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T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普通CT、螺旋CT检查的表现以及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25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肠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肿块内密度均匀或呈混杂密度影。增强后,肿块强化较明显或呈中心坏死、囊变,周边强化。25例胃肠间质瘤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8例,肿块直径多大于5cm,边界多不清楚,17例肿块内有坏死,6例出现转移灶。结论CT增强扫描显著提高了胃肠间质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刘长卿 《中外医疗》2012,31(12):174-175
目的 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肿瘤平扫呈等密度者3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间呈略低密度或低密度者12例.增强扫描,病灶中度或明显强化者3例,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多个小囊状坏死者7例;病灶中央坏死、液化周边强化者5例.15例GISTs中,良性4例,肿块直径多<5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2例,肿块直径>5cm,边界多不清楚,12例肿块内均有坏死,2例出现转移灶.结论 CT检查对于GISTs良恶性的判断很有价值,但CT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仍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3.
郑翠英  白建明 《宁夏医学杂志》2009,31(11):1025-1026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12例中,良性1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8例。肿瘤位于胃7例,直肠2例,空肠2例,回肠1例。CT表现:黏膜下血供丰富肿块多向腔外生长,可有囊变出血坏死钙化。增强后良性及潜在恶性胃肠道间质瘤均匀强化,边界清楚,恶性胃肠道间质瘤强化不均匀,可侵犯邻近脏器。CT定性准确率10-12(83.33%),定位准确率11-12(91.6%)。结论螺旋CT平扫加增强动态扫描是目前检查胃肠道间质瘤的一种重要方法之一,能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有利于良恶性的判断,并对临床治疗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与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30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16例,小肠9例,结肠2例,肠系膜2例,食管1例。平扫:软组织肿块向胃肠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肿块密度均匀;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心呈略低密度或低密度,或呈高、等、低混杂密度。增强:轻度均匀强化,不均匀明显强化,或呈中心坏死囊变周边明显强化。30例GIST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小于5 cm,边界清楚,多轻度均匀强化;恶性23例,肿块直径多大于5 cm,边界多不清,部分边缘见分叶状,22例肿块有坏死,其中4例见钙化,3例呈高、等、低混杂密度,8例出现转移灶。结论:CT检查对于GIST敏感性高,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也很有价值,但对体积较大的GIST确定肿瘤组织来源较困难,需结合钡餐造影及内镜检查以提高定位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恶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特点,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小的胃间质瘤(≤5cm)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楚、密度及强化均匀;大的胃间质瘤(≥10cm)表现为形态不规则,与邻近结构分界不清或趋于模糊,出血、囊变、坏死显著.病变侵犯邻近器官或出现转移(肝、网膜、肠系膜)是最肯定的恶性征象.肿块的大小及有无坏死在良恶性鉴别方面有高度的相关性:肿块越大,坏死成分越多,恶性程度越高.而增强后是否强化与肿瘤的良恶性无明显关系.结论 胃间质瘤的CT表现与肿瘤的大小有关;CT对胃肠道间质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7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MSCT资料。结果CT能够准确显示所有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并能判断肿瘤对周围组织结构有无侵犯、有无远处转移。27例GIST中发生于胃19例,十二指肠2例,空回肠6例。肿块多呈圆形或类圆形(2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均有所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低度恶性11例,肿块直径多〈5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后多均匀强化;中高度恶性16例,肿块直径多〉5cm,边界多不清楚,15例肿块内有坏死、液化,密度不均匀,增强后不均匀强化,瘤内点状钙化1例,4例出现转移灶。结论CT检查对于GIST定位准确,其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为肿瘤恶性的判断提供依据,为GIST的治疗方案及手术后或化疗后患者的随访提供重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于凤凯  全显跃  梁文 《广东医学》2003,24(8):829-83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 病灶位于胃8例,小肠7例,结肠2例,直肠2例,横结肠系膜1例。11例行X线胃肠道双对比造影检查,其中8例病灶呈圆形、半圆形,境界清楚,边界光滑;3例呈分叶状。