhou L 《中国针灸》2011,31(3):252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的"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是针刺治疗的千古铭训,并以此理论为核心,发展出一系列针刺手法.但是随着近代各种针刺治疗方法的应用,发现不"得气"也有效. 1"得气"与"针感"的异同 所谓得气,主要是指针刺过程中毫针与经气相得,古称"气至",近称"针感',[1].<内经>中"得气"等同于"气至",是指针刺后候得经气的感应,是针灸补泻的前提,包括医者针刺过程中体会到的针下沉紧感和患者所产生的酸麻胀痛、触电、冷凉、烧灼等自我感觉[2]."针感"是现代名称,主要是指患者对针刺所产生的局部酸、麻、胀、痛等感觉.  相似文献   

2.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的"粗守关,上守机"是指导针灸治疗的纲要,历代医家多以引申义解释经文,致使学者不易明了原文本义.笔者以自身多年的针灸临床实践和练功习射为基础,同时结合《黄帝内经》其他篇章的相关论述,认为"上守机"中"机"字的本义指的是"弩机",原文是用弩射来比喻针刺手法.  相似文献   

3.
杜鑫 《天津中医药》2016,33(7):406-408
通过追本溯源,系统阐释"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的理论内涵,并通过列举临床选取委中穴进行长期针刺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局部损伤这一不良事件以及通过详细介绍委中穴局部解剖,将"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具体理论应用于临床针刺选取委中穴变通中,并且系统阐述避开委中穴而选取委中穴上2寸("委中上",同身寸)的原因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得气"与"气至"是《黄帝内经》中关于针刺起效环节的论述,"得气"强调守正气,与"针感"不同;"气至"要根据针刺前后的脉象变化来判断,是针刺有效的关键所在。针刺治疗中的各种手法,正是在"得气"基础上的"调气",从而达到"气至"之效。医患双方的"治神"和"守神",是发挥针刺治疗作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宋瑶  林咸明 《新中医》2016,48(4):8-10
正《灵枢·九针十二原》言:"粗守形,上守神",此语一出,"守神"即作为上工之道,被后世医家奉为圭臬,而"守形"则被视为粗工拙技,很少提及。明·马莳在《灵枢注》中更指出:"下工泥于形迹,徒守刺法;上工则守人之神。"直言守形即为一味追求刺法,拘泥表象不求甚解。然笔者认为,《内经》所言守形,不仅仅局限于针刺手法,还体现在守疾病之形与穴位之形,"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可见守形虽易陈而难入。笔者试结合  相似文献   

6.
运用现代统计学和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近10年中文文献中针刺治疗癫痫的"同功穴"选用规律。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CBM)等中文数据库,纳入有效文献77篇,共使用腧穴111个。建立癫痫针灸处方数据库,分析近10年针刺治疗癫痫"同功穴"的选用配伍规律。结果显示近10年针刺治疗癫痫"同功穴"主要为百会、足三里、丰隆、太冲、合谷;"同功穴"所属经脉主要为督脉、足三阳经,多分布在下肢部和头颈项部,重视局部取穴和远道取穴相配合,"同功穴"特定穴中使用交会穴、五输穴和原穴最多;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穴位间多采用天人地三部配穴。总结出近10年针刺治疗癫痫,选取主治功效相同或相近的"同功穴",使腧穴配伍产生协同增效作用,可起到增强针刺治疗癫痫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我科林瑞芝同志,在用针刺会阴穴以治脱肛时,发现患者肛间两侧肌肉颤动现象,因而考虑到:若针刺会阴稍下肌肉颤动处,效果是否会更好一些.经在该处施针多次观察,患者反映感应强烈,且对脱肛有明显的收提作用,故暂定名为"提肛穴".经进一步临床观察,与未用"提肛穴"治疗的疗效相比,初步认为:用了"提肛穴",有效率显著提高.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廖辉教授任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主任医师。廖老师从医30余载,精于内科,而偏爱针灸,尤其注重历代医家经典,尊古而立新,将自身独到的针刺选穴组方经验付诸于临床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疗方法。今将其针刺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1注重"神"、"气",苛求补泻手法及穴位深浅廖老师非常重视"治神"和"守气"在针灸治疗中的作用,她不仅要求医者全心为患者医治,也要求患  相似文献   

9.
胁痛乃"不通"与"不荣",气血运行不畅,局部经络阻滞,针刺治疗重在揣穴(寻找敏感腧穴),贵在得气,通过阿是穴疏通局部经气,辨证取穴,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远取四肢腧穴,调整脏腑功能和全身气血运行状态,是腧穴"分经主治"及"远治作用";局部经穴及阿是穴,通调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是"近治作用"与"腧穴所在,主治所在"。针刺前揣穴,找出阿是穴及敏感经穴,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腧穴内受到一定刺激量而产生酸、麻、重、胀等得气感觉,并向病变部位放散,气至病所,产生针刺效应,调节脏腑功能,以治其本,疏通局部气血,以治其标。  相似文献   

