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价角膜地形图引导的准分子激光个性化切削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术后不规则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患者9例(10只眼),均为LASIK术后存在一定程度的偏中心或不规则散光。在角膜地形图引导下行准分子激光切削,比较手术前后视力、散光度、角膜不规则指数( CIM)及高阶像差均方根( High RMS)。结果患者术后裸眼视力由平均0.50±0.13变为术后3个月平均0.98±0.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0)。手术前散光绝度值1.00 D~2.50 D,平均为(1.78±0.39)D,术后3个月平均(0.62±0.22)D,手术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CIM及High RMS均较术前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0)。结论 CRS-MASTER平台角膜地形图引导的准分子激光治疗LASIK术后不规则散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角膜地形图引导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主要用于角膜外伤、手术和疾病导致的严重高阶像差以及先天性角膜不规整的治疗,随着设备性能与技术的提高,手术适应范围在不断扩大,尽管角膜屈光力占全眼屈光力2/3以上,但毕竟不是全眼的总体屈光状态,因此与常规手术相比,其手术设计存在着明显的特殊性。因此,了解其手术特点,理解手术设计原则,把握手术适应证是开展该项技术相关医技人员应该掌握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散光的角膜地形图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了解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gractivekeratectomy,PRK)前、后最大轴性散光的变化及对术后视力的影响。方法对PRK后1年以上的61例(109只眼)术前散瞳验光散光度一1.00~-2.00D的角膜地形图进行分析及视力检查。结果散瞳验光散光轴位与地形图记录散光轴位基本一致,而散光度数有一定差异。地形图检查显示,最大散光轴位以循规性极光最多,计67只眼(61%),斜轴性散光36只眼(33%),逆规性散光6只眼(6%)。手术前、后散光轴位变化极小。散光度多数在术后10天及1个月开始增加,以后逐渐减少。6个月或1年趋于稳定。术后的残存散光对视力影响较小,实际矫正度在预期矫正度±1.00D以内者占97%。结论采用球柱折算方法,进行PRK,对矫正近视合并散光者(-2.00D以下),可以获得满意的屈光矫正。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我性角膜手术前后角膜地形图△SinK变化值在散光度数变化判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近视度为-1.50~-24.00D,散光度数-0.75~-5.50D的患者89例150眼行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LASIK),观察6个月以上,经计算机得出角膜曲率△SinK变化值X与临床散光度数变化 值Y的散点图及相关系数r值。结果 手术前后X与Y的关系:Y=1  相似文献   

5.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矫正散光的准确性及预测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Wu G  Xie L  Yao Z  Hu W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5):382-384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excimer laser photorefractive kerectomy,PRK)矫正散光的准确性及预测性。方法 根据角膜地形图提供的角膜屈光力数值,用Holladay法计算复性近视散光30例(53只眼)和单纯近视23例(33只眼)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角膜屈光力的差值,确定实际矫正散光度及轴位,及预期矫正散光度及轴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复性近视散光组53  相似文献   

6.
角膜地形图引导准分子激光个性化切削手术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角膜地形图引导准分子激光个性化切削手术设计方案及其可靠性。方法2004年1月至2005年6月应用MEL-70准分子激光及其配套角膜地形图引导个性化切削系统治疗复合近视散光性屈光不正30眼,手术均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9例17眼为初次手术,均有不对称或不规则角膜散光;11例13眼为二次手术,原角膜瓣制作良好,均有偏心切削或不均匀切削等情况。30眼最佳矫正视力平均1.08±0.21;屈光度:球镜平均(-4.40±1.49)D,柱镜平均(-1.26±0.64)D;无明显非角膜性散光。术后3~5d评价疗效。结果30眼手术均顺利,无术中及术后早期并发症。术后3~5d平均裸眼视力1.02±0.26,平均最佳矫正视力1.23±0.27;主观验光屈光度:球镜平均(0.41±0.50)D(-0.5~1.5D),均不接受柱镜;角膜地形图中央3mm散光平均(0.28±0.21)D(0~0.75)D。结论MEL-70角膜地形图引导准分子激光个性化切削系统成熟可靠,正确设计可较好地矫治伴有复杂角膜屈光情况的屈光不正。  相似文献   

7.
