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比较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与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术(CVC)的利弊。[方法]将100例外科患者随机分为CVC组和PICC组,观察两组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穿刺操作时间、置管时患者的疼痛程度、置管后患者的舒适度、持续输液治疗24h以上的使用率以及科研组成员掌握两项技术的速度等。[结果]PICC组总置管成功率和1次置管成功率比CVC组高(P<0.01);PICC组并发症发生率8%,CVC组28%(P<0.01);穿刺操作时间PICC组平均11±2.56min,CVC组平均32±3.28min(P<0.01);穿刺时疼痛度PICC组低于CVC组(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ICC导管穿刺简单易行,护士易于掌握,并发症轻微,患者痛苦小,不限制患者活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ower PICC)与中心静脉导管(CVC)在危重症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76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Power PICC组)和对照组(CVC组)各38例,比较两组患者在1次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每1 000个导管日穿刺点红肿、导管相关血行感染的发生率。结果:Power PICC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7.36%,CVC组7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导管相关感染Power PICC组13.12‰,CVC组5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比较,Power PICC组留置最长时间365 d,平均留置时间172.11±67.70,CVC组31.68±19.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中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ower PICC)、中心静脉导管(CVC)能够满足补液、多通路用药、血流动动力学监测,加压输液等,但Power PICC较CVC留置时间长,感染发生率低,同时对长期的后续治疗提供了良好的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两种置管途径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84例早产儿分为经上肢静脉置管组40例,经下肢静脉置管组44例,比较2组穿刺成功率、异位发生率、置管操作时间、置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下肢静脉组异位发生率与上肢静脉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置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在早产儿PICC置管中,下肢静脉置管异位发生率明显降低,优于上肢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4.
王桂清  容林静  谭超 《吉林医学》2006,27(10):1294-1295
目的:探讨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脑血管意外患者治疗中应用效果。方法:75例患者置管按照住院的先后顺序分为PICC组37例和浅静脉留置组38例,分别观察及比较两种方法置管成功率、置管留置时间的长短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ICC置管成功率94.6%(35/37),浅静脉留置成功率97.4%(37/38)。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长于浅静脉留置技术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ICC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1%,浅静脉留置技术组为47.3%,P﹤0.01。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安全可靠,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痛苦小,在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两种置管静脉输注方式的优缺点。方法:将我科124例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分为两组,1组74例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PICC,2组50例经锁骨下静脉置管,比较平均导管留置时间,穿刺成功率。结果:PICC平均留置时间及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CVC。结论:PICC和CVC置管均存在各自的优缺点,与CVC置管相比,PICC是一种较为安全、易于掌握的置管方法,对于长期输液或化疗的患者,PICC置管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新生儿穿刺困难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于昆明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同一组专业的PICC管理团队小组评估为穿刺困难的104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盲穿置管,观察组采取超声引导下置管,比较2组患儿在穿刺次数、留置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的平均穿刺次数以及置管时间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穿刺时周围组织损伤、经皮氧饱和度下降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穿刺后维护期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穿刺困难新生儿行PICC时,经超声引导,在穿刺过程中可有效减少穿刺次数及置管时间,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并且增加了留置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肺癌化疗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依从性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行PICC置管的肺癌化疗患者8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比两组患者依从性、PICC导管留置时间、留置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依从良好率和留置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PICC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可提高肺癌化疗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的依从性、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其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相似文献   

8.
王文珍 《基层医学论坛》2014,(18):2313-2315
目的:通过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及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护理观察,寻求更适宜恶性肿瘤患者化疗的静脉置管方法。方法观察比较2010年12月-2012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术化疗的60例患者和6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ICC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5%,锁骨下静脉置管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为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平均(111±18)d,锁骨下组留置时间平均(28±6)d,锁骨下穿刺组留置时间明显少于PICC组(P〈0.01);2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不仅可以减少化疗药物渗透、感染及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而且可以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保留时间长,是一种可靠有效的静脉治疗途径,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比较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规范化培训与管理对临床置管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比较我院实施PICC规范化培训与管理前后分别收治的44例(对照组)和62例(试验组),经PICC化疗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护士PICC操作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置管成功后患者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置管后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经过系统PICC规范化培训与管理后PICC置管成功情况和效果显著提升,并发症发生风险大大降低,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0.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洪荣  王静 《重庆医学》2007,36(3):251-252