10.
在针刺过程中,医者不能只拘守手部形式,针刺关键在于"治神"。治神是医者手法的核心,贯穿于整个施治过程中。以神"侯气"、"调气",进而"调神"、"调形体"。其理论在《内经》中已有叙述,具体包括:守神、守机和守气。这三者是对针灸医生针刺手法的要求,也是衡量针灸医生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然而针道易陈而难入,针灸医生须认真钻研针刺手法和心法。针刺治神在于医者必须"心领神会",方能感悟。  相似文献   

11.
异穴补泻是针刺补法或泻法施行于不同腧穴上的补泻方法,配合适当的针法在临床上有较好的疗效。上补下泻刺法和远近配穴,取病位局部或邻近穴为近穴,即"上穴",距病位远处,手足远端穴者为远穴,即"下穴",其针法运用为补法以针芒顺经而刺,刺宜浅;泻法以针芒逆经而刺,刺宜深。阴阳对偶刺法与俞募配穴,配穴时选腹部募穴和背部背俞穴对偶而刺,针法之一为腹募穴以捻转补泻为主,背俞穴行提插补泻为主,针法之二为刺背俞穴时尽可能使其针感沿节段水平向胸腹部远传。这2种腧穴配伍与针刺补泻手法组合,对提高针刺疗效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黄帝内经》针刺处方及其腧穴配伍规律。方法:通过人工查阅整理《黄帝内经》中有关针刺处方的条文,构建《黄帝内经》针刺处方数据库,采用频次分析法从单穴/多穴处方、特定穴、选穴原则、配穴方法、症状/疾病、中医疾病名称与分类、急性病/慢性病、局部表现/全身表现8个方面分析《黄帝内经》针刺处方及其腧穴配伍规律特点。结果:最终获得符合纳入标准的针刺处方146则,其中单穴处方76则,多穴处方70则。单穴处方多选用特定穴,以五输穴、交会穴最为多见,其中五输穴中以输穴使用较多;远部选穴是单穴处方的首选。多穴处方多选用特定穴互配,以五输穴配五输穴最为多见;远部选穴是多穴处方的首选;配穴以左右配穴法和本经配穴法为主。单穴处方适用病症包括4个系统,61种病症;多穴处方适用病症包括3个系统,47种病症。单穴、多穴处方主要治疗内科病症,单穴治疗病症时多症状、少疾病、多急性病、多局部表现;多穴处方治疗病症时多疾病、少症状、多慢性病、多全身表现。结论:《黄帝内经》针刺处方选穴多以远部选穴为主,并且大多为单穴处方。在多穴上以五输穴相配较多,以左右配穴法和本经配穴法为主。单穴临床应用于治疗急性局部症状,多穴临床用于治疗慢性全身性疾病。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内经》传统理论入手,探讨体表非穴的针刺效应。主要包括:循经非穴效应,五体效应(局部效应、共鸣效应、五脏效应、特殊效应),部位效应(近治效应、结构呼应效应、全息效应、特定部位特殊效应)等。提出诸多创新性认识:(1)刺激体表非穴区,可产生明确的不限于局部近治的效应;如刺激五体有五体共鸣效应及五脏效应(提出五体对五脏的反作用)等。(2)部位效应内容丰富,其感应、呼应、对应的机理并非基于脏腑、经脉的主导,而与部位身形本身的气机特点有关。(3)针刺既有抽象的经络、腧穴效应,又有具象的五体、部位等效应;针刺尤其是针尖的"着力点"刺激,可有多种效应规律的叠加。(4)经穴与非穴刺激及效应的差异在于,前者重"气",是抽象的,动态的;后者重"形",是具象的,静态的。  相似文献   