近十余年来,临床实践已证实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可以矫正角膜表面规则的屈光不正,并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而近年来角膜地形图像差引导下的准分子激光个体化切削已经开始应用于治疗不规则角膜,并已被证明是治疗不规则角膜疾病的一项强有力的技术。本研究通过对病例较长期的术后随访,评价角膜地形图像差引导的个体化LASIK(T—CAT)治疗不规则散光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长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角膜地形图在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角膜地形图的问世,使人们系统地、精确地了解角膜性 状成为可能。本文参考大量文献,就角膜地形图的构成原理与特性、正常角膜的角膜地形图表现,圆锥形角的筛选及角膜地形图对PRK手术疗效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应用角膜地形图仪对比分析了90例(176眼)PRK手术前后角膜表面的形态特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术前角膜地形图以蝴蝶结形为多(73.3%);术后79.0%为圆形或钥匙孔形,半圆形和蝶形为18.8%中央岛形占2.2%。PRK对散光的一次最大矫正量为-1.75D,切削中心偏位是最佳矫正视力下降,复视和屈光度回退的重要原因。提示:PRK术后角膜地形图的检查可准确显示角膜形态的细微变化,有利于手术设计的不断完善和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后角膜地形图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Qi Y  Lian J  Deng W  Zhou D  Wang K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1):56-58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PRK)术后角膜切削区的形态、偏心情况和屈光的稳定性。方法对312例(366只眼)PRK手术患者进行术后1、3和6个月的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术后1个月切削区中心偏离瞳孔中心的距离为0.266mm,双眼平均偏离瞳孔中心的方向均为鼻上侧。切削区形态平滑型占49.5%,半环型、钥匙洞型、肾型和哑铃型占42.9%,中心岛型占6.0%。中心岛型对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影响较大。术后1~3个月角膜屈折力变化较大,高度近视比低度近视回退明显。结论提示PRK术中瞄准中心问题非常重要,直接影响术后的效果,同时也应长期随访角膜地形图,进一步观察术后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Oculyzer眼前节分析仪引导的准分子激光个体化切削手术治疗角膜斑翳的远期视觉质量。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8月在解放军第474医院屈光手术中心治疗的6例(8眼)角膜斑翳患者,进行Oculyzer眼前节分析仪引导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手术,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复查,分析术后散光、表面变异指数(ISV)、高度非对称性指数(IHA)、垂直非对称性指数(IVA)、高度轴偏心指数(IHD)及角膜总像差、低阶像差、总高阶像差、球差(C13)、水平彗差(C8)、垂直彗差(C9)、四叶草像差(C11),评价远期的视觉质量。治疗前后各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术后6个月柱镜度为(0.16±0.19)D,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01,P<0.05)。术后1年,C13、C8、C9、C11与术前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ISV、IHA、IVA、IHD及角膜总像差、总低阶像差、总高阶像差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52、-4.907、-3.476、-4.353、-4.608、-4.548、-3.770,P<0.05)。结论 Oculyzer眼前节分析仪引导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角膜斑翳远期视觉质量提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角膜地形图评价LASIK治疗-2.0D以上散光疗效的准确性.方法 对25例(36只眼)散光度在-2.0D以上的近视散光患者于LASIK手术前后行角膜地形图和主觉验光检查,并将主觉验光测得的散光值换算成角膜平面的散光值,随访6月以上,比较手术前后角膜地形图测得的角膜散光的改变情况以及主觉验光所得的散光改变.