瘤体周围黏膜呈推移改变,管壁无僵硬。19例行CT检查,15例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4例呈不规则分叶状。14例密度不均,明显不均匀强化,其中8例可见明显瘤内坏死、液化;5例密度均匀,中度或明显均匀强化。恶性16例,肿块直径多大于5cm,边界不清楚,10例与邻近结构有明显的粘连或直接侵犯周围组织,8例可见明显瘤内坏死,2例出现转移灶;良性3例,肿块直径小于5cm,边界清楚,均匀强化。结论 X线胃肠道双对比造影检查对于发现腔内型和混合型GIST及胃腺癌鉴别有重要意义;CT检查定位准确,对于肿瘤的良恶性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26例胃肠道间质瘤双期增强的螺旋CT表现.结果 胃肠道间质瘤具有一定的CT特征:(1)双期增强后显示为具有粘膜下肿瘤的特点;(2)肿瘤血供丰富,易发生液化、坏死和囊变,因此肿瘤多呈明显不均匀强化;(3)CT有助于GIST良恶性判断:良性者,肿瘤直径多≤5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可见单个坏死灶.下列征象常提示恶性:肿块直径>5cm;肿瘤边缘有分叶;瘤体内有多个小片状坏死或大块坏死;肿瘤的溃疡大而深;肿瘤内可见点状、条状粗乱的肿瘤血管;瘤体内有散在分布的细小钙化点;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结论 SCT(Spiral Computer tomography)双期增强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良恶性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16排螺旋CT表现,提高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后并经病理证实的27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16排螺旋CT表现。结果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19例,小肠5例,直肠2例,肠系膜1例;其中恶性17例,潜在恶性5例,良性5例。恶性呈类圆形或分叶状,直径〉5 cm,密度不均,边界不清,增强后不均匀明显强化;潜在恶性瘤体较均匀;良性瘤体呈类圆形,直径〈5 cm,边界清,密度尚均匀,增强后呈均匀强化。结论 16排螺旋CT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明鉴 《中原医刊》2009,(20):94-94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患者的X线与CT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病灶位于胃,8例均行X线胃双对比造影检查。病灶呈圆形、半圆形,境界清楚,边界光滑;2例呈分叶状。瘤体周围黏膜呈推移改变,管壁无僵硬。8例均行CT检查,6例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2例呈不规则分叶状。5例密度不均,明显不均匀强化,其中4例可见明显瘤内坏死、液化;3例密度均匀,中度或明显均匀强化。恶性6例,肿块直径多〉5cm,边界不清楚,4例与邻近结构有明显的粘连或直接侵犯周围组织,2例可见明显瘤内坏死,2例出现转移灶;低度恶性2例,肿块直径〈5CITI,边界清楚,均匀强化。结论X线胃肠道双对比造影检查对于发现腔内型和混合型GST有重要意义;CT检查定位准确,对于肿瘤的恶性程度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 ISTs)的螺旋CT征象与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胃肠道间质瘤,回顾性分析其在CT扫描中的特征。术前均行平扫、增强双期扫描。结果肿瘤均为单发,位于胃14例,小肠5例,十二指肠3例,直肠2例,食管、肠系膜、腹膜后各1例。肿块多呈类圆形或浅分叶状,良性5例,直径在3~5 cm,增强强化均匀;交界性5例,直径在4~7 cm,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恶性17例,肿块直径均〉5 cm,增强明显不均匀强化,其内见不规则坏死、囊变区域。螺旋CT对该组病灶的定位准确度为93%,定性为78%。结论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良恶性判定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对临床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玉民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3):1666-166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CT表现。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12例临床表现及CT表现(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和生长方式、增强特点等)。结果:12例胃肠道间质瘤均为单发,7例恶性,5例为良性。发生于胃部的8例,小肠的2例,结肠的1例,小网膜的1例。肿瘤直径在2.8 cm~13.6 cm,平均直径为7.6 cm,8例呈圆形或类圆形,5例呈不规则或分叶状,边缘较清楚,2例有肝转移。结论:良性胃肠道间质瘤大多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瘤体较小、圆形、边缘较清楚、密度均匀,增强后呈均匀性强化。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瘤体较大、分叶、中心液化坏死,增强扫描后呈明显不均匀性强化等征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S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提高该病的CT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8例胃间质瘤的CT及临床资料,并相互进行对比。结果 28例胃间质瘤中,良性或低度恶性18例,恶性10例。主要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腔外或腔内外突出,良性或低度恶性者直径多<5 cm,恶性者直径常>5 cm。平扫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增强后良性或低度恶性者多呈轻中度均匀强化,不均匀强化者内见斑点状低密度灶;恶性者实性部分多明显强化,中心见大片低密度坏死。多平面重组可清楚显示肿块与胃壁及周围结构的关系。CT仿真内窥镜能立体地显示瘤体形态、大小及表面情况。免疫组化示26例CD117阳性,21例CD34阳性。