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结肠息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手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术中出血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术中术后大出血及迟发出血者比对照组少,分别为1例和4例;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分别为为13.33%和36.6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显著,简单、安全,可行。同开腹手术比较,患者术中术后大出血及迟发出血者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联合益生菌治疗结肠息肉的价值.方法:将60例结肠息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应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观察组应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联合益生菌治疗,比较各组围术期指标、肠道菌群变化、术后并发症与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内镜下治疗(包括高频电凝电切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胃息肉的护理配合、术前和术后护理要点和重要性。方法:对128例经病理检查排除恶性病变胃息肉患者,在电子胃镜下行高频电凝、电切或黏膜切除术治疗,并在治疗前后与医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结果:128例胃息肉患者内镜下治疗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一例转外科手术。结论:护理工作在内镜下治疗胃息肉中有重要意义,而心理护理和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及并发症观察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鲁斌  钟碧波  摆斌  李光曙 《当代医学》2009,15(15):59-60
目的探讨内镜下尼龙绳套扎联合高频电凝切除术的方法治疗结肠巨大息肉,并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通过内镜检查确诊的30例结肠直径〉2cm的息肉(共30枚),先采取用尼龙绳圈经内镜套扎于息肉的根部,再采取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切除,2周后复查内镜。结果本组30例共30枚息肉均套扎成功,并同时进行高频电凝切除术,术后2周复查27例27枚息肉完全脱落消失,3例3枚息肉有蒂端残留,以氩束凝切除,2个月后复查创面修复。本组治疗的治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90%、10%、0%。所有患者均未见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内镜下尼龙绳套扎联合高频电凝电切除术治疗结肠巨大息肉的方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内镜下注射与高频电凝、电切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护理体会。方法:对206例在内镜直视下经高频电凝电切息肉切除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6例中共切除息肉217枚,全部患者手术经过顺利。结论:内镜下注射与高频电凝、电切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内镜下治疗的特点,在手术过程中进行针对性护理是内镜治疗成功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陈媛媛 《求医问药》2014,(3X):232-233
目的: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结肠息肉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7例结肠息肉患者,均行内镜下高频电凝结肠息肉切除术,手术成功率为100%。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结果:本组87例患者102枚息肉,均一次性切除成功,术中未发生烧伤、肠穿孔、气体爆炸等并发症。结论:有针对性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对于确保手术顺利、安全进行,保证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老年患者前列腺电切术期间循环系统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甘丽霞 《微创医学》2009,4(4):359-360
目的 观察低位硬膜外麻醉下行前列腺电切术之老年患者循环系统的变化.方法 观察35例接受前列腺电切术的老年患者,监测时点为麻醉前(T0)、硬膜外腔注药后15 min(T1)、30 min(T2)、电切前(T3)、电切后30 min(T4)、术毕时(T5),监测项目为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结果 该组患者麻醉后及手术期间各时点的SBP、DBP均较麻醉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位硬膜外麻醉下前列腺电切术期间老年患者的血压有明显下降,但心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经内镜高频电切、氩气电凝在胃息肉中的治疗价值进行研究。方法取我院2015年1月份到2016年12月份收治的50例胃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实施内镜下高频电切、氩气电凝治疗,术后实施抑酸、创面保护治疗,术后进行随访,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手术安全性。结果 5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患者出现穿孔、术后出血以及感染,随访复查显示患者无复发以及癌变情况。