结果 手术前后平均角膜地形图散光大小分别为(-2.29±0.61)D和(-1.91±0.68)D,主觉验光手术前后平均角膜平面的散光大小分别为(-2.22±0.61)D和(-0.46±0.43)D,两者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平均角膜地形图散光轴位改变(3.19±3.04)度,手术前后显性散光轴位改变(29.61±29.49)度;术前角膜地形图散光和术前显然验光角膜平面的散光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散光轴位平均差异为(6.53±14.19)度,而术后角膜地形图散光和术后显然验光角膜平面的散光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 角膜地形图测量术前-2.0D以上散光与主觉验光结果基本一致,但LASIK术后,角膜地形图往往高估术后的散光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角膜地形图引导下的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手术对术前及术后散光度的影响.方法 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术240只眼,随机分成三组,每组80只眼.A组:切口位于角膜最大屈光轴方向;B组:切口位于90°方向;C组:切口位于180°方向.观察术前、术后1周、1月、3月角膜散光度和视力变化.结果 (1)A组术后1周、1月和3月裸眼视力> 0. 7者多于B组和C组(P < 0. 05);三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 0. 6者基本相同.(2)A组患者术后1周、1月及3月与术前相比,散光度明显减小(P<0.01);术后1周与术后1月、3月相比,散光度也减小(P<0.05);而术后1月与3月相比,散光度基本相似(P>0.05).(3)A组与B组相比,术后1周、1月及3月时的散光度均明显减小(P<0.05);A组与C组相比,术后1周、1月及3月时的散光度也明显减小(P<0.05).结论 角膜地形图引导下位于角膜最大屈光轴方向的切口有助于减小术前及术后散光,术后获得较好的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14.
角膜地形图和角膜曲率计测量散光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Zhang K  Li Z  Lu W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6):448-450
目的探讨角膜地形图和角膜曲率计对屈光手术前、后角膜散光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角膜曲率计及散瞳验光三种测量散光的方法,对屈光不正患者360只眼进行检查,同时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PRK)后72只眼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后95只眼的角膜散光用角膜地形图和角膜曲率计进行测量并比较。结果术前三组测量方法在散光轴位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散光度数上,角膜地形图△SimK和角膜曲率计△K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散瞳验光组与另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PRK和LASIK术后△SimK与△K值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角膜曲率计与角膜地形图对术前角膜散光测量具有相似的临床价值,角膜地形图图形与参数△SimK值有关。但术后角膜地形图△SimK测量的角膜散光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ORK—CAM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LASIK治疗高度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选择近视性散光(验光度数和轴向与角膜地形图数据大致相同)32.00D,等值球镜度≤8.00D的67例(89眼)患者采用随机表分为两组,ORK—CAM组39例(53眼)接受ORK.CAM非球面切削的LASIK治疗;LASIK组28例(36眼)接受传统LASIK治疗。两组术前球镜度数分别为(-4.23±1.31)D和(-4.42±1.58)D(P〉0.05);柱镜度数分别为(2.50±0.52)D和-(2.49±0.47)D(P〉0.05)。平均随访6个月,手术前后观察患者视力、屈光度、高阶像差、Q值变化和对比敏感度等情况。结果ORK.CAM组和LASIK组术后球镜度数分别为(-0.14±0.76)D和(-0.12±0.82)D(P〉0.05);柱镜数度分别为(-0.51±0.63)D和(-0.98±1.21)D(P〈0.01)。裸眼视力≥1.0者分别占81%和80%(P〉0.05);术后慧差分别为(0.33±0.15)μm和(0.42±0.27)μm(P〈0.05);球差分别为(0.51±0.24)μm和(0.92±0.32)μm(P〈0.01);Q值分别为0.55±0.34和1.17±1.23(P〈0.001);ORK—CAM组1个月时对比敏感度恢复到术前水平,而LASIK组3个月时才接近术前水平。结论ORK—CAM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LASIK治疗近视性高度散光的像差矫正优于传统LASIK。  相似文献   

16.