目的 比较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 )和锁骨下静脉置管在临床应用中的优缺点.方法 观察两种置管的成功率、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特点、导管平均留置时间、液体流速.结果 PICC组成功率95.4%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成功率96.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中PICC组和锁骨下静脉置管平均操作时间分别11、 23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84%、10.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ICC组无危及生命的并发症;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分别为113、2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锁骨下静脉置管液体流速明显优于PICC组.结论 两组置管比较各有优缺点,在临床治疗中,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互补使用.PICC更适合癌症患者长期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PDCA)护理模式在降低老年肿瘤病人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感染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中的作用。方法:将108例行PICC置管的老年肿瘤病人随机分为2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干预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PDCA护理模式。比较2组病人PICC相关性感染和不良事件发生等情况。结果:干预组 PICC相关性感染和非计划性拔管、机械性静脉炎、导管脱落及导管堵塞等不良事件总发生率(11.11%)较对照组(53.70%)明显降低(P<0.01)。干预组病人导管留置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其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置管依从性和满意度较对照组升高(P<0.05~P<0.01)。干预组病人对护理人员PICC操作技能、沟通能力、护理态度、责任心及对PICC意外事件处理能力等方面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PDCA护理模式可明显降低老年肿瘤病人PICC相关性感染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增加导管留置时间,亦能促进病人满意度的提高,因此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PICC规范化培训与管理对临床置管效果及并发症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规范化培训与管理对临床置管效果及PICC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置管信息记录完善、住院和出院间歇期均在医院维护且能全程跟踪随访到的61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接受“短期速成培训班”学员置管的患者为对照组(n=300),以接受“系统规范化培训与管理班”学员置管的患者为观察组(n=310),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效果及PICC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学员PICC置管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和疼痛评分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学员PICC置管患者的导管脱出、导管堵塞、心律失常、导管相关血栓、静脉炎、穿刺点渗液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系统规范化培训与管理能提高护士的PICC置管效果,减少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胃肠肿瘤术后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选择158例胃肠肿瘤术后全肠外营养(TPN)支持治疗的患者,分为观察组PICC组93例和对照组经中心静脉置管组(Central veins catheter,CVC)65例,通过观察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相关并发症和对患者营养指标影响,分析PICC对于TPN的安全性及效果。结果 PICC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CVC组,PICC组发生局部血肿并发症的可能性小于对照组。发生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相关感染、中止拔管等并发症方面,两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比术前及TPN 7天后的营养指标(体重、ALB、淋巴细胞计数)变化,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与CVC方法相比,PICC在胃肠肿瘤术后行肠外营养的穿刺成功率更高,发生相关并发症的可能性相当,且可以获得相同营养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实时引导行婴幼儿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拟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76例,随机分为单纯解剖标志定位组(A组)和超声实时引导定位组(B组),各38例。记录一次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成功率、平均穿刺次数、失败率和相关并发症。结果:B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A组(P<0.01),B组总穿刺成功率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平均穿刺次数明显多于B组(P<0.01),A组误穿颈动脉发生率高于B组(P<0.05),2组局部血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实时引导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患者,可明显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降低误穿颈动脉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璇 《中国医药导报》2014,(25):50-53,70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行PICC置管与传统穿刺置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2010年6月~2013年12月门诊或住院需要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2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4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经上臂行PICC置管,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穿刺方法进行PICC置管。观察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总置管成功率,观察贵要静脉使用情况、置管后导管末端位置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及总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9.3%、97.8%、99.3%比80.0%、77.8%、88.6%),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395、6.843、4.283,P〈0.05)。两组穿刺静脉及导管末端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9、4.375,P〈0.05)。研究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162±20)d比(124±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94,P〈0.05)。研究组静脉炎、静脉血栓、周围组织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穿刺点渗血、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行PICC置管可有效提高穿刺及置管成功率,且导管异位及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腋静脉置入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方法及其对PICC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经腋静脉置入PICC的140例新生儿为观察组,经其他部位置入PICC的139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一次置管成功、送管困难、第一次置管时导管异位及异位纠正成功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穿刺送管困难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导管异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管异位纠正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新生儿经腋静脉置入PICC与其他部位置入PICC相比,能提高一次穿刺及纠正PICC导管异位的成功率,也能降低送管困难的发生率,值得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种方法在颅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2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36例和锁骨下静脉组36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3.8%,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18.
刘侨 《安徽医学》2016,37(3):353-355
目的 分析总结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中的运用及护理对策。方法 将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0例危重患者,按护理工作改进前后,分为改进前(16例)、改进后(14例),对比护理工作改进前后患者PICC置管情况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改进后的患者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100.00%,明显高于改进前(75.00%),改进前后患者的置管时间、导管滑脱与意外拔管发生率也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工作改进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14%,明显低于改进前(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为神经外科危重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可靠的静脉给药通道,能有效改善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的置管情况,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ICC在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及护理。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化疗患者40例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应用颈内静脉置管的恶性肿瘤化疗患者40例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平均操作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及两组患者穿刺过程中的并发症或意外情况,如周围静脉炎、血气胸、重新调整导管位置、导管堵塞、导管相关感染、渗漏等。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达90%(36,40),对照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达70%(28/40),观察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操作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O.01);观察组患者穿刺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合计10%(4/40),观察组患者穿刺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合计25%(10/40),观察组患者穿刺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恶性肿瘤化疗中应用PICC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延长导管留置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