14.
针刺"清喘穴"即刻止喘多中心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验证针刺"清喘穴"治疗支气管哮喘即刻止喘疗效.方法:对20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进行临床比较观察,分为试验组100例,针刺"清喘穴";对照组100例,针刺定喘穴.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2.0%,针刺后即刻止喘起效时间在42~60秒以内;对照组总有效率81.0%,针刺后即刻止喘起效时间均在114~126秒,与试验组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P<0.001).结论:针刺"清喘穴"能显著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喘息症状,即刻止喘的起效时间快,具有良好的止喘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针灸》2009,29(9):733
目的:从形态学角度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水沟"与非穴位对脑缺血模型大鼠神经细胞坏死的抑制作用.方法:选用Wistar成年健康雄性大鼠4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非针刺组、针刺组(水沟组和非穴组)6组,每组7只.除正常组、假手术组外,其他4组参照Zea-Longa线拴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针刺组分别对"水沟"穴以及非穴(胁下非经非穴点),施以频率180次/min、持续时间5 s的针刺干预.以光镜下神经细胞坏死率及电镜下神经细胞坏死程度作为评价效应指标.结果:①光镜下,与模型对照组(0.66±0.18)相比,非针刺组(0.67±0.34)和针刺非穴组(0.59±0.11)神经细胞坏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水沟组(0.20±0.12)神经细胞坏死率明显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明不给予任何干预(非针刺组)与给予不正确干预(非穴组),都不能减轻神经细胞的损伤,当给予正确的穴位("水沟"穴)干预时,就可明显减轻神经细胞的坏死率,体现了穴位的特异性.②电镜下,非针刺组和针刺非穴组神经细胞超微结构接近模型对照组,表现为神经细胞的高度水肿及细胞器的严重破坏;水沟组则接近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神经细胞破坏程度均较低.结论:针刺"水沟"穴可抑制MCAO大鼠神经细胞坏死,保护神经元,而非穴无此作用,显示了穴位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全国名医、针灸名家,从事针灸临床30多年,施术时强调整体观与治神理念,辨证论治与辨经论治相结合;操作时注重手法,强调"进针柔和、透皮不痛、得气明显、注重感传"。田维柱曾师从彭静山教授,对彭教授的"无痛进针"经验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并结合自己的见解,完善了"无痛进针法"。他将其概括为"十一字要点",分为针刺前准备事项及进针时的操作要点。针刺前的准备事项田教授将其总结为:揣、切、虚、近、避、轻、稳。“揣”指揣摸、揣探。在针刺操作前,医者以押手指腹在所选取的穴位及其局部进行揣探、按压,体会其穴周皮肤的厚薄、皮肤温度、皮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大鼠相对穴阴陵泉与阳陵泉后穴区局部和血清中P物质(SP)的表达,探讨SP变化与"相对穴"协同增效的相关性。方法: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大鼠给予电针干预后采用酶联免疫技术检测实验前后大鼠血清中SP含量,穴区局部组织组化染色观察穴区SP阳性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其他各针刺组穴区局部SP阳性表达和血清中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多,其中针刺相对穴阳陵泉与阴陵泉穴组SP表达最为显著,各针刺组比较,针刺旁开阳陵泉与阴陵泉穴组SP表达显著低于其他各组。结论:针刺相对穴阳陵泉与阴陵泉穴SP穴区局部阳性表达和血清含量显著增高,是相对穴配伍协同增效的可能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将四肢内外侧或躯干前后方相对位置上的部分针灸腧穴命名"相对穴", 如内关与外关,阴陵泉与阳陵泉,悬钟与三阴交等."相对穴"阴阳二经一边一穴,它帮助掌握经络循行,定穴知一晓二,针刺一边一针(对刺)或一针二穴(透刺),操作方便,疗效好.它使"经络、腧穴、操作、应用"四者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应用,避免了腧穴、刺灸、治疗之间教学的脱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时间针刺机体穴位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探讨时间因素对针刺效应的影响。方法对20例提供了知情同意书的健康志愿受试者进行测试。其中针刺组10例,男性5例,女性5例;非针刺组10例,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25~45周岁。分别选取手厥阴心包经的间使穴和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穴作为针刺穴位,采用子午流注纳甲法推算穴位"开"、"合"时间,并分别在穴位"开"、"合"时进行针刺,同时在同侧经脉的郄门穴和承筋穴收集并检测NO含量的变化,比较不同时间针刺效应的差异。结果针刺组"开穴"时NO含量高于"合穴",非针刺组"开穴"与"合穴"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针刺组穴位NO含量高于非针刺组。结论针刺可以使人体穴位NO含量增高,且针刺效应在"开穴"时比"合穴"时更加显著,说明利用时间针法治疗疾病可以提高针刺疗效。  相似文献   

20.
针刺效应是如何启动的,是针刺作用原理研究中的共性关键问题。多年来在肯定针刺效应的前提下,从穴位局部化学离子入手,由点及线,由线成网,从神经、免疫、内分泌、能量代谢不同角度开展研究,探讨了局部神经-细胞-化学物质的相互作用,系统研究了针刺后“穴网络”变化其与针刺效应的关系,证实:1)针刺可引起支配穴位的神经兴奋,启动神经调节;2)针刺可引发穴位局部炎性反应,启动免疫调节;3)针刺可调节穴区部分激素水平;4)针刺可调节穴区血流和氧分压,影响局部能量代谢;5)针刺后穴区神经-肥大细胞-化学物质相互作用,影响针刺效应;6)有向加权模型和复杂网络模型能够刻画针效初始调控网络的时序响应特征,并发现其中关键节点。对针效启动机制的研究,应将局部反应与整体效应相结合,建立起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复杂网络概念,进行系统的归纳和规律的提炼,从而揭示针效启动的关键基础因素,探寻针刺效应的有效调控模式,提高针刺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