结论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切、氩气电凝对胃息肉进行治疗,操作简单,且安全有效,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异丙酚在肠镜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高海拔地区异丙酚在内镜检查和治疗中的麻醉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自愿接受无痛肠镜检查的患者 5 0例 ,用芬太尼 0 .1 mg,异丙酚 1 .5~ 2 mg/kg静脉推注 ,30~ 40 s内注入。维持以 5~ 6mg/kg· h微量泵持续输入。监测检查前、检查中 1 min、3min、5 min、检查后的血压 ( BP)、心率 ( HR)、血氧饱和度 ( Sp O2 )。结果 :全部病例均顺利完成内镜检查。麻醉后 1~ 3min内血压、心率均有程度不同的下降 ,以 3min最为显著。Sp O2 无明显变化。结论 :高海拔地区异丙酚静脉麻醉能够安全、有效地用于肠镜检查 ,且成功率高、效果满意、患者无痛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静脉麻醉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消化道息肉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不良反应。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8年2月经胃镜、结肠镜及病理确诊的182例消化道息肉患者行静脉麻醉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直径在0.2-1.0cm广基、扁平息肉仅行APC切除治疗,直径在1.0-3.0cm的有蒂及宽基底息肉行高频电切,残蒂及局部创面渗血再行APC止血治疗。结果:182例均完成治疗,麻醉效果满意,患者在整个内镜操作过程中均能保持安静。对检查治疗全过程无记忆,监测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稳定。其中,一次APC成功治疗20-25颗息肉11例,10余颗26例,25颗以上息肉分2次APC治疗7例。APC联合圈套器高频电切治疗结肠多发有蒂大息肉24例。术后腹胀19例,腹痛11例,胸前区烧灼感6例,多可以耐受无需处置,1-3d后症状消失。无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静脉麻醉内镜下APC治疗消化道息肉安全性好,可有效止血,副反应少,操作简便,尤其适合扁平、广基息肉的治疗。对有蒂及宽基底息肉可以联合圈套器高频电切治疗。  相似文献   

11.
韩洪涛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12):1380-1381
目的:探讨不同的灌洗压力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术中患者心率、血压的影响。方法:对术中TURP患者采用不同的灌洗压力,监测患者20min内心率、血压的波动情况。结果:在两种灌洗高度下,术野清晰度差异无显著性,但患者的心率、血压的波动差异有显著性。结论:40cm灌洗高度时,患者的心率、血压的波动明显小于60cm灌洗高度,具有一定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人在进行腰硬联合麻醉诱导期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在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筛选病例,将本院收治的60例老年高血压手术患者(H组)和60例血压正常的老年手术患者(G组)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在低位硬膜外联合腰麻麻醉下实施手术,监测并记录对比不同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率、血压)及患者麻醉诱导期心率变异性状况。结果 H组麻醉后5min心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两组患者麻醉后5min舒张压、收缩压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H组患者术前、麻醉后5 min低频及术前高频均明显低于G组(P0.05);长期规律用药高血压患者术前及麻醉后5 min低频及高频均明显低于未规律用药患者(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人实施低位硬膜外联合腰麻麻醉对患者麻醉诱导期心率变异性、心率、血压均具有一定影响,术中需加强针对性监护,确保患者安全、舒适地度过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13.
蒋迅 《吉林医学》2011,(36):7679-7680
目的:探讨基础麻醉复合静脉麻醉及局部麻醉用于慢性阻塞性腮腺炎介入下治疗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50例需行慢性阻塞性腮腺炎介入下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麻醉组,观察两组患者操作各时段(术前、术中、术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操作过程评分,疼痛程度评分。结果:麻醉组操作开始后5 min心率、血压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操作开始后5 min心率、血压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氧饱和度均无明显改变。操作过程评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程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基础麻醉复合静脉麻醉及局部麻醉能有效维持慢性阻塞性腮腺炎介入下治疗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平稳,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患者损伤,为治疗的开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鼻内镜下治疗动脉性鼻出血的常用方法及特点。方法:以高频电凝术、微波凝固术或低温射频术、微创填塞法、前后鼻孔填塞法治疗动脉性鼻出血。结果:2004年2月~2007年2月974例患者中,对于前鼻镜或鼻内镜下可见的明确活动性出血点,187例行微波凝固术患者中,止血成功156例,31例止血失败,改用高频电凝术或低温射频术均获成功。对于前鼻镜或鼻内镜下未见明确活动性出血点的患者,行前鼻孔填塞或前后鼻孔联合填塞、微创填塞法均获成功。