LASIK治疗复性近视散光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复性近视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术前散光度将复性近视散光220例316眼分为3组:A组,-0.50--1.50DC,173眼;B组,-1.75--2.50DC,89眼;C组,-2.75--5.0DC,54眼。回顾性分析LASIK术后3-24月(平均6.7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残留散光度及并发症。结果:术后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01),对近视与散光的矫正均有确切效果,术后矫正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一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散光残留度在3组中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增加。结论;LASIK治疗复性近视散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LASIK术后继发圆锥角膜与原发圆锥角膜的角膜地形图形态学差异,为临床诊断及分析继发圆锥角膜的危险因素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1997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山东省眼科研究所确诊的LASIK术后继发圆锥角膜完成期患者13例(20眼)为继发组,随机选取相同时期某一时间段内确诊的原发圆锥角膜完成期患者18例(25眼)为原发组.原发组与继发组患者的年龄分别为(18.9±2.8)岁(15~28岁)和(24.3±9.1)岁(19~48岁);眼轴平均长度分别为(25.39±1.33)mm(23.3~27.8 mm)和(27.09±2.43)mm(25.3~30.1 mm)(t=3.942,P<0.01).对2组患者的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形态学特征进行分析,主要比较2组角膜最溥点位置,角膜前表面最大模拟曲率(Kmax),角膜模拟散光度,角膜中央3 mm区平均曲率及3 mm区散光度,角膜前、后表面距最佳拟合球面距离(Diff值),角膜后表面形态等.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原发组角膜最薄点在4个象限的分布为颞下18眼(72%)、颞上4眼(16%)、鼻下1眼(4%)和鼻上2眼(8%),继发组为颞下8眼(40%)、颞上4眼(20%)、鼻下4眼(20%)、鼻上4眼(20%).原发组和继发组角膜模拟散光度分别为(5.85±3.26)D和(3.95±2.51)D(t=-2.142,P<0.05);3 mm区散光度分别为(4.12±2.11)D和(2.82±1.50)D(t=-2.187,P<0.05);2组患者后表面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继发圆锥角膜地形图形态较原发圆锥角膜相对规则,角膜散光度小.角膜最薄点分布均匀且靠近角膜中央,提示角膜中央过多切削可能是继发圆锥角膜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眼前节全景仪引导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治疗偏中心切削所致不规则散光的效果,并比较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角膜不规则状态的变化。方法收集10例(18眼)因行屈光手术而发生偏中心的患者,伴有严重的不良视觉症状,行眼前节全景仪引导的个体化LASEK治疗。所有患者在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均行眼前节全景仪检查,并对手术前后所有患者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角膜表面非球面性(Q值)、角膜表面变异指数、角膜表面垂直不对称指数等进行比较。结果 UCVA由术前0.26±0.15变为术后6个月0.85±0.11,BCVA术前0.69±0.20变为术后6个月1.02±0.04,UCVA、BC-VA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Q值术前为0.56±0.29,术后1个月、3个月时分别为0.21±0.52、0.36±0.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为0.54±0.48,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表面变异指数术前为65±11,术后6个月降低为5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表面垂直不对称指数术前为0.78±0.12,术后6个月降低为0.24±0.18,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4)。术后切削区中心偏移明显改善,光学区居中,并且光学区较术前有所扩大。结论眼前节全景仪引导的个体化LASEK手术矫治偏中心所致的角膜不规则散光安全、有效,能整体上改善角膜不规则状态。  相似文献   

19.
角膜地形图系统辅助断线法治疗白内障囊外术后角膜散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白内障术后减少角膜散光的方法.方法 应用计算机角膜地形图系统测量白内障术后2月裸眼视力低于0.5、无角膜及视网膜病变的角膜散光,选择性断线法治疗角膜散光.结果 评价断线前后裸眼视力、最大角膜曲率、最小曲率、总角膜散光.断线前后各指标平均值±标准差行t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计算机角膜地形图系统辅助能对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轴向精确定位,选择性断线是治疗术后散光有效而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