结论胃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有助于其定位、定性诊断,可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在16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2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CT表现:向胃肠道腔内、外生长或跨胃肠道壁生长的软组织肿,肿块密度均匀或混杂。增强后,良性肿块密度均匀,强化显著,恶性肿块,周边强化,内见液化坏死及囊边区域,部分可见溃疡形成。结论:16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能够反映肿瘤的特点,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准确定位,能够反映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及钡餐造影的影像表现,以提高胃肠钡餐造影及CT对GIST的诊断水平.方法 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GIST影像检查资料.结果 肿瘤位于胃15例,小肠2例,结肠1例.8例行X线胃肠道双对比造影检查,其中7例病灶呈圆形、卵圆形,界限清晰,边界光滑,1例呈分叶状,瘤体周围黏膜呈推移改变,管壁无僵硬.18例行CT检查,16例 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2例呈不规则分叶状,其中13例密度不均匀,明显不均匀强化,8例可见明显瘤内坏死、液化;5例密度均匀,中度或明显均匀强化.恶性15例,肿块直径多大于5 cm,边界不清楚,2例出现肝脏转移灶;,交界性1例,良性2例,肿块直径小于5 cm,边界清楚,均匀强化.结论 X线胃肠道双对比造影检查及CT检查对GIST的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GST)的CT表现,探讨CT对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GST患者的CT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GST的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肿块向胃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突出,肿块的密度均匀或不均匀伴有大小不等,形态不一;增强后,肿块均匀强化或不规则强化,可见中心坏死及远处转移灶。本组病例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数小于5cm,边界较清楚,CT显示多为均匀强化;恶性13例,肿块直径多数大于5cm,边界欠清楚,CT显示为不规则强化,肿块内有坏死表现或转移灶。结论CT可清楚显示肿块的外部形态、内部改变及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对GST的定位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石琴  苏晋生  李静 《实用医技杂志》2011,18(12):1249-125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结果肿瘤发生于胃8例,小肠3例,肠系膜1例。其中恶性5例,直径〉5 cm,密度不均匀,伴坏死,呈类圆形或分叶样,边界不清,增强后静脉期明显强化;良性5例,呈类圆形,直径〈5 cm,边界清晰,密度多较均匀,增强后多均匀强化。潜在恶性2例,瘤体密度较均匀。静脉期多平面重建可更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 64排CT检查对胃肠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umor,GIST)的螺旋CT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本组中食管间质瘤1例,胃间质瘤15例,小肠间质瘤7例,直肠间质瘤1例,结肠系膜间质瘤1例,腹膜后间质瘤1例,肿块太大难以确定来源部位4例(主要位于腹腔及盆腔)。低度危险5例,中度危险6例,高度危险19例。低度危险的GIST为类圆形的肿块,密度较均匀;高度恶性肿瘤直径均〉5cm,强化欠均匀,坏死囊变多,形态不规则;中度危险的GIST大小形态无特征性。结论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检查有助于发现肿块,准确定位,帮助判断肿瘤的良恶性程度,对其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12例GIST中7例发生于胃部,3例发生于小肠,1例发生于直肠,1例发生于腹膜;7例恶性,5例良性;直径>5cm者8例,<5cm者4例;呈类圆形生长的5例,不规则形生长的7例;9例边缘较清,3例边缘不清。结论:良性胃肠道间质瘤多层螺旋CT基本表现为与胃肠道关系密切的较小的软组织肿块,呈类圆形,边缘清晰,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呈中度或明显均匀性强化;恶性间质瘤表现为较大的软组织肿块,呈不规则形,边缘不清,瘤体内出现液化坏死,增强后呈不均匀性强化,可有周围侵犯和远处转移等征象。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及MRI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RI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和MRI表现,所有病例均行GT检查,其中6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18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胃8例,小肠7例,回盲部2例,横结肠系膜1例。瘤体位于消化道腔内2例,腔外12例,腔内外混合生长4例。CT和MRI表现为肿块密度及信号多不均匀,可有囊变、坏死、出血等,增强后肿块实性部分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坏死、囊变区无明显强化。3例部分肿块可见包膜,呈不均匀强化。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和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主要表现为胃肠道腔外生长软组织肿块,易囊变坏死,以肝脏和系膜转移较为常见,淋巴结转移、腹水及肠梗阻征象等较为少见。虽然依赖这些征象尚不能鉴别胃肠道间质瘤与其他消化道间叶组织来源肿瘤,但有一定提示诊断价值,最终诊断依赖于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