微波凝固术、高频电凝术、低温射频术后,前后鼻孔填塞5 d后,撤除填塞物均予石蜡油及氟麻滴鼻液交替点鼻,1周后复查,出血点黏膜修复正常。结论:高频电凝术、低温射频术及微创填塞法是治疗动脉性鼻出血的有效办法。嗅裂、筛顶区动脉性鼻出血适宜用局部微创填塞法治疗。因为微波不能有效加热凝固快速流动的血液,微波凝固术不适合治疗活动性动脉出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静脉麻醉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诊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系统分析无痛胃镜下检查治疗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80例。采用异丙酚、芬太尼、咪达唑仑联合静脉麻醉,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进行内镜检查和内镜介入治疗,包括硬化、套扎、栓塞术,监测并记录静脉用药前,术中,手术结束时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手术成功率等,总结异丙酚、芬太尼、咪达唑仑等联合麻醉下内镜的诊疗效果、应用药物副反应,并与普通胃镜下诊疗的390例患者进行利弊比较。结果:80例接受无痛胃镜诊疗的所有患者均安全顺利完成诊治,依从性好,术后患者苏醒较快,无严重不良反应及内镜下治疗并发症发生。麻醉后患者会出现一过性血压下降(P<0.05)、心率减慢现象(P<0.05),术后迅速恢复。结论:静脉麻醉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内镜诊疗安全、舒适、可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内镜下联合钛夹、氩离子凝固和电切治疗带蒂大肠息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51例患者共63枚巨大有蒂大肠息肉采用钛夹联合高频电凝切除术或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3枚大肠息肉中,结肠57枚,直肠6枚,均经内镜下完整切除,治愈率100%.术中无1例发生出血,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1.6%),急诊内镜下钛夹钳夹和氩离子凝固术止血成功,无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钛夹联合高频电切、氩离子凝固术,能有效预防大肠息肉切除术中和术后出血,是大肠带蒂息肉治疗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王宏光 《吉林医学》2005,26(6):628-628
目的:观察立止血在治疗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中出血及预防术后出血的疗效。方法:93例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的患者随机分两组,对照组术中应用1誜10000的肾上腺素止血,术后静脉应用止血敏、止血芳酸;治疗组术中及术后均应用立止血,观察术中及术后3d的出血情况,同时观察血压、心率、呼吸及全身情况。结果:对于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中出血,立止血止血效果确切,术后发生再出血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应用立止血前后血压、心率、呼吸未见异常改变,未见过敏及血栓栓塞并发症。结论:立止血在治疗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中出血及预防术后出血均有明显疗效,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结肠息肉23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结肠息肉内镜下的高频电凝切除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30例结肠息肉患者用高频电凝切除,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术后情况,息肉是否复发及有无恶变。结果:230例患者经内镜下电凝切除后临床症状缓解,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随访3、6、12、24个月术后息肉复发率依次为:1、10、14、14例,均未发现恶变。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结肠息肉临床疗效好,方法简便、安全、创伤小。  相似文献   

19.
蓝宝华 《当代医学》2014,(15):28-29
目的:观察内镜下高频电切联合中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疗效。方法97例消化道息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51)和对照组(n=46)。实验组在内镜下高频电切术同时进行中药治疗;对照组仅采取内镜下高频电切术。观察高频电切术摘除息肉的效果,并对比2组的症状缓解情况和复发率。结果97例患者息肉均得到了完全摘除;实验组症状缓解的有效率为98.04%,而对照组该参数为84.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实验组复发率为1.96%;对照组复发率为17.3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切联合中药治疗胃肠道息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凝联合康复新液治疗疣状胃炎(VG)的疗效。方法:经内镜诊断VG72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A(40例)、B(32例)两组。内镜下对疣状隆起进行高频电凝治疗,术后,A组在予康复新液口服及药物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B组仅予药物根除H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临床症状情况、4周及24周时疣状隆起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在术后1周时腹痛症状及内镜下表现均有显著差异,术后4周和24周内镜下表现明显差异。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凝联合康复新液及根治HP治疗疣状胃炎能较早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